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资本视角下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体系构建
Construction of Process-Oriented Evaluation System fo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ience Capital
DOI: 10.12677/ae.2025.15101810, PDF, HTML, XML,   
作者: 王小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汕尾),广东 汕尾;汪惟宝*:华南师范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广东 汕尾
关键词: 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耐心资本耐心资本理论Process-Oriented Eval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Process-Oriented Evaluation Patience Capital Patience Capital Theory
摘要: 在当前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仍面临形式化、短期化等现实困境。本文尝试基于“耐心资本”理论视角,从时间、资源与主体三个维度探讨其在教育中的适配性,初步提出长期导向、差异赋能与多元协同三大评价原则。通过分析学生、教师、家长及学校制度四个层面的耐心资本缺失现状,揭示其结构性成因,并尝试构建包含理念革新、机制设计与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该体系着重将“耐心”显性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指标,通过家校社协同共评、耐心积分激励等方式,促进语文素养的长期培育。本研究仅为破解过程性评价实施难题提供初步思路,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加以完善。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urrent educational assessment reforms,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elementary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ontinues to face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formalism and short-term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patience capital” theory in educ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time, resources, and agency, and preliminarily proposes three evaluation principles: long-term orientation, differentiated empowerment, and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lack of patience capital across four levels—students, teachers, parents, and school systems, it reveals structural causes and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three-pronged formative assessment system encompassing conceptual innovation, mechanism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This system emphasizes making “patience” explicit as operational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rough 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involving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as well as patience-based incentive points, it promotes the long-term cultivation of literacy. This study offers preliminary insights to address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in formative assessment, with future empirical research needed for refinement.
文章引用:王小敏, 汪惟宝. 耐心资本视角下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体系构建[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124-12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10

1. 耐心资本的教育化理解

1.1. 耐心资本的核心内涵与教育适配性

耐心资本指长期投资资本,泛指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且对资本回报有着较长期限展望的资金[1]。因此,耐心资本理论支持投资者根据公司内在价值而不是市场价格波动做出投资决策,从而支持企业实施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战略项目[2]

源于经济学的耐心资本,核心是“长期价值优先”与“动态赋能支持”,即投资者为投资对象可持续发展,放弃短期利益,持续投入资源、调整策略,陪伴其完成长期成长[3]。这与教育的本质高度契合——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书面写作等素养的形成,需经历长期过程,无法短期速成,与耐心资本“重过程、轻速成”的导向天然适配。从教育视角看,耐心资本可转化为三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的长期陪伴[4],打破短期评价局限,以跨学段视野追踪素养发展,如关注3~6年级学生阅读能力从浅层信息提取到深层文本解读的变化;二是资源维度的动态赋能[5],依学生差异调配资源,如为写作薄弱学生提供从片段仿写到篇章构思的阶梯式指导;三是主体维度的协同参与[6],打破教师单一评价,推动家长记录家庭阅读情况、学生主动进行反思自评,形成多元协同生态。

1.2. 耐心资本视角下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的核心原则

基于上述内涵,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需遵循三大原则,突破传统评价困境。一是长期导向原则,重构评价周期与内容,将视角从学期知识掌握拓展至跨学段素养发展,以更准确、全面地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7]。周期上可建立“月度跟踪–学期总结–学年对比–学段评估”体系,如每月记录阅读书目与习作,每学年通过测试与作品集分析呈现能力变化;内容上聚焦渐进性指标,如写作能力方面,拆解为低年级关注语句通顺度,中年级关注篇章结构完整性,高年级关注表达创意性。二是差异赋能原则,实现精准以评促学。一方面设计差异化标准,如阅读能力分:概括内容(基础层)、分析人物(提高层)、联系生活解读主题(发展层),不必追求每一次过程性评价的全面覆盖,但要保证每一次评价都切中要害,以及不同评价之间的协同效应[8];另一方面建立即时反馈与动态调整的机制,帮助教师实时调整教学[9],如发现学生口语表达逻辑不足,增设辩论、复述训练。三是多元协同原则,构建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评价体系。教师记录课堂表现并反馈,家长填写家庭阅读记录,学生通过反思日记自评,全面覆盖学习场景,真实反映综合素养。

2. 耐心资本理论视角下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现状分析

2.1. 学生层面

小学生语文学习普遍“重即时效果、轻长期积累”,与过程性评价“耐心成长”需求相悖。一方面,数字化环境让学生更适应碎片化、即时反馈的学习模式,对长期投入的语文核心能力训练缺乏耐心。如阅读中,存在学生偏好短视频解读、漫画版名著等“快餐式”阅读的情况,对《朝花夕拾》节选等长文本畏难,难梳理逻辑与情感;写作中,部分学生不愿多次修改,完成初稿即认为达标,忽视进阶过程,写作能力难借反思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对过程性评价认知偏差,将其视作额外任务记录,对待阅读日志、习作修改稿常敷衍提交,未借评价素材记录学习轨迹,削弱了评价对其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2.2. 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评价主导者,精力分配与工作导向影响着评价质量,但现实存在制约其耐心资本投入的困境。工作负荷上,教师存在工作时间过长、工作任务过重、工作事务繁杂的困境[10],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多承担多班教学、课后服务、教研等任务,难抽多余时间开展精细化过程性评价,从而将其简化为“课堂表现打分 + 作业等级评定”,仅记录学生“是否发言”“作业是否完成”,不深入分析问题,对成长档案袋也仅停留在素材收集,缺少个性化分析与建议。考核导向上,学校仍以学生期末成绩、升学率为核心指标,过程性评价效果未纳入关键考核,教师缺乏评价动力。部分教师认为花时间做过程性评价不如多讲题提分,该观点也进一步挤压了教师的耐心与精力投入。

2.3. 家长层面

家长作为重要协同者,功利化认知阻碍对耐心资本理念的认同。一方面,家长对评价结果认知停留在分数至上,不理解、不信任成长记录册、学习档案袋等载体,更关注单元测试分数、期末排名,对档案袋中的习作修改稿、阅读心得不感兴趣,与教师沟通也多围绕提分,少问过程性维度发展。另一方面,家长难接受耐心等待的教育逻辑,对语文能力提升有短期期待。如写作辅导中,部分家长让学生背范文、套模板快速提分,而非引导大量阅读积累、多次修改打磨,与长期赋能理念冲突,难以真正参与评价。

2.4. 学校与制度层面

学校与制度支持是评价落地关键,但现有体系短板导致耐心资本缺乏制度保障。学校评价导向上,多数学校以升学率、学科排名为核心目标,对过程性评价仅政策响应,未纳入整体规划,虽要求教师实施,却鲜少提供评价培训、数字化工具等配套支持,也无评价结果与教学改进的联动机制,使评价沦为形式化任务。制度激励机制上,缺乏教师过程性评价专项激励,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难获认可,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过程性评价创新实践不加分,学生成绩仍是核心依据,教师缺乏长效动力[11]。同时,未建立家校社协同评价规范,未明确家长职责、社区评价流程,协同机制难落地,制约评价全面性与有效性。

3. 耐心资本缺失的结构性解释

3.1. 社会文化层面

社会对教育普遍存在短期化认知,将教育效果等同于即时成绩提升,形成短期见效的集体期待。在此氛围下,语文教育易被简化为识字量、阅读题正确率等可快速量化的指标,而忽视语文素养长期浸润、渐进提升的本质。例如,社会舆论常以“学生短期内作文提分20分”为成功案例,却鲜少关注阅读习惯、语言感知能力的长期培养,导致耐心资本缺乏生长土壤,过程性评价因难显“显性成果”被边缘化。

3.2. 制度设计层面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以学生期末成绩、升学率为核心,未将过程性评价质量、学生素养成长轨迹纳入关键维度。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设计,使教师陷入分数优先逻辑,即认为投入时间做过程性评价难转化为考核优势,还可能影响短期成绩。制度缺乏对教师耐心资本投入的激励,导致教师推进动力不足,评价沦为形式化记录。

3.3. 家庭教育层面

“分分分,家长的命根”是有关家长教育焦虑较早的描述[12]。部分家长受功利化观念影响,将分数视为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忽视语文学习的长期性。多数家长更关注孩子语文试卷上的得分数字,而非阅读量、写作思路进步,不关注学生的成长记录册、阅读日志等载体;同时不愿花时间陪孩子长期积累(如亲子共读、习作修改),更倾向报短期提分辅导班,淡化耐心资本价值,使得过程性评价失去家庭支持。

3.4. 学习环境层面

数字化环境催生学生“碎片化、即时反馈”习惯,如靠短视频获取知识、AI生成作文思路,削弱深度思考与长期坚持能力。例如,学生愿用“5分钟名著解读”替代完整阅读,写作依赖模板,缺乏修改耐心。即时满足需求强化,直接阻碍耐心资本养成,使过程性评价所需的长期学习投入难以实现。另外,网络易引导学习者重复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13],使得学习者的注意力分散,无法坚持长期性的学习行为。

4. 耐心资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体系

4.1. 理念建构

传统过程性评价多聚焦知识掌握与能力达成,忽视对学生长期坚持、持续反思等耐心资本的培育,需通过理念革新,将“耐心”显性化纳入评价目标,实现知识评价与耐心培育的双重导向。

在评价目标设定上,需打破唯分数的单一维度,构建知识掌握–能力发展–耐心资本三维目标体系。其中,耐心资本维度需细化为可观测、可衡量的具体指标,如在阅读评价中,增设“阅读坚持度”指标,记录学生连续阅读同一类文本的时长与频次,而非仅关注是否完成阅读任务;在写作评价中,将“作文修改次数”“修改质量提升轨迹”纳入核心指标,通过对比学生初稿、二稿、终稿的差异,评估其在反复打磨文字中体现的耐心与反思能力。同时,需通过教师培训、家长宣讲等方式,传递“耐心培育”的评价理念。如学校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教研活动,让教师理解耐心资本对语文学习的长期价值;向家长发放《过程性评价与耐心培育指南》,转变家长重分数、轻过程的认知,为耐心资本培育营造共识性的理念环境。

4.2. 机制设计

机制设计是连接评价理念与实践的关键,需围绕培育耐心资本、共享耐心资源、激励耐心行为构建多维度机制,让耐心资本从隐性特质转化为“可操作、可共享、可激励”的评价要素。

4.2.1. 设计“耐心资本培育型评价”,引导学生体验长期成长

针对学生“短平快”学习习惯,通过评价流程优化,迫使学生投入时间与精力,体验“等待–修改–提升”的长期学习过程。例如,在写作评价中,采用分阶段反馈模式,即首次反馈仅聚焦结构与思路,教师不直接批改语言错误,而是指出“开篇是否点题”“段落衔接是否自然”“结尾是否升华主题”等结构性问题,要求学生基于反馈进行修改;第二次反馈再针对语言表达,从“词语运用准确性”“句子流畅度”“修辞手法多样性”等维度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在两次修改中逐步打磨文本,避免一次性完成即定稿的浮躁心态。在阅读评价中,设置长期积累型任务,如3个月读书笔记计划,要求学生每周记录1篇读书笔记,教师每月进行1次阶段性反馈,期末结合3个月的笔记内容,从“阅读深度提升”“感悟表达进阶”“疑问解决能力”三个维度综合评价,让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培养耐心与深度思考习惯。

4.2.2. 建立“耐心资本共享机制”,整合家校社协同资源

耐心资本的培育需家校协同发力,通过构建家校共评日志,打破评价主体的隔阂,实现耐心资本的双向共享。家校共评日志可采用数字化平台与纸质手册结合的形式:教师端记录学生在校语文学习中的耐心表现,如“课堂上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持续时长”“面对复杂阅读文本时的坚持度”“作文修改的主动次数”等,并附上针对性评语;家长端补充记录学生家庭语文实践中的耐心行为,如“家庭亲子共读的持续时间”“自主完成阅读任务时是否分心”“写作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态度”等,上传相关照片或视频;学生端则进行每周自我反思,填写“本周我在语文学习中坚持最久的一件事”“遇到困难时我是如何克服的”等内容。每月末,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线上或线下回顾共评日志,分析学生耐心资本的成长轨迹,并共同制定下月的耐心培育目标。经过评价结果的反馈、交流和协商环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评价理念更加科学、全面[14],使家校资源形成合力,为耐心资本积累提供持续支持。

4.2.3. 完善“耐心资本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耐心行为

通过显性化激励,将学生的耐心行为转化为可感知的“教育资本”,增强其持续投入的动力。引入耐心积分制度,制定清晰的积分规则,如学生连续完成30天阅读打卡,可获得10分;作文修改次数达到5次且质量有明显提升,可获得8分;主动参与长期语文实践活动并坚持全程,可获得15分。积分可兑换“阅读之星”“写作小能手”等校级荣誉称号。同时,建立耐心资本成长档案,定期在班级宣传栏、学校公众号展示学生的耐心积分排名与成长故事,用榜样力量带动更多学生主动积累耐心资本,形成“以耐心为荣、以坚持为美”的班级语文学习氛围。

4.3. 制度保障

过程性评价体系的落地离不开制度层面的保障,需通过优化教师考核、配置时间资源,为耐心资本培育提供稳定的环境支持。

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可增设过程性评价实施情况指标,并赋予其与学生成绩同等的权重,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逻辑。该指标需细化为可量化的考核内容:一是评价过程质量,如教师是否完成每位学生的耐心资本成长档案记录、是否开展家校共评日志的月度反馈;二是评价成效,通过对比学生学期初与学期末的耐心资本指标(如阅读坚持度、作文修改次数),评估教师培育耐心资本的实际效果;三是评价创新,鼓励教师开发适配学生的耐心资本评价工具(如阅读耐心记录表、写作修改轨迹图),对有创新实践且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考核加分。通过考核制度调整,让教师投入过程性评价的时间与精力获得认可,激发其推进耐心型评价的主动性。

同时,学校需为教师留出“过程性指导时间”,避免教师因工作负荷过重而简化评价流程。可在课程安排中设置过程性评价专项时段,如每周划出2节课作为评价与反馈时间,教师无需进行新知识教学,而是专注于分析学生的成长档案、撰写个性化反馈、组织家校共评交流;每月安排1天“无教学任务日”,供教师整理评价数据、开展评价反思教研、设计下月评价方案。此外,学校可配置数字化评价工具支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解决过程性评价结果用于群体发展与个体改进的精准度、即时性、指导性需要[15]。如引入“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平台”,实现“学生阅读数据自动统计”“作文修改轨迹线上追踪”“家校共评日志一键同步”,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精力聚焦耐心资本培育的精细化指导,从制度与资源层面保障过程性评价体系的长效运行。

5. 结语

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在实践中面临的形式化、短期化等困境,本质是教育各环节耐心资本缺失的集中体现。本研究引入耐心资本理论,系统剖析了学生“短平快”学习习惯、教师评价精力不足、家长功利化认知及制度保障缺失等核心问题,并从理念建构、机制设计与制度保障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解决路径。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相较于传统的发展性评价理论,耐心资本视角并未停留于“以评促发展”的理念倡导,而是直指学生、教师、家长及制度层面的耐心缺失根源,并将“耐心”这一隐性特质显性化为可操作、可激励的评价指标与协同机制,在理念深化、机制创新与制度保障上实现了对现有理论的结构性补充与超越,更契合语文素养长期浸润的内在需求。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姜中裕, 吴福象. 耐心资本、数字经济与创新效率——基于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6(2): 121-133.
[2] 温磊, 李思飞. 耐心资本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J]. 中国流通经济, 2024, 38(10): 86-97.
[3] 胡海峰.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内涵、意义、举措[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5(2): 96-107.
[4] 代飞, 赵鑫. 耐心资本研究综述及展望[J]. 财会月刊, 2025, 46(12): 90-95.
[5] 李三希, 刘希, 孙海琳. 以耐心资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特征意义、现状问题与培育路径[J]. 财经问题研究, 2024(10): 14-28.
[6] 纪志宏. 壮大耐心资本需多元投资主体协同发力[J]. 中国金融, 2024(22): 19-21.
[7] 董怡雯. 语文过程性评价的国际前沿和发展趋势[J]. 语文建设, 2024(22): 13-18.
[8] 李倩. 跨学科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理念[J]. 语文建设, 2024(12): 10-13.
[9] 刘秋梅. “双减”背景下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策略——以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J]. 语文建设, 2023(16): 69-72.
[10] 李新翠. 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 结构、水平与类型[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 20(2): 82-89.
[11] 李淑芳, 周先进. 中小学教师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困境及其突破[J]. 教学与管理, 2024(18): 99-102.
[12] 高原. 知识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当代家庭教育观念的传播与建构[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 43(6): 45-52.
[13] 王帅, 张雨强. 网络赋能碎片化学习: 特征、成因及策略[J]. 成人教育, 2022, 42(8): 21-27.
[14] 邢利红. 指向改进的学生过程性评价结果应用探究[J]. 教学与管理, 2024(30): 105-108.
[15] 张红霞, 刘志军. 溯源与正本: 关于“过程性评价”的再认识[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 44(12): 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