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KI中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的计量分析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on Aortic Dissection in CNKI
DOI: 10.12677/acm.2025.1592710, PDF, HTML, XML,   
作者: 齐祥涛:延安大学研究生院,陕西 延安;刘 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脏血管医学中心,陕西 延安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文献计量分析Aortic Dissection Literature Bibliometric Analysis
摘要: 主动脉夹层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假腔持续扩张和真腔受压变窄是其重要的病理改变。本文主要对2019~2024年CNKI中主动脉夹层的高被引文献做一计量分析。
Abstract: Aortic dissection is a type of acute aortic syndrome, with important pathological changes including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false lumen and compression-induced narrowing of the true lumen. This article mainly conduct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on aortic dissection from 2019 to 2024 in CNKI.
文章引用:齐祥涛, 刘虎. CNKI中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的计量分析[J]. 临床医学进展, 2025, 15(9): 1999-2009.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5.1592710

1. 引言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因主动脉内膜因为各种原因撕裂产生破口,腔内血液经破口渗入动脉中层弹力网形成的夹层血肿[1]-[3],其通常沿血管走形方向扩展,导致动脉真、假腔形成(见图1)。未经干预的急性夹层患者,6小时内死亡率 > 22.7%,24小时内 > 50%,一周内 > 68%。其发病率约为0.5~2.95/(10万人·年) [4]-[7],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夹层发病年龄通常较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呈年轻化态势[8]-[10]。借助文献计量学手段剖析文献特征,可助力明晰该领域研究现状、预判未来发展走向。基于此,本文针对国内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开展计量分析。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ortic dissection

1. 主动脉夹层病理生理学示意图

2. 文献与方法

2.1. 文献获取

以2024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于2024年1月1日执行文献检索。采用精确匹配策略,限定篇名或主题词包含“主动脉夹层”,且发表时间处于2019年11月21日~2024年1月1日区间,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研究。

2.2. 高被引文献界定

参照普赖斯定律用于识别核心机构的方法逻辑,引入被引频次阈值(N)筛选高被引文献(其中ηmax为样本中最高被引频次)。经计算,本研究ηmax = 29,对应N = 4.28 。据此,将被引频次 ≥ 5次的文献判定为高被引文献,作为后续分析对象。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人工核验文献数据,针对交叉重复、一稿多投的文献,仅保留单篇最高被引频次记录,并合并被剔除文献的被引数据以保证统计完整性。将期刊名称、发表年份、作者信息(姓名/单位)、关键词、基金资助、被引频次等字段录入Excel 2019,经双向校对确认数据无误后,开展计量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结果

2019~2024年间,CNKI数据库共收录主动脉夹层相关文献1107篇。其中,有被引记录的文献为533篇,占文献总量的48.15%,累计总被引频次达1741次,篇均被引1.57次。经高被引筛选规则判定,最终纳入120篇高被引文献[1]-[120],分别占总文献数的10.84%、总被引文献数的22.51%。对这120篇文献进一步统计,其累计被引频次为971次(占总被引频次的55.77%),篇均被引8.09次。从被引频次分布看:被引5~9次的文献共92篇,占比76.67%;被引10~14次的文献17篇,占比14.17%;被引15~19次的文献7篇,占比5.83%;被引20~24次、25~30次的文献各2篇,分别占比1.67%。

3.2. 发表年份

本次检索的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中最早发表的一篇在2019年[120],2019~2020年直线上升[115] [116] [118]-[120];2020年至峰值78篇,随后几年有所下滑,2022年跌至13篇。见图2

Figure 2. Annual distribution of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on aortic dissection from CNKI

2. CNKI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年度分布

3.3. 发表期刊

本次检索的120篇主动脉夹层文献,总共来自于84种不同的期刊及杂志,总载文比1.43。表1显示,《介入放射学杂志》《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中国体外循环杂志》《中国CT和MRI杂志》《临床外科杂志》《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中国医药》《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的文献数、总被引频次均依次居前8位,共载文30篇、累计被引235次,占高被引文献25%。

Table 1. Journ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highly cited papers, total citation frequency, and average citations per paper in CNKI aortic dissection literature

1. CNKI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的期刊分布

期刊名称

文献

总被引

篇均被引

数量

排名

频次

排名

频次

排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5

1

46

1

9.20

2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4

2

25

4

6.25

6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

4

2

39

2

9.75

1

中国CT和MRI杂志

4

2

25

4

6.25

6

临床外科杂志

4

2

30

3

7.50

5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3

3

23

6

7.67

4

中国医药

3

3

23

6

7.67

4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3

3

24

5

8.00

3

3.4. 文献作者

120篇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涉及作者446人、署名545人次。其中,署名5次1人,署名4次2人、署名3次6人、署名2次36人,署名1次442人;独撰12篇,占比10%。累计合作108篇,总占比90%。见表2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high-impact authors in CNKI on aortic dissection

2. CNKI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作者分布

署名数

作者姓名

5

黄素芳

4

周荃、舒畅

3

胡凯利、李咪琪、王家平、吴前胜、肖亚茹

2

周正春、周旺涛、周诗扬、朱佳妮、李佳伟、刘子梅、何奇、张毅、吴晶晶、 宁丽洁、韩凤琼、曹诗林、孙圣荣、程爱珍、张萍、冯卫连、刘君、赵冠棋等

1

吴前胜、蔡茗、景在平、赵亚莎、董跃华、张九江、崔晓华、童玉云、廖进勇、赵国峰、吴世群、 王暾、曹泽辉、朱佳妮、付正晨、林明锻、杨航、颜建辉、徐军明、徐志云、武忠等

3.5. 作者机构

筛除机构信息不明的文献(0篇),对n人合作文献按每人1/n篇计,大学附属医院文献归至对应医院,院校合并前文献计入合并后高校,机构更名前文献归属更名后主体。120篇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共关联133个机构,含医院120家(90.23%)、院校9所(6.77%)、科研院所4个(3.01%)。发文量最高机构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2篇) [3] [6] [7] [14] [22] [37] [44] [78] [79] [83] [117]。依普赖斯定律,核心发文机构需文献数 ≥ 2.59篇,共11个,折合发文35篇,关联文献28篇,占高被引文献23.33%;其中医院10家、院校1所、科研院所0个,占比依次为90.90%、9.09%、0%。署名机构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前5位文献数依次为12、6、5、4、3篇;其折合文献数前5位依次为10.33、4.83、4.33、3.25、3篇。见表3

Table 3. Core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of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on aortic dissection from CNKI

3. CNKI 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的核心发文机构

机构名称

署名文献数

折合文献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2

10.3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6

4.83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

4.33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4

3.25

河南省胸科医院

3

3

3.6. 关键词

120篇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均列有关键词0~9个,共涉及关键词286个、计499次,篇均关键词2.38个。其中,使用0个、1个、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关键词的文献,分别有4篇、1篇、3篇、24篇、48篇、26篇、7篇、4篇、2篇、1篇,占比依次3.34%、0.83%、2.50%、20.00%、40.00%、21.67%、5.83%、3.34%、1.67%、0.83%。“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动脉瘤,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预后”、“主动脉疾病”、“Stanford B型”、“D-二聚体”、“并发症”、“低氧血症”等关键词的使用频次位列前十。见表4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keywords in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on aortic dissection in CNKI

4. CNKI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

频次

主动脉夹层

90

危险因素

19

动脉瘤,夹层

10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7

预后

7

主动脉疾病

7

Stanford B型

6

D-二聚体

5

并发症

5

低氧血症

5

3.7. 基金类别

在120篇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中,获基金支持的文献共69篇[18] [21] [30] [35] [36] [75] [100] [111],占57.50%;累计95项次,篇均0.79项次。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0次、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次、省级基金38项次、市级基金12项次、校级基金10项次。

4. 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对2019~2024年CNKI中120篇主动脉夹层高被引文献的计量分析,揭示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核心特征与发展态势,其结果需结合临床背景深入解读。从文献数量变化看,2020年高被引文献达78篇峰值,随后逐年下降。这一趋势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2020年前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5] [9]等规范化文件密集出台,推动了临床研究的集中产出;而后期下降则反映研究进入细分阶段,如分支动脉优先技术、复杂夹层杂交手术等精准问题成为焦点[13] [17] [28] [57] [68] [74],单一主题的大规模研究减少,体现了从“标准化诊疗”向“个体化优化”的转型。而发文机构的分布显示,医院占核心机构的90.9%,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度低,这与主动脉夹层的急危重症属性直接相关,医院作为一线救治单位,更易积累病例、发现临床痛点(如术后灌注不良、神经系统并发症);而院校和科研院所因缺乏临床病例资源,基础研究产出不足,反映出“临床强、基础弱”的格局,这也提示我们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高频关键词则映射出诊疗模式的演进:“Stanford分型”的高频出现体现了诊断标准化的成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突出地位印证了腔内技术的普及——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TEVAR创伤小、恢复快,已成为B型夹层的主流方案[5] [9] [11] [17] [28] [42] [47] [57] [74] [101] [116];“D-二聚体”的反复出现则与早期鉴别需求相关,因该病症状与急性心梗重叠,快速筛查指标至关重要。此外,“危险因素”“预后”等关键词的高频[6] [8] [22] [38] [56] [69] [80] [88] [112],显示研究已从“如何治疗”转向“如何改善长期结局”,体现对疾病全周期管理的重视。展望未来,在主动脉夹层研究中我们仍需聚焦于强化“临床–基础”协同,推动医院与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夹层发病机制;进一步整合多数据库,分析中外研究差异,推动国际化合作。以此来促进大血管学科向精准化、全周期管理方向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周旻, 符伟国.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2, 14(2): 119-130.
[2] 韩琳, 张艳, 王江东. 中青年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介入病人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全科护理, 2022, 20(9): 1258-1262.
[3] 张玉芬, 黄宛冰, 胡凯利, 汪晖. 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心理状况及躯体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22, 37(18): 87-90.
[4] 于易通, 任心爽, 尹卫华, 安云强, 李海彬, 马亚南, 陈远, 吕滨.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随访[J].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11): 1130-1137.
[5] 张舵, 周雁荣, 刘娟, 胡凯利, 朱利思, 吴前胜, 李碧稳. 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22, 37(5): 73-76.
[6] 洪妙璇, 张容, 朱瑾, 赖晶, 谭雯渲. 自我效能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16): 2056-2060.
[7] 张壮丽, 李辉, 王东, 胡佳, 陈晓红, 鞠丽丽. 血栓弹力图在指导A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个体化成分输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2, 20(6): 340-344.
[8] 李颖, 郭驹, 通耀威, 周旺涛, 王于强, 王正凯, 居来提∙肉扎洪, 叶斯力∙哈力木别克, 宋云林.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2, 20(1): 3-7.
[9] 蔡卓言, 向华.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进展[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2, 31(2): 197-203.
[10] 郑晓薇, 苏艳秀, 曾惠霞. 降阶梯思维模式结合阶段针对性护理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22, 28(3): 128-132.
[11] 何筱枫, 杨霖, 王效增, 李智佳, 孔德福.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髂总动脉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近远期效果[J]. 临床军医杂志, 2022, 50(1): 42-45.
[12] 严涛. CT与MRI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 20(1): 186-188.
[13] 罗明尧, 舒畅, 陈冬, 方坤. 以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为例谈中国主动脉疾病诊疗研究现状[J]. 临床外科杂志, 2021, 29(12): 1196-1199.
[14] 张舵, 周雁荣, 刘娟, 胡凯利, 朱利思, 吴前胜, 李碧稳. 主动脉夹层术前家属代理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21, 38(12): 53-56.
[15] 张文丽, 周鸿晨, 宗朋, 陈增生, 王文珠. 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与主动脉夹层早期鉴别中的应用[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1, 28(11): 1874-1877.
[16] 邢娟娟, 邢曼, 尹红梅, 魏世峰. 导向性护理路径表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支架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 18(21): 3206-3208.
[17] 周铁楠, 刘轩泽, 王效增, 李智佳, 孔德福. 一体式分支支架在近端锚定区严重不足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应用价值[J]. 临床军医杂志, 2021, 49(10): 1066-1069.
[18] 冯凌波, 孙翠茹, 戴向晨, 刘浩飞. 多层裸支架植入主动脉夹层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J]. 医用生物力学, 2021, 36(5): 738-746.
[19] 姚福娣. 舒适护理联合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对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应激反应和预后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21, 19(26): 3655-3657.
[20] 王鸽, 缪黄泰, 周璨, 赵冠棋, 聂绍平. 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临床特征分析[J]. 疑难病杂志, 2021, 20(9): 905-908.
[21] 张丽薇. 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自我管理测评量表的编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22] 张毅, 刘宏生, 费忠化.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老年医学研究, 2021, 2(4): 57-60.
[23] 喻雪飞, 董柱, 张本, 曹一秋, 郑燕纯, 杨博, 张卫达, 王晓武, 李伟峰.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1, 37(8): 758-763.
[24] 郑宇佳, 高旭蓉, 张继雁, 贾金娜, 高原, 纪宏文.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大量输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北京医学, 2021, 43(8): 795-799.
[25] 富燕萍, 张帅, 姚惠萍.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在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 2021, 21(7): 525-528.
[26] 贾晨红, 赵玫, 李晓东. CT血管造影中升主动脉长度与最大直径对主动脉夹层预测价值研究[J]. 临床军医杂志, 2021, 49(5): 497-499+503.
[27] 乔杰, 赵婵, 蔡华玲. 急性期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情绪反应及Roy适应模式临床管理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 2021, 16(5): 676-679.
[28] 周洋, 赵飞, 郑波, 唐仕海, 武忠. 不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方式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刊, 2021, 56(4): 408-411.
[29] 吴昭瑜, 仇鹏, 黄群, 陆信武. 主动脉夹层药物治疗目标的研究进展[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 13(1): 84-87.
[30] 陈琳, 程玲霞, 杨帆, 刘英, 胡迎春, 钟武. 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对小鼠主动脉夹层形成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1, 42(2): 226-234.
[31] 顾荣荣, 陈震, 罗钢. D-二聚体阴性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 26(1): 46-48.
[32] 杨瑞宝, 陈晶, 何占平. CT扫描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检出率的影响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2): 251-254.
[33] 安城, 张成鑫, 帅梓强, 刘灿, 葛圣林.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2, 29(4): 473-477.
[34] 高永山, 张振明, 金凤仙, 董跃华, 姜伟华, 王大伟, 魏玉磊. “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特点[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2(1): 111-116.
[35] 贾晨红, 赵玫, 李晓东. 主动脉夹层发生前主动脉管壁厚度的CTA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1, 32(1): 18-22.
[36] 向军, 何玲, 李东林, 刘艳, 彭慧, 彭泰峦, 魏蜀亮. 缺血修饰白蛋白联合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价值[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1, 29(1): 68-72.
[37] 黄素芳, 周荃, 肖亚茹, 吴前胜. 主动脉夹层患者四肢血压测量现状及对预后的影响[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1, 2(1): 44-48.
[38] 姜鑫, 赵悦, 文增瑞, 蔡茗, 葛建军, 周正春, 左逸, 程光存.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全弓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0, 18(6): 370-374.
[39] 朱泓樵, 李逸明, 周建, 景在平. 炎症反应参与主动脉夹层临床转归的研究进展[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 29(12): 1509-1514.
[40] 张欢欢, 杨玉金, 杜春红, 赵亚莎, 郑春艳, 曾庆福, 王苹, 潘静. 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心理韧性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 40(24): 5300-5302.
[41] 王晶晶. 多学科团队协作干预对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康复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 内科, 2020, 15(6): 768-770.
[42] 高永山, 张振明, 金凤仙, 董跃华, 姜伟华, 王大伟, 魏玉磊.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学习曲线分析[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0, 20(12): 1067-1072.
[43] 白杨, 孙孟尧, 张清政, 张九江, 曹振环, 龙盼. 血栓弹力图指导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成分输血的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 2020, 15(12): 1840-1844.
[44] 郭敏, 周诗扬, 王永婷, 崔晓华, 凡翠华, 曹莹, 吕亚敏, 宋先荣. 依据监护大数据精准防护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消化道并发症[J]. 护理学杂志, 2020, 35(22): 32-35.
[45] 李杰, 王丽娟, 王家平, 童玉云, 杨素萍.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分析研究[J]. 广州医药, 2020, 51(6): 46-49.
[46] 蔡冬梅. 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20, 41(11): 2803-2804.
[47] 李剑, 童希文, 汪坤, 廖进勇. TEVAR术对不同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疗效及主动脉重塑形态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20, 26(10): 1685-1689.
[48] 陈金鹏, 柏志斌, 计佳杰, 赵国峰, 邓钢, 秦永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假腔供血动脉分支对腔内治疗后假腔重塑的影响[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 29(10): 1039-1042.
[49] 王石雄, 金侨英, 李勇男, 吴世群, 关心, 王玮璠, 柳德斌, 高秉仁. 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与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0, 36(10): 956-960.
[50] 王沫, 舒畅, 张惟常, 王暾, 李鑫, 何昊.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腔内治疗: 附16例报告[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 29(10): 1234-1242.
[51] 范金铭, 于佳宁, 李佳珊, 曹泽辉, 马玉华, 徐明, 常耀文. 主动脉夹层不同DeBakey分型患者病史及临床特征比较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20, 10(18): 164-167.
[52] 李婳, 孟维鑫, 康凯.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0, 18(9): 831-835.
[53] 张立, 罗茜, 刘涛. 早期下床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舒适感的影响[J]. 护理管理杂志, 2020, 20(9): 668-671.
[54] 张伦, 任文俊, 顾然, 朱佳妮, 洪晶安.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在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伴乳糜胸中的疗效分析[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20, 27(5): 294-297.
[55] 沈立, 王维俊, 冯缘, 付正晨, 薛松. 探讨目标导向灌注管理对主动脉夹层手术脑保护的影响[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0, 18(4): 228-232.
[56] 陈璟, 何军. 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18年回顾性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32): 4091-4095.
[57] 金少雄, 杨建胜. 原位开窗联合烟囱技术治疗累及左侧颈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 27(9): 1020-1024.
[58] 黄自明, 郭观华, 彭俊, 林明锻, 彭畅. 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 17(22): 123-126.
[59] 彭小乐, 刘愚勇, 王晓龙, 李海洋, 贡鸣, 关欣亮, 郭东, 韩璐, 张宏家.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蛋白的关系[J]. 中国医药, 2020, 15(8): 1216-1220.
[60] 马伟, 武建英, 芦广顺, 丛萌倩, 李晓君, 钟浩. 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远端主动脉重建影响因素分析[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 26(4): 420-423.
[61] 刘翠, 魏丽丽, 朱福香, 尚全伟, 张丛丛, 孔娜, 崔晓岭. 主动脉夹层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0, 1(4): 313-317.
[62] 张帅, 陈娟红, 富燕萍, 姚惠萍. 应用集束化措施降低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的护理实践[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0, 1(4): 328-331.
[63] 周倩云, 马勇, 朱继红. D-二聚体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7): 614-618.
[64] 王潇, 徐勋华.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急慢性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 浙江医学, 2020, 42(13): 1430-1432.
[65] 于鑫溢.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院内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20.
[66] 王暾, 舒畅. 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现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 29(6): 649-653.
[67] 孙皓涵, 孙振, 胡昊宇, 杨苏民, 王士忠. 术前灌注不良综合征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J]. 精准医学杂志, 2020, 35(3): 201-204.
[68] 陈锦州, 赵卫, 朱培欣, 牛国浩, 李晓. 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 29(6): 564-567.
[69] 姜文翔, 吴进林, 丘俊涛, 邱家伟, 范舒雅, 谢恩泽华, 赵锐, 戴路, 高伟, 曹芳芳, 于存涛.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且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6): 579-583.
[70] 孙玉桂, 张显岚, 孙江滨. “单向”导丝技术结合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 28(6): 68-73.
[71] 陶莉莉, 李芳, 毛鹭, 段永春, 廖睿, 许钰唯, 陈安宝.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新进展[J]. 中外医疗, 2020, 39(18): 196-198.
[72] 陈熹阳, 赵纪春, 黄斌, 杨轶, 袁丁, 曾国军, 熊飞, 吴洲鹏, 王铁皓, 杜晓炯, 郭强. 3D打印主动脉夹层模型在血管外科住院医生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2(2): 150-153.
[73] 梁太平, 裴轶飞, 周建, 张磊, 肖煜, 景在平.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现状与未来[J]. 临床外科杂志, 2020, 28(6): 501-503.
[74] 刘华, 张军, 刘斌, 黄开伟, 张群献, 罗玲, 王静, 原野.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杂交和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J]. 临床外科杂志, 2020, 28(6): 522-526.
[75] 谢恩泽华, 丘俊涛, 吴进林, 于存涛. 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 27(9): 1081-1086.
[76] 颜建辉, 邝爱玲. D-二聚体联合B超早期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临床急诊杂志, 2020, 21(6): 461-464.
[77] 王莺, 吴琦, 秦玲.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急救的手术护理节点优化及策略[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 13(3): 237-240.
[78] 肖亚茹, 黄素芳, 严丽, 邓娟, 何梅, 李咪琪, 周荃.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至到达首诊医院时间的调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20): 2479-2485.
[79] 周荃, 黄素芳. 主动脉夹层病人便秘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20, 34(10): 1745-1749.
[80] 查正彪, 潘友民, 郑智, 魏翔.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J]. 临床外科杂志, 2020, 28(5): 467-470.
[81] 武玉多, 谷孝艳, 何怡华, 张宏家. 2002-2018年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时间趋势单中心回顾性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 12(5): 576-578.
[82] 郝智鹏, 王咏, 朱雨, 王海龙, 刘凌超, 肖颖彬.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20, 42(9): 929-936.
[83] 李咪琪, 黄素芳. 主动脉夹层病人随访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20, 34(9): 1569-1572.
[84] 涂文怡, 尹志勤, 叶丹, 曹艳君.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期间口渴管理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20, 35(9): 824-827.
[85] 王丽娟, 孙桂芳, 刘训强, 王家平, 刘慧, 刘斌, 侯凯.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特征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 29(4): 357-361.
[86] 朱建成, 朱灏, 金国珍, 吕存余, 徐辉, 陈绍良. 腔内修复术治疗非复杂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及随访结果[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 29(4): 362-365.
[87] 曾冰, 张莉, 黄志勇. 自体血小板分离结合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 25(2): 160-163.
[88] 孙芳, 宋晓春, 陈永铭, 赵谊, 薛寅莹, 章淬.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因素分析[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 25(2): 156-159.
[89] 乔亚娟, 白向威, 袁方方, 刘友明.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20, 26(8): 35-37.
[90] 张文卿, 杨航, 夏洪涛, 吴思颖, 杨扬, 杨素萍, 王家平. 基于CT增强3D打印技术在腹主动脉瘤和B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附2例报道) [J]. 放射学实践, 2020, 35(4): 560-563.
[91] 王振花, 李潮生, 陈军. 主动脉夹层继发急性心肌梗死误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例[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0, 36(4): 635.
[92] 孙垚全. 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4(8): 82-83.
[93] 郭卫红, 黄晓云, 王雪伟, 刘建, 牛小仙. MSCT与超声心动图在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诊断准确率中的比较[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 18(4): 60-63.
[94] 万建红, 李晓姝, 韩淳, 林兴凤.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4): 553-557.
[95] 曾碧茹, 陈月儿, 李妮. 俯卧位通气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的效果观察[J]. 海南医学, 2020, 31(6): 708-710.
[96] 王永峥. 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6): 958-959.
[97] 皮静虹, 付琼芬, 陈文敏, 那竹惠, 孙超, 张金美, 刘艳, 缪永萍.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3): 101-105.
[98] 林靖, 董广卫, 邓永梅. 经胸超声心动图与多层螺旋CT联合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分析[J]. 现代医院, 2020, 20(2): 305-307.
[99] 卢霞, 解小芬, 牟甜甜, 李珺奇, 贠明凯, 米宏志, 朱俊明, 魏永祥, 张晓丽. ~(99m)Tc-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价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肾功能受损研究[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 39(2): 188-192.
[100] 张立魁, 王文豪, 马希, 杨灵波, 王学宁. BAPN联合Ang-II腹腔注射建立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 18(4): 579-582.
[101] 葛静, 刘建平, 严高武, 张永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 2020, 49(11): 1868-1874.
[102] 顾嘉玺, 邵永丰, 倪布清, 孙浩亮.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0(2): 245-247.
[103] 田宏哲, 李勃, 何海林, 吴博云, 范晴. 64排螺旋CT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及EVE术后随访中的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 18(2): 19-22.
[104] 梅英丽, 胡玲春, 应莲琴. 延续性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3): 488-490.
[105] 彭俊. 原发和继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施行孙氏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0, 37(1): 107-111.
[106] 李辉, 李娟, 王振东, 陈李鹏, 王东, 薛虎.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发生脑血管事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 39(1): 44-48.
[107] 邓纯. 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 17(3): 110-113.
[108] 向东桥, 郑传胜, 梁惠民, 熊斌, 梁斌, 王莉霞.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单中心长期疗效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0, 39(1): 161-164.
[109] 徐军明, 张本贵, 马渝. 多普勒超声和MSCTA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 18(1): 51-53+78.
[110] 李敏, 秦洪涛, 许茜, 时高峰, 李萌, 戴丽娟, 刘辉. 薄层CT平扫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价值[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0, 43(1): 13-16.
[111] 何瑜媛, 成青鉴, 高鹏程, 车辙. 分级诊疗制度下主动脉夹层患者转诊无缝衔接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0, 58(1): 39-43.
[112] 闫晓英, 刘哲, 宋艳, 安淑君. A型主动脉夹层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17(1): 7-10.
[113] 石烽, 王志维. 主动脉夹层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 22(1): 28-31.
[114] 胡国智, 肖红艳, 罗萍. 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良事件分析[J]. 中国医刊, 2020, 55(1): 43-46.
[115] 陆清声. 如何预防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近端逆撕[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 11(4): 309-310.
[116] 李凯, 张秀芬.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疗效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9, 48(12): 1657-1659.
[117] 肖亚茹, 黄素芳, 严丽, 李咪琪, 周荃. 主动脉夹层患者诊断延迟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20): 2486-2492.
[118] 蔡晶晶. 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 26(12): 123-124.
[119] 马明星, 常谦, 于存涛, 舒畅, 钱向阳, 孙晓刚. 外科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结果[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 25(6): 661-664.
[120] 徐泓杰, 李洋, 李宁, 徐志云, 王国坤. 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6(6): 363-36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