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庆文化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Festival Culture in Teaching Chinese Vocabulary as a Foreign Language
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文化教学。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节庆文化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中国节庆成为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词汇水平是衡量二语学习者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汉语中的每个词汇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在不同语境中实际意义也不相同。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几乎每个词语都具有民族性,尤其是节庆文化相关词语。如果掌握不到位,就会出现交流障碍的情况。所以,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如何把中国节庆文化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and language teaching is actually culture teaching. China’s culture has a long and glorious history. Chinese festival 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Because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Chinese festivals have becom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Vocabulary pro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measuring the learning lev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Each word in Chinese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ctual meaning vari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Vocabulary, as the most active part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language, each word has its own ethnic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festival culture. If not mastered properly, communication barriers may occur. So, how to effectively apply Chinese festival culture to the classroom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problem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文章引用:苑馨予. 中国节庆文化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7-1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18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同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1]。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在新世纪的影响下,都有了明显的增长,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国际地位的提升,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汉语在文化交流和国际经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语言学习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促使汉语在世界各地兴起留学热,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来学习汉语,以了解中国文化。时至今日,全球有超过一亿的外国人在学、用汉语,来中国的外国学生也在不断增加。

学习汉语,离不开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已成为世界文化巨树中最强的一支。中国节庆是中国人的智慧与心血结晶,它从里到外,多方位地展示了中华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往往人们谈论起一个国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特色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所有关于饮食、习俗、起源的词汇,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2]。词汇与文化更是不可分割,因为每个词语都具有民族性,把节庆文化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在现有关于中国节庆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肯定了文化元素对词汇习得的积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经验总结和教学案例描述,缺乏对教学方法背后的认知机制的深入剖析,未能系统回答“为何有效”的问题。李明珍(2020)提出“让汉语学习者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3],并提供了节庆文化教学的实际案例,但未能从认知层面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学习者词汇理解程度的差异;赵金铭(2019)指出“文化教学中多为静态知识学习,忽视了学习者主动学习文化意义的能力”[4]。因此,本研究试图说明“如何做”、“为何这样做”,通过分析将节庆文化元素融入词汇教学的意义,找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让学生掌握汉语的文化要素,了解中国的国情,提高文化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中国节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因此,将中国节庆文化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引用中国节庆文化知识,用相关节庆知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轻松的方式增加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好汉语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知识。

2. 中国节庆文化在全球的影响

中国人一直倡导“天下一家”,这一理念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一致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到现在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不但对中国人本身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周边的几个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但在韩国,中秋被叫做“秋夕”,而在日本,则被叫做“八月十五日晚上”。在越南,人们会给孩子们讲中秋的故事,而越南的京族人则相信,在中秋的时,点燃灯笼,可以驱赶妖魔鬼怪,让人们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各国的中秋节,都是借鉴了中国的习俗,再加上本国的文化,形成了本国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价值不仅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还深刻影响着全球各国人。近几年,除了在海外的中国人,很多国外的人都在积极参加中华传统的节日活动。举例来说,中国的春节文化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但在亚洲,而且在欧洲、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很强的影响力。随着中国春节的临近,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会向中国人“拜年”,有些地方把中国的春节定为国家假期,许多人用各种形式来庆祝,而其他国家的媒体也对中国的春节进行了广泛的报导。2015年2月12日晚上,一场中国春晚“友谊之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盛大举行。联合国的一些重要官员以及47个国家的常驻联合国的代表都参加了这次活动。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的文化在联合国总部大放异彩,而这也是中国首次将“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全球唯一的一场盛会。

3. 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与相关词汇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各个朝代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和风俗习惯,体现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尤其是在国内外都很有名的一些节日,是对外汉语老师在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时候必须着重讲解的。我们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说明,分别是春节、端午节和乞巧节。本文探讨的是重点是节庆文化与词汇教学的关系,我们通过对以上三个节日的来源、习俗、饮食文化背景梳理,选取了一些相关的词汇,根据其文化内涵总结出以下分类:

春节相关词汇:

节庆其他名称:新春、岁旦、年岁;

饮食类词汇:水饺、年糕;

装饰品类词汇:窗花、年画、春联、灯笼;

习俗类词汇:扫尘、压岁钱、拜年、放烟花、守岁、团圆饭;

端午节相关词汇:

节庆其他名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

饮食类词汇:粽子、咸鸭蛋、绿豆糕、雄黄酒;

习俗类词汇:赛龙舟、舞狮、踏青、荡秋千;

乞巧节相关词汇:

节庆其他名称:七夕节、女儿节;

饮食类词汇:巧果、瓜果;

习俗类词汇:穿针引线、许愿、接露水、女红节日;

民间传说类词汇:鹊桥、牛郎织女、银河。

4. 节庆文化在词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汉语是开启中国之门的关键,而中国文化则是这扇门后面的无穷美景。外国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国节庆文化是中国文明的瑰宝,它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文历史和习俗等的演变和变迁。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可以全面认识中国的风俗习惯,还可以体味到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元素,进而加强对中国的认同。所以,中国节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的研究和运用在汉语教学中也是很有价值的,具体意义有如下几点。

4.1. 激发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对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动机。“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心理基础,从而能够自觉地、自愿地建构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5]。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重点,强调教材上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语言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样的纯粹的语言教学,更多地是使学生机械地应用理论知识,而非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汉语,而且枯燥无味,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当学生身处一个不熟悉的语言环境时,往往会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倦怠,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把各种以节日文化为主线的教学活动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起到调剂的作用,让原本单调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也可以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隔阂,更加顺畅地学习汉语。在课堂上,可以把节庆文化融入到词汇教学中去,例如:用一些与节庆有关的物件来进行词汇的讲解。通过对一些生僻的专业术语的讲解,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其更具趣味。

4.2. 加强二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

中国传统节庆是中华人民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所以,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加入传统节庆文化的教育,就能使人们认识到中国节日的含义和意义,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爱上中国。

在汉语课堂上传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既要注意学生的知识面,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意培养他们的感情。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汉语的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相应的语言文字。在教学中,由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多种形式,其中还含有多种神话传说,使汉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会看到很多的食物,很多物件,让“汉语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6],调动学生积极性,对老师所教的有关节日的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以取得老师所希望的教学效果。至于在中国留学的学生,我们可以在假期来临的时候,组织一些活动,给他们一些安慰,让他们能够跟更多的人接触,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节日所传递出来的乐观和信心,帮助他们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让他们体会到学校和老师的关心,体会到中国人的温暖和包容。

4.3. 促进二语学习者融入中国生活

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历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与精神诉求,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也不断地吸纳与融合着各类独特的文化要素。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充分体现了国人的伟大民族精神,蕴涵了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值得发扬的。传统节庆的形成是由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精神与观念的反映。比如,清明节和中秋节都代表着一种对团圆亲情的渴望,“清明节的祭扫墓地,表达的是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而在中秋节的团圆赏月,则代表着人们对家人团聚、生活幸福的渴望”[7]。节庆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许多传统节日都被“假日化”了,人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都会选择外出,比如清明踏青,放风筝,端午节赛龙舟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大家在假日里放松一下,又可以锻炼一下自己,增强自己的体质。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研究中国节庆文化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可以在逢年过节的日子里,品尝中国的节庆美食。有人曾经问过外国学生,为什么他们都喜欢过中国的节日,他们的答案都是:“在中国人的节日里,他们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中国人的食物,对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端午”的文化,我们应该从他们喜欢的食物开始。比如在端午节这天,老师可以教同学们包粽子,让同学们动手制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加深对词汇的印象;从中了解到了如何制作粽子,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一些关于粽子的小常识。

5. 节庆文化主题下对外汉语词汇的具体教学方法

5.1. 实物展示法

实物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事物,充分地调动了学习者的多感官通道,符合多感官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学习者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参与,能够形成更丰富且立体的心理表征。相较于过去常使用的“图片法”,更好地帮助学习者长时记忆。实物展示法适用于词汇练习环节,在上文提到的节日词汇中,饮食类、习俗类和装饰品类中的一些词,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应用此方法。比如在介绍春节相关词汇时,如“窗花”、“灯笼”、“年画”、“春联”、“水饺”、“年糕”,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带着窗花、春联等物品到课堂上展示,进行实物教学。在介绍端午节相关词汇时,如“粽子”、“鸡蛋”、“绿豆糕”、“雄黄酒”,适用于实物展示。在介绍乞巧节相关词汇时,“穿针引线”、“巧果”、“瓜果”同样适用,教师课前准备好针线,让学生亲身体验“穿针引线”的过程,效果更佳。通过实物展示,促进学习者对词汇及其文化语境的情感联结与记忆。

5.2. 多媒体展示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实际教学中,对外汉语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提供视觉刺激的同时,建构情境化和立体化的语言输入。比如上文提到的三个节日中,一些习俗类词汇和民间传说类词汇,无法利用翻译法进行直接对译,便可利用多媒体形式,例如图片、动画视频等方法。如春节相关词汇中的“扫尘”、“拜年”适用于动画视频的方法进行展示;端午节相关词汇中的“赛龙舟”、“舞狮”;乞巧节相关词汇中的“接露水”、“鹊桥”、“银河”。例如“赛龙舟”,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龙舟”这一外形特点,发现其运动功能,感知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提升记忆效率。多媒体展示法能够给学生新鲜感,从而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5.3. 文化阐释法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它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最快速的反映。特别是汉语,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意蕴。在汉语中,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特定意义的词语,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就会产生许多困难。将语义和文化概念整合,帮助学习者建立词汇及其文化背景的深层关联。如春节相关词汇中的“新春”,就要解释出在中国人民心中,从立春节气起就进入了春季,“春”代表着天气变暖,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表示进入了新的一年;“守岁”的意思是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寓意着家人团聚在一起庆祝一年的结束,并许愿新的一年过得更好。端午节相关词汇中的“赛龙舟”,在教授时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介绍出这项活动的来源和寓意,是当年人们划船寻找跳江自尽的屈原,但最后没有找到,后来人们把这项活动当作精神寄托,祈求风调雨顺。乞巧节相关词汇中的“鹊桥”、“银河”,在教授时最好将图片展示法与文化阐释法相结合,因为“鹊桥”、“银河”并非简单的“一座桥”“一条河”,均来自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中,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具有情感色彩和文化寓意的复合概念。通过文化阐释法,促进学习者对抽象文化的理解,提升词汇的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传播”[8]。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节日又是国际社会认识中国、认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节庆文化非常有必要。但其目的不应仅限于文化的单项传播,更要重视对学习者跨文化对话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习者的自身文化背景融入教学,通过文化对比与反思,引导学习者在认识中国文化的同时,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解”[9]。譬如在学习春节“团圆饭”“守岁”的习俗时,可引导学生与母文化中的家庭聚会或新年仪式对比,鼓励他们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家庭”“仪式”等概念的异同。这样既可避免单向文化输出的枯燥,又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自觉。帮助学习者建立跨文化视角,帮助他们做到既能欣赏异文化,又能思考自身文化的深层结构,建立“文化对话”的课堂模式。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国家需要专业实践型对外汉语人才,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中处处是学问,在教好语言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杨陈贝妮. 中国陶瓷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2]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121.
[3] 李明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大学, 2020.
[4] 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78.
[5] 朱怡霖. 婚俗文化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 汉字文化, 2021(17): 141-144.
[6] 程裕祯. 中国文化要略[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63-65.
[7] 杨德峰. 汉语与文化交际[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4.
[8] 李琳.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类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20.
[9] 郁唯佳.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节庆文化教学实践与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