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探究
Exploration of Cross-Cultural Ability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OI: 10.12677/ae.2025.1510180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诗怡:天津体育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天津;王 雪:天津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天津
关键词: 课程思政跨文化能力实践路径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Practical Path
摘要: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为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了方向指导。在深化落实“课程思政”与高等教育跨文化培养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探索课程思政与跨文化能力融合的路径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文系统解构课程思政与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结合当前培养中存在的两者融合不充分、未结合自身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较为片面单一等问题,提出优化课程目标、制定特色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实践路径,助力培养既具备扎实跨文化技能,又拥有坚定自信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Abstract: As a key path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ore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cross-cultural a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constructs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cross-cultural ability, and puts forward practical paths such as optimiz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 formulating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 current training,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relatively weak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and relatively one-sided and singl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help cultivate solid cross-cultural skills. It also has compound talents with firm self-confidence and a global vision.
文章引用:陈诗怡, 王雪.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82-9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05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深度推进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化,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日益频繁,跨文化素养已成为当代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往往过度侧重语言工具性与文化知识性的传授,对学生的价值观、文化立场塑造等方面关注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跨文化情境中出现文化认同模糊、价值判断失据等问题,难以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课程思政的提出与深化,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重要思路。作为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认知”的统一,要求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在此背景下,从课程思政视角重新审视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内涵,剖析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二者有机融合的路径,并明确其时代意义,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中国灵魂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之举。

2. 课程思政与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与发展

2.1. 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及发展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在“大思政课”的创新范式下,两者同向同形同力,在高校教育中显隐互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大思政”理念的具体显现,在近几年高校课程的形成中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程思政”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同时这也是“课程思政”第一次以文件的方式呈现在大众视野。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1],同时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将“课程育人”的地位提升至“十大育人”体系之首,这是“课程思政”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出台,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建设目的、激励体系等各个方面都给出了全面的指导建议,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展开了丰富的实践。

除了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习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除了思政课程外其他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高校课程思政的整体框架逐渐构筑;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的道路上更进一步。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并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重要特质。他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内涵,即“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3]。思政引领力作为“六力之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铸就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以铸魂育人擦亮教育政治底色,也是是打造“大思政课”的使命要求。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关于课程思政的外延与特点有所丰富,但其内涵有着基本的界定。“课程思政”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4]

2.2.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跨文化能力研究最初起源于美国,Byram (1997)、Fantini (2009)等一系列西方学者从各自角度理解跨文化能力,丰富了跨文化能力理论及观点。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外国的研究成果,贾玉新、许力生、胡文仲、孙有中等一系列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国外的理论,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做出了新的解释。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跨文化能力”与外语教学息息相关,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目标,但是随着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演进,跨文化能力提升已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目标。

跨文化能力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有效得体的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强调在跨文化的交际语境中,交流者需要具备一系列技能与素养,如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同时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并对其进行阐释与评价。跨文化能力的构成,大多数都是基于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这三部分要素,每个要素根据不同的学段有着具体的要求,该框架为高校开展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路径提供了目标参考。

2.3. 跨文化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近年来,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跨文化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中国知网检索相关关键词发现,近年来课程思政视域下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于外语教学领域,如课程思政视域下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路径的探索,及其内涵发展的探析、生成模型的构建。

以上研究实践表明,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既有可行性也有其必要性。一方面,跨文化能力作为英语课程的核心能力素养,要求学习者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体会并理解其异同之处。在培养过程中,高校课程体系相应地会涉及其他文化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学生会接触到其他意识形态、文化观点与习俗。新时代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正处于旺盛时期,对外来事物的分辨力不强,加上部分学生在长期与外来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文化意识薄弱,容易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什么人”的目标,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所以,课程思政理念注入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在实施跨文化能力教学时,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思政素养,同时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探究跨文化,学生在无形中强化了文化自觉,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跨文化能力课程也因此为课程思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2.4. 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与批判性跨文化意识的耦合与调适

2.4.1. 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与批判性跨文化意识的核心要义

作为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重要分支,批判性跨文化意识与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有着重要的关联。跨文化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应构建包含批判、评价、对比等能力要素的批判性素养框架,培养“以精确的标准批判性地评价本国和他国文化、观点、行为和产品的能力”,依此制定系统的能力培育计划和评估方案[5]。批判性跨文化意识源于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是跨文化能力的“认知核心”,其核心要义可以从认知、反思以及实践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在认知维度,要求学生突破“文化表面差异”的认知,深入反思文化背后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与历史语境从而理解文化差异的深层成因;在反思维度,既强调反思自身文化认识的局限性,也共情他文化群体的处境;在实践维度,批判性跨文化意识要求学生既能识别不平等的文化互动,又能以理性的方式来践行包容与尊重的原则,避免走上盲目妥协与对抗的歧路。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其价值目标谱系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展开。在个人发展层面,要求学生实现“思政素养”与“跨文化认知”的协同提升,既不盲从异质文化也不能陷入文化自大的陷阱;在社会伦理层面,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共情与全球责任担当,使其在文化差异中秉持公平正义的准则;在国家层面,引导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避免“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2.4.2. 二者融合的理论契合点与潜在冲突点

一方面,高校课程思政价值目标与批判性跨文化意识并非孤立存在,在价值、方法、目标三个层面具有内在一致性,由此构成了理论契合的基础。在价值导向上,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均指向理性的跨文化个体,并且都以培养有立场、有思考的跨文化实践者为目标;在方法论上,二者强调价值引领与批判性反思的双向支撑,课程思政为批判性跨文化意识提供价值锚点,避免学生因过度强调批判性反思而陷入价值虚无,而批判性跨文化意识为课程思政提供落地路径,通过认知–反思–实践的逻辑,将思政价值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目标指向上,二者均服务于负责任的国际交流,具有高度协同性。课程思政要求学生“既懂中国,又懂世界”,在国际交流中传递中国声音、坚守伦理底线,批判性跨文化意识要求学生“既会反思,又会行动”,在文化互动中识别不平等、践行包容。另一方面,因实践逻辑与评价维度的差异,二者融合的同时存在潜在冲突点,需客观识别以避免融合流于表面。从实践逻辑上的差异来看,课程思政的实践常以教师主导的价值传递为主,遵循自上而下的价值传递逻辑,而批判性跨文化意识强调学生主导和个体反思的路径,这种自下而上的逻辑与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形成了矛盾。若二者结合不当,易形成“两张皮”现象。同时,二者评价维度的脱节可能导致“思政素养”与“批判性跨文化能力”培养不同步。课程思政评价大多侧重于价值认同,以定性评价为主,批判性跨文化意识评价多侧重认知能力,以定量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

2.4.3. 调和路径

针对以上潜在冲突需对症下药,从实践模式和评价体系层面构建调和路径,实现价值引领与批判性认知的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教学主体可以设计“价值–认知”双螺旋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价值融入批判性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全流程,引导学生在分析文化权力结构时,同步思考如何坚守文化自信、传递中国声音。在跨文化实践中,可以适当设置批判性认知与思政价值双反思环节。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记录在实践中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识别文化误解,又如何以包容姿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评价层面上,考虑到二者评价体系的差异,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来打破评价脱节的困境,将思政素养与批判性跨文化意识纳入统一框架。

3.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现状及问题

3.1. 培养现状

目前,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相关研究。从理论层面来看,既有涉及“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时代课题的课程思政跨文化能力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也有基于特定理论视角的培养现状分析,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研究;从实践层面来看,部分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视角下跨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探究,还有一些院校结合具体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且初具成效。

综合来看,目前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主要以语言类课程为载体,集中在英语等外语类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范围内开展,因此师资队伍出身多为语言类专业,如何在跨文化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担起思政教育的重任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背景的政策支持下,以及习总书记对于课程思政的多次强调和论述,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课程思政与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合的重要性,以“跨文化能力培养 + 课程思政”为导向,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3.2. 问题

3.2.1. 跨文化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不充分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是重要的课题。在跨文化课程设置中,要合理均衡地融入思政元素,且要保证契合度,做到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要合理地安排课程思政体系。

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两者的比例经常出现不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提炼和融入一直是跨文化课程的重点与难点。由于学科背景与特点、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差异,涉及跨文化能力的高校课程与教材大都注重实用性知识,在课程中提供了丰富的跨文化素材,目的主要是在掌握一些基本的跨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跨文化技能,促进积极的跨文化互动。即使一些高校通过自身的实践找到了可供应用的课程思政素材,开展了丰富的跨文化互动,但是这些素材也大多局限在文化差异的比较、外语交流学习等层面,内容单一,无法真正满足高校的思政教育需求,进而影响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同时对跨文化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跨文化课程的特殊性,跨文化教学中也存在着“传统文化失语”的现象。课程思政改革热潮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跨文化能力提升有着积极意义。但受应试教育的局限,目前高校仍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了解不够具体清晰的“文化失语”现象。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资源依托于其他文化体系,无形中易增强对他文化的认同感,部分学生在多元化的复杂文化环境中动摇文化立场,导致跨文化交际课程难以实现知识扩展与价值引领的功能统一。

3.2.2. 跨文化能力与课程思政培养体系未结合自身特色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教学开展方向是因地制宜,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与文化特色才能构建跨文化交流良性发展格局,加深跨文化的广度与深度。随着应用型跨文化人才需求的增大,高校也逐渐成为跨文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难题。

以体育类院校为例,高校的体育精神教育是指体育精神教育在高等学校这个特定时空环境下的存在形态和发展形式,是高校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综合反映[5]。因此,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院校独特的思政资源,既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思政效果,也是实现体育院校跨文化人才能力培养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各大高校生成特色的跨文化课程,并找到合理巧妙的课程思政切入点,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必经之路。

3.2.3. 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作为授课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使命,课堂因此成为了高校落实跨文化培养与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然而,目前教师队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较为薄弱。部分教师的跨文化素养不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浮于表面,即教师只关注表层的文化现象,没有准确把握跨文化知识体系构建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培养大多局限于理论知识点的空洞讲解上,以单方面的输出为主,缺乏互动创新的“社会性”思维,很少将学生引向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正确培养路径,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都有待优化。

3.2.4. 教学内容有待丰富,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跨文化课程自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但目前高校对其挖掘并不充分。目前,在课程思政的内容上没有进行很好的归纳,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前后连贯性仍待加强。在将特色文化资源吸收进课程思政上还不够充分,和跨文化课程有机融合方面略显生硬,甚至有时呈现出生搬硬套的弊端。跨文化能力相关的课程内容与资源有待丰富,“第二课堂”的设置并不多,在教育效果上仍有提升空间。

跨文化能力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运用,还应保持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多样化与灵活性。部分高校在教育管理环节的细节问题上未进行深入的探索,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全覆盖方式为主,缺少师生、生生互动环节,学生跨文化能力仅靠对书面知识的掌握无法形成,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也难以充分激发。同时一些高校没有充分利用好线上便捷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跨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如何有效地结合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模式,也关系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效率。

3.2.5. 教学评价体系较为片面

教学评价是检验课堂学习达成度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受到一些传统的功利化的教学观念的影响,现行教学评价体系较为片面。首先体现在评价指标上,部分教师对评价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匹配不准确,习惯于将跨文化能力评价定位为对学生作业与课堂整体活跃度的考查,忽略了学生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实施跨文化能力培养本身的态度与收获。其次是评价方式与目标的单一。无论是课程思政教学,还是跨文化交际教学,都应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统一。在考核过程中,忽略了地区与院校、专业、课程、学生本身的特色,缺乏对教学进程、学生行为的动态测评,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4.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4.1. 优化课程目标,跨文化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流群体,学生的思想特性与行为模式有着显著的特点。他们往往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乐于接受新兴事物,同时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缺乏辨别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往往容易接触到各类西方思潮,这些思潮激烈碰撞、酝酿发酵,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坚持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同能力培养,在实施跨文化能力课程思政教学之时,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作为平衡跨文化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良好的切入点,要坚持聚焦家国情怀、社会发展,专业精神及三观塑造,坚持知识价值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理念[6]

例如,体育类院校中运动训练专业必将会涉及各类运动项目,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体育文化以及项目规则,在跨文化课堂上可以将其差异与特色充分挖掘并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巧妙设置跨文化对比差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发挥运动项目的多元化载体功能。与此同时,运动项目作为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可以从比赛规则、项目精神等各个方面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据此优化设计教学目标,辅助提升跨文化教育的成效,使学生通过思辨完善个人的价值取向。

4.2. 因地制宜,设置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在着力建设“大思政课”的大环境下,跨文化课程作为重要的实践载体,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资源。高校要对本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加以研究、开发、利用,打造自身独特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亮点,积极探索如何将“大思政”战略有效融入区域应用型跨文化人才培养中[7]

首先,地区特色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资源。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与自身办学特色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文化比较中加深对本土文化与本校文化的领悟与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学生长期处于地方特色文化的语境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向外介绍与展示本土文化,而且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助于跨文化型人才的职业发展与视野拓展。

例如,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师可以从“语言”“技能”“文化”三个方面切入。在语言、技能课堂上,可以将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关材料作为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源材料;在文化课堂中,可以通过文化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区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同时,地方高校之间,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整合各个高校的优质师资力量,打通人才沟通的渠道,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跨文化交际队伍,讲好特色文化故事,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助力地域特色文化构建与跨文化传播。

以天津某大学为例,该校建设了彰显天津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国际传承创新基地,由该基地承办的“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国际交流论坛”在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论坛吸引了来自英国、意大利、波兰、韩国、蒙古国、突尼斯6个国家高校以及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论坛。

高校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跨文化能力创新发展,为中外学生提供更具国际化视野的文化学术环境的同时,也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位,着力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国际传承创新人才,是一场跨文化能力与课程思政完美融合的独具“津味”的学术盛宴。

4.3. 注重教师个人能力提升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是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者与健全人格的塑造者。结合跨文化课程的特点,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兼顾跨文化教学与课程思政,完成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的,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难题。

一方面,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素养。教师个人素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教师应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提高对课程思政的情感投入与责任感,自觉地将课程思政作为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将“育德”与“增智”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此同时,有效且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素质之一,他们对待他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适应状态。跨文化教师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中外文化对比,能够辩证批判地看待教学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来丰厚自身知识储备,增强跨文化主体能力。跨文化主体能力是指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教师要深入了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的差异,同时有效提取教学要点和细节,找准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惑,给予科学的指导,更好地引导学生完善其文化观念。

4.4. 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如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个性化教育的缺乏、课堂时间空间资源上的局限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来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跨文化人才的需求。

在教学模式上,高校在有计划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之时,可以设置项目式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跨文化能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路径。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能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局限,同时串联各项丰富的学习资源,深化学生对跨文化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效推动“三全育人”的实施。

在教学方法上,应推广“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创新方式。教师可以创设跨文化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对话、角色代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在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学习或展示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与分歧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深度思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举办的“国际文化节”跨文化主题活动是课程思政视角下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一次成功实践。以某外语学院为例,其组织的国际文化节是展现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营造校园跨文化氛围并创新跨文化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高校跨文化课程思政蓬勃发展的一场盛事。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外籍师生参与其中,展示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本次国际文化节的主题、理念、活动内容如图1所示。

Figure 1. Picture of cross-cultural theme activity at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festival of a certa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in Tianjin

1. 天津某外语学院国际文化节跨文化主题活动图

4.5. 完善评价机制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提升“跨文化能力”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完善跨文化能力培养评价机制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目标并制定合理规范的评价标准。评价目标应该包括跨文化知识与理解、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思政素养,教师在评价时不应只注重显性层面上的评价标准,如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认知程度等,还应进一步评价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适应能力与文化融合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以及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爱国主义情感等这些隐性层面的能力。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也至关重要。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为授课教师,学生、课外人士都应容纳入评价主体范围内,学生既可以通过自评的方式对自己的跨文化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或者小组互评的方式多方面评估,从而增强评价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在评价方法上,除了在课程结束时的跨文化能力和思政素养终结性评价,还应结合与教学过程紧密相关的形成性评价,做到多渠道和多方位的评估,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开展个性化教学。

5.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意义

5.1.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互鉴

当前正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环境之中,如何使学生既具有国际视野又能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交给高校的挑战。高校学生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跨文化能力培养能够有助于他们在国际交流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跨文化交流互鉴。尤其是在一些国际性合作事务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2024年法国巴黎国际性奥林匹克赛事中,跨文化人才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全球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凭借对不同文化的深入了解,帮助每位参与者融入深层文化体验,营造了和谐的奥运会氛围,也使奥运会成为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

5.2.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群体,既是高校“跨文化”课程思政的培养对象,也是受益者。在跨文化对比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精髓,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跨文化人才在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广阔的全球视野,自身的综合素养如语言沟通能力,思维创新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提高自身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天津某体育学院中国排球学院为例,该校在传承与弘扬女排精神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也是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展开跨文化教育的巧妙切入点。该体育学院中国女排精神科普基地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认定的58家国家体育科普基地之一,同时以此为契机,举办了“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创新校内校外思政教育活动,深入了解中国女排勇夺十次世界冠军的历程和拼搏之路,使参展的学生对女排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年,蒙古国排球协会副主席带领该国排球教练员、运动员赴该校进行短期集训。集训过程中,与蒙古国女排进行教学比赛,并组织蒙古国女排参观了“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该校发挥办学优势,积极推动“女排精神进校园”,让本校师生与来校国际交流师生,都在主动参与中受到了思政教育的浸润,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5.3. 构建高校跨文化氛围,助力构建“思政”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8]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培养跨文化能力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乃至课堂外交流分享对不同文化的看法,参与跨文化交际,不仅能够构建积极向上、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还有助于学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各大高校举办的国际文化节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拓宽自己的全球视野。与此同时,这种跨文化的交流环境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培养包容多元文化的胸怀,这也是思政教育中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国际理解能力的重要内容。如图2所示。

Figure 2. Pictu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ross-cultural theme activities at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festival of a certa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in Tianjin

2. 天津某外语学院国际文化节跨文化主题活动意义图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IE22021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人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答记者问[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712/t20171206_320712.html, 2017-12-06.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0).
[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3522.htm, 2025-06-13.
[4] 赵继伟. “课程思政”: 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 17(2): 114-119.
[5] Byram, M. (2009)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Foreign Languages: The Intercultural Speaker and the Pedagog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SAGE Publications, 321-33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梁征. 天津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讨论与分析[J]. 学理论, 2013(21): 246-247.
[7] 彭兵转, 林紫荆. 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2): 16-17.
[8] 陈泰宇, 陈哲臻. 课程思政视阈下泉州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J]. 大学, 2023(7): 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