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与方法
Optimization Pathways and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Red Archiv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DOI: 10.12677/ces.2025.13975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 莹*, 王禹淇: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臧 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红色档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Red Arch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Cultivating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摘要: 文章研究旨在探讨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与方法,通过重构与优化红色档案资源、打造红色档案校园文化、创新红色档案教学实践、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等路径,促进红色档案与课程思政进一步有机融合,并从多维视角进一步探讨其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期为高校发挥红色档案育人功能、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s and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red archiv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By reconstructing and optimizing red archive resources, creating red archive campus culture, innovating red archive teaching practices, and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this study promotes the further organic integration of red archiv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t also further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universities to leverag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red archives and promote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red genes.
文章引用:高莹, 王禹淇, 臧健. 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与方法[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9): 726-73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9752

1. 引言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大量彰显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红色档案资源。这些档案作为党带领人民奋斗历史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当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为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2. 红色档案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内涵

红色档案能够以鲜明的价值导向,帮助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档案是承载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红色档案以真实史料为依托,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鲜明导向。通过研读红色档案,大学生能真切感受先辈们的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红色档案能有效唤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修课。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爱国情怀是青年成长的底色,奋斗精神是时代进步的动力。红色档案生动留存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挺身而出、为国家发展拼搏奉献的执着,将其引入育人过程,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涵养学生积极奋斗的品格,引导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红色档案能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帮助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红色档案忠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岁月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更是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助推器。红色档案中蕴含着中国精神的天然历史基因,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全面、立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3. 红色档案资源的系统性重构与优化

红色档案资源丰富,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献、影像、实物,全方位、多角度地留存了红色历史的珍贵印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火重生、艰苦奋斗、改革发展的历史见证。红色档案对课程思政具有多维度、深层次的支撑作用,能够为各类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资源。但就目前来看,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的短板,其蕴含的育人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释放[3]。以系统梳理为前提,结合专业鉴别与价值筛选,构建专业性红色档案资源库,可为教师提供兼具权威性、真实性与生动性的课程思政素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成长为“知其然、信其理、行其道”的时代新人。

推进红色档案资源的重新整合,助力课程思政创新,一是要对红色档案资源按形成背景、反映主题、精神内涵分类梳理。以革命斗争、建设发展等历史阶段为脉络,挖掘档案背后的奋斗故事,围绕信仰坚守、爱国奉献等主题归纳,提炼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构建系统思政育人素材库。以黑龙江省档案馆为例,黑龙江省档案馆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红色档案思政教育品牌,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和研学实践,根据历史发展脉络将红色档案资源重新整合,将展览分为“开启新元”“伟业初创”“革故鼎新”“时代新篇”等部分,以档案视角展示黑龙江这片广袤土地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奋进步伐,见证黑龙江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辉成就。

二是深入挖掘红色档案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通过整理、阐释与创新转化,将珍贵史料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融入专业课程,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探索“情境浸润–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的育人范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三是拓展红色档案资源边界。在新时代背景下,拓展红色档案资源范畴势在必行,可进一步将脱贫攻坚、抗震救灾等相关真实事迹纳入其中。这类档案真实记录了人民群众参与奋斗的生动实践,贴近社会现实与日常生活,使红色档案从历史记忆延伸至当代生活场景,增强了红色资源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记录凡人壮举与坚守精神,是丰富红色档案库的生动素材。同时,很多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校史长河中,沉淀着深厚红色底蕴。从抗战时期迁校办学的坚韧足迹,到投身国家重大战略的科研攻关,再到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奉献身影,校史档案里的手稿、照片、书信,都是珍贵的红色印记。深挖这些资源,能让师生在历史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

4. 营造红色档案文化氛围

要想发挥红色档案在课程思政当中的育人实效,就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探索者[4]。引导学生通过红色档案的自主探究,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主动建构对革命历史、红色精神的个性化理解,培养历史思维与价值认同。

一是环境浸润,营造红色氛围。在校园内打造红色文化长廊,陈列红色档案复刻件,如革命时期的珍贵家书、战斗地图、历史照片等,配以详细的文字解说,让学生在日常行走中就能与红色历史“对话”。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设置红色文化墙,展示革命先烈名言警句、重大历史事件,让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红色气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

二是活动引领,增强情感共鸣。举办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开展红色档案主题辩论赛,围绕档案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精神设置辩题,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组织红色经典诵读会,选取红色诗词、书信等档案内容,以朗诵、配乐表演等形式展现,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设红色主题情景剧比赛,以红色档案中的真实事件、英雄事迹为蓝本,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剧本、编排演出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主体–档案载体–情境互动–意义建构”为核心链条,学生作为探究的发起者与建构者,依托红色档案为原始素材,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个体研读、小组协作、多维对话完成意义建构,推动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使历史认知从“接受”转向“共创”。

三是技术赋能,创新育人形式[5]。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档案育人空间。搭建红色档案VR体验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战争场景、历史事件发生地,如“走进”延安窑洞,体验革命先辈的生活与奋斗。开发红色档案主题的手机应用程序,设置线上展览、知识问答、互动游戏等功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档案育人的便捷性与趣味性。

5. 红色档案教学实践的统筹创新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红色档案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有效发挥红色档案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功能,拓宽教学实践渠道,需要创新思路、多措并举[6]

一是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内容。优先选择与专业核心知识关联紧密、历史价值突出且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档案,如涉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事迹、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的档案。对这些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专业理念、职业精神和思政元素,形成符合专业教学需求的内容体系,实现红色档案从原始史料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为专业课程注入红色基因。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需深入挖掘红色档案与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准定位二者衔接点。例如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航空航天课程,引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钱学森坚定回国效力等相关事迹,既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于设计类课程中,借鉴红色档案视觉元素开展创作,采取多元化的融入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红色档案转化为图片、视频、动画等设计素材,丰富教学案例等。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打破传统单向授课模式,构建“问题导向 + 情境体验 + 互动研讨”的复合教学模式。围绕红色档案设置开放性问题,如“从革命时期的物资调配档案看当代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数字技术,将红色档案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资源[7]。还可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档案思政价值的理解。例如天津财经大学积极探索“档案 + 思政”沉浸式育人模式,激活档案馆资源的时代生命力,创新采用“历史场景 + 理论课堂”双嵌入模式,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境,为学生讲述一代经济学家的真实故事,将红色财经文化转化为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将学校“财经报国”的文化基因注入青年价值坐标。

6. 红色档案协同育人的平台搭建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在此指引下,高校需以红色档案文化传播为纽带,积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构建多方联动模式,打破高校、政府、红色基地、企业间的资源壁垒,形成紧密互动的合作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红色档案文化传播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8]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确定涉及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过程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为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提供法律依据。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进一步促进红色档案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支持红色档案传承教育项目。此外,高校可以通过申请科研项目经费、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红色档案相关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

二是利用红色教育基地自身的资源优势,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和实物展品。高校与红色基地联合开发现场教学课程和体验式教学项目,如红色主题研学旅行、革命历史情景模拟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认同。在此基础上,高校与红色基地可以形成双向促进循环系统,一方面由高校组建调研团队,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走访红色革命老区与纪念馆等,形成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红色基地可利用高校研究成果对红色基地的反向促进作用,更新优化基地对红色档案的内涵认知,进一步优化展览质量。

三是推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助力红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创新开发。企业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档案体验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历史[9]。企业还可以通过赞助红色文化活动、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支持高校开展红色档案传承教育,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

7. 挑战与对策

目前,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虽拥有诸多应用前景和育人价值,但仍面临许多困境。首先,表现形式难免流于形式主义,教师容易仅将红色档案作为“装饰素材”,忽视学生对红色精神的内化程度,导致为完成“任务”而机械开展活动,背离价值引领初衷。其次,学生认知差异与接受度不一,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储备和思想观念存在差异,对红色档案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部分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教师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对红色档案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将红色档案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技巧和方法,无法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对此,教师可以借鉴探究式学习模型,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多元视角解读档案,同时学校通过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实践反思等方式,追踪育人效果,避免评价指标对教育本质的异化;其次,注重分层引导,增强情感共鸣。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将红色档案中的思政元素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相联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加强教师培训,提升综合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档案知识培训和思政教育能力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案例分享,提高教师对红色档案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8. 结语

红色档案真实记录了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蕴含革命精神与崇高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红色档案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紧密交融,既是践行立德树人核心使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举措,也是激活档案育人潜能、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应深刻领悟红色档案的特殊价值,主动将其有机嵌入课程思政体系,赋予档案以鲜明的教育特质,激活红色档案的育人活力,推动党的教育事业在坚守根本、创新发展中迈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基金项目

2024年度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一般课题–课程思政项目)“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研究”(负责人:高莹,项目编号:JG2024KCSZ27)。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周林兴, 姜璐. 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叙事表达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22(4): 4-9.
[2] 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7756.htm, 2024-09-30
[3] 徐拥军, 王兴广, 郭若涵. 重构档案馆学的现实意义、内容体系和主要路径[J]. 档案学通讯, 2025(1): 12-19.
[4] 周军虎, 崔永江, 王永力. 社会互构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6): 21-24.
[5] 方雯灿, 刘越男. 面向多元场景的红色档案资源利用需求分析[J]. 山西档案, 2024(1): 57-63.
[6] 余荣. 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 山西档案, 2024(4): 92-95.
[7] 刘婧, 欧月. 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档案数智化服务应用场景探索[J]. 档案与建设, 2024(9): 83-91.
[8] 赵彦昌, 冯嘉然. 高校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档案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 北京档案, 2023(2): 31-34.
[9] 刘圣婴, 王丽华, 刘炜, 等. 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与平台建设[J]. 图书情报知识, 2022, 39(1): 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