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的认识论意涵及其现代启示
The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Zhuangzi’s “The Equality of All Things” and Its Modern Enlightenment
摘要: 庄子《齐物论》包含着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其“万物齐一”的认识本体论冲破了主客对立的二元架构,“是非相对”的认识辩证法化解了对绝对真理的执着,“无知之知”的认识境界论越过了知识的限制。庄子通过超越主客二分的整体认知观,冲破语言局限的直觉体悟论以及冲破成见束缚的开放思维观塑造了独到的认识论体系。这一思想为反思当代科学主义认识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视角,给多元文化认识赋予了哲学根基,给人工智能时代认识赋予了借鉴价值,给生态文明认识给予了认识论支持。
Abstract: Zhuangzi’s “The Equality of Things” embodies profound epistemological thought. His epistemological ontology of “the unity of all things” breaks through the binary framework of subject-object opposition. His epistemological dialectic of “right and wrong are relative” dissolves the obsession with absolute truth. His epistemological realm of “knowledge of ignorance” transcends the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 Through his holistic perspective on cognition that transcends the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his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that transcends the limitations of language, and his open-minded approach that transcends the constraints of prejudice, Zhuangzi forged a unique epistemological system. This thought may provide a possib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reflecting on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provide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multicultural understanding, lend valuable insights to epistemology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ffer epistem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文章引用:李龙. 庄子《齐物论》的认识论意涵及其现代启示[J]. 哲学进展, 2025, 14(10): 17-2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0492

1. 引言

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齐物论》思想不仅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文本,更包含着具有持续研究价值的认识论智慧。在西方认识论传统影响广泛的学术背景下,庄子的认识论思想呈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认识论的理论进路。《齐物论》不是简单的相对主义,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在对认识主体、认识对象以及认识过程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发现并揭示出了认识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认识活动本身的局限性。在当今社会认知危机、价值多元以及生态失调等诸多困境的情况下,重新审视庄子《齐物论》的认识论意义不但有利于推动认识论的发展,还可能为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一种补充性的理论视角。

2. 庄子《齐物论》的认识论内涵

2.1. “万物齐一”的本体论认知

庄子“齐物论”的核心是“万物齐一”的本体论思想。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在道的层面上是齐一平等的,万物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认识论角度看,“万物齐一”指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道的统摄下二者是有机整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这一论述揭示了认识主体与世界的原初统一性,为认识活动提供了非对象化的本体论基础。[1]

2.2. “是非相对”辩证法的认识论

庄子《齐物论》里的“是非相对”思想蕴含着独特认识辩证法。庄子认为,是非判断总是针对特定的立场和视角而言的,没有一种超越一切视角的绝对是非标准,每个认识主体都在一定的认知视域当中。所以,认识必然带有视角的局限性。庄子用“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来表明,是非判断彼此依靠又互相转化。这种认识辩证法重视认识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它反对把任何认识绝对化和教条化。[2]

2.3. “无知之知”的认识论境界探析

庄子《齐物论》提出的“无知之知”是超越性的认识境界。“无知”不是真的无知,而是对有限知识的超越和对绝对知识的否定。庄子意识到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任何知识都只能把握现象的某一方面。“无知之知”要求认识主体保持谦逊开放的心态,不固守已有的知识体系。这种认识境界主张通过“忘知”、“去智”达到与道合一的认识状态,开启非概念化、非对象化的认识方式。[3]

3. 庄子《齐物论》的认识论特征

3.1. 超越主客二分的整体认知视角

庄子《齐物论》最突出的认识论特点就是其超越主客二分的整体认知观。在西方传统认识论里,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被看作认识活动的基本前提,认识被当作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反映。而庄子从道的整体性角度出发,认为主客之分只是人为的区分,在更深的存在论层面,主体与客体是相互融通的整体。这种整体认知观看重认识活动不是主体单向地认识客体,而是主客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动态过程。在此进程中,认识主体在改变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被认识对象所改变,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在认识中相互改变、彼此影响。庄子“庄周梦蝶”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认识是整体的认识,这种整体的认知观冲击了以往主体中心论的认识观,并为我们理解整体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方式,启发我们要认识到认识并不是统治认识对象,而是与认识对象和谐相处。[4]

3.2. 突破语言局限的直觉体验理论

庄子认识到语言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局限性,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直觉体悟论。庄子认为,语言是表达和传递认识的重要工具,但是语言的概念化、符号化特点必然会导致对事物的遮蔽。语言总是以分类、命名、定义等方式将连续的、流动的现实世界分割成一个个概念单位。这种分割虽然方便人们理解与交流,但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片面和抽象。庄子提出“得意忘言”、“得鱼忘筌”的观点,认为语言只是达到认识目的的工具,真正的认识应该是超越语言的直接体悟事物本质。它不是逻辑的,不是推理的,也不是通过抽象概念思维的,而是一种主客合一的体认方式,在主客一体的直接把握中呈现的。庄子直觉体悟论不是全盘否定语言,而是指出语言的工具性与有限性,要警惕语言把我们带入迷途。它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可以对非概念化认知的理解和直觉认识论的建构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5]

3.3. 突破成见桎梏的开放思维视角

庄子《齐物论》体现出打破成见束缚的开放思维观,这也是庄子认识论的又一特征。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常常会被既有的观念,价值判断,文化传统等成见所左右。这些成见就像有色眼镜,致使人们只能看见符合自己预期的“真相”。成见的产生往往与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有关。它们给认识赋予框架,但同时也制约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庄子提倡“虚己”、“无己”,要使认识主体摆脱成见,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世界。这种开放思维观不是怀疑主义,而是在对认识复杂性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认识态度。它要求认识主体永远要有反省批判的态度,不断审视修正自己的认识,不要陷入独断论的泥潭。“朝三暮四”等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成见的荒谬之处。这种开放思维观对于培养批判思维、推动认识创新很有价值。[6]

3.4. 超越性认识与心灵自由的追寻

庄子《齐物论》的认识论具有追求心灵自由的超越性特点。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解放。庄子提出超越性认识要求认识主体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功利所动,内心自由宁静。庄子提出的“逍遥游”境界就是这种超越性认识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认识主体超越了世俗价值判断和功利追求,以一种纯然的、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这种认识方式并非脱离现实,而是以一种不同的认知模式来理解现实,把认识活动看成是一种精神性活动,认为认识的最高目的是使人同世界达成和解,并非控制、改变和理解世界。庄子的超越性认识论给认识论增添了一份精神与审美的厚度,提醒我们认识活动既是理智上的活动,也是精神修养的过程,心灵升华的过程。

4. 庄子《齐物论》对现代认识论的启示

4.1. 科学主义认识论的反思与补充研究

庄子《齐物论》是反思和补充现代科学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资源。科学主义认识论主张用实证的方法获得客观的知识,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科学真理。这种认识论对科学发展、改造自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局限,当代中国哲学家对此已有深入探讨。贺莉在研究冯契《智慧说三篇》时指出,冯契从过程思想的角度提出“转识成智”的理论路径,试图克服纯粹知识论的静态局限。[7]然而,冯契的智慧说仍然预设了认识主体的能动转化过程。相比之下,庄子的“无知之知”不是在认识过程中的转化,而是对整个主客对立认识模式的超越,这种超越不依赖于任何转化过程,而是当下及时的直接体悟。科学主义认识论把一切认识都归结为科学认识,它忽视了人文精神、价值意义、审美体验等非科学认识的价值。庄子的《齐物论》告诉我们科学认识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非唯一的认识方式。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启发我们,应以平等、谦逊的态度看待不同的认识方式,承认直觉、体悟、审美等非理性认识的合理性。庄子的“是非相对”观念也启示我们,科学真理不是绝对真理,它总是在一定理论框架和实验条件下成立的。这种反思有助于冲破科学主义的独断倾向,创建更为多元和包容的认识论体系。庄子所看重的整体性思维对冲破科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倾向,推动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发展很有启发。这一理论视角提示了在科学研究中考虑整体性思维的可能价值。

例如某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在治疗慢性疼痛时陷入瓶颈,他们原先完全依靠量化指标和仪器检测,将疼痛视为神经信号的传送问题。后来他们开始不再仅关注生理指标,也会重视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和社会关系。医生们学会了倾听患者的主观感受,认识到疼痛背后患者含有的情绪因素和生活压力。他们制定了全面的治疗方法,将药物疗法与冥想、太极等身心调理手段相结合。医生在临床上花时间与病人好好聊聊,了解他们的生活史和情感经历。治疗室不再只是冰冷的医疗器械,变成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疗愈空间。将东西方的认知方式融合起来,让治疗效果变得更好,让很多原本被认为“难以治愈”的病人,竟然有了出乎意料的好转。

4.2. 多元文化理解的哲学根基

庄子的《齐物论》为多元文化理解赋予了厚重的哲学根基。在全球化时期,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越发频繁,怎样去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成为一个关键议题。张新科在讨论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时强调,文化自觉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更是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态度。[8]这种态度为文化共存提供了实践指导。然而,庄子的“万物齐一”观念从更根本的层面解决了文化平等的哲学依据——它不是基于现实需要的策略性尊重,而是从“道”的高度认识到所有文化形态本质上的平等性。这种本体论的平等观比费孝通的实践智慧更具根本性,为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形而上学的正当性基础。庄子的“万物齐一”观念从本体论角度认可了文化多样性的正当性,认为不同的文化乃是道的不同表现形式,彼此之间并无高下之分。而他的“是非相对”想法告诫我们,每一种文化都拥有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认识途径,不能单纯地用一种文化的尺度去评判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相对主义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而是基于对文化差异性有着深刻认识的文化包容主义。庄子的开放思维观让我们摆脱文化偏见,用开放和学习的心态看待异质文化。在文化交谈时彼此理解,彼此丰富。他的直觉体悟说也警示我们,不同文化也许会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和表现形式,要了解异质文化就要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外表,深入体会其精神实质。这种理论框架可能为跨文化对话研究提供一种参考视角,它有助于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全球文化理解与合作。

例如,一所国际学校在开展跨文化教育课程的时候,抛弃了以往单一文化标准的评价体系。教师团队先执行了深入的文化反思训练,学习识别并搁置自己的文化预设。在历史课上,同样的历史事件会从不同文明视角去解读,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艺术课程里,东方的写意画和西方的写实画被同等看待,学生可以用水墨表达情绪,也可以用油彩描绘世界。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进行逻辑分析的论文,也有充满禅意的诗歌创作。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自由切换,成为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人。

4.3. 人工智能时代认知观的借鉴价值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庄子《齐物论》的认识论思想有着特别的借鉴意义。如今人工智能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并引发人们关于认知本质、意识起源、人机关系等哲学问题的思考。邬天启在研究邬焜信息哲学时指出,信息哲学试图从信息的角度重新理解存在、认识和价值等基本哲学问题。[9]这种新的哲学范式为理解人工智能时代提供了理论框架。然而,庄子的《齐物论》提供了一个更加圆融的视角:不是将世界还原为信息,而是认识到信息、物质、精神等都是“道”的不同显现。这种整体观避免了信息哲学可能陷入的新的还原主义,为人机关系提供了“万物齐一”的存在论基础。庄子的整体认知观表明,人工智能和人类不应视为对立的两极,而应看作是认知生态系统中彼此依存的部分。“无知之知”思想提醒我们,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但任何智能系统都有认知边界和不足之处。人工智能依靠算法和数据的认知方式同人类凭借体验和直觉的认知方式各有优势,二者相融合也许会打开认知的新境界。庄子所看重的直觉体悟以及心灵自由,正是人工智能难以做到的人类认知特点。这警示我们在发展人工智能的时候,不可轻视人类独特认知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庄子的理论视角为探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分析框架。如何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达成均衡,以及如何保证技术发展有益于人的发展而不是异化人。

例如某设计工作室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过程中,发展出一套人机协作的工作模式。设计师并不是单纯地让AI生成图像,而是将其当作灵感激发的伙伴。工作从设计师的冥想和自由联想开始,通过书法、涂鸦等形式把内心模糊的意象表达出来之后,将意象输入到AI系统当中生成多种可能的视觉方案。设计师不会直接采用AI输出的内容,而是把它当作素材,在此基础上手工改造并注入情感。跟客户聊天的时候,设计师会讲讲自己是怎么想的,让作品不只是眼睛看得到的东西,还让其具有心理的意义,这样既能用上AI算得快的优点,又保留了人创造的灵魂。

4.4. 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基础

庄子“齐物论”给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一种可能的认识论参考。现代生态危机很大程度上源自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观,把自然当作了征服和利用的目标。包庆德等学者在探讨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时指出,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哲学层面寻找与市场经济的契合点。[10]这种探索固然重要,但庄子的“万物齐一”思想提供了更根本的解决方案:不是在既有框架内寻找平衡,而是从根本上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论预设。庄子倡导的人与自然在存在论层面的平等性,超越了环境伦理学仍然保留的人类主体性立场,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更彻底的哲学基础。庄子的“万物齐一”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万物在存在论层面的平等性。这种认识论要求我们重新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应由主宰者变成参与者,由征服者变成守护者。庄子的整体认识观着重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和彼此依赖,提醒我们要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破坏自然最后会危害到我们自身。他的“无为而治”思想给生态治理提供了智慧,提醒我们顺应自然规律,不要硬性改造自然。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况,给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价值目标。这种认识论支撑有益于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还为制定生态政策,发展生态技术提供了哲学指导。在生态文明成为人类共同向往的时候,庄子的理论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非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例如一个位于山区的社区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采用了融合传统智慧的方法。村民们首先转变了观念,由原来的“改造自然”转变为“倾听自然”。他们观察山体自然水流的走向,不再修建直线型的排水渠,而是根据地形建造出曲折的生态沟渠。在植被恢复方面,他们不再直接种植经济林木,而是调查原生植物种类,以恢复本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上采用轮作休耕制度,让土地有休息的时间。这些做法让社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和精神状态也明显提升,并探索了可持续的人地关系。

5. 结语

庄子《齐物论》的认识论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部分,非二元对立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在当下仍有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和当代认识论、文化理论、技术哲学、环境哲学的交流,找寻到了这种古代思想也许会给予我们新的理论视角。可以指出的是,庄子的认识论并不是解决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它只是提供一种思考道路。当与西方认识论传统展开对话时,庄子的思想或许能帮助我们拓宽理论视野,从而为塑造更为多元的认识论体系赋予参照。这种跨越时空的理论对话的价值在于它可能带来新的思考,而不是给出最后的答案。在未来可以继续研究怎样在保持理论严谨性的情况下把庄子的哲学领悟变成可操作的理论框架,给当今的认识论研究增添一种非二元思维的理论视野。庄子《齐物论》的认识论不仅是对西方认识论传统的有益补充,也为基于本土哲学资源的认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武道房. 道与人生困境的超越: 庄子《齐物论》新释(五) [J]. 文史知识, 2024(6): 86-92.
[2] 武道房. 道与人生困境的超越: 庄子《齐物论》新释(七) [J]. 文史知识, 2024(8): 72-78.
[3] 吕永林. 齐物、死亡本能与自我有无之道——藉由庄子《齐物论》而反观当代世界的“自由自在”之欲[J]. 上海文化, 2024(3): 114-122.
[4] 李智福. 庄子“齐物论”属读辨正[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8(6): 144-152.
[5] 肖朗. 庄子《齐物论》现象学美学诠释——兼论其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之会通[J]. 中国诠释学, 2018(2): 134-142.
[6] 武道房. 道与人生困境的超越: 庄子《齐物论》新释(六) [J]. 文史知识, 2024(7): 78-86.
[7] 贺莉. 从过程思想看《智慧说三篇》的主要观点[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8] 张新科. 文化自觉与艺术自觉——从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谈起[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 31(5): 34-37.
[9] 邬天启. 邬焜信息哲学的诞生和发展[J]. 情报杂志, 2019, 38(5): 147-153, 185.
[10] 包庆德, 解保军. 探寻生态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及其进路——中国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2011年年会评述[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2, 29(3): 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