商务英语专业“三段四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创新——以“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为例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ree-Stage Four-Link”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usiness English—A Case Study of the Cours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摘要: 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使专业课程内容充分融合思政教育、完善评价体系以及提升学生反思能力等问题,以专业课程“跨文化商务交际”为例,以“培养学生正确三观”为思政育人核心,构建“三段四环”教学实践模式。“三段”是教学结构,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四环”是教学环节,包括“驱动–促成–评价–拓展”四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层次教学活动,讲练交叉,着力培养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拥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Abstract: Regarding how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the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nd how to fu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 content,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enhance students’ reflective abilities, this study take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rect values, outlook on life, and worldview (the “three outlooks”) as the co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Three-Stage Four-Link” teaching practice model is constructed. The “Three Stages” refer to the teaching structure, comprising “pre-class, in-class, and post-class” phases, while the “Four Links” denote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including “motivation, facilitation, evaluation, and extension”.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multi-level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wit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explanation and practice, aiming to cultivate well-rounded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s who possess stro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 deep sense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a global perspective.
文章引用:徐佳. 商务英语专业“三段四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创新——以“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为例[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10): 91-9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10467

1. 引言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推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精通跨文化交际、掌握扎实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重大使命,而课程思政教学是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塑造学生价值观、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跨文化商务交际”为例,创设“三段四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模式,旨在通过融合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推动商务英语专业的持续发展和优化,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文化商务英语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 课程概况和教学痛点分析

2.1. 课程概况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是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帮助他们克服因不同文化背景而在商业沟通中遇到的障碍。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差异、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等理论知识;实践部分则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商务场景中的运用。因这些内容都涉及对中外文化的态度、认知、立场和国际交流中的行为、方式,因此对打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中国立场,培养全球化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2.2. 教学痛点

2.2.1. “跨文化差异”认识导向不清

“跨文化差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学生在学习“跨文化差异”时仅关注语言语用层面的差异,进而产生“入乡随俗”的思想,认为提高交际能力需要接受文化差异,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对方的行为标准。“跨文化交际”一词是舶来品,在商务场景中的交际行为更具有博弈性,如果按照“入乡随俗”的导向认识跨文化差异,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因此,讲解跨文化差异时,需要具体分析和应对,要在“文明互鉴交流”这一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评估。

2.2.2. 中国文化知识相对欠缺

造成这一痛点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材偏向,现行的英语教材很多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导入,而对本土文化引入较少,更缺乏范例式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这致使学生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难以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中国的人和事”,也无法很好地意识到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教学内容局限,传统英语教学内容是基础的通用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强调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身边的人事关注相对较少。跨文化交际理论层面应该要概述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与内涵,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跨文化”的内涵。

2.2.3. 教材案例陈旧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教材中收录的案例往往难以及时捕捉跨文化商务交际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反映跨文化的趋势。且过时的案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鉴于跨文化商务交际涉及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各具特色的文化背景之下,商务互动模式和交际策略都存在差异,而课本中的案例难以全面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交际场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3. 教学创新理念和思路

3.1. 创新理念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跨文化商务交际技巧的任务,在新时代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思政素养的重要使命。教学实践在课前阶段,教师以人文精神为导向,突出全球视野下的商业伦理和责任,在学习通布置相关驱动任务。课中阶段,教师搭建“脚手架”,通过案例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国际文明相结合,创设虚拟跨国商务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并承担社会责任,激励学生从跨文化视角,批判性地分析商业决策,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促成任务达成。评价环节则观察三个阶段,此环节将思政素质评价与专业知识考核相结合,既考察学生的商务技能,也评估文化敏感性和道德判断力。拓展环节在课后完成,教师设计情境任务,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商务情境中,要对类似情境进行转换角度、条件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以及指导行为。

3.2. 创新思路

教学创新重点突出融合多元思政元素和提升国际视野的课程内容,通过拓广度、挖深度、拔高度来赋温度,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引领、文化传承和价值塑造,形成“三段四环”教学实践思路。遵循思政育人核心,即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人文素养为支撑,课程教学分为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四环”是教学模式,即“驱动–促成–评价–拓展”四环节,学生借助学习通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以实现三观塑造、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4. 教学实践举措

“三段四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本校2022级商务英语专业共3个班147人中进行,2021级商务英语专业也是3个班,共159人,2021级是在教学改革之前,仍沿用传统的线下课堂讲授,采取POA模式,无拓展环节,在22级一学期的课程教学结束后会进行学生素养能力调查对比。限于篇幅,本文仅展示“三段四环”教学模式的实践举措。

4.1. 课前驱动

4.1.1. 聚焦章节思政主题

在教学设计时深挖与商务交际内容相契合的思政主题,在统筹课程思政主题后,对每个章节的思政目标进行细化,重点讲授,如国际视野下的文化自信、商业伦理与道德责任、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跨文化理解与尊重等。这些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角,同时强化其作为未来商务人士的社会责任感。在统筹课程思政主题的基础上,对每个章节的思政目标进行细致划分。例如,在讲授商务礼仪与沟通技巧时,重点讲授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建立有效沟通,强调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促进学生理解并实践“和而不同”的交际原则。在谈判策略章节,则着重于公平正义、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维护良好的商业道德和社会形象的重要性。

4.1.2. 设计产出任务驱动

在每一章节学习的开始设计场景驱动,要求学生完成相应任务,以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的产出训练。任务场景针对思政目标并结合当下的热点进行设计,利用学习通平台,遵循“交际真实性”、“认知挑战性”和“产出目标恰当性”[2]的原则,设计驱动场景,设置讨论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活动方案,进行初步的跨文化分析和道德判断,为课堂上的深入讨论打下基础。布置多样化的产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绘制文化价值观思维导图、跨文化主题演讲、跨文化商务案例分析、跨文化商务场景模拟等,学生以团队形式线上提交作品,教师批阅并确定典型问题。

4.2. 课中促成

课中促成针对典型问题,遵循“渐进性”和“多样性”原则,设计教学活动逐步解决问题,弥补学生产出“缺口”,提升全球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具体举措如下:

4.2.1. 设计课程思政活动链[3]

设计难度递增的课程思政活动链,确保每个活动环节既能独立承担一定的思政教育目标,又能与前后环节形成逻辑上的连贯和递进。活动链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基础认知与兴趣激发阶段,设计如情境导入、分组讨论等活动;二是深入探究与对比分析阶段,设计如角色扮演,文化对比等活动;三是实践应用与能力提升阶段,设计如主题辩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四是总结反思与深化理解阶段,设计如成果展示、反思研讨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有序的教学活动,学生逐步掌握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2.2. 运用番茄式教学法

对于活动链的教学,不是单纯让学生活动,教师旁观点评,而是采取番茄式教学法,即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交叉进行,实现学中用、用中学。教授讲授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在模拟情境下锻炼跨文化交际技巧,提升语言交际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第四章“文化价值观”一次课40分钟为例[4],课堂教学分为七个步骤,第一步由教师问题导入,抛出价值观主题,用时约4分钟。第二步开展学生价值观抢答活动,用时约3分钟。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抢答进行总结,阐述价值观及文化维度等核心概念,用时约3分钟。第四步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角色扮演,用时约10分钟。第五步教师引入相关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用价值观和文化维度等理论进行分析,用时约10分钟。第六步,学生进行身边的案例分享,要求能体现中国文化价值观,用时约6分钟。最后一步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角色扮演和案例分型进行评价,用时约4分钟。

4.2.3. 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

设计文化对比活动时中,将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进行专题对比探究。课题探究内容包括:中西方哲学思想、中西方商务传统、中西方商务礼仪,中西方商务广告、中西方商务宴请、中西方商务语言、中西方商务管理。学生按自身的兴趣选取不同的研讨内容加以对比分析,在课堂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选取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在对比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培养世界多样文明尊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

4.2.4. 引入中国商务案例

在活动链设计案例分析时,引入最新的中国参与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事件,以弥补教材案例时效性不足的缺陷。要求学生运用章节所学理论分析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如2023年4月中国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在斯里兰卡的跨文化交流、2024年3月中国广东与马来西亚跨境电商谈判、2024年8月中国手游“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火爆全球等。通过分析中国跨文化商务事件,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商务动态,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国际视野。

4.2.5. 布置思政产出任务

此次产出任务是对章节首次产出任务进行修改,再次呈现,提交学习通。而再次呈现时,学生需根据思政目标,结合课中所学理论,并举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商务中的成功事例,对两次任务进行反思。学生需要搜寻具体的案例并分析,教师根据章节目标和内容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如案例资料、商务场景录像、专家视频讲座等,帮助学生修改完成任务。通过再次完成添加思政思政元素的产出任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元素,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3. 课程评价

评价不限于课后评价,是采用混合式过程性考核评价,评价和任务相互交织。结合学习通线上平台的学习数据,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产出成果、成绩考核等。教学模式三阶段,课前教师用评价引领,学生受任务驱动,课中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及时评价,课后教师给予学生合作产出成果评价反馈,并将评价结果推送给学生,学生查看成绩并与老师沟通反馈。相互交织的评价和任务,使整个教学过程连贯互通[5]

4.4. 课后拓展

基于评价结果,针对学生在思政教育内容理解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设定不同的拓展任务,为反思而学,为迁移而学,为感悟而学。教师可以布置一份学习成果反馈表,布置具有反思性的问题,学生需要阐释、辨析和推理,可以用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等展示[6]。同时建立思政资源库,根据评价反馈,收录学生提交的优秀作品,并围绕这些作品组织讨论和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此外,组织推荐学生参加跨文化能力竞赛和商务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保证思政教学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高,还建立一套持续跟踪与反馈机制,收集学生的学习进展,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配备。

5. 教学效果

5.1. 学生能力和素养

5.1.1. 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提升

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提升表现为从文化认知到实践应用的全方位进阶:通过课前驱动环节的文化差异案例预研(如对比中美商务礼仪差异),学生初步建立文化敏感性;课中促成环节依托沉浸式模拟场景(如跨国并购谈判、文化冲突调解),系统训练跨文化沟通策略(如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下的表达技巧),并结合思政元素强化责任伦理意识(如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商业诚信);课后拓展环节通过真实项目实践(如为“一带一路”企业设计文化适配方案),推动学生将理论迁移至复杂商务场景,同时融入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其在国际交往中平衡文化尊重与中国立场。实证数据显示,该模式下学生跨文化案例分析深度提升37%,模拟谈判成功率增长26%,且87%的实习企业反馈学生能主动规避文化风险并展现文化包容性,实现了从“知识积累”到“价值内化”的立体化能力跃迁,见表1 (数据来源:课程考核记录、师生合作评价)。

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mong students majoring in Business English

1.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比

指标

实施前(2021)

实施后(2022)

提升幅度

跨文化案例分析得分(满分10分)

约6.2分

约8.5分

+37%

模拟谈判成功率

约52%

约78%

+26%

文化冲突策略多样性

平均2.1种/人

平均4.7种/人

+124%

5.1.2. 学生思政素养提高

一学期教学结束后,学生的政治认同得到强化,能够主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商务场景,如识别国际贸易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在模拟谈判中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企业案例占比提升至89%。文化自信得到提升,通过中外文化对比,95%的学生能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商务中的现代价值,如“和合共生”理念对冲突调解的启示。社会责任意识觉醒,在跨境并购、知识产权等复杂案例中,83%的学生优先考虑合规经营与社会责任,而非单纯逐利。树立全球公民意识,参与“碳中和”“数字贸易规则”等议题讨论的比例从45%增至78%,展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度理解。同时能够将职业精神与家国情怀融合,87%的学生在实习中主动践行诚信守约、尊重文化差异等准则,能结合“一带一路”“双循环”等国家战略设计商务方案,如为中亚市场定制文化适配性产品等。课程前后对比数据显示,学生对“中国方案解决全球问题”的认同率从52%升至91%,且在跨境合作中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行为频率增长65%,标志着思政素养从“认知认同”向“情感认同”“行为自觉”的进阶,见表2 (数据来源:课程前后2022级商务英语学生匿名问卷,Likert 5级量表统计)。

Table 2.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Business English of 2022 grade (N = 140)

2. 2022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问卷调查数据(N = 140)

维度

实施前认同率

实施后认同率

增幅

理解中华文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价值

约58%

约89%

+31%

主动践行商务诚信意识

约63%

约92%

+29%

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约47%

约85%

+38%

5.2. 教学模式创新效果对比

5.2.1. 课堂参与度提升

通过线上发布预习任务和设置情境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根据学习通的数据来看,该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的课前准备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课中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方式,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度。相较于传统模式,小组讨论环节的发言评率增加了近50%,这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课后通过布置实践任务和要求学生反思总结,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据统计,完成实践任务的比率从以往的60%提升至将近90%,见表3 (数据来源:学习通、课堂考核评价)。

Table 3. Comparison of students’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

3. 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对比

环节

传统模式

三段四环混合模式

对比效果

课前驱动

预习率 ≤ 40%

案例预研完成率约82%

通过真实案例(如华为海外合规经营)激发兴趣

课中促成

单向讲授为主

小组任务占比约60%

学生提出文化解决方案数量增加3倍

课后拓展

调研报告提交率约70%

跨境企业调研报告提交率

超过95%

约35%报告被合作实习企业评为

“可直接应用”

5.2.2. 学生产出成果增加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不仅增强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也对其产出成果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将思政教育与跨文化商务实践相结合,学生们在国际国内商务交流、谈判技巧及文化适应性等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进步,并在诸如国家级和省级跨文化能力比赛、市级跨境电商大赛以及跨文化交流创新项目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经过调整后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申请,其中一些学生团队成功地申报了关于跨文化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省级大型创新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得到了资金上的支持,还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跨文化商业环境的理解与应用,为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及跨文化管理策略优化贡献了宝贵的意见和方案,见表4 (数据来源:外国语学院教务科),从而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

Table 4. Comparison of students’ output achievements

4. 学生成果产出对比

成果类型

2021

2022

典型案例

相关省级以上竞赛获奖

2

5

外教社杯全国跨文化能力竞赛全国一等奖、江苏省特等奖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

2

7

“一带一路”文化适配性跨境电商平台设计

企业实习好评率

75%

93%

某外贸企业反馈:“学生在谈判中能主动规避文化禁忌”

6. 总结

6.1. 实践效果

“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思政以“三段四环”教学模式为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从能力培养看,通过课前文化预研、课中沉浸式模拟、课后真实项目实践的有机衔接,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完成从基础文化认知到复杂场景实践应用的进阶,能够应对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与沟通挑战;从素养塑造看,学生思政素养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自觉的内化,既建立起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自信与家国情怀,又形成兼顾商业伦理与全球视野的价值观念;从实践成果看,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及企业实习中的表现显著提升,都验证了该模式在培养“专业能力 + 思政素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方面的实效。

6.2. 局限性

实践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时间和人数的原因,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是学情适配不足,该教学模式仅在模式在2022级147名学生中统一推进,未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前期储备(如对中西方商务案例、哲学思想的认知)、语言能力及思政基础上的差异,一些学业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因任务无分层而缺乏思想深化空间。二是思维引导还存在单一化倾向,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性过强,在内容选择和产出要求上容易产生隐形约束,价值引领方面造成单向信息传递。最后在评价体系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虽采用“思政素质评价与专业知识考核结合”的混合式考核,但思政素养(如文化自信、商务伦理意识)的隐性特征,难以通过“学习通数据”“任务提交质量”等显性指标精准衡量。

6.3. 未来展望

针对学情适配不足、思维引导单一、评价体系局限等问题,未来课程建设将进一步优化“三段四环”模式:通过课前学情调研构建“基础–进阶–挑战”分层任务体系,搭配对应资源库,满足不同文化知识储备、语言能力与思政基础学生的需求;推动“师生共创”案例机制,增加发展中国家跨文化商务场景案例,结合VR技术打造沉浸式实践场景,打破教师主导的单一引导;完善“显性指标 + 隐性跟踪 + 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建立思政素养成长档案,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企业导师评价,细化思政素养衡量维度,同时深化校企协同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教学从“统一化”“单一化”向“精准化”“多元化”的升级。

基金项目

泰州学院2025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大学英语课程新形态数字化教材建设研究”(2025JGB31)。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 课程思政视角[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2): 9-14.
[2] 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 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 2020: 97.
[3] 邱琳. 产出导向法促成活动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118.
[4] 陈宁. 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以Chapter 4 “Cultural Values”教学为例[J]. 现代英语, 2021(7): 101-103.
[5] 谢芹. 基于4R问题分析的AT-AC案例教学模式及其应用研究——以“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为例[J]. 当代教育论坛, 2023(6): 68-77.
[6] 赵斌斌. 深度学习视域下POA外语教学新模式的构建研究[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6): 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