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的起源及研究综述
许慎在《说文解字》[1]中指出:“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凡子之屬皆从子。”子最早的意思是“婴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意思不断发生演变,结合杨秋玲(2004) [2]关于“子”的研究,可从下图看出“子”词义的演变趋势。
“子”的意思从“孩子”“子孙”演变的方向有两条,一条是单指儿子,再演变到男子美称,例如:“曾子”“夫子”等。另一条则是从其指代的子孙、孩子有“小”的特点从而指代那些表示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者颗粒物,例如:“石子”“松子”等。“子”的演变趋势可看出其实义在不断虚化,逐渐从实词发展到类词缀,最后演变为词缀。在吕叔湘(1979) [3]、陈光磊(1994) [4]以及朱亚军(2001) [5]等人的著作中,“子”都被列为最早一批词缀中。
有关“子”的词缀前人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比如刘宇菲(2011) [6]就“子”词义的演变,尤其是词缀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在此不过多赘述。有关“XX子”和“XY子”学界已有很多研究。杨小漫(2021) [7]从该流行语的来源对“XX子”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种可能,欧美圈贴吧、日本文化和汉语方言。李香莲(2021) [8]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分析人称类表达式“XX子”,提出了这一用法产生机制是文化碰撞、类推作用、经济性原则以及陌生化表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白洁(2022) [9]则是着眼于“XX子”的用法,分析成因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网络新词出现的意义。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XX子”,张宁(2021) [10]着眼于称呼类“X子”和“X酱”的差异,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与以往学者将“XY子”归于“XX子”不同,王楠(2022) [11]注意到“XX子”和“XY子”的差异,从概念、人际和语篇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XX子”和“XY子”
本文着眼于由“子”语义虚化后产生的一系列网络新词,试将叠词类的“XX子”和“XY子”分开讨论,例如:“绝绝子”“欣欣子”“无语子”等,试从语法、语义、语用等多角度浅析其异同。需要注意的是,有别于东北方言中的词缀“子”,本文讨论的是网络语言中推广范围较广的“XX子”和“XY子”的用法,而非地区性的方言。
2. “XX子”和“XY子”
2.1. “XX子”
有别于表示古代有道德、有学问的“老子”、“孟子”等称呼,网络新词中指代人称的“XX子”来源于2020年上映的综艺节目《青春有你第二季》中的演员虞书欣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可可爱爱欣欣子,虞书欣。”在网络平台和其粉丝的推广下,该词很快被人们认知,这种“XX子”的说法也被大家广为流传,发展出“敏敏子”“坤坤子”“静静子”等词。
“XX子”除了表示称呼外还有另一种表示情绪的用法,例如:“绝绝子”“哭哭子”等。其中“绝绝子”是最早出现且普及范围最广的词,出现在综艺节目《创造营》中,表示好极了的意思,也可以用作贬义,表示做得很差的意思,具体情况需要结合语境和说话者神态、语气等分析。
2.2. “XY子”
“XY子”的代表词是有“无语子”“伤心子”,表示一种主观情绪,这种表达是从“绝绝子”逐渐演变而来,得益于语言的类推功能,表示正面情感的“绝绝子”延伸出表示负面情感的“伤心子”“绝望子”“无语子”“哭哭子”等词语。
3.“XX子”和“XY子”的异同
3.1. 相同
从起源来看,两者都来源于综艺节目,节目类型都是偏选秀类的,都是适用于互联网的网络新词,其受众群体主要是互联网的使用人群。
从使用群体来看,两种表达都是想凸显说话者本身的委婉、可爱等特点,因此使用群体偏向于女性群体中的年轻群体,其中,“XX子”男性使用频率较低,“XY子”男性和女性都使用。
从产生机制来看,都是隐喻机制下语义泛化和类推作用的结果。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使说话者有萌化效果,拉进说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交际人员间的亲密度。
从语法功能来看,“XX子”和“XY子”都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本文语料均出自新浪微博、百度和腾讯网站。
“XX子”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定语、谓语、宾语。
【1】欣欣子终于来了,好六街见。
【2】身体不跟嘴巴走,静静子的祝福请查收。
【3】今天的博格达真是绝绝子,可惜了不是我开车,还坐后排,不好拍。
【4】文jing离职了,以后在公司再也看不到静静子了。
“XY子”在句中也可充当谓语、主语和宾语、宾语。
【5】有需要可以问我捏,厨房啥的都有,很干净子。
【6】喷喷是一只粘人滴小猪子。
【7】下雨天儿呀!烦恼子清空呀。
【8】小西子的眼神太美太温柔……
从语用分析角度来看,两者都源于大众心理,这种语言表达的出现违背了语言的简洁表达原则,体现的是一种语言的萌化倾向,为了使语言表达者给人一种可爱、俏皮的印象,表现出女性化的柔美特征,拉进与读者或听话者的心理距离,两者都是偏网络用语,所以出现的场合多是较为轻松、随意的网络交流或者口语中,都无法出现在严肃的场合或者书面语中。“XX子”中表达某种情感倾向的第二类词和“XY子”都为了凸显说话者的主观情感,代表的是说话者本身的情感,例如:
【9】这就叫宿命,也叫命中注定,女神降临,被欣欣子狠狠美到……
【10】它当年阻止不了小胡子,它现在也阻止不了Afd。
在说话者使用这种昵称形容某个人时,能够表达出说话者本人对于其所描述的人是充满正向的情感,也能给其他人一种说话者对其所描述的人非常熟悉的印象,出现在网络饭圈文化中,则带有一种类似于家中长辈对其晚辈的喜爱之情,例如:“小顺子”“二娃子”等称呼。
3.2. 差异
结构的不同。“XX子”的结构较为简单,可以是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后加“子”,例如:“美美子”“绝绝子”“白白子”。也可以是单音节动词的重叠,例如:“哭哭子”“跑跑子”“走走子”。相比之下,“XY子”的结构较为复杂,“XY”大部分为复合词,可以是述宾结构后加“子”,例如:“无语子”“绝望子”“伤心子”,可以是偏正结构后加“子”,例如:“好运子”“好吃子”,可以是并列结构后加“子”,例如:“干净子”“忘记子”“烦恼子”,可以是述补结构后加“子”,例如:“证明子”“改善子”,可以是主谓结构后加“子”,例如:“心虚子”“眼红子”等,可以是形容词或副词加“子”,例如:“一点子”“一起子”。
语义分析的不同。“XX子”分两种情况讨论,一种是人名中的某一个字重叠后加“子”表示称谓,例如:“静静子”是演员宁静中的“静”提取加工而成。该词的语义主要是一种正面的情感色彩,没有负面的情感色彩,可以指说话者自称,也可以用于其他人称呼。另一种是单音节形容词或动词重叠,表达某种单一的情感倾向或动作,例如:“绝绝子”“哭哭子”“跑跑子”“走走子”。在“X”本身的意思上增加一种正向的情感色彩,叠词的使用在语义上增加了儿化倾向。
“XY子”则分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是人物名称加“子”,偏向日语中女性名字的造词,表达一种正向的情感色彩,较为常见的是“小” + “X” + “子”的用法,比如:“小西子”“小娅子”。第二种是表示某种情感或是动作的词后加“子”,若“XY”本身是正面色彩的词,则在词义的基础上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如:“美丽”——“美丽子”,在“美丽”本身的基础上起强调的作用。若“XY”本身是负面色彩的词,则起到委婉、含蓄的作用,减缓词义的负面倾向,例如:“可恶”——“可恶子”,在本身的词义上进行缓和,降低表达的冲突性。第三种是形容词或副词加“子”表示程度,例如:“一点子”“一起子”。
【11】好久米有和喷喷见面惹,想和喷喷粘在一起子,喷喷是一只粘人滴小猪子。
【12】可能要来台风惹,喷喷要小心一点子。
发展趋势的不同。“XX子”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势,其第二种表达趋于饱和状态,随着网络热潮的退散,“绝绝子”等词已经越来越少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第一种表人名的表达逐渐普及化、大众化,人们为满足表达某人可爱、精致等需要,或表达对某人的喜爱的需要,“XX子”的使用在不断扩大。与此相对的,“XY子”的发展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已经不局限于二字词,更有甚出现了四字词加“子”的例子:“小心一点子”“坚定一点子”等用法,预计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多音节词加“子”的表达。
综上所述,其相同点在于起源、使用群体、产生机制、语法功能和语用分析的相同。其不同在于组成结构的不同、语义分析的不同以及发展趋势的不同。“XX子”和“XY子”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做出预测,未来“XX子”表人称的用法会越来越普及、大众化,但第二种表情绪的用法由于网络流行趋势以及表达的单一化其使用频率会降低,而“XY子”的用法则会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形式也会趋于多变。
4. “XX子”和“XY子”出现及流行的原因
4.1. 名人效应
结合“XX子”和“XY子”的起源,不难发现都是来自与年轻人感兴趣的综艺节目,都是源于明星的使用,其粉丝在网络平台通过重复使用、模仿造词等方式大力传播和推广该用法,从而使该用法被更多人所接纳,模仿和使用。
4.2. 外语语言的影响
无论是“XX子”还是“XY子”,其表达效果中都带有委婉、可爱等含义,这与日语中的女性命名方式有一定关系,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所表达的情感如果是正面的,那么就会在给人一种可爱的印象,如果表达的情感是负面的,会使语言表达更加委婉、含蓄,例如:“我无语了。”和“无语子。”虽然表达的语义相同,但是后者明显更委婉,带一些调皮的感觉。
4.3. 大众心理的需要
主要指的是人们追求新颖表达的心理需要,这也是产生新词的一个很大原因,人们不喜欢过旧的表现形式,通过采用新词来表现自身特点,在新词产生初期,使用人数较少和范围教小,但在求异心理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并创造新的组合。
不只是求异心理的影响,还有从众心理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更多的人为了顺应大众语言的变化会适当改变自身的语言习惯,从而去使用新词,这也帮助扩大该词的适用范围。
4.4. 社会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和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原本的网络语言不足以满足人们的表达需求,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应运而生,“XX子”和“XY子”的诞生更是得益于此。人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程度表达词语,对于表达情绪和程度的需要迫使更新颖、多样化的表达出现,对于时尚化、国际化、个性化的表达需要,使得“XX子”和“XY子”的表达成为流行。
4.5. 类推机制
类推机制在“XX子”和“XY子”的产生和发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XX子”由本身表示人物名称的词演变到表示某种情绪,比如“欣欣子”本指演员虞书欣的昵称,再类推到其他人的名字上,如“静静子”“坤坤子”,后又类推到情绪上“绝绝子”。
更明显的是由表情绪类的“XX子”类推到表情绪类的“XY子”。例如:“绝绝子”更多地表示非常好,类推到“无语子”,表示由于某件事非常不好导致说话者的情绪不好,还有“可爱子”,表示某个事物很好,说话者非常喜欢该事物。
4.6. 词缀化趋势
“XY子”和“XX子”的出现离不开“子”词缀化趋势的影响,但不同于“桌子”“椅子”等的子1,本文认为“XX子”“XY子”更多是指人类称呼后缀,用以表示该人称主体带有可爱的认知特点,之所以带有这样的趋势,离不开“子”语义演变的影响,“XY子”和“XX子”是从“表示孩子、儿童”这一义项演变而来,保留了其幼态化、童真化的特点,以此拉进说话者和使用对象的心理距离,这是受心理认知倾向的影响。
5. 结语
本文通过语料分析法,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网络新词中“XX子”和“XY子”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分析法,对两者进行考察、分析和概括,得出其相同点在于起源于选秀类综艺节目、使用群体都是偏年轻女性、产生机制都是隐喻机制下语义泛化和类推的作用,语法功能都是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语用分析角度来说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正向的情感色彩,出现在非正式的场合。其不同在于组成结构的不同、语义分析的不同以及发展趋势的不同。“XX子”和“XY子”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做出预测,未来“XX子”表人称的用法会越来越普及、大众化,但第二种表情绪的用法由于网络流行趋势以及表达的单一化其使用频率会降低,而“XY子”的用法则会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形式也会趋于多变。
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相关研究,对比“XX子”和“XY子”的产生动因,并归纳和总结其形成动因和机制,得出其产生与名人效应、外语语言的影响、大众心理的需要、社会发展和类推机制有关。
本文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关“XX子”和“XY子”类似的表达形式还未找到和研究,再加上时间和水平有限,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角度。因此,还需要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