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音乐剧字幕翻译分析——以《歌剧魅影》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A Case Study of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摘要: 本文以《歌剧魅影》25周年诸神字幕组翻译版为例,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于音乐剧的字幕翻译,对字幕翻译如何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开展研究。研究认为,字幕翻译可以有效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满足读者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为字幕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美学评价角度,有利于拓展接受美学的研究领域。
Abstract: Taking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translated by Zhushen fansub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pplies reception theory to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musicals and conducts a study on how subtitles can meet audiences’ horizons of expectations. It concludes that subtitle translation can effectively use the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o meet readers’ directed expectations and creative expectations, which provides a new esthetic evaluation perspective for subtitle translation work and helps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of reception theory.
文章引用:王廷睿. 接受美学视角下音乐剧字幕翻译分析——以《歌剧魅影》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1-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17

1.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被引入国内,如《悲惨世界》《摇滚莫扎特》《猫》等,这些作品迅速获得了人们的青睐。《歌剧魅影》作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自1986年伦敦西区首演以来,以其多彩的舞台效果、复杂的人物心理刻画和极具感染力的音乐盛宴,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极高的艺术声誉。2011年,官方推出了《歌剧魅影》(25周年音乐会)蓝光DVD版本,进一步拓展了其传播范围,使得非英语国家的观众也能通过影像媒介感受这部经典之作的魅力。然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语言障碍仍然是影响其接受效果的关键因素,字幕翻译的质量也直接决定了非英语观众对原作情感内核与艺术细节的理解深度。

目前,字幕翻译研究对象倾向于热门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相对较少[1]。本文将以音乐剧《歌剧魅影》为研究语料,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本框架,重点分析字幕如何通过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从而提升观众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与审美体验,以期为音乐剧字幕翻译的策略选择与实践提供参考。

2. 字幕翻译特点

字幕翻译作为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VT)的主要模式之一,适用于如电影、电视、录像、DVD、激光影碟、只读光盘、电脑游戏、互联网和现场表演等视听产品[2]。影视媒体本身的特点将字幕译者的操作置于种种制约之下,具体到字幕翻译中主要涉及空间和时间两大因素[3]。一方面,字幕显示在屏幕上,屏幕则是字幕所能利用的全部空间。通常情况下,字幕位于屏幕底部,且字幕翻译必须简洁明了,如果字幕多到无法在一两行内完整显示,就会破坏整体影视画面,进而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另一方面,角色一开始说话,字幕就应即时出现,任何时间上的延迟或提前都可能导致观众陷入困惑和误解。此外,随着故事发展,字幕仅允许在屏幕上短暂存在,一旦角色结束对话或某个场景的故事告一段落,字幕也将随之消失,除非是像DVD或者网络视频版本允许人们反复观看,否则观众没有机会回顾文字或画面。

作为连接舞台与观众的桥梁,音乐剧字幕不仅需要精准传递台词含义,还需要契合中文观众的审美习惯,让《歌剧魅影》真正能够“声入人心”。在《歌剧魅影》(25周年音乐会)蓝光DVD版本的字幕翻译中,诸神字幕组充分考虑了语篇特点,灵活应对了时空制约,体现出对观众的敏锐把握。面对音乐剧这一融合声乐、戏剧与视觉艺术的综合体裁,译者不仅注重对白的准确传递,还着力于再现歌词的韵律节奏与情感张力,同时借助语篇特点大胆采用了加注的非常规字幕译法,设身处地为观众着想,全力满足中国观众所“期待”的视听盛宴。

3. 接受美学理论与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理论(Reception Aesthetics),也被称为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当时任教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因此该学派也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Constance School)。接受美学理论植根于现象学和阐释学传统,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提出的。与传统理论相比,该理论最显著的突破在于研究视角的转变。不同于以往以作者或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研究范式,接受理论将受众读者置于核心地位来阐释文本现象。正如K.M.牛顿所言:“近现代文学理论与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及早期法国结构主义等传统批评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当代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实现了向读者视角的重大转向。[4]

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姚斯认为:“即使一部文学作品看似新颖,也并非呈现于绝对真空的信息环境中,而是通过显性或隐性的信号、熟悉的特征或含蓄的暗示,预先为受众设定特定的接受方式。[5]”为了构建读者的期待视野,姚斯提出三种途径:“首先通过熟悉的规范或内在的诗学体裁;其次通过与文学史背景中知名作品的隐性关联;第三通过现实与虚构、诗歌语言实用功能之间的对立关系。[5]”因此,在接触作品之前,读者早已基于自身知识储备、阅读经验、生活阅历及语言感知形成了期待视野。按照对读者的作用表现,期待视野可分为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6]。定向期待指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前,结合自身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品位形成的心理预期。这种期待有助于读者发现文本中熟悉的元素,更贴近原作内涵。另一方面,读者从不满足于固有认知,他们时常渴望异质性与差异性来深化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这种渴求便构成了创新期待。也可以说,没有一个读者会一如既往地喜爱那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公式化作品,这是为避免审美疲劳而产生的求新求变的惯常心理[6]

在翻译层面,接受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要努力寻求与读者的“对话”和交流,突出“隐含的读者”的接受地位,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7]。落实到具体的翻译策略中,归化策略侧重于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习惯,通过采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和语言风格,降低读者的理解障碍,实现流畅自然的阅读体验。异化策略则注重保留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和独特性,通过引入新颖的表达方式、文化概念和语言形式,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其目的与如何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具有高度关联性。因此,译者可以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分别满足读者的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歌剧魅影》25周年诸神字幕组翻译版,便通过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巧妙使用,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4. 归化:满足读者定向期待

4.1. 汉语四字格

除汉语四字格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典型语言形式,也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四字格不仅能使句子朗朗上口、结构优美,还能丰富语义内涵。因此,在英译汉实践中,四字格被频繁采用,其既能使译文简洁明快、典雅流畅,又能赋予文字独特的韵律感和表现力,深得译者和读者的喜爱。鉴于四字格的诸多优点,其在《歌剧魅影》字幕翻译中的广泛应用自然不言而喻。

例1:Christine enjoyed a great success/We were hardly bereft when Carlotta left/Otherwise, the chorus was entrancing/But the dance was a lamentable mess

译文:克莉斯汀表现光芒四射/卡洛塔离开也无伤大雅/另一方面,合唱也令人陶醉/但伴舞惨不忍睹

四字格在字幕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由于屏幕空间有限,四字格能以高度凝练地表达为字幕画面留出更多呈现空间;另一方面,所用四字格通俗易懂且言简意赅。例如剧中魅影因厌恶卡洛塔且长期对编舞不满,致信剧院老板评论昨夜演出时,“We were hardly bereft when Carlotta left”原可直译为“卡洛塔走后我们也没什么损失”,“But the dance was a lamentable mess”可译作“但舞蹈混乱,十分让人失望”。这两种译法虽达意却失之平淡。若改用“无伤大雅”与“惨不忍睹”这两个四字格,则既忠实传递原文字面含义,又契合剧院老板阅信时的轻松诙谐氛围,同时通过侧面描写更生动地勾勒出魅影孤高刻薄的形象特征。

字幕组在剧中还大量运用了其他契合中国观众审美期待的四字格表达,具体示例如下:

amateurs 班门弄斧 a marvelous song 天籁之音

an honor 荣幸之至 young and innocent 两小无猜

let her mind wander 胡思乱想 set my heart aflame 春心萌动

4.2. 中国文化典故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而依然焕发蓬勃生机,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文化典故的运用最能唤起深层文化认同。典故常见于文学作品自不待言,其在字幕翻译中更能发挥独特作用。通过激活观众的文化记忆,拉近受众与原作的心理距离。在《歌剧魅影》的字幕翻译中,字幕组匠心独运地化用中华文化典故,精准契合受众的定向期待。

例2:Insolent boy, the slave of fashion/Basking in your glory/Ignorant fool, this brave young suitor/sharing in my triumph

译文:傲慢的小子,浮华的奴隶/沉醉在你的荣光下/无知的愚者,年少轻狂的登徒子/妄想分享我的成果

“登徒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人物。在文化语境中,同时代诗人宋玉曾作《登徒子好色赋》控告其为好色之徒。因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诽谤宋玉是浪荡子,宋玉便向楚王辩解:邻家绝色女子窥视自己三年都未越轨,而登徒子与丑陋邋遢的妻子育有五子,足见真正的好色者实为登徒子。尽管有学者考据登徒子可能是虚构人物且原文未涉及性骚扰,但“登徒子”已成为汉语中“好色之徒”的同义符号。

在剧本节选段落中,魅影正激烈谴责劳尔企图约会克莉斯汀的行为,只因其视克莉斯汀为自身艺术杰作且唯其独属。若将“this brave young suitor”直译为“勇敢且年轻的追求者”,从观众接受角度可能会产生褒义误读。译者巧妙译为“登徒子”,该词在中文语境中始终承载负面意象,既能准确传递原文的贬斥态度,又避免因字面褒义造成的理解偏差。

4.3. 日常用语

为确保最佳艺术效果,音乐剧中的角色必须在数小时演出中真正地“活着”,这不仅意味着歌唱,更包括说话、移动、交流,乃至忘我地融入所扮演的角色。这条表演铁律同样适用于数字化演出的字幕呈现。对母语观众而言,他们能通过台词理解直接感知角色的“鲜活”;而对非母语观众,除依靠布景、音乐、声调表情进行推断外,最直接的感知途径正是字幕翻译,尤其是那些让观众感觉角色从未远离现实生活的日常表达,恰是赋予数字演出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例3:Those who speak of what they know/Find too late prudent silence is wise

译文:那些爱乱嚼舌根的小人/懂得沉默是金往往为时已晚

“嚼舌根”是汉语中典型的日常表达,指令人厌烦的背后议论行为。剧中吉莉夫人正警告约瑟夫·布凯停止议论魅影,否则将招致灾祸,而约瑟夫未将其告诫放在心上,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音乐剧中的约瑟夫给予观众的印象正是个粗鄙好事之徒。虽然吉莉夫人的台词本身属于中性的告诫语,但译为“爱乱嚼舌根的小人”这类贬义表述更为恰当,既符合中文语境下应有的负面情感色彩,又与观众对角色的负面认知形成统一,强化了角色命运的预警式铺垫。

5. 异化:满足读者创新期待

5.1. 专有名词

通常而言,英语人名与地名多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在《歌剧魅影》的字幕翻译中,字幕组同样采用异化手法处理专有名词,具体示例如下:

Christine Daae 克莉斯汀·戴耶 Raoul de Chagny 劳尔·夏尼

Richard Firmin 理查德·福明 Giles Andre 吉尔斯·安德烈

Carlotta Giudicelli 卡洛塔·朱迪切利 Ubaldo Piangi 乌巴尔多·皮安吉

Meg Giry 梅格·吉莉 Carthage 迦太基

Hannibal 汉尼拔 Chalumeau 夏拉莫

Meyerbeer 梅耶贝尔 Dido 狄朵

此外,译者需特别注意专有名词的既定译法惯例。如著名军事家“Hannibal”已固定译为“汉尼拔”,古国“Carthage”规范译名为“迦太基”。这类历经时间淬炼的经典译名具有历史传承性,不应另创新译。而对于知名度较低的人物地名,则可通过音译手段刻意营造异质感。例如将角色“Ubaldo Piangi”音译为“乌巴尔多·皮安吉”,而非简化处理,从而使观众通过语音陌生化感知文化差异。

5.2. 西方文化典故

正如处理中国文化典故时采取的归化策略,译者在处理西方文化元素时亦可采用逆向操作——刻意保留文化特异性作为“西方典故”植入译文。通过这种异化手段,观众得以沉浸于完全异质的文化氛围,真切感知外来文化的陌生化美感。

例4:Damn you! You little prying Pandora/You little demon! Is this what you wanted to see?

Curse you! You little lying Delilah/You little viper! Now you cannot ever be free

译文:该死的 你这窥探成性的潘多拉/你这只小魔鬼 这就是你想看到的吗?

诅咒你 你这满口谎言的黛利拉/你这条小毒蛇 如今你将被终身囚禁

在这个例子中,呈现了两个神话形象与两个邪恶意象:潘多拉(Pandora)作为希腊神话中的首位女性,因无法克制好奇心打开魔盒,致使灾祸、疾病与不幸遍布人间;黛利拉(Delilah)出自《旧约》,作为参孙的爱人背叛誓言,割断其头发致使神力消亡;另有两个源自《圣经》的高频邪恶意象——“demon”(恶魔)与“viper”(毒蛇)。这四种表达皆深植于西方文化基因,观众通过接触这些未经过滤的文化符号,既能直观感知异质文化的陌生化特质,又能满足其对跨文化审美的创新期待。

5.3. 加注解释

加注法在字幕翻译领域中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电影、电视直播等影视载体的字幕中,观众的注意力有限,在本就有字幕阅读负担的情况下如若再出现注释,便会顾此失彼,反而无法体现出注释所具有的说明效果。另一方面,在DVD、视频等影视载体的字幕中,观众可以暂停、回退、快进,实现更个性化的观赏方式,此时对特定文本进行加注解释,可以进一步满足读者的理解需要。在《歌剧魅影》的字幕处理中,译者便针对特定文化概念添加了多处注释,增强了观众对台词的理解。

例5:Curse you! You little lying Delilah

译文:诅咒你!你这满口谎言的黛利拉

(黛利拉。《圣经旧约》中参孙的情妇,她将参孙出卖给非利士,睡觉时剪断了他的头发,使参孙失去了能量。)

加注解释策略的运用显著提升了观众对原文的理解深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字幕组为黛利拉(Delilah)添加了注释,却未对潘多拉(Pandora)进行注解。究其本质,二者同属神话人物(如前文讨论所述),但若考虑受众认知基础,大多数观众对潘多拉魔盒故事相对熟悉,而对黛利拉背叛参孙的事迹较为陌生,译者刻意保持了两者的差异化处理。可以看出,尽管潘多拉意象本属观众的创新期待范畴,但在某种程度上,其认知渗透率已使其慢慢转变为定向期待。

6. 结语

音乐剧及其他影视形式的本质在于服务观众,这与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主张不谋而合。本研究尝试将这一源于文学批评的理论应用于音乐剧字幕翻译分析,以揭示译者如何通过归化与异化策略回应观众的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从而确立以读者接受为核心的翻译评价维度。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一方面,案例集中于单一音乐剧,结论的普遍性需通过更多样化的语料加以验证;另一方面,本研究主要依赖理论推演与文本内部分析,未引入观众接受程度的实证数据,未来可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字幕翻译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更科学的评估。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本身存在潜在风险。过度归化会导致源语文化特质流失,削弱源文本的异质性;过度异化则易造成接受障碍,违背音乐剧作为大众艺术的观赏规律。理想的翻译应当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既通过归化确保文本的可读性与接受度,又通过异化保留文化多样性,推动读者期待视野的更新与拓展。

展望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对中西音乐剧观众群体“期待视野”进行实证比较,明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差异,同时探索跨学科合作路径,将接受美学与多模态话语分析、媒介研究等理论结合,构建更全面的视听翻译批评框架。唯有如此,音乐剧字幕翻译才能超越技术层面,真正成为促进文化间深度理解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参考文献

[1] 邵晨, 李平. 近20年中国字幕翻译研究(2001-2020) [J]. 今古文创, 2022(24): 108-110.
[2] 刘大燕, 林庆娜. 字幕翻译类型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31): 80-83.
[3]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4): 38-40.
[4] Newton, K.M. (1997)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Theory. 2nd Edition, Machmillian Education.
[5] Jauss, H.R. (1982)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6] 陈玲玲. 论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1(2): 63-65.
[7] 刘凤梅. 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2): 23-2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