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功能翻译理论的历史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的历史发展植根于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突破与革新。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翻译研究多以“对等”为核心,如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侧重语言层面的转换,却忽视了翻译的实际目的和语境差异[1]。这一时期,功能主义思想已开始萌芽,维特根斯坦“语言是工具”的观点,以及德国语言学派对文本功能(如布勒提出的表达、呼吁、指称功能)的研究,为后续理论发展埋下了伏笔,推动学界逐渐关注翻译的功能性本质。
20世纪70至90年代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成熟期,以德国学者为代表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赖斯率先将“功能”引入翻译研究,提出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操作型,主张翻译策略需围绕文本核心功能确定,打破了“对等”的绝对化束缚[2]。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则成为理论核心,明确提出“翻译的目的决定方法”,这里的“目的”可指译者意图或译文功能,彻底摆脱了源语文本的桎梏,实现了翻译研究从“源语中心”向“译语功能”的转向。此后,诺德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在目的论基础上补充“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兼顾对源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的责任,平衡了功能目的与跨文化交际中的伦理问题,进一步完善了理论的适用性。21世纪之后,功能翻译理论持续拓展并深化影响。其核心思想在应用翻译领域(如广告、法律、科技翻译)得到广泛实践,成为指导实用翻译的重要框架。同时,它与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等领域不断融合,不再局限于文本功能分析,而是延伸至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角色。尽管理论曾因“可能导致过度自由翻译”引发争议,但后续研究通过细化“目的”的界定和应用边界,不断回应质疑,使功能翻译理论在保持核心主张的同时,更具实践操作性,至今仍是翻译研究中极具活力的理论体系。
2. 功能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其核心在于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将翻译活动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考量,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过度依赖原文、侧重语言形式对等的局限[3]。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及翻译研究与国际接轨,这一理论被引入国内,并在后续发展中经历多个阶段,对我国翻译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80~90年代是理论引入初期,此时国内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实践需求激增,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逐渐凸显。一些敏锐的学者开始关注国外翻译理论新动态,率先接触到功能翻译理论,主要通过撰写论文介绍其基本观点,如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等,让国内翻译界对这一新兴理论有了初步认识。尽管相关研究数量有限,但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启发学界思考翻译活动中目的、功能等因素的重要性。
21世纪初至2010年代中期为发展阶段,呈现出系统引进与实践探索的特点。随着功能翻译理论在国际上影响力扩大,国内学术界开始系统引进,大量国外相关著作和论文被翻译出版,如诺德的《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为国内学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研究资料。众多学者深入研读后,在学术期刊发表系列成果,全面解析理论的核心概念、原则及应用范围,并对理论进行全方位评析。同时,学者们积极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与批评,结合汉语特点和国内翻译需求:在文学翻译中,分析作品的审美、情感表达等功能,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注重保留风格韵味,以实现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文学功能[4];在商务翻译领域,强调译文符合目标市场商业习惯和受众需求,注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以促进商业活动顺利开展。这一过程中,学界也开始反思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适用性,意识到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理论,需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进行调整创新。
2010年代中期至今是理论的深化与拓展时期,呈现多元发展与跨学科融合的态势[5]。一方面,研究视角愈发多元,与跨文化交际、文化研究、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探讨翻译如何搭建文化桥梁、实现有效沟通,分析理论在文化意象传递、文化差异处理方面的作用[6];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背后的权力关系、社会规范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对翻译功能的理解。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功能翻译理论在应用翻译领域的指导作用愈发凸显,在国际商务、旅游、科技、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实践中,译者依据理论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灵活选择策略,大幅提高了翻译质量和效果[7]。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翻译兴起,学者们开始探索理论对机器翻译优化的指导意义,如通过分析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改进机器翻译算法,使其生成更符合目标语境和读者需求的译文,让功能翻译理论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国翻译研究与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框架。
3. 功能理论视角下的我国文学文本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为我国文学文本翻译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分析维度,其强调翻译目的与文本功能适配的核心主张,在本土化研究中展现出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译介策略的强大解释力。近年来,围绕这一理论探讨文学译本的研究成果丰富,覆盖了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黄重在《功能翻译理论下〈飘〉两译本对比分析》(2024)中,聚焦这部美国经典小说的汉译实践,从功能理论视角对比不同译本的策略选择,分析译者如何根据目标读者定位(如大众读者或文学研究者)调整语言风格与叙事节奏,以实现译文在特定语境下的信息传递与文学审美功能;冯艳雨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小说〈射雕英雄传〉英译本》(2020)中,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英译过程,探讨译者如何处理文化专有项(如武功招式、江湖术语),通过功能适配策略(如音译加注释、文化意象替换)实现原作武侠精神与跨文化传播功能的平衡。陈丹等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三体〉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浅析》(2019)中,关注科幻文学这一特殊体裁,分析刘慈欣作品英译时,译者如何在保留科幻设定专业性的同时,通过简化复杂概念、优化叙事逻辑等策略,确保译文的“信息功能”与“可读性功能”,满足英语世界读者的阅读需求;夏书品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浮生六记〉两英译本文化缺省研究》(2017)中,针对古典散文的文化内涵传递问题,探讨译者如何通过增补文化背景信息、细化情感表达等功能策略,弥补原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缺省”,实现作品的抒情功能与文化传播功能。
居丽萍在《三英译本中〈红楼梦〉回目在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赏析评估》(2016)中,聚焦古典小说的语言艺术,分析不同英译本对《红楼梦》回目这一独特形式的处理,探讨译者如何在保持对仗韵律美感(文学功能)与确保意义清晰(信息功能)之间找到平衡,体现功能理论对文学形式与内容功能的兼顾;陈丽竹在《功能翻译理论下〈嘉莉妹妹〉译本的对比分析》(2012)中,研究德莱塞这部现实主义小说的汉译,分析译者如何根据汉语读者的接受习惯调整人物对话与心理描写,通过功能适配策略实现原作社会批判功能在目标文化中的有效传递。叶婧晶在《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雨霖铃〉两个英译本文化意象翻译》(2011)中,针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功能传递,对比不同译本对“寒蝉”“长亭”等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如何通过意象保留、替换或注释,在跨文化语境中最大化实现词作的抒情功能与意境美感[8]。这些研究共同印证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我国文学文本翻译中的广泛适用性,其对“目的决定策略”“功能优先”的强调,为不同体裁、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灵活而有效的理论指引[9]。上述文章主要是从目的导向策略、文本类型适配策略、连贯性策略、功能对等策略以及忠诚与功能平衡策略下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效果。
1) 目的导向策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例如,若译文目的是传递信息,可采用直译或简化处理;若目的是吸引读者或引发特定反应,可能需要意译、增译或调整表达方式。如广告翻译中,为突出产品卖点,常采用意译或夸张手法。
2) 文本类型适配策略:凯瑟琳娜·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10]。
a) 信息型文本:注重准确传递客观信息,可采用直译或明晰化技巧,确保语言简洁、逻辑清晰。
b) 表达型文本:需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可使用“同一”策略,尽量贴近原作者的表达方式。
c) 操作型文本:以引导读者行动为目的,采用“顺应”策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
3) 连贯性策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11]。
a) 调整语言形式:根据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词类转换、语序调整或句式重组。例如,将德语的后置定语从句转换为中文的前置定语结构。
b) 补充或删减内容:在必要时添加背景信息、注释或解释性语句,帮助读者理解;同时删除可能引起歧义或不符合目标语文化的内容。
4) 功能对等策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在功能上的对等。
a) 词汇层面:挖掘词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选择最能传达原意的译词。对于文化专有项,可采用借词、音译加注释等方式。
b) 句法层面:分析源语和目标语的语法结构差异,进行灵活转换,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c) 篇章层面:关注文本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确保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同时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
5) 忠诚与功能平衡策略:克里斯汀娜·诺德提出的“功能 + 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在追求译文功能的同时,兼顾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12]。对原文作者忠诚:尊重原文的创作意图、风格和文化背景,避免过度改编或歪曲。对译文读者忠诚:确保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认知和阅读需求,使译文具有实用性和可接受性[13]。
这些策略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文本类型和目标受众灵活组合,以实现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标:在目标语环境中有效传达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4. 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以其对翻译目的、译文功能及读者需求的高度重视,成功突破了传统“对等”理论的局限,为文学文本翻译提供了兼具灵活性与系统性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中对字面对等、形式对应等表层因素的过度依赖,将翻译的焦点转向文本在目标语境中所应实现的功能与目的,使翻译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功能翻译理论历经了萌芽、成熟与拓展的演进过程,逐步形成了以目的论为核心、兼顾忠诚原则的完整体系,展现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其萌芽阶段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首次明确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活动的核心准则,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方法,为功能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石。随后,克里斯蒂安·诺德在目的论基础上补充了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在忠于原文作者的同时,也要对目标语读者负责,避免因过度追求功能实现而偏离原文核心意涵,使理论体系更加完善。进入21世纪后,功能翻译理论进一步拓展,开始与跨文化研究、文本类型学等领域深度结合,适用范围从最初的实用文体翻译延伸至文学、法律、科技等多个领域,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中,功能翻译理论从初步引介到深度融合,经历了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应用的跨越。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系统引介功能翻译理论,相关专著与论文陆续涌现,为理论的本土化传播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一理论逐渐在翻译实践中落地生根,不仅丰富了国内翻译研究的视角,更在文学、商务等多个领域彰显出实用价值。尤其在处理文化差异、文本功能适配等问题上,功能翻译理论提供了有效指导——例如在商务合同翻译中,译者可基于“准确传递法律功能”的目的,调整句式结构以符合目标语法律文书规范;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则可弱化文化负载词的字面意义,强化信息传递与吸引游客的功能,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
聚焦文学文本翻译,众多研究案例已充分印证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广泛适用性。无论是古典诗词的意境传递、武侠小说的文化专有项处理,还是科幻文学的逻辑优化,译者通过目的导向、文本类型适配、连贯性构建等策略的灵活运用,既实现了原作核心功能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有效传递,又兼顾了读者的接受习惯与跨文化交际需求。以古典诗词翻译为例,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若追求字面对等可能导致意境流失,而译者基于“传递思念与祝福功能”的目的,可译为“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d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既保留了原作的抒情功能,又符合英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在武侠小说翻译中,对于“江湖”“武功”等文化专有项,译者可结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背景,或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保留文化特色,或通过功能等效转换为“underworld”“martial arts”等易理解的表达,确保原作的叙事功能与文化内涵同步传递。这些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外文学作品的互鉴传播,也为翻译策略的创新提供了路径。展望未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化与翻译场景的日益多元,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其与跨学科研究的融合、对人工智能翻译的指导潜力,以及在平衡文化传播与功能实现上的独特优势,将继续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在跨学科融合方面,功能翻译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传播学的结合,将帮助译者更精准地把握读者心理与传播规律,提升文学翻译的效果;面对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普及,该理论可指导人类译者与AI协同工作,由人类确立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AI负责语言转换的基础工作,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平衡。同时,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功能翻译理论能助力文学作品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有效传播,为构建更畅通的世界文化对话桥梁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