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同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1]。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在新世纪的影响下,都有了明显的增长,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国际地位的提升,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汉语在文化交流和国际经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语言学习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促使汉语在世界各地兴起留学热,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来学习汉语,以了解中国文化。时至今日,全球有超过一亿的外国人在学、用汉语,来中国的外国学生也在不断增加。
学习汉语,离不开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已成为世界文化巨树中最强的一支。中国节庆是中国人的智慧与心血结晶,它从里到外,多方位地展示了中华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往往人们谈论起一个国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特色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所有关于饮食、习俗、起源的词汇,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2]。词汇与文化更是不可分割,因为每个词语都具有民族性,把节庆文化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在现有关于中国节庆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肯定了文化元素对词汇习得的积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经验总结和教学案例描述,缺乏对教学方法背后的认知机制的深入剖析,未能系统回答“为何有效”的问题。李明珍(2020)提出“让汉语学习者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3],并提供了节庆文化教学的实际案例,但未能从认知层面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下,学习者词汇理解程度的差异;赵金铭(2019)指出“文化教学中多为静态知识学习,忽视了学习者主动学习文化意义的能力”[4]。因此,本研究试图说明“如何做”、“为何这样做”,通过分析将节庆文化元素融入词汇教学的意义,找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让学生掌握汉语的文化要素,了解中国的国情,提高文化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中国节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因此,将中国节庆文化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引用中国节庆文化知识,用相关节庆知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轻松的方式增加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好汉语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知识。
2. 中国节庆文化在全球的影响
中国人一直倡导“天下一家”,这一理念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一致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到现在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不但对中国人本身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周边的几个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但在韩国,中秋被叫做“秋夕”,而在日本,则被叫做“八月十五日晚上”。在越南,人们会给孩子们讲中秋的故事,而越南的京族人则相信,在中秋的时,点燃灯笼,可以驱赶妖魔鬼怪,让人们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各国的中秋节,都是借鉴了中国的习俗,再加上本国的文化,形成了本国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价值不仅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还深刻影响着全球各国人。近几年,除了在海外的中国人,很多国外的人都在积极参加中华传统的节日活动。举例来说,中国的春节文化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但在亚洲,而且在欧洲、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很强的影响力。随着中国春节的临近,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会向中国人“拜年”,有些地方把中国的春节定为国家假期,许多人用各种形式来庆祝,而其他国家的媒体也对中国的春节进行了广泛的报导。2015年2月12日晚上,一场中国春晚“友谊之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盛大举行。联合国的一些重要官员以及47个国家的常驻联合国的代表都参加了这次活动。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的文化在联合国总部大放异彩,而这也是中国首次将“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全球唯一的一场盛会。
3. 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与相关词汇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各个朝代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和风俗习惯,体现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尤其是在国内外都很有名的一些节日,是对外汉语老师在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时候必须着重讲解的。我们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说明,分别是春节、端午节和乞巧节。本文探讨的是重点是节庆文化与词汇教学的关系,我们通过对以上三个节日的来源、习俗、饮食文化背景梳理,选取了一些相关的词汇,根据其文化内涵总结出以下分类:
春节相关词汇:
节庆其他名称:新春、岁旦、年岁;
饮食类词汇:水饺、年糕;
装饰品类词汇:窗花、年画、春联、灯笼;
习俗类词汇:扫尘、压岁钱、拜年、放烟花、守岁、团圆饭;
端午节相关词汇:
节庆其他名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
饮食类词汇:粽子、咸鸭蛋、绿豆糕、雄黄酒;
习俗类词汇:赛龙舟、舞狮、踏青、荡秋千;
乞巧节相关词汇:
节庆其他名称:七夕节、女儿节;
饮食类词汇:巧果、瓜果;
习俗类词汇:穿针引线、许愿、接露水、女红节日;
民间传说类词汇:鹊桥、牛郎织女、银河。
4. 节庆文化在词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汉语是开启中国之门的关键,而中国文化则是这扇门后面的无穷美景。外国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国节庆文化是中国文明的瑰宝,它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文历史和习俗等的演变和变迁。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可以全面认识中国的风俗习惯,还可以体味到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元素,进而加强对中国的认同。所以,中国节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的研究和运用在汉语教学中也是很有价值的,具体意义有如下几点。
4.1. 激发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对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动机。“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心理基础,从而能够自觉地、自愿地建构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5]。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重点,强调教材上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语言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样的纯粹的语言教学,更多地是使学生机械地应用理论知识,而非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汉语,而且枯燥无味,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当学生身处一个不熟悉的语言环境时,往往会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倦怠,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把各种以节日文化为主线的教学活动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起到调剂的作用,让原本单调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也可以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隔阂,更加顺畅地学习汉语。在课堂上,可以把节庆文化融入到词汇教学中去,例如:用一些与节庆有关的物件来进行词汇的讲解。通过对一些生僻的专业术语的讲解,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其更具趣味。
4.2. 加强二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
中国传统节庆是中华人民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所以,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加入传统节庆文化的教育,就能使人们认识到中国节日的含义和意义,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爱上中国。
在汉语课堂上传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既要注意学生的知识面,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意培养他们的感情。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汉语的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相应的语言文字。在教学中,由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多种形式,其中还含有多种神话传说,使汉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会看到很多的食物,很多物件,让“汉语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6],调动学生积极性,对老师所教的有关节日的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以取得老师所希望的教学效果。至于在中国留学的学生,我们可以在假期来临的时候,组织一些活动,给他们一些安慰,让他们能够跟更多的人接触,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节日所传递出来的乐观和信心,帮助他们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让他们体会到学校和老师的关心,体会到中国人的温暖和包容。
4.3. 促进二语学习者融入中国生活
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历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与精神诉求,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也不断地吸纳与融合着各类独特的文化要素。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充分体现了国人的伟大民族精神,蕴涵了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值得发扬的。传统节庆的形成是由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精神与观念的反映。比如,清明节和中秋节都代表着一种对团圆亲情的渴望,“清明节的祭扫墓地,表达的是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而在中秋节的团圆赏月,则代表着人们对家人团聚、生活幸福的渴望”[7]。节庆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许多传统节日都被“假日化”了,人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都会选择外出,比如清明踏青,放风筝,端午节赛龙舟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大家在假日里放松一下,又可以锻炼一下自己,增强自己的体质。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研究中国节庆文化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可以在逢年过节的日子里,品尝中国的节庆美食。有人曾经问过外国学生,为什么他们都喜欢过中国的节日,他们的答案都是:“在中国人的节日里,他们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中国人的食物,对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端午”的文化,我们应该从他们喜欢的食物开始。比如在端午节这天,老师可以教同学们包粽子,让同学们动手制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加深对词汇的印象;从中了解到了如何制作粽子,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一些关于粽子的小常识。
5. 节庆文化主题下对外汉语词汇的具体教学方法
5.1. 实物展示法
实物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事物,充分地调动了学习者的多感官通道,符合多感官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学习者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参与,能够形成更丰富且立体的心理表征。相较于过去常使用的“图片法”,更好地帮助学习者长时记忆。实物展示法适用于词汇练习环节,在上文提到的节日词汇中,饮食类、习俗类和装饰品类中的一些词,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应用此方法。比如在介绍春节相关词汇时,如“窗花”、“灯笼”、“年画”、“春联”、“水饺”、“年糕”,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带着窗花、春联等物品到课堂上展示,进行实物教学。在介绍端午节相关词汇时,如“粽子”、“鸡蛋”、“绿豆糕”、“雄黄酒”,适用于实物展示。在介绍乞巧节相关词汇时,“穿针引线”、“巧果”、“瓜果”同样适用,教师课前准备好针线,让学生亲身体验“穿针引线”的过程,效果更佳。通过实物展示,促进学习者对词汇及其文化语境的情感联结与记忆。
5.2. 多媒体展示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实际教学中,对外汉语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提供视觉刺激的同时,建构情境化和立体化的语言输入。比如上文提到的三个节日中,一些习俗类词汇和民间传说类词汇,无法利用翻译法进行直接对译,便可利用多媒体形式,例如图片、动画视频等方法。如春节相关词汇中的“扫尘”、“拜年”适用于动画视频的方法进行展示;端午节相关词汇中的“赛龙舟”、“舞狮”;乞巧节相关词汇中的“接露水”、“鹊桥”、“银河”。例如“赛龙舟”,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龙舟”这一外形特点,发现其运动功能,感知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提升记忆效率。多媒体展示法能够给学生新鲜感,从而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5.3. 文化阐释法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它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最快速的反映。特别是汉语,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意蕴。在汉语中,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特定意义的词语,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就会产生许多困难。将语义和文化概念整合,帮助学习者建立词汇及其文化背景的深层关联。如春节相关词汇中的“新春”,就要解释出在中国人民心中,从立春节气起就进入了春季,“春”代表着天气变暖,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表示进入了新的一年;“守岁”的意思是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寓意着家人团聚在一起庆祝一年的结束,并许愿新的一年过得更好。端午节相关词汇中的“赛龙舟”,在教授时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介绍出这项活动的来源和寓意,是当年人们划船寻找跳江自尽的屈原,但最后没有找到,后来人们把这项活动当作精神寄托,祈求风调雨顺。乞巧节相关词汇中的“鹊桥”、“银河”,在教授时最好将图片展示法与文化阐释法相结合,因为“鹊桥”、“银河”并非简单的“一座桥”“一条河”,均来自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中,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具有情感色彩和文化寓意的复合概念。通过文化阐释法,促进学习者对抽象文化的理解,提升词汇的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传播”[8]。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节日又是国际社会认识中国、认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节庆文化非常有必要。但其目的不应仅限于文化的单项传播,更要重视对学习者跨文化对话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习者的自身文化背景融入教学,通过文化对比与反思,引导学习者在认识中国文化的同时,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解”[9]。譬如在学习春节“团圆饭”“守岁”的习俗时,可引导学生与母文化中的家庭聚会或新年仪式对比,鼓励他们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家庭”“仪式”等概念的异同。这样既可避免单向文化输出的枯燥,又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自觉。帮助学习者建立跨文化视角,帮助他们做到既能欣赏异文化,又能思考自身文化的深层结构,建立“文化对话”的课堂模式。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国家需要专业实践型对外汉语人才,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中处处是学问,在教好语言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