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方言语气副词“贵贱”的语法化探究
A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Modal Adverb “Guijian” in the Shenmu Dialect
DOI: 10.12677/cnc.2025.135121, PDF, HTML, XML,   
作者: 刘 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神木方言“贵贱”语法化Shenmu Dialect “Guijian” Grammaticalization
摘要: “贵贱”是由表示价格高、地位高的“贵”和价格低、地位低的“贱”并举,然后高频使用后成为一个词。通过转喻机制语法化,主观性不断增强,最终成为语气副词,表达“无论如何”的无条件义。神木方言中“贵贱”一词,日常使用频繁,并且有“贵来贱去[kəʔ4]”这一变形。
Abstract: “Guijian” is a combination of “gui”, which represents high price and high status, and “jian”, which represents low price and low status. With high-frequency use, it becomes a word.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metonymy, “guijian” is grammaticalized and its subjectivity continues to increase, eventually becoming a modal adverb that expresses the unconditional meaning of “no matter what”. In the Shenmu dialect, the term “guijian” is frequently used in daily life, and there is a variation of “guilaijianqu [kəʔ4]”.
文章引用:刘丹. 神木方言语气副词“贵贱”的语法化探究[J]. 国学, 2025, 13(5): 852-858.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5121

1. 引言

神木市地处陕西省北部,《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2012)将神木方言划入了晋语五台片,该片方言的共同特点是入声不分阴阳,阴平与上声单字调相同[1]。“贵贱”一词在神木方言中的意思是“无论如何、不管咋样”,属于语气副词,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相反的两个词凝固而成的,将“贵贱”一词拆成“贵”和“贱”,神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用“贵”来表示价钱之高,用“贱”来表示价钱之低。本文将通过对“贵贱”一词进行历时和共时研究,探究其丰富内涵、语法功能以及语法化过程。

本文方言材料是笔者调查所得,其他材料来自BBC (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CCL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国学宝典数据库。

2. “贵”和“贱”以及“贵贱”一词的形成

“贵”“贱”最初都是单独使用,均为形容词,属于同一范畴,和价钱相关。二者作为一个词语出现最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贵,《说文解字》解释为“物不贱也。从贝。臾声”,《玉篇》的解释为“高也,尊也,多价也”[2]。其本义是价格高,但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活用现象,例如:

(1)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3)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

(4)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礼记·中庸》)

例(1)中“贵”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地位高”。例(2)中的“贵”是形容词,意思是“尊贵的”。例(3) (4)中的“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重视”。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洛阳纸贵”中的“贵”也存在活用现象,词性为动词,意思是“变贵,价格上涨”。

贱,《说文解字》解释为“贾少也。从贝。戋声”[2],本义是价格低,现代汉语中“贱”的通行含义为“卑鄙、下流”。但是在神木方言中仍保留并使用其本义。《玉篇》中对于“贱”的解释为“卑下也,不贵也”,包含“价钱低”和“地位低”两个义项。“地位低”是由“价钱低”这一意思引申而来的。例如:

(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7)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8)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例(5) (6)中“贱”与“贵”对举,都是名词,意思是“地位低下”,在古代中国“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中,“商”经常被称为“贱业”,故商人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例(7) (8)中“贱”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轻视”。“贱”后来由“地位低下”引申表示“自谦”,作为表示谦词的前缀,如“贱妾”“贱内”“贱躯”。也引申为一种“贬称”,作詈骂词,如“贱人”,具有明显的主观评价色彩。

“贵”“贱”连起来使用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二者同属于价格这一范畴,且引申义都属于社会地位这一范畴,所以经常并举出现,但在早期并未完全凝固成为一个词,粘合程度还比较低,应该看作短语,功能上相当于名词性成分,例如:

(9)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系辞》)

(10)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记·乐记》)

(11) 贵贱无常,时使物然。(西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12) 至中国,即晓魏言隶书,凡所闻见,无不通解,是以道俗贵贱,同归仰之。(后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13) 至于盐粟贵贱,市价高下,所在一例。(后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例(9)中的“贵贱”是表示地位尊卑或高低的短语,这是目前已知材料中“贵贱”首次连用,还并未凝固成词。例(10)中“贵贱”也是指地位的高低。例(11)中指价钱高低,说明在词义演化的过程中一直保留着本义。“贵贱”在《洛阳伽蓝记》里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指人的地位高下,例(12);另一个是指价格的高低,例(13),都是由贵和贱的意义直接组合而来的。

再如:

——京里吃食贵贱?

——我那相识人曾说,他来时,二分银子一斗粳米,五分一斗小米,一钱银子十斤面,二分银子一斤羊肉。(《老乞大》)

——草料贵贱?

——我来时节黑豆一钱银子二斗,草一钱银子十一个家大束儿。今年好生贱了。(《朴通事》)

在《老乞大》《朴通事》中“贵贱”连用各出现一例,用法和意义一致,充当谓语,表示价格“多少钱”,询问价格,并没有摆脱价格的范畴。

董秀芳(2000)指出:“当一个形式在意义上发生了抽象或转指的转变,它的整体意义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的较为直接的联系就被割断了,前者不能再由后者得到直接索解,一个原本可以切分的意义组合变成了一个不能清晰切分的记忆单位,这就表明这一形式在意义构成上已经词化”。[3]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时表示“价格”和“地位”高低的“贵贱”已经词汇化为名词。

转喻基于两事物间的邻近性和关联性。转喻通常发生在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这两种类型的转喻要满足两种原则:一是交际原则,即交际的准确性和经济性;二是认知原则,即选用具体、形象、典型的转喻源域转指复杂、抽象、非典型的转喻目标域。一个事物或事件的属性是多方面的,但是人的注意力会集中到其最突出、最容易理解的一方面,即心理学上的突显原则。在语言交际中,当我们提到一事物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它处在同一认知框架内、关联度较高且容易理解的另一事物。我们在对重伤的人说“救护车马上就要来了”时,所表达的意思不单单是救护车来,更想强调的是医生和护士坐着救护车来救人,由于医生护士和救护车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并且结合语用的经济原则从而形成了这样的转喻。再如“一顿顿喝了好几瓶瓶儿”,因为神木人民好酒,并且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酒曲文化,所以在酒曲词中经常有这样的表述“一顿顿喝了好几瓶瓶儿”,这里喝的并不是酒曲词表面意思所表达的酒瓶,而是酒瓶里的酒,用容器来转喻容器所承载的内容——酒,二者之所以形成转喻,这是因为酒瓶是用来装酒的,酒瓶和酒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贵”和“贱”位于属于价钱和社会地位的两端,将其连用来概括这两端的所有价格以及所有地位的人,我们在认识价格/地位的时候,关注的是价格/地位的最高(即贵)和低(即贱)。赵艳芳(2021)指出,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注意到其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凸显属性,其来源于人心理识别事物的凸显原则[4]。在价格中,“贵”和“贱”具有典型性和突出性,容易被对话人识记。那么用部分“贵贱”转喻整体“价格”,也即用对价格情况的具体说明的“贵”“贱”来指称价格这一抽象概念本身就顺理成章了。同理,“贵贱”也可以通过转喻的方式从具体描述身份地位“高”还是“低”泛化为指称身份地位这一抽象整体。“贵贱”一词通过转喻成为上位概念,表达更大的范畴,且随着使用频率更高,逐渐完成了名词化。

3. 语气副词“贵贱”

“贵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三个义项:① 价钱的高低:管它贵贱,只要看中了,就买了来。② 地位的高低:无论贵贱,都以礼相待。③ 【方】无论如何;反正:他嫌太累,贵贱不肯去[5]。可以看出表示无条件义的“贵贱”,出现在方言口语中。在神木方言中出现频率很高。

语气副词“贵贱”[6],意思是“无论如何”,包含着说话者的主观评价和主观态度,在句法上主要做状语。张谊生把语气副词称为评注副词,评注性副词的基本功用是对相关命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注,该类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述谓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位于句中、或者位于句首、再或者位于句末[7]。“贵贱”一词语在宋代已经有了副词化趋势。

(14) 分鹿是非皆委梦,落花贵贱不由人。(宋代·张师正《句》)

(15) 后来鞠问孙神通,其妖法符水,系何处得来?神通贵贱不肯说,只道是祖传的秘方。(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

例(14)中结合此诗的用典来理解的话,“贵贱”一词通过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地位高低,同时也可以当作语气副词来理解。例(15)中的“贵贱”一词,意为“无论如何”,是方言用法,这也体现出了明代白话小说《醒世恒言》的市井化、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贵贱”作为语气副词出现在语境中的情况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些方言和口语化的表达中,尤其多出现在作者刻画人物时特意使用北方方言的情况中,需要我们读者通过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和理解副词含义。作者通常用“贵贱”一词来突出人物的固执、无奈或反抗,常与否定词“不”“不肯”搭配,形成强烈的情感表达。例如:

(16) 他贵贱不开口,只是闷头抽烟,仿佛要把所有的愁苦都吸进肺里。(老舍《骆驼祥子》)

(17) 杨百顺心里别扭,贵贱不肯认错,硬说是对方先挑的事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8) 夏风贵贱要进城,说这穷山沟里一辈子没出息。(贾平凹《秦腔》)

(19) 孙丙贵贱不听劝,非要去劫那法场,结果落得个满门抄斩。(莫言《檀香刑》)

神木方言中,“贵贱”保留着表示“价格高/低”这一本义,且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广泛使用,例如:

(20) 这个苹果贵贱了这种苹果多少钱?

(21) 玉石哪有什么贵贱了,还不是炒起来的玉哪有什么价格高低一说呢,还不是大家炒起来的!

(22) 你不要管贵贱了,喜欢起我给你买下你不要管价格高还是低,喜欢的话我给你买。

例(20)用于疑问句,询问苹果的价钱,相当于现代汉语“苹果多少钱?”,“贵贱”一词在这里充当谓语。例(21) (22)中“贵贱”有两个实在的义项,价格高和价格低。

另一种用法是作为副词使用,表达“无论如何”的语气,此时“贵贱”已经不是两个词语的并列并举,而是通过语法化机制意义虚化,由名词变成副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表示说话人一种坚决的语气。例如:

(23a) 我贵贱不吃,不爱吃柿子我无论如何都不吃,因为我不爱吃柿子。

(24a) 你们愿意耍就去,反正我贵贱不去你们愿意去玩就去吧,无论如何我不去。

(25a) 那是个混混,你贵贱不要学那个那个人是混混,你无论如何不要学他。

(26a) 贵贱再吃一口啊无论如何再吃一口。

(27a) 不要说了,我贵贱去呀不要说了,我无论如何都要去。

(28a) 说成甚也不顶事,贵贱人家不愿意么说成啥都无济于事,人家无论如何不愿意呀。

(29a) 我有对象了,老李家小子你贵贱不要给我介绍了我有对象了,老李家的儿子你无论如何不要给我介绍了。

(30a) 那贵贱不原意去学校么他无论如何不愿意去学校呀。

例(23a) (24a)中“贵贱”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作状语修饰动词,表达“不论条件如何都坚持某种行为”的强烈语气。“贵贱”一词多用于否定句,和否定词“不”搭配使用,但也可用于祈使句,表达语重心长的劝说,例(25a)。例(26a)中的“贵贱”后面虽然接的是肯定表达,但说话人是在已经吃饱了的前提下说的,语句中暗含“不吃了”,在口语表达中省去了后面半句,补全应该是“贵贱再吃一口,吃饱了我不吃了”。“贵贱”一词后面也可以接肯定表达并表肯定含义,例(27a),意思是无论如何都要去。例(28a)中“贵贱”放在主语前做话题标记。“贵贱”所在的句子的主语可以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例(23a) (25a) (29a) (30a)。大多数情况下主语为第一人称,这与“贵贱”一词所包含的主观性有关,而且当主语是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时候,带有祈使的语气,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期望。

语气副词“贵贱”义为“无论如何、不管咋样”,表示句子主语的行为和态度不受任何条件的影响,具有无条件性和主观坚决性。虚化程度较低的“贵贱”依旧可以表示与价格高低或地位尊卑相关的概念,存留一定的词汇意义,并且有一定的语义偏向。

(31) (卖货的)就这个态度起,我贵贱不买(卖家)如果是这个态度的话,无论价格多低我都不买。

(32) 这个药贵贱得吃,不能歇这个药无论价格多高都得吃,不能停药。

例(31) (32)中“贵贱”分别连接否定表达和肯定表达,包含“无论价格高/低,都/都不……”这一意义。例(31)中“贵贱”一词语义偏向价格低的一方面,因为卖家态度不好,所以即使是很低的价格,“我”都不会买。例(32)中“贵贱”一词语义则偏向于价格高的一方面,因为生病,即使是价格很高,为了身体健康也必须克服金钱上的困难,一直吃药,体现出不能不做这件事情的坚决与坚持。“贵贱”所在的小句往往是说话人想要强调、凸显的内容,体现说话人强烈的观点和态度。

李宗江在《若干反义联合短语的副词化》(2009)中指出:反义联合词“AB”中,“A”和“B”拆开成为两个相反的词,代表这个范畴内程度量级的两极,而在“AB”这一整体中往往偏向其中的一极。具体偏向哪儿,一般由语境决定,偏向于说话人没想到的一方或者与客观事实相背离的一方,即反预设性[8]

——咋接豇豆一斤十几块了!咋这么贵!

——可是贵了,贵贱得买,不买么吃的了。

语境中豇豆价格太高,隐含的预设是“不买”,但是说话人基于“家里豇豆吃完了”的现实对对方进行了反驳,不论多贵都要买点。

神木方言语气副词“贵贱”的句法位置:一般用在谓语前,表达说话者的情态,通常位于句中,或者句首,不出现于句尾。

(33) 你鬼圪蛋,贵贱不和你耍了你是个阴险的人,无论如何我不和你玩了。

(34) 贵贱不去了,人熬得不行行了无论如何我不去了,累得不行了。

这两句中的“贵贱”前面都省略了“我”,“贵贱”经常出现在主谓短语之间,少数情况下谓语主谓短语之前。对比“我贵贱不去”和“贵贱我不去”,明显前者的使用频率更高。

“贵贱”的句法功能:让步义和因果义。

(35) 新疆够咋远,贵贱不敢去那那工作新疆太远了,无论如何不要去那里工作。

(36) 去市场贵贱不要给咱买馍馍,家里蒸下一锅吃不完去市场千万不要买馒头,家里蒸了一锅,吃不完。

(37) 贵贱不要喝酒了,看上次喝得醉的差点碰坏脑无论如何不要喝酒了,上次喝醉差点把脑袋摔坏。

语气副词“贵贱”暗含“无论”这一无条件义。在大部分词典著作对“无论”类连词的解释一致,基本如下:它表示的语义为排除一切条件,表示在一切条件下结果相同。一般来说,让步与转折紧密相连。“贵贱”在表达让步义时,往往前文有相应的预设,在承认前文背景的前提下,后文往往进行否定逆转,由此带来转折表达。神木方言中“贵贱”表达因果关系时,前文/后文的内容多表示原因,“贵贱”引导的小句表示结果,“贵贱”仍然表达无条件义,只是这种无条件义是基于前文/后文的原因得出的。

有时候“贵贱”会和让步连词同现,在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驱使下,“无论”二字在之后的使用中渐渐消失:

(38) 遥见人家花便入,不论贵贱与亲疏。(唐 白居易《又题一绝》)

(39) 不论贵贱及富贫,茅屋朱门皆变玉。(宋 郭印《和元守中秋月夜韵》)

(40) 推真妙,不论贵贱,便是大罗天。(元 王哲《满庭芳 刘公问贵贱》)

神木人民在日常的口语表达中经常会将副词“贵贱”表达成“贵来贱去[kəʔ4]”,例如:

(23b) 我贵来贱去不吃,不爱吃柿子。

(24b) 你们愿意耍就去,反正我贵来贱去不去。

(25b) 那是个混混,你贵来贱去不要学那个。

(26b) 贵来贱去再吃一口啊。

(27b) 不要说了,我贵来贱去去呀。

(28b) 说成甚也不顶事,贵来贱去人家不愿意么。

(29b) 我有对象了,老李家小子贵来贱去不要给我介绍了。

(30a) 那贵来贱去不原意去学校么。

“贵来贱去[kəʔ4]”中“来”“去[kəʔ4]”没有实在的含义,起到一个衬音的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表达。对比a组和b组,使用“贵来贱去[kəʔ4]”句比“贵贱”句更加强调了想要传达的信息,更能令对方明白和接受自己对于某一事件或行为的坚决态度。

我们上文提到“贵贱”一词带有明显的说话人的主观色彩,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的“自我”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说话人的主观性往往通过某种形式进行表现,其中句重音就是形式之一。在含有“贵贱”“贵来贱去”的句子里,“贵贱”以及变体“贵来贱去”这两个词必须重读,说话人意在强调“无论如何都……”,强调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无条件性和客观必然性以及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态度和立场,当然这也会让听者在无形中将焦点放在“贵贱”及其附近的词语上。

4. 结语

正反对举的词组可以通过一对反义词的共有义素概括一个语域。“贵贱”的语域是“价格的高低”,由于“贵”“贱”处于同一个语义场的两端,从而很容易被用来否定或概括整个义场,从而发生意义的转指、泛化,由价格语域向地位方向引申,从而实现功能的扩展[9] [10]

“贵”和“贱”本是用来表示价格高低或地位高低的一对反义词,后来高频率的并举使用使之逐渐凝固成一个词,通过部分转喻整体的转喻机制赋予其“无论贵贱”(无论价格高低、不管地位高低)这一表达价格和地位领域的整体意义,“贵贱”一词通过转喻成为上位概念,表达更大的范畴,且随着使用频率更高,脱离价格和地位领域而扩大到任何领域,将原本表示物质价值的这一概念投射到行为态度上,表达“无论如何”的意思,在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下,口语中倾向于更加简洁的表达方式,用“贵贱”代替了“无论贵贱”,同时,由于它经常与否定结构搭配使用,表达说话人主观意志的不可动摇性,强化了副词这一用法。

张谊生将以“反正”“横竖”“高低”等为代表的与“贵贱”形式类似的词称为反义对立式副词。神木方言中还有“歪好”“好赖”“多少”“长短”“迟早”“侯大”等平行案例。在神木方言中,这些反义复合词都存在着由原义向副词转变的情况,具有共同的演变轨迹,且都有“A来B去[kəʔ4]”这一独特的形式变体。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2]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M]. 徐铉, 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21.
[3] 董秀芳. 动词性并列式复合词的历时发展特点与词化程度的等级[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1): 57-63.
[4]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1.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6] 邢向东. 神木方言研究[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0.
[7]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0.
[8] 李宗江. 若干反义联合短语的副词化[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9(1): 148-154.
[9] 方一新, 曾丹. 反义复合词“好歹”的语法化及主观化[J]. 浙江大学学报, 2007(1): 64-71.
[10] 吴福祥. 汉语语法化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