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翻译中的文化转换:归化与异化的动态选择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Lyric Translation: The Dynamic Choice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DOI: 10.12677/ml.2025.13101023, PDF, HTML, XML,   
作者: 曹 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歌词翻译文化转换归化异化Lyric Translatio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摘要: 歌词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不仅涉及文本层面的语言转换,更承载着文化意义的传递功能。由于中英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歌曲的文学与艺术双重属性,歌词翻译在追求忠实通顺的同时,还需兼顾歌唱性与审美体验。本文从文化转换出发,探讨歌词翻译中的文化挑战,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歌词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实际运用与效果。通过分析不同策略对歌曲意境传达和文化转换的影响,本文提出应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归化与异化的动态平衡,以期在跨文化语境中产出既尊重源语文化、又符合目标语受众习惯的优质歌词译文。
Abstract: As a unique form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lyric translation involves not only linguistic transfer at the textual level but also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meaning. Due to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s well as the du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nature of songs, lyric translation must strive for fidelity and fluency while also considering sing ability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challenges in lyric translation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through case studies. By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on the conveyance of the song’s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cultural meaning, this paper advocates for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an effort to produce high-quality translated lyrics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that respect the source culture and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target audience.
文章引用:曹枋. 歌词翻译中的文化转换:归化与异化的动态选择[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38-4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23

1.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旋律、歌词与吟唱的配合吸引着不同语言背景的受众,引发共鸣。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外语歌曲的引入与本土歌曲的对外传播都离不开歌词翻译。近十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歌词翻译研究逐渐突破传统翻译学的框架,呈现出多维度、系统化趋势。在理论层面,研究者广泛借鉴目的论、彼得·洛(Peter Low)的“五项全能原则”(Pentathlon Principle)、多模态话语分析及认知诗学等理论,涉及语言学、音乐学、叙事学与文化研究等,深入探讨了歌词翻译的可唱性、文化适应性以及译者主体性等核心问题。在实践层面,研究覆盖了从古典诗词、革命歌曲到流行音乐及影视配乐等多种类型,通过案例对比与策略分析,总结了如音字对应、韵律适配、文化意象重构等一系列翻译方法,提升了歌词翻译实践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但现有研究少有对歌词翻译中的文化转换进行系统性探讨,尤其是在中英歌词互译领域,未能充分将歌词的独特性与两大翻译策略结合起来,深入探讨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如何实现翻译策略的动态选择与平衡。

翻译歌词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转换,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既传达原词的意义,契合旋律与韵律,同时处理文化差异,是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过程中,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两大策略,为歌词翻译中的文化转换提供了不同思路,归化与异化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本文旨在从文化转换的视角和歌词本身的特点出发,聚焦歌词翻译中的不同策略选择,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歌词翻译中的应用与效果,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动态平衡机制。本文并不试图提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希望通过梳理两类策略在应对文化负载词、文化缺省及文化冲突等现象时的处理方式,揭示其动态选择逻辑,从而为歌词翻译实践提供方法论参考,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论文首先梳理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内涵、歌词翻译的独特性及其在文化转换方面面临的挑战,其次结合中英歌词翻译的案例,具体分析两种策略的实际运用,进而基于前述分析,审视当前歌词翻译实践的现状与问题,最后总结全文,阐述如何动态选择翻译策略,以期为未来歌词翻译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2. 理论视角

2.1. 归化与异化策略

归化与异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翻译理论提出的翻译策略。施莱尔马赫将翻译分为两种方式:以原文作者为导向和以译文读者为导向,基于此,韦努蒂界定了归化与异化:归化法以目标语为中心,旨在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文化的价值观念,使作者回归本土;异化法则以源语言为中心,旨在保留源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异域特色,将读者带往异国他乡[1]。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从文化交流的层面,展现了对异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同时提供了翻译中处理文化转换的两种不同方向。

归化法力求以目标语同化源文本,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增强译文可读性,避免文化障碍,增强译文的流畅性,同时可以通过改译等方式减少文化冲突;但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源语文化的特有信息和异域魅力丢失,降低文化传播的价值,甚至可能造成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产生误解,同时,过度依赖归化策略也体现出目标语对异质文化的不充分保留,潜在地影响了文化多样性的呈现与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例如,将中国的“元宵节”翻译为“Lantern Festival”可以使英文读者一目了然,了解该节日的主要风俗,但同时也丢失了“元宵”这一文化信息。

异化法则试图摆脱目的语文化的羁绊[2],可以保留源语文化的独特性和异域感,为目标语引入新的表达方式和概念,同时可以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但异化法往往会以牺牲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为代价,加重译文“翻译腔”,增加理解难度,甚至可能引起文化冲突。例如,将《圣经》中赞美上帝的叹词“Hallelujah”翻译为“哈利路亚”,保留了西方宗教特色,但对于没有基督教知识背景的中国读者来说,则稍显生硬,不易理解。归化与异化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翻译场景和目标。归化策略具体可采用意译、仿译、改译、创译等翻译方法,异化策略具体可采用逐字翻译、零翻译、直译、音译等翻译方法。

2.2. 歌词翻译的独特性

歌词翻译不同于一般文本,不只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还具有翻译与音乐结合的“跨学科性”,具有文学和音乐双重属性,翻译家薛范先生将需要配合演唱的歌曲翻译成为“歌曲译配”,需把握词和音乐的统一整体[3]。因此,歌词翻译极具特殊性,也被视为翻译界的“冷门”话题[4]。首先,歌词翻译常常涉及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包括但不限于成语、谚语、历史典故等。如歌曲《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句,涉及中国传统制瓷工艺,“天青色”是宋代汝窑瓷器的典型釉色,传说需要烟雨天气的温度和湿度才能烧制,因此要“等”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烟雨”。这些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韵味,让歌词翻译不仅变得特殊,也更具挑战性。其次,歌曲是情感的载体,旋律和歌词共同奠定了歌曲的感情基调,与一般文本相比,歌词翻译对情感传递的需求更大,通过恰当表达歌曲的情感意义,以引起听众共鸣。此外,歌词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翻译,歌曲是音乐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歌词需要与音乐旋律相结合,翻译时需要考虑节奏、韵律、音调等因素,尤其是涉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若像一般文学作品翻译一样,对这些词汇典故进行解释说明,可能会造成旋律与歌词不协调,打乱歌曲节奏,破坏整体美感。因此,文化负载词、情感表达、音乐性与文学性的结合便构成了歌词翻译的特殊性和挑战性,译者需灵活处理语义和形式的矛盾,既要“把音乐译为音乐”,也要“把歌词译为诗歌”[5]

2.3. 文化转换的挑战

歌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转换。首先是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这些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体现在歌词创作中,给歌词翻译带来挑战。例如,中西方对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英文歌词在表达情感时往往直白外露,如歌曲“Someone Like You”中的词“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直译为“没关系,我会再找个像你一样的人。”对于偏含蓄的中文受众来说,这样的表达未免过于直接且冒犯,因此,在翻译时还需仔细斟酌,在直白与含蓄之间找到平衡。其次是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指的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由于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双方不言自明的内容进行省略[6],但对于不具备共有背景的国外读者来说,这些省略的内容就变成了无法理解的“缺失”。如歌曲《梁山伯与朱丽叶》中的词“你是我的罗密欧,我愿意变成你的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爱情戏剧里的主角,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中方浪漫爱情神话中的人物,但这句歌词中将“罗密欧”与“祝英台”放在一起,对于一些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听众来说,便会造成迷惑,觉得“不明所以”。最后是文化冲突。同一文化元素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甚至相甚去远的文化意义,若都采取直译的方法,可能会在目标读者中造成混乱和误解。如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中的“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思念,但西方文化中,月亮的文化意义并非如此,它或是变化无常、阴森恐怖的象征,或是“美丽”和“温柔”的化身,或是“丑陋”和“嫉妒”的代表,如何处理这类文化冲突、避免造成误解与冒犯,也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在面对文化转换挑战时,译者往往出于文化适应性进行增减,但这种增减应当是出于对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尊重,而非进行随意增减[7]

3. 归化与异化在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3.1. 归化策略在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策略在歌词翻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流行音乐和影视音乐领域,归化能够增强歌词的文化适应性和情感共鸣。歌曲《天下》中“只为她袖手天下”一句,其演唱者出品的音乐电影中将其译为“For her I surrender it all.”中文里的“袖手”意为“把手藏在衣袖中”,出自韩愈《石鼎联句》序,形容闲逸、不争、不在意的处世态度,“天下”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蕴含着人文意识,代表着国家统治权,“袖手天下”即无意或放弃世俗纷争,但在西方语境中,并没有这一概念,“天下”不是整个世界(world),不等同于“the land under heaven”,因此,将其进行意译,处理为“surrender it all”,虽省略了“袖手”的典故意义和“天下”的政治历史涵义,但简单明了,既传达了原歌词内含的“愿意为了心爱之人放弃所有”之意,对于英语读者而言也清晰易懂。英文歌词的中文译文同样有很多采取归化翻译,比如歌曲“Viva La Vida”(西语意为“生命万岁”)在网易云音乐平台的中译本:

I used to roll the dice. Feel the fear in my enemy’s eyes

凡人生死曾由我主宰。尽情品味惊恐在死敌瞳孔绽开

Listen as the crowd would sing: “Now the old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欣然倾听百姓高歌喝彩“先王亡矣!”“新王万代!”

One minute I held the key. Next the walls were closed on me

此刻我手握权位经脉,转瞬才知宫墙深似海

And I discovered that my castles stand upon pillars of salt, pillars of sand

恍然发现我的城池基底散如盐沙,乱似尘埃

歌词中划线部分的处理,也可视为归化策略的运用。“roll the dice”本义为“摇骰子”,由此引申出“碰运气,冒险一试”之意,因此有的版本译为“过去我常常孤注一掷”,主流观点认为,整首歌曲是通过描写路易十六被处死前的决心,站在路易十六的视角再现这一历史事件,因此,以这位国王的性格来看,再结合歌词前一小节“I used to rule the world (大千世界曾由我主宰)”一句,此处的“roll the dice”应理解为“我”曾经像上帝一样通过摇骰子来决定他人的生死,所以才有了下一句中人们眼中的“惊恐(fear)”,这样的处理虽脱离了“摇骰子”的本义及引申义,但意译出了其中的深层含义,读者更易理解。“Now the old king is dead”译为“先王亡矣”,以文言文同化源文本,带有中国古代宫廷色彩,同时,下一句的“the king”增译为“新王”则是结合了西方文化背景,英文中的“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来源于法语“Le roi est mort, vive le roi”,通常在君主去世时使用,以宣布新君主的继位,因此,第一个“king”指的是去世的老国王,第二个“king”则是继位的新国王。“held the key”译为“手握权位经脉”也是意译,“key”有“钥匙”、“关键”的意思,结合上下文,此处的“key”象征着权力,而“经脉”在中医中是决定生死、治愈百病的关键,因此意译为“权位经脉”是较为得当的。“the walls were closed on me (宫墙关上了/上了锁)”译为“宫墙深似海”,这也是中国影视观众所熟知的一句话,常用来形容古代宫廷生活的复杂和险恶,但用在此处却稍显不妥,或许理解为主人公被象征王位和权力的宫墙“锁住、困住”会更好一些。“castle (城堡)”与“城池”是中西方古代军事防御建筑,除了建筑风格不同,相较于供王公贵族居住办公的“城堡”,中国古代的“城池”更多用于保护市民和抵御侵略,是一个小“天下”,若翻译为“城堡”,对中国受众来说便会显得突兀。最后一句中“pillar of salt”来源于《圣经·创世纪》中的典故:罗得和他的家人逃离所多玛时,上帝明确警告他们不要回头。然而,罗得的妻子因内心的眷恋回头看,结果受到上帝的惩罚被化为一根盐柱,“盐柱”也就成了那些不听劝告、违背神圣告诫而受到严惩的象征。而此处的“pillar of salt”和“pillar of sand”都可理解为城池基础脆弱,也比喻国王大权旁落,因此译为“散如盐沙”而放弃了其宗教寓义,同时增译“乱似尘埃”,形成偶句对仗,更加符合行文习惯。从审美角度,这些对仗也能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形式,增添文学气息,同时增强气势[8]

3.2. 异化策略在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很多时候归化法并不能满足整首歌曲的翻译,因为涉及源语言的特定文化,无法将所有歌词按照目标语偏好的文化背景进行处理,因此,异化策略在歌词翻译中也很常见。比如歌曲“Wonderland”在网易云音乐平台的中文译文:

Flashing lights and we took a wrong turn and we fell down a rabbit hole

光影迷离,我们踏上错误的道路,坠入兔子洞

We found wonderland. You and I got lost in it.

我们寻到这仙境,你我流连于此

And we pretended it could last forever

我们假装这一切可以永垂不朽

其中,“rabbit hole (兔子洞)”和“wonderland (仙境)”皆出自西方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翻译时保留了源文本的字面意思和童话寓义,对于不了解该故事的听众来讲则会显得陌生而奇怪,但或许也能吸引听众去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情节。

又如,歌曲“Let It Be”中的歌词“When I find myself in times of trouble, Mother Mary comes to me.”其译文为“当我陷入困境,圣母玛利亚来到我身边。”“圣母玛利亚”是基督教中耶稣的生母,代表信仰、救赎、神圣和纯洁,中文译文没有取其象征意义,而是将其中的宗教色彩保留下来,呈现给目标语受众。同样,在歌曲“Bohemian Rhapsody (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有一句“Beelzebub has a devil put aside for me, for me, for me!”网易云平台将其译为“别西卜派了一个魔鬼到我身边”,“Beelzebub (别西卜)”在西方宗教中被视为代表疾病和恶魔的苍蝇王、鬼王,中文直接译为该恶魔的名字,也保留了其在西方宗教文化的特定意义;而QQ音乐平台将此句译为“魔王将恶魔委派到我身边”则是采用归化策略,译为“魔王”让中文读者更能理解。

3.3. 归化与异化的动态平衡

归化与异化不是非此即彼,二者对立统一,常结合使用。朱安博提出了“归化异化均衡原则”,即“用地道的归化手法而又不放弃异化的策略原则,能够做到异化、归化均衡”[9]。这并非意味着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平分秋色,而是需要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具体语境和源文本特点等进行动态选择和平衡,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地道和谐。歌词翻译同样如此,即使是相邻的两句歌词,甚至是同一句歌词中的不同词汇,都有可能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电影“Frozen”(《冰雪奇缘》)的主题曲“Let it go”(《随它吧》)的中文译本便同时使用了归化与异化策略。

第一节:

The snow glows white on the mountain tonight. Not a footprint to be seen

白雪发亮铺满我的过往,没有脚印的地方

A kingdom of isolation and it looks like I’m the Queen

孤立国度很荒凉,我是这里的女皇

The wind is howling like this swirling storm inside

漫天飞霜像心里的风暴一样

Couldn’t keep it in, heaven knows I’ve tried

只有天知道 我受过的伤

第二节:

Let it go. Let it go. 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

随它吧 随它吧,回头已没有办法

Let it go. Let it go. Turn away and slam the door

随它吧 随它吧,一转身不再牵挂

I don’t care what they’re going to say

悬崖上让我留下

Let the storm rage on. 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

随它吧 随它吧,反正冰天雪地我也不怕

第一节中,中文版的第一句,相比于翻译,更像是改写或改编,完全改变了原文的“mountain”元素,而改为“白雪铺满过往”;第二句虽然没有增删词汇,却将英文版的主体“footprint”转换为了“地方”;第三句“孤立国度很荒凉,我是这里的女皇”从句意来看属于直译,却翻译成了中文喜好的押韵对偶句,结合了归化和异化;第一节最后两句,“漫天飞霜像心里的风暴一样”属于直译,译文稍显拖沓,“翻译腔”较浓;而“只有天知道 我受过的伤”则是归化和异化的结合,省略了“couldn’t keep it”,将“I’ve tried”意译为“受过的伤”,同时还将“heaven”译为“天”,把西方“天堂/上帝”的文化意义转换为中国文化更为熟知的超自然力量“上天/苍天”。第二节中,“turn away and slam the door”之前使用异化策略,尽量贴合原文,而这句开始则更多使用改写和归化策略。“slam the door”、“what they’re going to say”、“storm”均未译出字面意思,而用“不再牵挂”表达出“slam the door”背后的蕴含意义;“悬崖上不再牵挂”这一句的改写则完全脱离原文,然突然冒出的“悬崖”意象却让听众有些不明所以;最后一个“随它吧 随它吧”意译了“let the storm rage on”内涵的心境,并与前文相呼应;最后一句则是贴合原文的译法。此外,中文版歌词几乎每一句都押了韵,在押韵方面比英文版更加用力,吟唱出来同样气势强大而坚挺,衬托出影视中主角人物勇敢、飒爽的性格。为确保歌曲的可唱性,译者会选择重现原作的韵律模式,或重新构建一种能适配旋律的新韵律,但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语义层面出现非自主性的偏移[10]

3.4. 小结

此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了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歌词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分析表明,归化策略通过意译、文化替代、文学再造等手段,致力于消除文化隔阂,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可唱性及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其优势在于提高了受众接受度,但可能牺牲部分文化特异性。异化策略则通过直译、音译、保留文化意象等方式,旨在引入异质文化元素,丰富目标语表达,促进文化间的深度理解,其优势在于保留文化真实性,但可能挑战译文的流畅度与受众的理解度。然而,如《Let It Go》等案例所示,两种策略并非截然分开,译者往往在词汇、句式、韵律等层面交替或混合使用,以实现文化意义、情感基调、音乐属性等多重维度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并非机械的折衷,而是译者基于对源文本和目标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歌曲艺术整体的综合考量所做出的选择。

4. 讨论

目前,歌词的翻译还比不上文学翻译的规模浩大,专门的研究和实践也较少,在研究层面,当下歌曲翻译研究亟需建构统一的元理论框架,明确概念内涵并整合术语体系[11]。在实践层面,翻译大家们较少涉足这一领域,而网络上翻译的歌词多来自于音乐平台用户自己翻译上传、平台机器翻译以及社交媒体用户的个人实践。就中英歌词而言,中文歌曲大多没有翻译版本,多为改写、改编版本。如《青花瓷》《传奇》等较为出名的歌曲,受到外国听众喜爱,便会在原曲基础上进行歌词改编以吟唱,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翻译这一范畴。或许是受到旋律、节奏等的限制,中英版本多相差极大。若要将歌词翻译得既忠实原文又地道,还要与歌曲旋律相协调且能用另一种语言唱出来,需要考虑句意、篇幅长短、节奏快慢,甚至情感色彩、押韵、文化转换等问题,确实极具挑战。而英文歌曲的中文翻译,大多由音乐平台、社交平台用户上传,前文提到的诸多例子皆是如此,其目的多为让中国用户看懂歌词表达的意思。很多时候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运用较为混杂,甚至“不均衡”,如使用异化时的译文生硬、奇怪,使用归化时的译文过于讲究辞藻而忽视跨文化的可读性,存在过度归化的“神翻译”[12]等问题,导致歌词翻译良莠不齐。

此外,本研究在案例分析中多引用来自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的歌词译本,这些译本多为用户上传或机器生成,其译者身份、翻译目的与专业水准往往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与质量把控。因此,这些译本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存在一定局限,可能无法完全反映专业译者或官方版本在文化转换策略上的典型选择。尽管这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下歌词翻译的普遍实践,但其多样性和非规范性也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遍适用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权威译本或专业译者的实践,以增强分析的深度与说服力。

5. 结论

归化与异化是歌词翻译过程中同时存在的对立统一体,可以根据不同歌曲的主题、创作背景、受众、翻译目的等来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同一首歌曲或同一句词,也需要综合考虑具体的语境、文化负载词、情感色彩,甚至是否需要结合文学性与音乐性等因素,来进行翻译策略和具体翻译方法的选择。不论是保留异域色彩,还是同化为目标文化习惯,译者都需要仔细揣摩源文本的文化意义、慎重考虑目标语言的接受习惯,通过语言层面的翻译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通过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动态平衡,打磨出既能传达原文意义、又地道和谐的译文。同时,若个人用户、译者和平台能掌握更多关于翻译策略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歌词翻译实践,规范翻译流程与标准,也有望让音乐平台的歌词翻译更加准确、标准、多元而各有千秋、不失韵味。

参考文献

[1]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Routledge.
[2] 雷静.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基于归化和异化的分析视角[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29(5): 172-176.
[3] 薛范.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5-66.
[4] 熊婉屹, 武海妹, 黄胡晏, 等. 近年来英文歌曲翻译中文化适应的运用及分析[J]. 教育现代化, 2017, 4(20): 267-268.
[5] 陈历明, 马双. 歌曲翻译理论: 一种交叉学科研究[J]. 人民音乐, 2021(6): 82-87.
[6] 宋连香.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2): 351-353.
[7] 吴倩. 现代流行音乐歌曲的翻译挑战与多模态话语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27(S1): 135-138.
[8] 齐伊芸, 张令千. 英文歌曲Viva La Vida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研究[J]. 戏剧之家, 2019(30): 214-216.
[9] 朱安博. 归化与异化: 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 [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07.
[10] Greenall, A.K. (2015) Translators’ Voices in Norwegian Retranslations of Bob Dylan’s So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7, 40-5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1] 方仪力. 歌曲翻译研究: 基本范式、理论框架与前景展望[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 31(1): 128-136+160.
[12] 谢慧昕, 雷晴岚. 归化异化视角下线上音乐平台歌词翻译分析[J]. 海外英语(上), 2022(1): 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