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比–实践输出双驱动下的日语教学模式构建
Construction of Japanese Teaching Mode Driven by Both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Practical Output
摘要: 在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深度融合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承担文化传播使命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日语教材在文化呈现方面存在明显的“单向输出”倾向,往往侧重于对日本文化的介绍,而对中华文化的展示以及中日文化的对比互动设计不足。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知和跨文化交际的平衡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作为中华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感。本文立足高职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文化对比–实践输出”双驱动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中日文化对比为切入点,通过“文化认知输入–差异分析建构–实践场景输出”三层递进路径,构建“文化语篇解构–分层任务设计–双驱活动联动–多元评价反馈”的教学框架。研究以《标准日本语初级下“游览北京”》单元为例,具体呈现基于教材语篇的文化要素挖掘、中日文化对比活动的设计,以及结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项目化实践等实践输出任务。本研究旨在解决两大核心问题:如何通过系统性文化对比破解教材“单向输出”困境;如何通过实践输出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depth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globaliza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ve become a crucial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important bases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bear an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y in undertaking the mission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courses, Japanese textbooks exhibit an obvious tendency of “one-way output” in cultural presentation—they often focu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while lacking sufficient displa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nadequate design of interactive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s. This situation makes it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culture and balance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is also unfavorable for fostering students’ sense of mission as disseminators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bjectives for business Japanese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ultural comparison-practical output dual-driven teaching model. Taking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s as the entry point, this model adopts a three-stage progressive path of cultural cognition input -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 practical scenario output and builds a teaching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cultural discourse deconstruction - hierarchical task design - dual-driven activity linkage - diversified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文章引用:黄芳. 文化对比–实践输出双驱动下的日语教学模式构建[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117-12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09

1. 《标准日本语初级下》的文化教学价值与现状分析

《标准日本语初级下》作为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核心教材,其内容编排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输入,更强调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呈现。“游览北京”单元以城市观光为载体,囊括了丰富的文化符号,世界遗产万里长城、故宫建筑、胡同文化、饮食习俗、国粹京剧等,是进行中日文化对比教学的理想素材。然而,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内涵”“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的问题,导致学生在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中难以有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文化沟通。

(一) 教材文化内容分析

“游览北京”单元以日语学习者的视角展开北京观光叙事,涵盖三类核心文化要素,为中日文化对比提供丰富切入点,将内容重构后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物质文化层面:以故宫、胡同、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中轴线对称”“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与日本京都御所“顺应自然地形”的建筑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烤鸭、炸酱面等特色美食,蕴含“热气腾腾、共享团圆”的饮食文化内涵,可与日本怀石料理“精致摆盘、季节适配”的美学追求形成对照。

2. 行为文化层面:文本中隐含的观光礼仪(故宫和胡同拍照禁忌)、社交场合的寒暄方式,反映中国“尊重传统、热情好客”的行为准则,与日本“注重细节、克制表达”的社交礼仪存在差异,为跨文化行为对比提供具体案例。

3. 精神文化层面:通过对胡同“邻里互助”生活场景的描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区和谐”理念;对故宫“皇权象征”的解读,折射“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念,这些精神内核与日本“集团意识”“耻感文化”形成深层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的根源。

(二) 教学现状与问题

通过对3所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课堂观察及12名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当前该单元教学存在文化呈现碎片化、对比分析表层化和实践环节形式化等问题。实际教学中多围绕语言点展开,未对文化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学生忽视建筑背后的哲学思想差异,导致学生仅能记忆孤立的文化现象,无法形成完整的文化认知框架;实践活动多为简单的对话模仿,缺乏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设计,学生无法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沟通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构建“文化对比–实践输出”双驱动教学模式,通过系统的对比活动设计与深度的实践任务开发,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协同发展。

2. “文化对比–实践输出”双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该教学模式并非单一理论的应用,而是融合文化对比理论、实践输出理论与分层教学理论,形成相互支撑的理论框架,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一) 文化对比理论

文化对比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1],强调通过系统比较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异同,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化参照系”,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误解。在中日文化对比中,该理论的指导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关注“同文异质”现象,如中日均使用汉字“礼”,但中国“礼”侧重“人情往来”,日本“礼”侧重“仪式规范”,通过对比可避免文化误读;二是强调“动态对比”,如北京胡同从“居住空间”到“文化地标”的功能演变,与日本町屋从“传统民居”到“商业改造”的发展路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时代性与多样性。

(二) 实践输出理论

基于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说”[2],实践输出理论认为语言学习需经过“输入–内化–输出”三个阶段,其中输出环节是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关键。在文化教学中,该理论的应用表现为:通过设计“用日语介绍胡同文化”“撰写中日饮食对比报告”等输出任务,迫使学生主动调取文化知识与语言资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文化理解。

3. “文化对比–实践输出”双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框架

以“文化对比”与“实践输出”为双核心,本模式构建“四维一体”的教学框架,即“文化要素挖掘–对比任务驱动–实践项目落地–多元评价反馈”,各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

(一) 文化要素挖掘:从教材到文化的深度转化

教师需以“游览北京”单元文本为基础,通过“文本分析–文化分类–价值提炼”三步法,系统挖掘文化要素,形成教学资源库:

1. 文本分析:逐句研读教材语篇,标记文化相关表述,“フートンには古いペキンが感じられて、古い家と現代的なカフェが混ざっています”,可提取“文化融合”的主题;

2. 文化分类:将挖掘的文化要素按“物质–行为–精神”三类整理,如物质文化(故宫、烤鸭)、行为文化(观光拍照、邻里寒暄)、精神文化(和谐理念、历史敬畏);

3. 价值提炼:结合历史背景与社会语境,提炼文化要素的深层价值,如故宫的“皇权象征”反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胡同的“邻里关系”体现传统社会的伦理观念。

(二) 对比任务驱动:从表层到深层的差异探究

围绕挖掘的文化要素,设计“基础–中级–高级”三级对比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化内核:

1. 基础对比任务(语言层面):聚焦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如对比中日景点介绍的句式特点–中国常用“~は~です”判断句强调景点地位,日本常用“~があります”的存在句描述景点特征;

2. 中级对比任务(行为层面):关注日常行为的文化逻辑,设计中日观光行为对比表,从拍照习惯、排队方式、咨询态度等维度展开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行为背后的文化原因;

3. 高级对比任务(价值层面):探究深层价值观的差异,组织“胡同文化与町屋文化”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重视家族聚居”与“日本重视个人隐私”的价值观差异,进行横向对比;同时通过纵向对比传统居住空间胡同与当代网红打卡地的功能演变,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符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征差异。

(三) 实践项目落地:从课堂到生活的能力迁移

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需求与学习特点,设计三类实践项目,实现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

1. 情景模拟类项目:模拟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中日游客北京景点相遇”情景,要求学生扮演中国导游与日本游客,用日语解决游客询问胡同参观禁忌、推荐特色美食等问题,重点考察语言表达与文化敏感性;

2. 文化创作类项目: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表达,如制作“北京文化体验”短视频(时长3~5分钟),用日语介绍胡同生活、故宫历史等内容,需融入中日文化对比视角;

3. 项目策划类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分组设计“中日大学生北京文化交流周”方案,包含活动主题、流程设计、日语宣传文案等内容,要求体现文化尊重与跨文化沟通意识。

(四) 多元评价反馈:从分数到能力的全面评估

评价方式应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构建“知识–能力–态度”三维评价体系[3],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1. 文化知识评价:通过闭卷测试考察文化基础知识,如填空题“日本茶道的核心精神是?”简答题“简述北京胡同与日本町屋的建筑差异”,满分50分;

2. 实践能力评价:依据实践项目成果进行评分,如“虚拟旅游线路设计”项目从“文化准确性”“语言规范性”“创意性”三个维度评分,满分30分;

3. 跨文化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互评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度,如是否尊重日本文化习俗、是否主动了解文化背景,满分20分。

4. 教学实践案例与分析

为验证“文化对比–实践输出”双驱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商务日语专业2023级学生为对象,实验采用随机分组法,选取两个平行班(实验班30人,对照班30人),实验班与对照班由同一教师授课,实验前通过日语能力测试(J.TEST)进行前测,两组平均分无显著差异。教学实践时间共4周16课时。实验班采用双驱动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语言点讲解为主,少量文化补充),实践结束后通过测试、问卷、作品分析等方式对比教学效果。

(一) 具体教学实践设计

以《标准日本语初级下》“游览北京”单元为核心,按“三层递进”逻辑设计教学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 第一周:学习理解层–文化认知输入

活动1:文本研读与文化信息提取

  • 步骤1:快速阅读课文,完成文本类型判断(旅游博客)、景点梳理(故宫、胡同、天安门广场、万里长城)等基础任务;

  • 步骤2:精读课文,填写北京景点文化信息表(表1),要求用日语记录景点特色与文化内涵;

  • 步骤3:小组讨论,分析作者为什么重点描写胡同的傍晚场景,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承载的生活气息这一文化内涵。

Table 1.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Beijing attractions

1. 北京景点文化信息表

観光スポット

関連日本語

文化の内包

故宮

紫禁城、清、皇帝、権利

明清代の皇居、建築が美しい

歴史の重み、権力の象徴

フートン

古い北京、伝統的な町、

マンション

伝統的な路地、隣人関係が親しい

生活文化、共同体意識

天安門広場

広い、高い、立派

世界最大の都市広場

国家の象徴、国民の団結

万里の長城

八達嶺

世界遺産、

5000キロメートル

勤勉で勇敢、

粘り强い民族精神

活动2:文化词汇语义网构建

围绕“北京文化”主题,用思维导图整理相关词汇,分为“建筑类”(伝統的建築、四合院)、“美食类”(北京ダック、餃子)、“情感类”(感動的、興味深い)三类,并标注中日词汇差异,如“胡同”在日语中直接使用“フートン”,无对应汉字词。

2. 第二周:应用实践层——文化对比分析

活动3:中日观光文化对比讨论

  • 发放“中日观光文化对比任务单”(表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重点分析差异原因;

  • 每组推选代表用日语汇报,日本の観光地では桜の季節に人が多いですが、北京は四季中どの時期も人気があります。その理由は北京の歴史的な観光地が多いからです。

Table 2. Sino-Japanese tourist culture comparison task sheet

2. 中日观光文化对比任务单

对比项目

日本

中国

差异原因

观光热点

お寺、神社、温泉

故宮、長城、フートン

日本は宗教文化が強く、中国は歴史文化が豊か

观光季节

春:桜、花見夏:花火大会

秋:紅葉冬:温泉

四季

春、秋が最高

地理位置、気候

体验活动

茶道体験、着物体験

フートンでの自転車旅行、京劇鑑賞

日本は伝統芸能が重視され、中国は生活体験が人気

拍照习惯

静かに撮影、他人を避ける

活発に撮影、グループ写真が多い

日本は個人のプライバシーを重視、中国は集団意識が強い

活动4:跨文化情景模拟

  • 设定情景:“日本留学生第一次来北京,想去胡同参观,向你咨询注意事项”;

  • 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用日语完成对话,包含胡同参观礼仪、推荐路线、特色美食介绍三个环节;

  • 教师现场点评,重点纠正文化表达错误。

3. 第三、四周:迁移创新层–实践项目输出

活动5:文化项目设计与展示

在本次活动中提供三个项目选项,学生自主选择一组完成:制作“中日传统建筑对比”海报(A3尺寸),需包含建筑图片、日语解说、差异分析;录制“北京文化体验”短视频(3~5分钟),内容为“我的胡同一日游”,用日语解说;完成“中日文化理解量表”(表3),重点分析中日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Table 3. Scale of Sino-Japanes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3. 中日文化理解量表

题型

题目内容

选项/要求

分值

答案提示

单选题

日本社会では「集団意識」の代表的な表現は( )

A. 個人アピールを強調する

B. チームワークを重視する

C. 個々の多様な表現を奨励する

D. 個人の利益優先を追求する

8分

B

多选题

中国伝統文化における「孝道」の現代的な内包には( )

A. 経済的に長老を養う

B. 感情的な付き合いと配慮

C. 長老の意思を尊重する

D. 家族文化を伝承する

E. 盲目的に長老に従順する

10分

选A、B、C、D (多选漏选均扣2分/项)

填空题

日本の職場文化における「お世話になります」(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 という表現は、「____」という人間関係の論理を体現し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を記入(ヒント:「恩義、義務」に関連)

7分

ギリ

简答题

中国の「面子文化(メンツ文化)」と日本の「建前・本音」(表面的な態度と本当の考え) が社交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いて持つ共通の目的を分析する

「関係の調和を維持する」という核心を明記し、文字数は 40 字以内

25分

共性:均通过“委婉表达”避免直接冲突,维护社交场景中的人际关系稳定(未点“委婉”或“关系和谐”各扣10分)

活动6:虚拟旅游线路设计

  • 小组合作设计中日文化融合型北京旅游线路:线路时长1天,包含3个以上景点,融入中日文化元素(故宫–日式咖啡馆–胡同);用中日双语撰写线路介绍词,突出文化对比与交流主题;

  • 制作PPT展示,このルートでは、中国の伝統的な建築(故宮)と日本の現代的なカフェを組み合わせて、両国の文化の違いを体験できます。

(二)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班在文化知识、跨文化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班。

在“中日文化理解量表”项目中(表3),学生提交的作业显示文化认知的深度拓展。实验班小组在分析“面子文化”时写道:中国人在拒绝邀请时常用“下次一定”,而日本人会直接说“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群体取向与日本文化中“内外有别”的界限意识。这种对比分析印证了理论框架的有效性;在虚拟旅游线路设计项目中(活动6),实验组学生设计的“故宫–日式咖啡馆–胡同”线路,通过双语解说词“ここは紫禁城で、中国の歴史の中心です。隣のカフェでは和風ティータイムが楽しめます”,既体现文化对比意识,又展现语言应用能力。

表4可见,实验班在各项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班,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学习动机的差异最为明显,说明双驱动模式通过文化对比与实践输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Table 4. Quant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ssessment result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classes

4. 实验班与对照班量化评估对比表

评估指标

实验班

对照班

P值

文化知识测试(满分50分)

42.3

31.5

0.002 (<0.01)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满分30分)

24.8

17.2

0.001 (<0.01)

语言应用能力测试(满分20分)

16.5

11.8

0.003 (<0.01)

学习动机评分(满分5分)

4.3

3.1

0.001 (<0.01)

5. 实践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双驱动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均得到充分体现,首先该模式下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对比活动打破了传统语言教学的枯燥性,如学生在对比中日饮食文化时,主动查阅资料、制作美食模型,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从表层现象到深层价值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化认知,避免了文化刻板印象;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化实践任务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应用的真实场景,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学生需综合运用日语表达、文化知识与沟通技巧,实现了学用结合。

尽管双驱动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施中仍面临挑战:

  • 课时限制:文化对比活动平均耗时增加40%,导致部分语言点讲解深度不足。后期尝试采用“课前微课 + 课中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时间分配。

  • 能力差异:约20%学生存在“文化焦虑”,过度追求文化差异分析而忽视语言准确性。后续教学需加强“文化认知–语言表达”的协同训练。

6. 结语

“文化对比–实践输出”双驱动教学模式以《标准日本语初级下》“游览北京”单元为载体,通过系统的文化要素挖掘、分层的对比任务设计、多元的实践项目输出,有效解决了初级日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实现了语言知识掌握、文化认知深化、交际能力提升的三维目标。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适用于本单元,还可迁移到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其他主题教学中,为高职中级日语文化教学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未来,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高职日语教学需进一步强化文化育人功能,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开发、实践平台搭建,培养更多“懂语言、通文化、善交际”的高素质商务日语人才,为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Smith, P.L. and Tanaka, H. (2023) Integrating Cultural Comparison into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A Framework for Multidimension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3, 512-529.
[2] Swain, M. (1985) The Output Hypothesi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Gass, S.M. and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bury House, 235-253.
[3] 张明辉, 李婉莹. 文化育人视域下外语实践输出任务的创新设计——基于中日文化对比的实证分析[J]. 中国外语, 2023(6): 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