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理论下大湘西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及强化路径
The Value Expression and Reinforcement Path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Greater Xiang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Theory
DOI: 10.12677/bglo.2025.13402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策:怀化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怀化
关键词: 场景理论文旅融合价值表达路径优化大湘西Scene Theory Cultural-Tourism Integration Value Expression Pathway Optimization Greater Xiangxi
摘要: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大湘西地区作为典型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并重的区域,其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以场景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大湘西文化价值的表达逻辑,分析当前存在的表达偏差与效能瓶颈,并从物理空间、符号空间与情感空间三个维度构建价值强化路径,提出“场景营造–价值共鸣–文旅共创”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通过强化文化叙事、提升体验沉浸感和建立地方认同机制,可实现大湘西文旅融合由“展示”向“共鸣”的跃升,为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文旅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eep cultural-tourism integration, the Greater Xiangxi region, characterized by its rich ethnic culture and natural ecology, holds significant research value for cultural-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mploys scene theory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the logic of cultural value expression in Greater Xiangxi under the context of cultural-tourism integration. It analyzes existing deviations and bottlenecks in value expression and constructs enhancement pathways from three dimensions: physical space, symbolic space, and emotional space. The study proposes an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cene creation-value resonance-cultural-tourism co-creation”. It argues that by strengthening cultural narratives, enhancing experiential immersion, and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for local identity, Greater Xiangxi can achieve a leap from “display” to “resonance” in cultural-tourism integration, offering a replicable model for cultural-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文章引用:李策. 场景理论下大湘西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及强化路径[J]. 商业全球化, 2025, 13(4): 211-217. https://doi.org/10.12677/bglo.2025.134024

1. 引言

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战略路径之一。作为中国民族文化资源高度集聚区,大湘西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湖南重点支持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域。然而,当前该区域文旅融合在“价值表达”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文化内容在旅游实践中往往被符号化、景观化处理,游客体验多停留在浅层消费与感官愉悦,难以触达文化核心内涵,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普遍缺失,影响了文旅融合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因此,本文以“场景理论”为核心分析视角,聚焦“当前文旅融合中文化价值表达为何失效?应如何实现由符号呈现向深度共鸣的转化?”这一核心问题意识。

场景理论(Scene Theory)以文化消费的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为核心维度,构建了“物理空间–符号系统–情感互动”的动态分析框架。其中合法性强调文化实践需符合社会规范,确保文旅资源转化(如非遗活化)获得价值认同;戏剧性通过叙事张力与参与设计(如沉浸式节庆)激发游客情感卷入;真实性要求忠于地方文化基因,避免符号异化,保障原真性体验。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资源–产品”的线性逻辑,将空间载体、符号转译与情感共鸣整合为协同共生的场景系统。近年来,场景理论在城市文化与旅游体验研究中展现出较强的解释力。场景理论不仅可以破解旅游体验浅表化、塑造差异化品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可持续融合,以居民实践构建动态场域,实现从景观消费到文化共鸣的跃升。将这一理论引入大湘西文旅融合研究,不仅为大湘西等民族地区提供了从“景观消费”跃升至“文化共鸣”的理论路径,也为中国文旅融合的体验升级、产业延伸与社会可持续性贡献了范式参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 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学界对民族地区文化表达与旅游空间构建的研究日趋活跃,主要集中于两个主流方向:

第一,文旅融合中的文化表达研究进展。早期研究集中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商品化路径,强调非遗、节庆等要素通过“景观化”[1]、“演艺化”[2]实现经济价值,但多遵循“资源–产品–市场”线性逻辑,较少涉及文化内涵的多层次表达与主观认同建构。随着社区参与理念兴起,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开发对文化本真性的冲击,指出资本主导下可能导致“文化漂移”[3]、“身份异化”[4]。此类研究虽揭示权力结构问题,却缺乏对表达机制的系统解构。近年研究引入“体验空间”[5]等概念,探索游客与目的地间的情感联结机制[6],但对民族地区情感空间的生成逻辑与场景化媒介缺乏深入建模。

第二,场景理论的应用拓展与局限研究。场景理论最初用于解释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其核心维度——合法性(文化价值认同)、戏剧性(叙事参与)、真实性(本真体验)——为文旅研究提供新视角[7]。Terry Nichols Clark et al. (2018)进一步论证场景对地方吸引力的塑造机制,但研究对象集中于都市语境[8]。旅游研究中的迁移:国内学者尝试将场景理论应用于古镇旅游[9]、乡村旅游[10],强调“物理–符号–情感”三维场景整合,但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主体的协同表达机制探讨不足,且未建立普适性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回顾可见,当前研究的共性问题在于文化表达多停留在可见层、消费层、经济层,忽视其“空间–情境–情感”多维互动结构;场景构建多基于汉族主流文化样本,忽视少数民族文化基因的差异性表达需求。基于此,本研究以大湘西为样本,将场景理论引入民族旅游地研究,重点破解“文化价值表达失效”问题,以期为大湘西文旅融合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在理论层面将场景理论的应用范围扩展至民族旅游地。

3. 基于场景理论的大湘西文旅融合分析

3.1. 文旅融合中的场景构成逻辑

基于场景理论,旅游场景可被解构为三个相互交织的层次:物理场景、符号场景与情感场景。这三个维度共同构建了文旅融合的核心路径,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动态而立体的框架。

物理场景是体验的场所基础,包括自然景观、建筑设施、地形结构等要素。在旅游中,它承载着游客的初始感知和感官刺激,是引发旅游动机和形成第一印象的物质依托。例如,苗寨的吊脚楼、沅水河畔的古街、武陵山区的地貌等,不仅是空间地标,更通过营造氛围形成“可感知”的场所记忆。

符号场景则是场景中的文化表达维度,涵盖地方语言、服饰、民俗、艺术、神话、仪式等。文旅融合需要将地方文化以游客易于理解和参与的方式转化为可视、可听、可参与的符号体系,完成文化的“翻译”与“输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解读和互动,形成对目的地文化的认知与判断。一个符号系统的建构和传播能力,决定了场景的文化深度与记忆强度。在大湘西,苗族银饰、土家哭嫁、边城传说等元素,均可转化为强符号的文化表达媒介。

情感场景是旅游场景的价值实现层,强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认同、情绪共鸣与归属感。通过沉浸式体验、情境叙事、仪式参与等方式,场景可实现游客从“观看者”到“共鸣者”再到“共创者”的角色转变。从而实现深度的文化嵌入与认同生成。

3.2. 大湘西文旅融合的场景构成

在场景理论视域下,旅游不再是单纯的空间转移或资源消费行为,而是涵盖视觉感知、文化认同与社会互动的多维体验过程。大湘西作为中国西南民族文化聚落与生态资源的典型代表,其文旅融合的发展实践为场景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样本。从理论结构看,大湘西文旅场景可分为自然场景、文化场景与社会场景三大维度,三者协同构成了该区域独具特色的文旅综合场域。

(1) 自然场景:以武陵山地貌与张家界奇观为核心的感官沉浸系统

自然场景作为文旅融合场景建构的基石维度,主要承载旅游活动的空间实体与初始感官体验。在大湘西地区,张家界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山脉及其衍生的高密度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极具辨识度的自然场景。张家界以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地貌奇观,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空间张力,形成独特的景观体系。天门山、黄龙洞、十里画廊等标志性景点,凭借其地形奇崛、生态丰富性与空间纵深,为游客营造出超现实的自然沉浸环境。这些自然场景不仅满足游客对“山水景观”的感官需求,更通过与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为场景情境的生成与意义建构提供了物理载体。因此,大湘西的自然场景不仅是文化意义传递的物质基础,也是激发游客情感共鸣的原初触点,兼具基础性与引导性功能,为文旅融合的深层叙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文化场景:以民族符号与历史遗存为核心的意义表达

文化场景是文旅融合场景建构的核心维度,其功能在于通过符号化、故事化的手段,使游客在特定文化语境中产生认知理解与情感共鸣。在大湘西区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土司制度的历史沉积,共同构筑起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文化场景体系。首先,凤凰古城作为大湘西文化标志性地带,以其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古巷水道系统与沈从文等历史文化人物相关记忆,构成了极具叙事感与审美感的“文化舞台”。其次,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仪式文化、节庆活动与口头传统,构成了动态的文化场景表达机制。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苗年节等具有强烈表演性和参与性的民俗形式,成为游客与地方文化发生真实接触的重要场域。此外,土司文化作为大湘西特有的历史制度文化,以永顺老司城、王村等文化遗址为核心,叠加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如数字重构、沉浸剧场),构建出一个既具历史厚度、又具现代传播力的文化场景体系。其通过“叙事–展示–参与”三位一体的机制,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场景的有效转化。

(3) 社会场景:社区参与与游客互动的社交氛围

社会场景是大湘西文旅融合的重要补充,体现场景理论中的“戏剧性”与“真实性”,通过社区参与和游客互动塑造动态的社交氛围。首先,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为文旅场景注入了“生活气息”与“真实感”。在凤凰、芙蓉镇、边城茶峒等旅游热点地区,大量居民通过参与演艺等方式,融入到旅游系统中,形成“居民即风景”的社会空间。这种高度生活化的旅游体验,突破了传统“游客–被观赏者”的二元对立结构,为场景赋予了社会维度的厚度。其次,游客在旅行过程中,通过与居民、其他游客以及导游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了多维度的交往网络。特别是在节庆活动、民俗仪式等集体性旅游场景中,游客通过“共同参与”建立起临时性但高密度的社会关系,从而产生“共享体验”与“文化共感”的社会效应。

4. 大湘西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现状

4.1. 物理空间的资源与融合困境

大湘西地区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武陵山脉连绵起伏,湘西边城风情独特,凤凰古城古韵悠长,共同构成了区域文旅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些资源不仅具有高辨识度的地标价值,还为构建多样化旅游场景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当前物理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存在显著困境。首先,资源开发模式较为粗放,缺乏系统性规划与精细化设计。例如,部分景区过度依赖自然景观的原始吸引力,忽视了配套设施的完善与空间功能的整合,导致游客体验的碎片化。其次,空间功能割裂现象突出,不同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未能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旅游线路或主题体验。此外,景区内部的空间布局往往以单一观光功能为主,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功能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对深层文化传达的需求。这种物理空间的低效利用不仅削弱了资源优势的发挥,也限制了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未来需通过科学的区域规划、功能复合的空间设计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优化物理空间的营造效果,增强文化表达的承载力。

4.2. 符号空间的文化挖掘与表达偏差

大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其文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服饰、节庆仪式和传统工艺,构成了丰富的符号资源体系。然而,当前在旅游产品中的文化挖掘与表达却存在显著偏差。一方面,文化符号的挖掘深度不足,文化内涵的系统性梳理与呈现较为薄弱。许多旅游产品仅停留于表层符号的展示,如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等表演形式,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语境、社会功能与精神内核。另一方面,符号表达方式趋于“猎奇化”与“表演化”,部分旅游项目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将民族文化简化为奇观化的视觉元素或程式化的表演,忽视了文化的真实性与原生性。这种表达偏差不仅导致文化符号的内涵被稀释,还可能引发游客对民族文化的误读,难以形成深层次的价值共鸣。

4.3. 情感空间的互动匮乏与认同障碍

情感空间是文旅融合的重要维度,旨在通过旅游体验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进而形成文化认同与地方归属感。然而,大湘西当前的文旅项目在情感空间的营造上存在明显短板。首先,互动机制的匮乏使得游客难以深度参与。多数旅游项目以静态观赏或单向传播为主,如景点讲解、舞台表演等,游客更多扮演“旁观者”角色,缺乏与文化内容的双向互动。这不仅限制了游客的沉浸感,也削弱了文化体验的感染力。其次,情感连接的缺失导致文化认同难以形成。文旅融合的本质在于通过文化体验拉近游客与地方文化的心理距离,但当前项目普遍缺乏情感嵌入的设计,例如基于在地文化的故事化叙述、参与式活动或个性化体验,难以激发游客的共情与认同。此外,部分项目的同质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了情感空间的单薄,游客在不同景区获得的体验趋于雷同,难以形成独特的情感记忆。

5. 大湘西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路径重构

5.1. 从“景观消费”走向“文化共鸣”

当前大湘西地区虽已初步形成以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为核心的文旅融合格局,但在文化价值表达层面依旧存在显著不足。“符号化呈现”与“表层消费”的模式使得文化往往沦为被动展示对象,游客的文化体验多停留在感官层面,难以引发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与文化共鸣。在此背景下,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目标应从“景观消费”迈向“文化共鸣”。首先,应推动价值内涵从单一经济效益导向向文化传承、社会融合与生态保护等多维价值的协同表达,构建文旅融合的复合型价值体系。其次,在表达逻辑上,应由“游客中心主义”的线性供给逻辑,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同”的共建共创模式,强调地方政府、社区居民、游客、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多方主体的互动参与,共同塑造文化内涵与表达形式。再次,应在表达方式上突破静态展示的局限,积极引入动态叙事、情景构建、沉浸式演绎等手段,提升文化传播的情境感与故事性,使文化由“可看”转向“可感”“可悟”。最后,需深化游客的文化体验层次,实现从浅层的“观看者”向深度的“共鸣者”转化,促使其在旅游过程中实现文化的内化吸收与身份认同,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的记忆性、情感性与持续吸引力。

5.2. 构建沉浸式、故事化、多元共生的场景系统

依据场景理论,文旅场景不仅是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空间集聚,更是文化意义生产与社会关系建构的情境平台。重构大湘西文旅融合的场景体系,应注重沉浸感、叙事性与多元共生的协同塑造,形成以文化为核、空间为体、技术为翼的表达系统。第一,强化空间沉浸机制。基于武陵山脉地貌、传统村落聚落形态及民族建筑语言,开展空间重构与景观营造,使旅游场所从“物理空间”转化为“文化情境”。第二,构建文化叙事逻辑。场景设计应以地方文化记忆为基础,构建清晰的叙事链条。通过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家族谱系等叙事资源,打造主题明确、结构完整、情感联结紧密的旅游故事线。第三,注重场景交互体验。可借助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新兴技术,叠加非遗互动、节庆参与、村落共创等多种方式,提升场景的动态性、交互性与沉浸性。第四,实现多元功能融合。推动文旅场景跨界融合文创、农业、康养、教育等要素,构建“可游、可居、可学、可创”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形成生态、生产与生活场景的动态共生体。

5.3. 建构多主体、多渠道、可持续的价值传播系统

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不仅依赖场景构建,更需通过系统化机制实现表达效率与持续影响力。第一,深化内容表达的多层次结构。文化表达应建立由感知层、行为层、认知层递进的多层结构。视觉呈现层通过形象化与美学化的设计吸引游客;行为层通过节庆、仪式、互动项目引导参与;认知层则通过叙事文本与情感动员实现深层文化认同的建立。第二,拓展传播渠道的媒介矩阵。应构建“线下场景 + 线上平台”的融合传播体系,系统运用短视频、虚拟导览、数字展馆、社交媒体与IP形象等数字技术,提升传播广度与触达率。同时打造统一的区域文化品牌与叙事体系,增强传播内容的一致性与系统性。第三,构建表达主体的共创机制。应鼓励地方居民、文化学者、青年创作者等多元力量参与文化内容设计与传播实践。通过设立“地方叙事计划”“文化共创平台”等机制,培育在地文化表达能力,激发文化主体性与内生动力。第四,完善表达反馈的智能机制。应基于大数据与AI技术建立文化体验数据分析系统,对游客情绪反应、传播效果与内容热度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实现表达策略的智能调整与资源配置的优化升级。

5.4. 构建以“在地共建”为核心的文化表达共同体

大湘西作为一个民族文化高度集聚、地方身份认同显著的区域,其文化场景的深度构建与价值激活,必须依托社区的主体参与与多方共建。因此,构建以“在地共建”为核心的文化表达共同体,是实现文旅融合内涵式发展与文化持续传播的重要路径。首先,应重塑社区在文旅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可通过设立村民文化合作社、文旅共建理事会等形式,形成社区内部的话语协商与协同治理平台,赋予居民在场景设计、文化叙事、运营管理等方面实质性参与权。其次,应推动文化话语的本土回归与知识再生产。在地居民是地方文化记忆的承载者与日常生活的实践者,其文化理解具有鲜活性与真实性。因此,应通过“乡土叙事计划”“村史剧场”等表达形式,使文化表达由“外部呈现”走向“主体讲述”,增强地方文化的情感厚度与表达张力。再次,拓展社区参与的功能维度与角色边界。鼓励社区成员担任策划者、内容创作者等新兴角色,实现社区在内容生成、技术媒介运用与文化传播中的多元角色转化,形成文化表达的在地智力资源体系。最后,建立共享型利益联结机制,为文化表达的可持续性提供激励支持。提升社区在价值共建过程中的获得感与归属感,进而推动形成共建共创共享的文旅融合良性生态。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XSP2023GLC047)。

参考文献

[1] 廖四顺.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高质量互动发展[J]. 社会科学家, 2024(2): 86-92.
[2] 张家其, 宗晗姝, 邓运员, 朱烜伯. 旅游驱动传统村落老洞系统重构的逻辑与路径[J]. 地理科学, 2025, 45(5): 1093-1104.
[3] 闫玉刚, 戴宁歆. 从“文化漂移”到“文化浸入”——文化旅游视域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表达[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2(5): 24-27.
[4] 张积家, 于玲.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耦合——论陈寅恪民族认同思想之“化认说” [J]. 广西民族研究, 2023(2): 9-18.
[5] 王忠, 李小霞. 旅游演艺沉浸式体验的叙事与空间组织机制[J]. 南京社会科学, 2025(1): 147-156.
[6] 余正勇, 吕宛青. 旅游者对乡村民宿消费空间的符号感知与体验研究——基于成都市多个乡村的调查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4(8): 102-107.
[7] 张旭辉, 黄震方, 程东亚. 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研究方向[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0): 2067-2078.
[8] Clark, T.N. and Hoffmann-Martinot, V. (2018) The New Political Culture. Routledge.
[9] 范仓海, 宋雅婷.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再造的情感要素及其作用逻辑——以河南省垌头村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5, 41(7): 1072-1078.
[10] 任李璐. 从“体感”出发: 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感知体验与空间形构[J]. 东南传播, 2025(4): 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