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发展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能源转型产业链与绿色制造产业。近几年,制造业面临国际国内包括全球供应链重构、国内需求收缩与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形成的三重压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核心的减税政策显示出“稳投资、促转型”的双重作用,其通过降低企业税负直接释放现金流,理论上可缓解融资约束,激发企业研发投入与设备更新意愿。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突出,产业规模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湖南工程机械再制造作为产业链的一环,自带天然的品牌优势。三一集团、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星邦智能等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扎根湖南,为再制造领域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本文以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为切入口,研究评估企业所得税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的政策效应。
当前多数文献聚焦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疏于解析减税政策如何通过企业投资决策、创新行为等微观渠道影响产业链韧性。尤其在面对近年来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与结构性减税政策叠加的背景下,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独立效应亟待量化剥离。本文在理论上构建“政策激励–现金流优化–投资行为调整–创新产出跃迁”的链式传导模型,补充企业所得税在工程机械制造业微观作用机制的理论效应路径,为财政政策精准设计提供微观经济学依据。
基于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代表企业税务申报与财务面板数据,从企业微观数据分析减税对研发强度、智能化改造投入的边际影响,识别政策受益主体特征,比如规模门槛、产权性质差异等。现下,部分政策窗口期临近,本文结论将为“是否延续优惠政策”“如何优化行业适用标准”等关键决策提供经验证据,助力制造强国战略与新型工业化布局。并为我国适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设计的双支柱解决方案及全球最低税国际税务改革方案提供微观上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一) 湖南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研究
工程机械产业是湖南“制造强省”战略的首位产业,正在积极打造世界级产业,在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其在集群演化、数字化与绿色转型、国际竞争力主题,学术界与政策研究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献成果。李志坚(2020) [1]构建“制度–技术–市场”三维模型,指出政府与龙头企业的交替主导是长株潭集群跨越式升级的核心动力;Li & Wang (2022) [2]利用海关–企业匹配数据验证出口学习效应使集群全要素生产率提升9.4%;Zhou et al. (2024) [3]基于三一“灯塔工厂”案例发现数字孪生技术令设备停机时间下降28%;在绿色转型方面,王若虚(2022) [4]预测湖南电动工程机械市场渗透率将在2027年达到42%,2022~2027年累计减排CO2约1.8 Mt;Hu et al. (2024) [5]的准实验研究表明绿色信贷政策使湖南上市工程机械企业绿色专利产出增加18%;在国际化方面,陈颖(2021) [6]与Xu & Yang (2023) [7]分别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揭示湖南在国际服务网络密度上仍落后卡特彼勒0.47分,是国际化最大短板;Zhao et al. (2024) [8]则基于2018~2023年HS8位海关数据发现湖南二手工程机械对东盟出口年均增长60%,成为对冲欧美市场波动的韧性来源。
然而,既有研究仍存在明显局限:一方面,多数文献倾向于将工程机械行业视为同质整体进行分析,未能系统揭示其内部细分领域(如土方机械、起重机械、混凝土设备等)在技术路线、政策响应与市场结构方面的显著差异,导致相关结论缺乏微观基础与行业深度。另一方面,现有成果多侧重于宏观描述和个案分析,缺乏对不同规模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绿色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障碍及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与政策参考价值。
(二) 企业所得税减税政策的影响研究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柱,其做强做优始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而税收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其中,持续实施的减税政策通过直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为制造业企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尤其在激发企业研发创新活力与引导投资行为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政策效能。
在税收优惠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层面,相关研究已形成明确共识。赵德昭[9]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通过允许企业在资产使用初期计提更多折旧、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助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与产能升级的步伐。
而在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创新的关联领域,现有研究更是从多重维度验证了政策的积极效果。陈爱霞和袁始烨[10]研究表明税收优惠政策能够直接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水平。王玺和刘萌[11]的研究深入剖析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作用机制,指出该政策不仅通过允许企业在税前多扣除研发费用来降低研发成本,还能通过增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为持续研发提供资金保障,最终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韩仁月和马海涛(2019) [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率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三种方式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最为突出,这源于其直接与研发行为挂钩、精准降低研发成本的特性;税率优惠应能整体减轻企业税负激励效果居中;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由于更多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对研发投入的直接撬动作用相对较弱,效果在三者中最差。国际经验也对此提供了有力佐证,Guceri [13]等(2019)通过分析英国2008年出台的一项税收政策发现,该政策通过降低企业研发活动的实际成本,显著提升了企业自主开展研发的意愿与能力;Atanassov和Liu (2020) [14]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同样表明,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减免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创新研发的资金门槛,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培育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上而言,无论是国内实践还是国际经验,均充分证明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研发成本、优化资金配置等路径,在激励企业投资与研发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 减税政策对湖南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研究
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减税政策的具体表现。减税政策直接作用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有助于产业升级与协同。当前减税降费研究较少集中于单个特定省份以及特定行业,在湖南省减税政策方面,杨莎文(2022) [15]在梳理过程中,得出工程机械行业在内的重工业普遍政策实施效果良好,展现出湖南省制造业自我修复的优势和各项政策的精准施力效果。由于工程机械行业属于制造业,当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是重要趋势,对制造业的文献研究结果可以影射至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
在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方面,现有文献研究多集中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以及绿色财税政策与绿色生产等方面。当下对企业所得税具体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以及税率优惠。李启平、陈壮(2025) [16]基于供应链关系理论视角,实证研究分析税收优惠与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得出税收优惠能够显著增强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的结论,并建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伍红、程宇翀(2025) [17]以2016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研究节点,得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推动制造业企业数智化转型具有积极作用。韩霞翟、光耀(2025) [18]依托京津冀地区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详实数据得出税收优惠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均展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数字化投入有效促进税收优惠向创新成果的转化。赵旭杰(2022) [19]等人在研究结构性减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指出,加速折旧政策主要通过直接激励企业研发投入提升试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还有学者对小微企业关于所得税税收政策对资本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崔惠玉、徐颖、王宝珠(2024) [20]立足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对小微企业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提升了小微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
在评估减税政策与产业升级协同作用方面,梁运吉、孙兴旺、梁梓潞(2023) [21]深化减税机理经济后果研究,得出减税激励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减税激励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助力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田时中、张健(2022) [22]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减税背景下直接税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税种税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现有关于减税政策对湖南工程机械行业影响的研究,在对加计扣除政策的考察多聚焦于宏观税负减轻,未能深入揭示其对具体企业研发投入质量、方向及最终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的具体作用机制,忽略了不同规模企业存在的政策获得感差异及执行成本问题。其次,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研究大多关注短期规模扩张,缺乏对投资结构优化、技术升级以及长期动态效率影响的细致分析。本文从微观层面对政策激励与市场内生动力间的交互关系进行辨析,一定程度上弥补空缺。
3. 湖南省工程机械制造业相关数据支撑
工程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状况与国家宏观政策紧密相关。近年来,在深化税制改革的背景下,企业所得税政策的优化调整,成为降低实体企业负担、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举措之一。长沙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其税负变化与政策响应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因此,本章在概述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长沙产业地位的基础上,选取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三家长沙本土培育的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其近年营收与利润数据,为后续章节具体评估企业所得税政策调整对长沙市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激励效果奠定实证基础。
(一) 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长沙产业地位
当前,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正处于稳健发展阶段,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产品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远销海外众多国家和地区。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泛在化、国际化方向上持续发力,国际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长沙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是与美国伊利诺伊州、日本东京齐名的产业集聚地,产业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集群规模突破2500亿元,占全国30%以上,出口额达290.6亿元,同比增长22.9%。这里汇聚了多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产品涵盖12大类、100多个小类、近500个型号规格,占全国工程机械品种的75%,形成了全门类、全产业链的布局优势,在全球工程机械版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 长沙市工程机械制造标杆企业近年营收及利润情况
1)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主营工程机械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2023年位列全球工程机械第4,混凝土机械全球第一。受益于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西部大开发15%优惠税率及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2023年共减税46亿元,直接增厚净利润约30亿元,为新能源重卡、灯塔工厂等战略投入提供现金流支撑。
(1) 营业收入实现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呈现先下降但后又有逐步上升趋势。2022年、2023年、2024年一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2.78亿元、179.97亿元、178.30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二季度累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00.72亿元、399.15亿元、390.60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季度累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91.65亿元、561.36亿元、583.61亿元;2022年、2023年全年累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08.22亿元和740.19亿元。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企业年报
Figure 1. Income performance from March 2022 to December 2024 (Sany Heavy Industry Co., Ltd.)
图1. 2022年3月~2024年12月营业收入情况(三一重工)
从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看,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先上扬,至峰值后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2023年、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11.25%和−0.92%;2023年、2024年二季度累计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0.39%%和−2.14%;2023年、2024年三季度累计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8.42%和5.90%。1
(2) 净利润水平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一季度增加净利润16.41亿元,二季度增加净利润10.90亿元,三季度增加净利润9.90亿元,四季度增加净利润6.83亿元。2023年一季度增加净利润15.61亿元,二季度增加净利润19.35亿元,三季度增加净利润6.51亿元。从2023年6月到2024年12月,净利润增长速度先下降后增长。2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企业年报
Figure 2. Net profit situation from March 2022 to December 2024 (Sany Heavy Industry Co., Ltd.)
图2. 2022年3月~2024年12月净利润情况(三一重工)
2)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创立于1992年,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是驰名国际的工程和农业机械制造商,业务遍及全球。公司专注于工程与农机设备的创新研发、智能制造、全球销售及技术服务。三十多年砥砺前行,已铸就全球化企业格局,其核心产品跨越10大类别,形成55个系列,囊括超过460种机型。国家推行的企业所得税减税措施,切实减轻了中联重科的税负压力,成为驱动其营业收入扩张和利润水平攀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1) 营业收入实现情况
从下图3可以看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在2023年实现增长,但在2024年出现回落。具体来看:从单季度看: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7.73亿元,同比增长12.93%;但结合累计数据推算,二季度单季增长乏力。从累计看:2022年、2023年、2024年二季度累计营业收入分别为212.99亿元、240.75亿元、245.35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季度累计营业收入分别为306.49亿元、355.14亿元、343.86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16.31亿元、470.75亿元、454.78亿元。从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看:2023年各阶段(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均实现了正增长,增速分别为4.13%、13.03%、15.87%、13.08%,增长势头强劲。2024年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一季度同比增长12.93%,开局良好;但上半年累计增速大幅放缓至1.91%;前三季度累计增速转为负增长(−3.18%);全年最终录得负增长(−3.39%)。这表明公司营业收入在2024年面临较大压力。3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企业年报
Figure 3. Income performance from March 2022 to December 2024 (Zhonglian Heavy Industry Co., Ltd)
图3. 2022年3月~2024年12月营业收入情况(中联重科)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企业年报
Figure 4. Net profit situation from March 2022 to December 2024 (Zhonglian Heavy Industry Co., Ltd.)
图4. 2022年3月~2024年12月净利润情况(中联重科)
(2) 净利润水平
中联重科在2022年及之后年度的净利润情况呈现一定的波动特征。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为7.73亿,到2022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6.22亿,呈现出下降趋势;2022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11.81亿,相比第三季度有所回升。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为6.11亿,较2022年上半年有所下降;2023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5.01亿,持续下降;2023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9.01亿,又出现回升。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91亿,继续下降;2024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3.81亿,仍在下降;2024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7.01亿,再次回升。整体来看,中联重科净利润在各季度之间存在起伏变化,可能受到市场环境、行业竞争、公司经营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4
3) 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是集隧道智能装备施工、高端轨道设备装备的研究、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湖南长沙,是国家认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成功入选2024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连续8年稳坐该榜单,展现了其在行业内的卓越贡献。企业所得税减税政策的实施,帮助铁建重工在营业收入方面减轻了税费负担。
(1) 营业收入实现情况
从下图5可以看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22年、2023年、2024年一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1.36亿元、23.65亿元、23.95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二季度累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3.62亿元、55.64亿元、48.03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季度累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8.71亿元、73.95亿元、68.01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四季度累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1亿元、100.3亿元、100.5亿元。从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来看,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均保持可观水平。2023年、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5.18%和4.28%;2023年、2024年二季度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1.94%和1.55%;2023年、2024年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1.19%和1.24%;2023年、2024年四季度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0.98%和1.00%。5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企业年报
Figure 5. Income performance from March 2022 to December 2024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Co., Ltd)
图5. 2022年3月~2024年12月营业收入情况(铁建重工)
(2) 净利润水平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4.17亿元,二季度累计净利润10.26亿元,三季度累计净利润12.16亿元,四季度实现累计净利润15.9亿元。2024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69亿元,二季度累计净利润7.23亿元,三季度累计净利润−10.30亿元,四季度累计净利润15.08亿元。从同比增长来看,以2022年为基期,2023年一季度增加净利润0.40亿元,二季度增加净利润0.11亿元,三季度增加净利润−1.88亿元,四季度增加净利润−2.50亿元。2024年一季度增加净利润−0.48亿元,二季度增加净利润−3.03亿元,三季度增加净利润−1.86亿元,四季度增加净利润−0.86。净利润第一季度表现较其它三季度更优,净利润增长速度在可控范围之内,全年实现较为可观的利润水平。6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企业年报
Figure 6. Net profit situation from March 2022 to December 2024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Co., Ltd)
图6. 2022年3月~2024年12月净利润情况(铁建重工)
4. 减税效果评价——以长沙市工程机械制造标杆企业为例
为精准评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长沙市工程机械制造标杆企业的实际减税效果及传导机制,本研究聚焦于两项最具影响力的核心政策:其一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重点考察其如何通过即时、可观的现金节税,降低研发成本,激发企业显著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扩大研发团队规模并驱动专利产出爆发式增长,形成“高投入–高减税–更高投入”的创新闭环;其二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重点剖析其如何通过允许设备“购进即抵税”,在设备投资初期快速释放巨额现金流,有效缓解重资产行业资金压力,并转化为持续的研发投入或智能产线升级,最终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产运营效率。通过分析这两项政策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的具体实践、量化节税规模及其向研发投入、技术升级和财务优化的转化路径,以系统揭示企业所得税减税措施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应与战略价值。
2023年1月1日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7号》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一次性由75%提升至100%,并同步把资本化研发支出的税前摊销比例从175%提高到200%。研发费用主要包括研发人员薪酬、试制材料、设备折旧、外部技术协作费等。新政允许企业在当年7月预缴、10月预缴及年度汇算清缴三个节点自主选择享受,形成“研发支出–即时减税–现金回流”的完整闭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不在负面清单之列,可长期、全额适用该政策,为重资产、长周期的装备制造行业提供了稳定、可预期、可量化的税收红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实施,可显著降低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所得税支出规模,缓解企业现金流出压力,为企业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提供资金“活水”。
2023年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全年研发费用58.6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7.92%,费用化金额约50.03亿元,资本化金额约8.62亿元;专利年申请量1533件,研发人员增至8057人。按照100%加计扣除比例计算,2023年度可加计扣除金额58.65亿元;若仍执行75%比例,可加计扣除金额为43.99亿元,二者差额14.66亿元。按25%所得税税率测算,2023年度企业所得税现金节约3.66亿元,并提前在7月预缴环节回流现金3.13亿元,相当于获得一笔无息贷款,年化节省财务费用约1400万元。政策红利已全部转化为再投入:2024年公司预算将研发投入强度上调至8.5%以上,并继续扩招研发人员至8500人,形成“高投入–高减税–更高投入”的良性循环。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显著提升了中联重科的创新动能:2023年该政策直接释放2.15亿元现金流所得税节约,其中约83亿元提前回流优化资金成本,年化节省财务费用近千万元。这些红利驱动公司持续加码企业2023年研发强度达7.3%,专利申请1652件;2024年更将研发强度目标上调至8.5%以上,形成“政策减负→研发扩容→技术突破”的正向循环,加速高端制造竞争力提升。同时在资金方面,该政策能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节省的资金可回流至研发环节,用于购置设备、开展研究等,增强研发实力;在研发投入上,降低了研发成本,激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占比,有望上调研发投入强度目标,加大研发资源倾斜;在创新成果上,减轻税负释放的资金为专利研发提供保障,促进专利产出,且资金红利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提升专利数量和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铁建重工在2021~2024年间保持了非常高的研发投入水平和研发强度,这显示出对技术创新的坚定承诺。在2023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下,铁建重工2024年研发费用达9.14亿元,较2023年的8.81亿元增长,研发强度从2023年的0.0878提升至0.0909,发明专利获得数从2023年184件增至2024年311件,彰显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企业提升创新实力,推动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双增长,凸显政策对企业研发的显著推动作用。同时高额的研发费用是其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核心前提,每年为其带来可观的节税效益,估算年均节税超1.5亿元,四年累计超6亿元,有效反哺了研发活动。
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37号》允许企业新购进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设备、器具(不含房屋建筑物)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单位价值超过500万元的,可按规定选择将折旧年限缩短至法定年限的不低于60%,或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机械工程行业作为制造业核心领域,自2015年起即明确适用重点行业加速折旧政策,2019年后全覆盖于全制造业优惠框架。新政为机械工程企业购置生产设备、研发仪器等核心资产提供了“购进即抵税–现金加速回流”的高效路径,特别是500万元以下设备的一次性扣除,能显著减少设备投入当期所得税税基,直接缓解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初期的现金流压力,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提供即时、可量化的税收资金支持,强化了装备制造业重资产运营模式下的竞争力与创新动能。
2022~2024年,三一重工固定资产净值呈政策驱动型波动:2022年资本支出56.65亿元,净值增47.7%至196.36亿元;2023年资本支出45.25亿元,净值续增19.4%至234.53亿元;2024年资本支出缩至29.38亿元,净值却降4.62%至223.69亿元。这一非线性变化源于制造业加速折旧政策。2024年,公司一次性税前扣除了40.22亿元设备折旧,直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按25%税率节税约10亿元,比常规折旧多释放6.3亿元现金流,对冲行业下行,全年经营现金流仍达321.5亿元,净利润保障倍数2.8倍。省下的税金全部投向研发,2023~2024年研发强度保持7.9%,高于行业均值的5.2%,形成“加速折旧→税负优化→研发强化”的正循环。固定资产周转率升至1.98次,年化节省财务费用约3500万元,相当于获得8亿元无息融资。
2022~2024年,中联重科的固定资产管理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响应特征。2022年公司固定资产净值达到152.98亿元,次年资本支出增加24.2%至190亿元,带动净值稳步提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财务表现:尽管资本支出大幅攀升至403.53亿元,但净值增速却放缓至3.2%,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公司主动采用激进折旧策略的结果。通过将关键生产设备的折旧年限从5年压缩至3年,公司2024年额外增加折旧计提约60亿元,产生节税效益15亿元。这种策略不仅优化了税负结构,更将释放的现金流重点投向智能产线改造,使研发强度维持在5.5%的行业领先水平。资产周转效率的持续提升(固定资产周转率从0.54提高至0.62)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成功。
铁建重工的折旧政策展现出更强的市场适应性。2023年受益于专项设备税收优惠,公司资本支出增长82.6%至16.3亿元,推动净值显著提升。而2024年采取的反周期操作尤为值得关注:在资本支出收缩83.2%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实现净值5.6%的负增长,创造约3.2亿元的税盾效应。这种弹性管理使公司在行业低谷期仍保持2.1倍的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同时将关键设备的剩余价值率控制在75%以上,为下一轮产能扩张储备了优质资产基础。其折旧政策与业务周期的精准匹配,体现了成熟的重资产运营智慧。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通过对2019~2024年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企业所得税减税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实际税负率。以三一重工为例,其实际税负率从2019年的18.7%降至2023年的14.3%,降幅达4.4个百分点。减税带来的直接效益体现在:企业净利润平均提升12%~15%,经营活动现金流改善约8%~10%。特别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后,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从3.2%提升至4.7%,显示出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规模企业受政策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凭借完善的财务体系和专业的税务团队,能够更充分地享受政策红利。数据显示,龙头企业平均节税效率达到85%,而中小企业仅为60%左右。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研发费用归集的规范性;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效应;政策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实施的区域性税收优惠试点(如长沙自贸区智能装备投资抵免)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马太效应。
减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加速折旧政策促使企业设备更新周期从平均5年缩短至3.5年;研发加计扣除推动行业专利年申请量增长3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2~2024年间,湖南工程机械行业智能化改造投资年均增速达2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表明税收优惠不仅带来短期财务改善,更通过改变企业投资决策,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发现,部分企业对政策存在依赖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限。
(二) 政策建议
可构建动态调整的税收优惠机制,根据行业发展阶段和企业需求变化及时优化政策工具。对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可考虑实施超额累进式加计扣除政策,如研发投入强度在5~7%之间的部分给予120%加计扣除,超过7%的部分给予150%加计扣除。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申报难题,建议开发智能申报辅助系统,整合税务、科技等部门数据,实现“一键式”政策匹配和申报。同时,应建立减税政策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政策效果评估,及时调整优化政策内容。
建立“税收政策+”的支持模式,将税收优惠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有机结合。具体可探索以下协同机制:一是建立“税收优惠 + 产业基金”联动机制,对重点领域的创新项目给予组合式支持;二是实施“税收减免 + 科技信贷”配套政策,对享受研发加计扣除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三是推行“税收返还 + 人才补贴”捆绑政策,鼓励企业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建议由省工信厅牵头,建立跨部门的政策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保各项政策协同发力。
同时从三个层面提升企业政策运用水平:在政府层面,由税务部门联合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专题培训,重点提升中小企业政策理解和运用能力;在企业层面,引导企业建立专业税务管理团队,完善研发费用归集体系,建议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专职税务管理岗位;在行业层面,鼓励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成立行业税务创新联盟等方式分享经验。同时,要引导企业将政策红利重点投向核心技术攻关和数字化转型,避免简单扩大传统产能。建议建立政策资金使用跟踪机制,对将减免税款用于创新研发的企业给予额外奖励。
基金项目
2024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湖南省4*4现代产业体系的减税政策效果评估——以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为例”(湘教通[2024] 191号)。
NOTES
1文中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企业年报。
2文中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企业年报。
3文中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企业年报。
4文中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企业年报。
5文中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企业年报。
6文中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企业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