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形容词效价下高中生记忆参照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on Memory Referencing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 Different Adjective Valences
摘要: 为探究不同形容词效价下高中生的记忆参照,本文通过R/K判断范式,以不同效价词汇为实验材料,采用2 (形容词效价:褒义、贬义) × 3 (参照条件:自我、朋友、名人)的混合实验设计,对学习判断的反应时及R/K反应的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形容词效价类型与参照条件交互作用显著。自我参照记忆成绩显著优于其他参照条件,褒义词类型下自我参照和其余参照差异不显著,贬义词类型下名人参照和自我参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得出结论:高中生在不同形容词效价下均出现自我参照和名人参照,朋友参照只出现在褒义词组。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mory refer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 different adjective titers, this paper adopted the R/K judgment paradigm, took different titers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dopted the mixed experimental design of 2 (adjective titers: positive and negative) × 3 (reference conditions: self, friends, celebrities), and analyzed the reaction time of learning judgment and the accuracy of R/K respon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djective titer type and the reference condition was significant. The performance of self-referential memor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other reference condition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lf-referential and other references under the positive term type,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elebrity reference and self-reference under the negative term type. It is concluded that self-reference and celebrity reference appear in different adjective val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le friend reference only appears in commendatory term group.
文章引用:罗煜娟 (2025). 基于不同形容词效价下高中生记忆参照实证研究. 心理学进展, 15(10), 17-2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10541

1. 引言

“自我”的概念始见于美国心理学创始人詹姆斯(1890)所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一书,并强调突出了研究自我的重要性。自我几乎参与了个体所有的心理发生过程,且对个体的认知和信息的组织加工编码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已知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 SRE)是Rogers,Kuiper和Kirker (1977)基于加工水平理论(Levels of Processing approach)发现的一种认知现象。与其他编码操作(例如基于语义知识或表面细节识别的编码操作)相比,与自我相关的编码信息涉及“更深”的处理,并且比其他编码方式能更大程度地促进情节记忆,自我参照处理已被证明有利于回忆,生动地重新体验过去的事件。

自我图式理论认为,自我参照效应的发生机制是个体基于过往经验形成的对自我的核心概念(自我图式)作为语义长期记忆的一部分,其被激活时能更高效地编码和提取与之一致的刺激信息,并且积极与消极的自我图式会产生显著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精细加工理论(Rogers et al., 1977)提出,记忆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函数,由于自我参照编码能引发比结构、韵律乃至一般语义加工更为精细、丰富和深入的认知参与(例如建立更多外部联系),因此能产生更优越的记忆效果。然而,组织加工理论(Klein & Kihlstrom, 1986)则强调,自我参照的优越性关键在于它能将刺激材料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关联(如将形容词归类为“适合/不适合描述自己”),从而为提取提供线索和通道,这种组织作用而非精细编码才是促进回忆的主要原因。最终双编码加工理论整合了上述观点,提出自我参照加工实际上是精细加工和组织加工共同作用的产物,具体哪种加工方式占主导地位取决于刺激材料的特性(如词汇间的关联性),在关联性低时自我参照与组织加工均优于单纯的精细加工,而在关联性高时则表现出更复杂的交互效应。

Rogers等人(1977)基于加工深度理论创立探究自我参照效应的经典范式,通过让被试在不同编码条件(如结构、音韵、语义及自我参照)下对人格形容词进行判断,发现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显著优于其他条件。此后为更精确地揭示自我参照效应的本质,Conway与Dewhurst (1995)在经典范式的基础上引入了“R/K”判断范式,该范式要求被试在再认测试中区分“记住”(R,即能回忆出具体细节)和“知道”(K,即仅感到熟悉却无细节回忆)两种反应,结果表明,自我参照编码显著促进了伴有自我觉知意识的“R”反应,而非基于熟悉感的“K”反应,这说明自我参照效应主要体现在情景记忆的增强上,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了自我对记忆的影响机制。

在朋友参照方面,管延华和迟毓凯(2006)较早利用SRE范式探讨了自我与朋友表征的关联性,发现朋友参照也可引发类似自我的记忆优势。后续研究在不同年龄群体中进一步验证了朋友参照效应,包括老年人(周爱保等,2015)、大学生(吴慧芬,周爱保,2013)以及更广泛的学生群体(熊恋等,2012),表明朋友作为亲密他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自我建构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国外研究亦拓展了SRE的应用范围,Lee等(2023)通过SRE检验审美判断是否基于自我相关加工,发现对画作进行极端审美判断(喜欢/不喜欢)可引发与自我参照编码类似的记忆增强效果,说明审美评价可能调动了自我参照加工机制。此外,自我相关信息与认知控制的关系也受到关注。Dignath et al. (2022)发现,在Stroop任务中,自我参照启动反而减少了一致性效应,这与“自我干扰物总会加剧冲突”的假设不符,表明自我相关刺激可能在某些情境下促进认知控制过程,揭示了自我参照与执行功能间更复杂的联系。自我和他人之间的联系被概念化为自我相关图式的一部分,且具有跨文化一致性。这些图式可以被用于评价、组合和调整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在相互依赖的观点中,相对于独立的自我观点,其他人会被赋予更重要的地位,在自我图式参照中表现尤为明显(Markus & Kitayama, 1991)。

高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自我同一性认同与混乱的关键时期。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自我图式中包含丰富的亲密关系,即自我的建构涵盖了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吴慧芬,周爱保,2013),同时也包括朋友、偶像等非亲属关系中对自我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象。在这一阶段,高中生在校时间普遍长于在家时间,与同学及朋友的相处远多于家人或主要照顾者。基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互倚型”自我建构特质,个体在与朋友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了更多共享经历与体验。已有研究显示,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大学生(吴慧芬,周爱保,2013)和中学生群体(熊恋,2011)均表现出朋友参照效应。依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高中阶段已具备产生朋友参照的心理与社会基础。

记忆参照效应研究在年龄阶段范围上对高中生的探究较少,且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与认同阶段,研究高中生记忆参照(自我,朋友,名人)可以补充自我建构研究。高中阶段符合产生朋友参照的影响因素,但缺少实证材料支持。此外,研究也证实高中生存在偶像参照效应(邸岩童,2020)。本研究以雷锋这被广泛认同的英雄模范作为名人参照的代表,增加名人参照(雷锋),有助于进一步验证高中生记忆参照的完整结构。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依托前人成果,采用自我参照的实验研究范式,使用经典范式和R/K判断范式,以自我参照,朋友参照和名人(雷锋)参照为探索方向。探讨不同形容词效价下高中生的记忆参照,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I:褒义词的积极属性强化了朋友参照与自我的关联,从而表现出自我参照,朋友参照和名人参照。

假设II:贬义词的消极属性引发认知冲突,抑制了朋友参照效应的出现。

2. 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是从甘肃省庆阳市一所普通高中随机抽取高一学生共71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36人,采用随机化法将被试进行分组,褒义词组34人(男生15人,女生19人),贬义词组37人(男生17人,女生20人)。年龄范围介于15至17岁(M = 16.08, SD = 0.53)。无任何视力或听力障碍,自愿参加本次实验,且无类似实验经历。

2.2. 实验设计

采用2 (形容词效价:褒义、贬义) × 3 (参照条件:自我、朋友、名人)的混合实验设计,形容词效价类型为组间变量,参照条件为组内变量。分别对学习判断的反应时,R/K反应的正确率进行分析判断。

2.3. 实验准备

2.3.1. 实验工具

E-Prime 2.0 程序运行于此高中机房统一配置的台式电脑上,所有电脑均采用Windows 10操作系统。

2.3.2. 实验材料

(1) 材料来源

共收集了150个描述人格的形容词词汇(熊恋,2011周立林,2013)。

(2) 材料评定

本研究从甘肃省庆阳市一所普通高中随机抽取40名高一学生对实验词汇进行筛选。要求学生对选出的形容词用五点量表进行评定,以问卷星的形式在机房发放并进行评定回收,要求学生判断:你觉得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xx (自我,朋友,雷锋)吗?很不同意用1表示,非常同意用5表示。中间有3个可选分值。筛选要求以3分为标准,大于等于3为合格褒义词(积极组)否则为贬义词(消极组);词汇选择结束后,为了确保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随机访谈部分未参与正式实验的学生,共确定120个形容词,60个为褒义词(积极组),60个是贬义词(消极组)。正式使用的词汇的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在完成参照条件和词性匹配,褒义贬义配对后,一组用在学习阶段,一组用在测验阶段。

2.4. 实验流程

正式实验分为学习、干扰、测验三个步骤,由被试独立在机房完成。

学习步骤:每组各随机出现30个词汇,每种参照条件(自我,朋友,雷锋)下分别匹配10个词汇。

实验开始前,主试及学校老师协助下解释实验目的为判断屏幕上的词语是否可以用来形容某某。包括自己的好朋友、自我以及名人雷锋。形容词和不同的参照条件相互配对然后随机出现,该顺序对每个被试都是唯一的,并且受到约束,因此相同的编码条件不会在两个连续块中呈现。

指导语:屏幕上将会出现“形容词 + 人物”的形式,你需要判断评价屏幕上出现的形容词是否适合描述自己的好朋友、你自己、名人雷锋。肯定判断用按“Y”键,否则“N”键。

刺激呈现的方式为白色屏幕黑色宋体56号字,呈现流程:屏幕中心出现预设的“+”注视点,出现时间为500 ms,以形容词 + 参照条件(如“善良雷锋”)的形式出现实验材料持续时间为3000 ms,紧接着进入空屏阶段维持2000 ms,然后进入下一个匹配词语的学习,此为一个完整学习阶段。当屏幕上出现词语的时候便可开始判断二者是否匹配,用来做判断的时长一共为5000 ms。按键判断,肯定判断用按“Y”键;否定判断按“N”键。学习阶段结束后,学习阶段完成后被试进行口头干扰任务10分钟。

干扰步骤:进行口头干扰任务10分钟。

测验步骤:积极组和消极组各新增有30个被试没有见过的新词汇,将这个30个词汇作为测验过程中的干扰。在屏幕随机呈现这60个匹配关系,让被试做出判断。

告知被试屏幕上将呈现一系列描述人的形容词,其中有一些是刚才在计算机上见过的,另一些是新的词语。如果被试认为这个词在评价过程中曾出现过,就按“Y”键,否则就按“N”键;对于判断为“见过”的词,如果明确记得词语出现时的细节,按“R”键(Remembering记住);如果只感觉见过,但不记得呈现时的细节,按“K”键(Knowing知道)。

指导语:屏幕上将会出现“形容词 + 人物”的形式,其中一部分匹配关系在刚才的步骤中出现过,另一部分没有。如果你觉得刚才见过这个词,就按“J”键,否则就按“F”键。

对于你判断为“见过”的词,如果这个特质形容词出现的时候你能很清楚的记得它和谁匹配过等细节,按“R”(记住);如果这个特质形容词引起了你的熟悉感,但不能让你回忆到上下文的细节。按“K”键(了解)。

主试会向被试提供了一张提示卡上面有对“记住/知道”区别的简化解释,以供他们在进行再认测试时参考。识别测试是程序自定节奏的,回答数据由E-Prime软件记录。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Figure 1. Experimental flowchart

1. 实验流程图

2.5. 数据分析

E-Prime软件收集数据后,使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整理透视,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被试的学习判断反应时,以及测试阶段R/K反应的正确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高中生在不同参照条件下的学习阶段判断反应时的结果分析

对经典范式下不同形容词效价在不同参照条件下的学习阶段反应时进行考察,其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judgment reaction time in the learning phase under different reference conditions (ms) (n = 71)

1. 不同参照条件下学习阶段判断反应时的描述性统计结果(ms) (n = 71)

形容词效价

类型

自我参照

M ± SD

朋友参照

M ± SD

名人参照

M ± SD

褒义词

1196 ± 809

1079 ± 742

1141 ± 791

贬义词

1019 ± 651

1057 ± 606

994 ± 603

总计

1111 ± 737

1068 ± 675

1071 ± 706

进一步分析形容词效价在不同参照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采取2 × 3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详见表2

Table 2.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for recognition judgment reaction time under different reference conditions

2. 不同参照条件下再认判断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SS

df

MS

F

形容词效价

708121.08

2

708121.08

0.50

参照条件

74916.24

2

37458.12

0.52

形容词效价 × 参照条件

238751.48

2

119375.74

1.60*

*表示相关显著性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下同。

分析结果为形容词效价主效应不显著,F(2, 69) = 0.52,p > 0.05, η p 2 = 0.08。参照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2, 138) = 0.50,p > 0.05, η p 2 = 0.12。形容词效价类型和参照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F(2, 174) = 1.60,p < 0.05, η p 2 = 0.52。

3.2. 高中生在不同参照条件下的R/K反应正确率的结果分析

表3所示,将R反应和K反应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R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K反应(t = 27.20, p < 0.05)。对R反应的正确率进行2 × 3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详见表4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R/K response recognition accuracy under different adjective valences and reference conditions

3. 不同形容词效价下不同参照条件下的R/K反应再认正确率的描述统计

形容词效价

类型

自我参照

M ± SD

朋友参照

M ± SD

名人参照

M ± SD

褒义词

R

0.71 ± 0.20

0.84 ± 0.18

0.69 ± 0.19

K

0.63 ± 0.27

0.67 ± 0.28

0.53 ± 0.32

贬义词

R

0.83 ± 0.24

0.70 ± 0.17

0.89 ± 0.20

K

0.75 ± 0.30

0.63 ± 0.28

0.71 ± 0.23

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for the accuracy of R index under different reference conditions

4. 不同参照条件下R指标正确率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SS

df

MS

F

形容词效价

0.19

1

0.19

4.14*

参照条件

0.16

2

0.08

0.22

形容词效价 × 参照条件

1.10

2

0.59

15.29***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形容词效价主效应显著,F(1, 69) = 4.14,p < 0.05, η p 2 = 0.57。参照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2, 138) = 0.22,p > 0.05, η p 2 = 0.03。形容词效价类型和参照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F(2, 138) = 15.29,p < 0.001, η p 2 = 0.18。

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褒义词类型下,不同参照条件下的R反应正确率差异显著,F(3, 56) = 10.86,p < 0.05。

多重比较显示:在褒义词类型下,自我参照(M = 0.71, SD = 0.36)与朋友参照(M = 0.84, SD = 0.29, p > 0.05)差异不显著;自我参照(M = 0.71, SD = 0.36)和名人参照(M = 0.69, SD = 0.32)差异不显著(p > 0.05)。朋友参照(M = 0.84, SD = 0.29)和名人参照(M = 0.69, SD = 0.32, p < 0.05)差异显著;自我参照的R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参照条件;朋友参照的R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名人参照,表现出R反应正确率自我参照 > 朋友参照 > 名人参照。

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贬义词类型下,不同参照条件下的R反应正确率差异显著,F(3, 56) = 25.80,p < 0.05。

多重比较结果:在贬义词类型下自我参照(M = 0.83, SD = 0.37)与朋友参照(M = 0.70, SD = 0.31)之间差异显著(p < 0.05);自我参照(M = 0.83, SD = 0.37)与名人参照(M = 0.89, SD = 0.34, p > 0.05)之间差异不显著,朋友参照(M = 0.70, SD = 0.31)与名人参照(M = 0.89, SD = 0.34)之间差异显著(p < 0.05)。自我参照的R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朋友参照和名人参照,名人参照R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朋友参照。表现出R反应正确率自我参照 > 名人参照 > 朋友参照。

对K反应的正确率进行2 × 3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详见表5

Table 5.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for the accuracy of K index under dissimilar reference conditions

5. 相异参照条件下K指标正确率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SS

df

MS

F

形容词效价

0.38

1

0.38

4.50

参照条件

0.17

2

0.85

1.10

形容词效价 × 参照条件

0.50

2

0.25

3.20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形容词效价主效应不显著,F(1, 69) = 4.50,p > 0.05, η p 2 = 0.61。参照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2, 138) = 1.10,p > 0.05, η p 2 = 0.16。形容词效价类型和参照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 138) = 3.20,p > 0.05, η p 2 = 0.44。

4. 讨论

在不同形容词效价类型下,自我参照条件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朋友参照和名人参照。这一发现首先可能与高中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有关。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探索与整合的关键期,对自我的认识尚不完善且不稳定,因此在完成与自我相关的词汇判断任务时表现更为谨慎,投入的认知资源更多。其次,实验材料中使用了“自我”这一表述。相比于生活用语中更常见的“我”或“我自己”,“自我”一词在高中生的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书面表达 。这种相对陌生的标签可能激活了更深层次的语义加工,导致被试在理解和匹配“自我”与形容词时消耗了更多的认知资源,编码过程更为复杂,所需时间自然延长。相比之下,对“雷锋”(名人参照)进行判断时,由于其形象鲜明且社会评价较为固定,认知加工负荷相对较轻,因此反应时显著更短。

对R反应(“记得”反应,伴有自我觉知意识)正确率的分析发现:在褒义词类型下,自我参照与朋友参照差异不显著,且二者均与名人参照差异显著,说明在褒义词下高中生表现出了典型的自我参照效应和朋友参照效应。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I。

在贬义词类型下,自我参照与朋友参照之间差异显著,而自我参照与名人参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同时朋友参照与名人参照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在贬义词类型下,高中生表现出了自我参照效应和名人参照效应,但未表现出朋友参照效应。这一模式符合假设II。这种效价与参照条件的交互作用,可能与个体维护积极自我形象的内在动机有关,也反映了自我图式在过滤和加工不同效价信息时的不同作用。

对于K反应(“知道”反应,基于熟悉感)正确率,形容词效价类型和参照条件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符合预期,因为K反应通常被视为一种熟悉性再认,其记忆基础是语义记忆或一般知识,缺乏自我指向性成分,因此在自我参照效应研究中鲜少观察到稳定的效应。这表明自我参照效应主要体现在伴有自主意识回忆的R反应上。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被试筛选上集中于高中学生未区分具体年纪,未来研究可划分年级区段,以考察不同年级高中生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变化,同时关注不同年级自我参照效应表现差异,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和结果的推广性。其次,本研究探讨了自我、朋友和名人(雷锋)三种参照条件。未来研究可对“朋友”这一参照进行更精细的结构划分(如亲密朋友、普通朋友等),探究不同亲密度水平的朋友参照会产生怎样的记忆效果。已有研究表明,自我与记忆间的特殊关系(吴慧芬,周爱保,2013)可以延伸到与自我相似的他人。因此,另一个有价值的未来方向是在模拟化背景下进行探索,例如设置“现实自我”(我是什么样子的人)与“理想自我”(我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作为参照条件,考察以此类自我相关概念为参照时是否会产生记忆参照效应。这预期能对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和学习动机的激发产生积极的启示和作用。

5. 结论

通过对高中生参照效应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在自我参照经典范式,R/K判断范式下,高中生在褒义词组表现出自我参照,朋友参照和名人参照。

(2) 在自我参照经典范式,R/K判断范式下,高中生在贬义词组高中生表现出自我参照和名人参照,未出现朋友参照。

参考文献

[1] 邸岩童(2020). 高中生偶像崇拜与偶像参照效应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 管延华, 迟毓凯(2006). 自我参照与朋友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 理科学, 29(2), 448-450.
[3] 吴慧芬, 周爱保(2013). 中国青年大学生朋友参照效应的实证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1(3), 380.
[4] 熊恋(2011). 中学生记忆参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5] 熊恋, 凌辉, 唐钦(2012).中学生的记忆参照效应.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6), 781-784.
[6] 周爱保, 刘沛汝, 张彦驰, 尹玉龙(2015). 老年人的朋友参照效应. 心理学报, 47(9), 114.
[7] 周立林(2013). 不同参照范式下中小学生记忆参照效应的发展特点.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8] Conway, M. A., & Dewhurst, S. A. (1995). The Self and Recollective Experience.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9, 1-19.[CrossRef
[9] Dignath, D., Eder, A. B., Herbert, C., & Kiesel, A. (2022). Self-Related Primes Reduce Congruency Effects in the Stroop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1, 2879-2892.[CrossRef] [PubMed]
[10] Klein, S. B., & Kihlstrom, J. F. (1986). Elabo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5, 26-38.[CrossRef
[11] Lee, H., Jacquot, A., Makowski, D., Arcangeli, M., Dokic, J., Piolino, P. et al. (2023). The Beauty and the Self: A Common Mnemonic Advantage between Aesthetic Judgment and Self-Reference.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1, 71-81.[CrossRef
[12] Markus, H. R., &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 224-253.[CrossRef
[13] Rogers, T. B., Kuiper, N. A., & Kirker, W. S. (1977). Self-Reference and the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677-688.[Cross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