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肺癌在我国发病率日益增加,作为恶性肿瘤具有高转移性、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需要进行手术等方式进行干预治疗[1]。胸腔镜手术目前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日益普及,已广泛应用于肺癌、肺大疱、肺部切除术等临床手术治疗[1],作为一种新的外科手术方式,尽管对比传统的开胸手术其术后疼痛已降低,但术后疼痛仍不可忽视,若术后疼痛未及时有效得到缓解,易增加多种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例如会增加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演变为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静脉自控镇痛单模式镇痛是目前心胸外科手术常用的镇痛方案,会使用到较大量的阿片类药物,极易引发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抑制、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单纯的静脉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欠佳,若术后镇痛不全还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更加重视多模式镇痛方法寻求高效,并且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提高镇痛效果。超声引导下的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是胸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优选之一。SAPB由Blanco等人提出[3],是一种新的胸壁阻滞技术。它通过超声引导将局麻药物注射至前锯肌与背阔肌之间,阻滞肋间神经来源的外侧皮支而提供良好的胸壁镇痛作用[4]。研究表明采用SPB复合的全身麻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的静息疼痛术后评分法(VAS)评分,但研究样本数量较小,仍有存疑。SPB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较少,为进一步发展更好的术后镇痛方式,明确SPB复合应用于肺癌患者可降低一系列纳入疼痛研究标准。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完成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中的镇痛和麻醉效果。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术后镇痛方案,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提高围术期安全性和术后生活质量,进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2. 研究内容
2.1. 文献检索
本研究系统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总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4年10月,全面收集有关胸腔镜下肺部手术中应用SPB复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进行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辅以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等灰色文献,以最大限度减少发表偏倚,确保纳入研究的全面性。
中文检索词包括:前锯肌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胸腔镜、超声引导、全身麻醉、区域阻滞、肺癌等。英文检索词包括:SAPB、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Thoracoscopy、VATS、ultrasound guidance、regional block、pulmonary carcinoma、lung cancer等。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CT)。
研究对象:接受全身麻醉胸腔镜下肺癌手术的患者,年龄18~80岁,性别和种族不限。
干预措施:实验组接受SPB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接受单纯全身麻醉,对阻滞时间不作限制。
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使用量,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术后气管拔管时间。
2.2.2. 排除标准
无法获取全文或需要额外原始数据的研究。
非RCT研究。
非中英文文献。
研究对象非肺癌患者。
综述、Meta分析、系统评价等非原始研究文献。
两名研究者依据既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工作。数据提取内容涵盖第一作者、发表年份、阻滞时间、样本量、对照组与实验组所使用的阻滞药物及其剂量、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IA)配方及其背景剂量,以及各项结局指标,包括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与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术后气管拔管时间等。同时,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估。在筛选及评估过程中,如遇意见分歧,将引入第三方进行仲裁,以确保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文献偏倚
文献偏倚类型包括以下7个方面:(1) 随机序列的产生;(2) 是否分配隐藏;(3) 是否对研究者和受试者设盲;(4) 研究结局的盲法评价;(5) 结局数据的完整性;(6) 是否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7) 其他来源。
2.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选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连续性资料,以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进行表达;针对二分类资料,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95%置信区间来呈现结果。在分析过程中,运用x2检验评估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当I2 ≥ 50%或P ≤ 0.1时,视为存在显著异质性。此时,将深入探究异质性产生的潜在因素,通过敏感性分析排除质量较差的研究,并依据可能的异质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若经分析未发现明显的临床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进行综合分析;反之,若I2 < 50%且P > 0.1,表明数据间异质性不显著,此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进行分析。借助漏斗图直观地检验发表偏倚的存在与否,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依据既定的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共得591篇文献。经去除重复文献后,剩余267篇。通过阅读题目与文摘进行初步筛选,剔除242篇。进一步阅读全文进行复筛,排除4篇综述、1篇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以及3篇与研究内容不符的文献,最终纳入17篇文献(n = 1290) [4]-[20]。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文献质量评价见图2,文献特征见图3。
3.2. Meta分析结果
3.2.1. 术后不同时间静息状态VAS评分
术后4小时静息状态VAS评分:共纳入6项研究[4] [5] [7] [13] [16] [20],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剔除1篇文献[5],异质性显著降低(MD = −1.74, 95% CI [−1.9, −1.58], P = 0.1, I2 = 48%)。鉴于I2 < 50%,表明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显著,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在术后4小时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图4)。
术后8小时静息状态VAS评分:共纳入3项研究[5] [7] [20],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鉴于I2 = 0 (MD = −1.22, 95% CI [−1.5, −0.93], P = 0.73, I2 = 0),表明各研究间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在术后8小时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图4)。
术后48小时静息状态VAS评分:共纳入8项研究[5]-[7] [13]-[15] [17] [20],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鉴于I2 < 50% (MD = −0.25, 95% CI [−0.38, −0.13], P = 0.29, I2 = 18%),表明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显著,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在术后48小时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图4)。
Figure 1. Literature screening process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Figure 2. Literature quality assessment
图2. 文献质量评价
Figure 3.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图3. 文献特征
术后6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共纳入5项研究[6] [10] [14] [15] [17],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MD = −1.36, 95% CI [−2.11, −0.61], P < 0.01, I2 = 98%),因I2 > 50%,故采取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SAPB组在术后6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GA组,且P < 0.01,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图5)。
术后12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共纳入10项研究[4]-[7] [10] [13]-[17],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MD = −1.03,95% CI [−1.28, −0.77], P < 0.01, I2 = 86%),采取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SAPB组在术后12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GA组,且P < 0.01,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图5)。
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共纳入11项研究[4]-[7] [10] [13]-[17] [20],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MD = −0.6; 95% CI [−0.88, −0.31], P < 0.01, I2 = 89%),采取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SAPB组在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GA组,且P < 0.01,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图5)。
在对上述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时,逐一剔除文献后发现异质性无显著变化,表明结果较为稳健。
3.2.2. 术后不同时间运动状态VAS评分
术后4小时运动状态VAS评分:共纳入5项研究[4] [7] [13] [16] [20],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鉴于I2 = 0 (MD = −2.25, 95% CI [−2.47, −2.03], P = 0.95, I2 = 0),表明各研究间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在术后4小时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图6)。
术后6小时运动状态VAS评分:共纳入5项研究[6] [10] [14] [15] [17],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鉴于(MD = −1.81, 95% CI [−3.19, −0.42], P < 0.01, I2 = 99%)表明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在术后6小时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图7)。
Figure 4. Resting VAS score at 4 h, 8 h and 48 h after surgery
图4. 术后4 h,8 h,48 h静息状态VAS评分
术后8小时运动状态VAS评分:共纳入3项研究[5] [7] [20],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鉴于I2 = 0 (MD = −1.1, 95% CI [−1.33, −0.88], P = 0.38, I2 = 0),表明各研究间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在术后8小时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图6)。
术后12小时运动状态VAS评分:共纳入10项研究[4]-[7] [10] [13]-[17],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鉴于(MD = −1.27, 95% CI [−1.97, −0.57], P < 0.01, I2 = 98%)表明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在术后12小时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图7)。
术后24小时运动状态VAS评分:共纳入11项研究[4]-[7] [10] [13]-[17] [20],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鉴于(MD = −0.65; 95% CI [−0.99, −0.3], P < 0.01, I2 = 89%)表明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在术后24小时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图7)。
术后48小时运动状态VAS评分:共纳入8项研究[5]-[7] [13]-[15] [17] [20],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1)。鉴于(MD = −0.53, 95% CI [−0.91, −0.16], P < 0.01, I2 = 86%)表明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在术后48小时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GA组(图7)。
在对上述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时,逐一剔除文献后发现异质性无显著变化,表明结果较为稳健。
3.2.3. 术中丙泊酚用量
术中丙泊酚用量共纳入5项研究[5] [6] [11] [15] [17],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 = 98%, P < 0.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APB组在术中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GA组(MD = −64.74, 95% CI [−136.12, 6.64], P < 0.01) (图8)。
进一步基于术中麻醉维持是否使用了舒芬太尼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术中麻醉维持使用了舒芬太尼组[5] [17]:MD = −7.75,95% CI [−20.64, 5.14],I2 = 32%,P = 0.23。术中未使用舒芬太尼组[6] [11] [15]:MD = −163.63,95% CI [−219.54, −107.72],I2 = 53%,P = 0.14。亚组间效应量存在显著差异(I2 = 96.5%, P < 0.01),且术中麻醉维持使用了舒芬太尼组的异质性显著降低,提示异质性可能主要来源于术中是否使用了舒芬太尼,同时P < 0.01表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图9)。
3.2.4. 术中瑞芬太尼用量
共纳入7项研究[5] [8] [11] [14] [15] [17] [19],由于2项研究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单位不同,故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效应量合并。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 = 95%, P < 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GA组(SMD = −2.35, 95% CI [−3.4, −1.29], P < 0.01),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 0.01) (图10)。
采用逐篇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后,I2值和效应尺度无明显改变,说明研究结果稳健。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未找到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差异产生异质性的原因。
3.2.5. 术中舒芬太尼用量
共纳入3项研究[5] [12] [17],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 = 95%, P < 0.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剔除1篇文献[12],异质性明显降低。结果显示,SP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GA组(MD = −15.13, 95% CI [−21.08, −9.18], I2 = 83%, P = 0.02),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 0.01) (图11)。
由于本组研究例数较少,未进行亚组分析。
3.2.6.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共纳入9项研究[4] [7]-[9] [11] [13] [15] [17] [20],结果显示各研究间无异质性(I2 = 0, P = 0.84),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显著少于GA组(OR = 0.55, 95% CI [0.30, 0.99], P = 0.84),结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 (图12)。
术后头晕例数:共纳入4项研究[7] [11] [15] [20],结果显示各研究间无异质性(I2 = 0, P = 0.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术后头晕例数显著少于GA组(OR = 0.39, 95% CI [0.17, 0.87], P = 0.7),结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2) (图12)。
术后皮肤瘙痒例数:共纳入3项研究[11] [17] [20],结果显示各研究间无异质性(I2 = 0, P = 0.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术后皮肤瘙痒发生例数少于G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 0.32, 95%CI [0.06, 1.62], P = 0.9),结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17) (图12)。
术后呼吸抑制例数:共纳入2项研究[12] [17],结果显示各研究间无显著异质性(I2 = 0, P = 0.6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术后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少于GA组(OR = 0.59, 95% CI [0.08, 4.61], P = 0.61),但P = 0.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12)。
对上述各项研究采用逐篇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后,I2值和效应尺度无明显改变,说明研究结果稳健。
3.2.7. 术后气管拔管时间
共纳入4项研究[14] [15] [18] [19],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 = 77%, P < 0.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显著早于GA组(MD = −1.74, 95% CI [−4.24, 0.75], P < 0.01) (图13)。
进一步基于纳入研究中患者的年龄(40~60岁vs 50~70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40~60岁组:MD = −3.06,95% CI [−4.29, −1.83],I2 = 42%,P = 0.19。
50~70岁组:MD = 2.44,95% CI [−0.57, 5.45],I2 = 0%,P = 0.82。亚组间效应量存在显著差异(I2 = 90.9%, P < 0.01),且50~70岁组的异质性显著降低,提示异质性可能主要来源于纳入研究中患者的年龄差异同时P < 0.01,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图14)。
3.2.8. 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
共纳入3项研究[5] [6] [15],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 = 95%, P < 0.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剔除1篇文献[5],异质性显著降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B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GA组(MD = −3.15, 95% CI [−3.59, −2.7], P = 0.25, I2 = 25%)且P < 0.01,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图15)。由于本组研究例数较少,未进行亚组分析。
3.2.9. 发表偏倚评估
绘制术后48 h内静息状态下VAS评分的漏斗图,通过观察漏斗图两侧是否对称来判断纳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显示,研究基本均匀分布在合并效应量的两侧,表明发表偏倚较小(图16)。
采用敏感性分析后,合并效应量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有可信度,但尽管我们进行了多项敏感性分析,也无法完全排除所有未测量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Figure 5. Resting VAS score at 6 h, 12 h, and 24 h after surgery
图5. 术后6 h,12 h,24 h静息状态VAS评分
Figure 6. VAS score of exercise status at 4 h and 8 h after operation
图6. 术后4 h,8 h运动状态VAS评分
Figure 7. VAS score of exercise status at 6 h, 12 h, 24 h, and 48 h after operation
图7. 术后6 h,12 h,24 h,48 h运动状态VAS评分
Figure 8. Intraoperative propofol dosage
图8. 术中丙泊酚用量
Figure 9. Subgroup analysis of intraoperative propofol dosage
图9. 术中丙泊酚用量亚组分析
Figure 10. Intraoperative remfentanyl dosage
图10. 术中瑞芬太尼用量
Figure 11. Intraoperative fentanyl dosage
图11. 术中舒芬太尼用量
Figure 12. Number of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图12.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Figure 13. Postoperative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time
图13. 术后气管拔管时间
Figure 14. Subgroup analysis of postoperative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time
图14. 术后气管拔管时间亚组分析
Figure 15. The number of analgesic pump compressions within 48 hours after operation
图15. 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
Figure 16. Publish bias charts
图16. 发表偏倚图
4. 讨论与结论
研究表明,肺癌患者在术后进行充分的镇痛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应激和炎症反应,增强患者免疫力,维持生命体征,减少肺不张、肺气肿、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改善预后,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18] [21] [22]。
临床上并没有完整地表明肺癌患者术后的围术期的最佳镇痛方案,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依旧占据主要地位,但大量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主要表现为呼吸循环抑制、皮肤瘙痒、胃肠功能紊乱、加重围术期神经功能损伤(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依赖及成瘾[23]。阿片类药物作用机制无明显的抗炎作用,同时还可导致痛觉敏化,因此现在多认为应当尽可能地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改善副作用的影响,加速患者的预后。
随着超声技术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区域神经阻滞麻醉中[24],研究表明在胸腔镜肺癌患者的镇痛可以开展不同区域的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包括:胸椎旁神经(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 TPVB)、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spinae plane block, ESPB)、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SAPB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前两者并且在技术上更安全、有效、易操作[25]。
在Jacob C. Jackson的文章[26]中提到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的多模式镇通的镇痛方案并没有显著减少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该文章采用的结局指标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术后48小时累积静脉注射吗啡的用量、患者在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评分以及两组间出现术后恶心和/或呕吐的几率,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该文章显示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并无实际意义,与以往文献研究显示相反。我们进行mate分析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前锯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手术后镇痛效果对比。
本meta分析共纳入17篇文献,其中共有六项研究报道术后4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3项研究报道术后8 h内静息VAS评分,8项研究报道48 h静息状态下评分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经分析后SAPB组在术后4 h,8 h,48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明显少于GA组。在术后不同时间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中分析结果可见SAPB组在术后6 h,12 h,24 h,48 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GA组,在对上述数据分析逐一剔除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无显著降低,表明结果较稳健。该结果显示SAPB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前锯肌上层和下层的筋膜间隙中神经,镇痛平面可达到胸壁前侧T2~6,胸壁外侧T2~8,胸壁后部T2~9 [27],满足胸外侧及后侧壁镇痛[28]效果有关。在meta分析中肺癌患者中的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量SAPB组均少于G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采用SAPB阻滞浸润神经可以减少术中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量[29]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术中心动过缓、心率不齐。在进行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中,恶心呕吐最为常见,在患者整个围术期中延长患者在PACU中的停留时间,减缓患者恢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进而降低患者就医满意度[30] [31]。降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分析的九项研究中显示SAPB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表明前锯肌平面联合阻滞可以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同时还有头晕、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研究,由于研究数量较少,需要更多的研究对其进行探讨。绘制漏斗图观察漏斗图两侧是否对称来判断纳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根据结果可见,研究基本上均匀分布在合并效应量的两侧,说明发表偏倚较小。在文章质量分级当中部分低质量文献存在一些不明确的风险,例如在文献[20]中没有明确提及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而在文献[19]中已有明确提及采用的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分组。同样有三篇文献存在相同的不明确风险,在进行文章偏移风险分析中存在随机序列的分配问题,可能会对文本数据造成一定的数据偏移风险。
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锯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相较于单纯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中能够提供更为持久且有效的术后镇痛效果,显著降低术中丙泊酚及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加快术后气管拔管时间。然而,本研究纳入的17篇文献中,大部分未提及是否实施双盲或三盲,仅提到了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此外,研究结果的异质性可能与各研究间纳入人群的年龄差异、麻醉药物的种类不同等因素有关。尽管如此,本Meta分析的结果仍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鉴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仍需更多高质量的、外文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以期为临床提供更精准。
综上所述,与全身麻醉相比,前锯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为胸腔镜肺癌手术后患者提供更有效,不良反应更少,恢复更快的镇痛模式。
基金项目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31076005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