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标题翻译中的意义延宕与收束——以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为例
The Différ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Documentary Titles —Taking the Documentary “Second Life” as an Example
摘要: 《人生第二次》作为央视网精心打造的“人生三部曲”系列人文纪录片,发挥出了主流媒体的引领价值。纪录片是跨文化交流、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纪录片标题翻译对纪录片海外传播效果的推进作用不容小觑。本文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标题汉英翻译为例,探讨影视标题翻译中的意义延宕与意义收束,从而提升标题翻译质量,促进中国纪录片更好地走出去。
Abstract: As a part of the series of humanistic documentaries of “Life Trilogy” elaborated by CCTV, “Second Life” has played the leading value of mainstream media. Documentary i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splaying national image, and the role of documentary title translation in promoting the effect of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documentaries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of the humanistic documentary “Second Life”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différ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documentary title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itle translation and promote Chinese documentaries to spread abroad better.
文章引用:何嘉媚. 纪录片标题翻译中的意义延宕与收束——以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52-5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25

1. 研究背景

自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众多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的修文物之旅》等,纷纷通过央视网、CGTN以及YouTube等社交媒体渠道投放至海外平台,并引起热烈的反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是新时代文化外宣的核心使命,同时亦是破解西方民众对现代中国认知误区的一把关键钥匙。由央视网、SMG纪录片中心与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通过八个单元的故事,观察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八组普通人面对逆境如何“重塑人生”,展现了在困境中普通中国人的坚韧与生命力。自播出以来,这部纪录片荣获了2022年第二季度国产优秀纪录片、亚洲电视大奖之最佳社会观察节目等多项荣誉,它为海外观众深入认识当代中国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在学术层面,影视翻译、跨文化传播及纪录片研究等领域已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关于视听翻译中跨文化适配的论述[1],以及国内研究者对中国影视“走出去”中文化符号转译的探讨,共同构建起该领域的理论框架[2]。在标题翻译这一分支中,现有研究多从目的论[3]、接受美学[4]和多模态话语分析[5]等视角出发,讨论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受众心理预期管理以及国家形象构建策略。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本地化行业的发展,不少研究也开始关注自动翻译与人工审校协同模式在影视译制中的应用[6]。中国的纪录片行业亦是蒸蒸日上,存在巨大发展空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了解往往是从其标题开始的,恰当的标题翻译能够揭示内容及主旨,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纪录片标题翻译的质量对提升纪录片海外传播效果尤为重要。例如,皮克斯动画电影《Soul》在内地上映时,官方译名《心灵奇旅》相较于另一个被放弃的直译名《灵魂》,被认为更富诗意和哲学意味,成功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其最终突破3亿人民币的票房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译名的市场吸引力[7]。尽管如此,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首先,大多数标题翻译研究仍集中于电影和剧集领域,针对纪录片标题的系统性研究相对稀缺[8];其次,现有成果多聚焦于语言层面的策略分析,未能充分纳入制片、发行、审查等外部因素对翻译决策的制约[9];第三,跨学科对话尚显不足,尤其是从传播效果评估、受众认知心理等维度展开的实证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10]。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人生第二次》中八个单元的标题的翻译出发,在分析纪录片标题翻译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如何在意义延宕与意义收束之间取得平衡,并探讨译者面临的多重约束与策略选择,旨在为该领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提供新参考。

2. 意义延宕与意义收束

2.1. 意义延宕

意义延宕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概念,最初由雅克·德里达提出。在他看来,一个词的意义不是由它自身决定的,而是通过与其他词的差异以及在时间上的延迟来确定的[11]。德里达的“延宕”概念强调了语言的多义性和解释的开放性,指出文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并且随着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变化[12]。这种对语言和文本的理解为文学批评、哲学、语言学和其他人文学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这种现象导致文本的开放性,读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个人背景来多样化解读同一文本,从而达到从而深化主旨、扩展意蕴,达到含蓄婉致的艺术效果。

2.2. 意义收束

“意义收束”这个概念在学术研究中通常指的是对一个概念或语词的多重含义进行整理、整顿和收拢,以便形成一个清晰、稳定且具有一致性的意义结构。这一过程涉及对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使其能够在特定的理论体系中发挥明确的作用[13]。与意义延宕相反,意义收束强调的是如何在多种可能性中找到一种较为确定的意义理解。意义收束是一种在标题或命名中通过精简词汇来集中表达主题或核心内容的技巧意义,通常涉及到对文本或话语进行详尽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意图、文化背景、受众预期等因素,从而在可能的多重解释中选择一种被广泛接受或符合逻辑的解释。通过意义收束,读者或听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和应用文本或话语中的信息。

意义延宕与收束也就是外延和内涵的意思,如果还原到符号学的基本术语,对应的是所指和能指两个方面[14]。意义延宕深化文章或作品的主旨,扩展其意蕴,使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意义收束收拢某一概念或事件的意义范围,让内容更加完整和清晰,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3. 《人生第二次》中的意义延宕与意义收束

《人生第二次》用八集八个字,两两对应的方式,尝试讲述着中国人情感深处的爱与怕。“圆”与“缺”,关乎骨肉亲情的分离和重逢;“纳”与“拒”,讨论身体的缺陷和容貌的焦虑;“是”与“非”,聚焦司法领域,记录出狱后的二次人生,以及期待公平正义的申诉人;“破”与“立”,则对准了时代新女性,她们有的走出不幸的婚姻,有的不甘在流水线做工,通过自学,改变了命运1

其中,每集纪录片的开头都会有对该集标题的解读:“圆”是“一场失散18年后的久别重逢”(Reunion Restaurant);“缺”是“一轮对命运说不的逆风长跑”(Running for a Future);“纳”是“一趟与自己和解的轮椅进藏之旅”(Storm Survivors);“拒”是“一段不甘被容貌左右的修整人生”(Restructuring Faces, Rebuilding Lives);“是”是“一册法理与人情的检察案卷”(The Last Resort);“非”是“一场走出高墙后的自我救赎”(No Looking back);“破”是“一回冲破婚姻围城的重新出发(Moving on)”;“立”是“一本流水线女工的进阶日记”(Turnaround)。经过对这八个英文名的深入剖析,笔者观察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巧妙地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更对纪录片标题所承载的深层意义进行了精心的延宕与巧妙的收束。

3.1. 标题翻译中的收束:“圆”与“缺”

纪录片首集“圆”叙述了一对湖北夫妇历经十八年艰辛,终于找回被拐孩子的感人故事。片中对“圆”进行了富有深度的解读:“圆”这一字承载着“散而重聚”的深远寓意,与“团圆”、“圆满”等词汇相互呼应,描绘出一幅完满而和谐的画面。纪录片引用了宋代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中的名句:“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中圆满与缺失的交织,以及对于重聚的深切期盼。失去儿子的十几年里,母亲经营着一家餐馆,用双手维持着家庭的生活,同时也积攒着寻找儿子的费用。这份漫长的等待,早已让“团圆”的含义深深地凝结进了这家餐馆之中。

这集的标题“圆”被巧妙地译为“Reunion Restaurant”,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在漫长的寻子岁月里,母亲凭借经营一家小餐馆维持生计,孩子寻回后,餐馆的收入仍成为支持儿子创业的重要来源。餐馆这一意象在纪录片中频繁出现,不仅代表了主人公的坚韧与努力,更成为“团圆”主题的生动写照。这个意象在本集中反复出现,具有代表性,对展现主人公个性和反映“团圆”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虽然译文标题并未与原文的标题完全对应,但“Reunion Restaurant”但是这个翻译点出了题目的神韵与本真。译者选择了将“圆”具象化为“Reunion Restaurant”,将“圆”的意义进行缩小收束,将原本泛指的“团圆”概念聚焦到这一家小小的餐馆上。这样的翻译策略不仅符合纪录片的主题,也让观众能更加深刻地体味到人生的百态。把“团圆”这个泛化的概念具体化,由面及点,将总体意义上命运多舛,聚焦到平凡的个体,暗合了记录的主旨,让纪录片的观众更能深切地体味人生百态。这一标题,不仅仅是对第一集内容的完美呼应,更是对纪录片主题的深刻诠释。

同“圆”一样,第二集“缺”的翻译同样运用了意义收束。“缺”聚焦于一群曾经家庭破碎、心灵受创的孩子。这些孩子被来自东北的体育老师柏剑先生收养,共同生活在训练营中。他们通过坚持不懈的晨跑,在汗水中找到了坚持与希望。这份坚持不仅为他们赢得了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更成为他们心灵重建的基石。纪录片对标题“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缺”字在字面上意味着残破,进一步引申为事物的不完整或存在缺漏,表达一种不完整或不足的状态。纪录片巧妙地引用了明代何绛的《赭山访沈天士》中的诗句:“何如天上月,缺久又重圆”,寓意着即使生活中存在缺失,也总有希望与机会使其重新圆满。

“缺”的英文翻译为“Running for a Future”,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本集中除了展现孩子们的心理外,最多的场景就是他们在奔跑。无论是凌晨在马路上的奔跑,还是午间在乡间小道上的疾奔,这些都是他们蓬勃生命力的体现。柏剑的关怀弥补了他们的生命中的各种缺憾,给予了他们温暖的住所、充足的食物以及同伴的陪伴。但跑步却是最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事物,是真正能填补他们自己生活中、心灵上的“缺失”。日复一日的奔跑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将“缺”的英文翻译为“Running for a Future”无疑是对主旨的精准聚焦,巧妙地将焦点缩小至“running”这一核心动作,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孩子们充满挑战与希望的生活状态。标题中的“running”不仅代表了物理上的奔跑,更象征着一种努力、奋斗和不断向前的精神。这样的解读使纪录片更具逻辑性,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缺”这一标题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3.2. 标题翻译中的延宕:“非”与“破”

第六集“非”描绘了一位曾在监狱中度过了漫长11年时光的主人公,如何勇敢面对一个早已物非人非的社会的故事。这个“非”字既承载了错误的意味,又隐含着改变的深刻内涵。“非”字在汉语中既可以组成“非法”,也可以构成“痛改前非”。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曾写道:“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主人公的故事与这句诗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在监狱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面对的是冰冷的高墙和严格的纪律。然而,当他终于重获自由,回到这个早已变得陌生的社会时,他并没有选择逃避或沉沦。相反,他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适应这个新的世界。

在一般情况下,“非”通常被翻译为“wrong”,该集取名为“非”是因为主人公曾经犯错入狱,结合该集具体语境“非”可以翻译而“wrong path”(曾误入歧途)。然而,译者巧妙地将其译为“No Looking back”,这一翻译不仅巧妙地避开了原题目中“非”所可能带来的负面联想,而且将观众的焦点从过去转移到了当下和未来。这一译名强烈地暗示了纪录片的内容——主人公在刑满释放后,勇敢地迎接新生活。具体来说,“No Looking back”(勿回首)这个表达传达了主人公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样的翻译不仅精准地贴合了本集的主题,也为观众在观看之前营造了一个积极的心理预期,让“No Looking back”成为对原题目意义的一种深刻延宕,使其更具感染力。在独到视角下,一个“重新做人”的事件被赋予了“勿回首”的深远象征意义,从而具象化地转化为一个宏大的概念。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放大或扩展,而是译者通过深刻的洞察力,将这个点状的瞬间升华为一个宽广的视野面。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内涵,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思考深度。

与“非”的翻译相似的还有“破”。第七集“破”聚焦于女性,讲述的是婚姻破裂后,不同女性在不同境遇下所做出的不同决定与行为。在这一集的解读中,“破”这一词汇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双层含义。它象征着破碎,意味着某种状态或关系的不再完整,如同婚姻破裂后,家庭结构的瓦解和个体情感的断裂。但同时,“破”作为动词也蕴含着突破和改变的意味。“破”字在汉语中能够构成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如“破碎”、“冲破”等,这些词汇都生动地描绘了“破”所蕴含的力量和变革[15]。而在中国文化中,关于“破”的典故和诗句也不胜枚举,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诗仙李白的名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也寓意着纪录片中的女性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不断成长进步。

在英文字典中输入“破”,最先得到“damage”“broken”等词汇,但若对纪录片标题中的“破”进行直译,无疑会误导观众,不仅会偏离纪录片所要传达的深刻主旨,也完全忽视了标题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基于纪录片内容的解读,译者将“破”处理为“Moving on”(往前走),反而是突破了英文中“破”单一意义的束缚,赋予了“破”在该集语境下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这一处理不仅突破了英文中“破”字单一意义的局限,更准确地捕捉到了该集在特定语境下的核心含义。更重要的是,“Moving on”这一表达不仅局限于亲密关系的范畴,它象征着一种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纪录片所要传达的核心理念。因此,将“破”翻译为“Moving on”,使标题更符合纪录片所探讨的主题,能够引导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纪录片所要表达的内容[16]。译者的这一处理方式,不仅精准地传达了纪录片的内容主旨,更是对主人公勇敢面对生活挑战、追求自我重塑的一种深切祝愿。同时这种意义延宕的处理,也激发观众对影片深层内涵的想象与探究[17]

4. 译法比较与权衡

4.1. “圆”与“缺”的译法比较

“圆”这一集翻译为有象征意义的“Reunion Restaurant”。然而,该译法亦存在可商榷之处。以“Reunion Restaurant”完全替代原本高度抽象且富含哲学意味的“圆”,虽提高了可接受性,却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原概念中的文化厚度与诗意联想。英文译名将“圆满”“完整”等多重释义窄化为一次具象的“重聚事件”及物理空间“餐馆”,可能导致原词中的形而上维度被遮蔽。对于不熟悉中国团圆文化的西方观众,可能更倾向于从字面理解其为“一家重聚主题的餐厅”,而难以领会其背后深远的情感象征与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作者也给出了“Circle”或“Full Circle”的译法,这个译法更贴近“圆”的字面与哲学意象,虽抽象但预留了更多解读空间。每种策略皆代表不同的妥协:前者维持了概念开放性但可能造成理解障碍,后者则偏向功能主义却损失部分文化气质。当前译本选择将意象收束至餐馆,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语境导向。

“缺”的英文翻译为“Running for a Future”,该译法体现出译者基于内容高度凝练的再创造意图。然而,这一翻译策略也带来一定的阐释局限。原标题“缺”以高度凝练的方式涵盖了“缺失、缺憾、弥补”等多重哲学意味,既指向人物原生家庭的结构性残缺,也暗示生命历程中情感与物质上的空白。而“Running for a Future”虽动态积极,却未能完全传递这种深层、复杂的悲剧性内涵,尤其弱化了“缺”本身所承载的怅然与静态困境。对于不熟悉中文语境的目标观众,该译名可能更多引起对体育励志题材的联想,而难以领会原题所蕴含的沉重与辩证意味。作者给出的翻译为“The Run to Fill the Void”,这个翻译在保留“奔跑”意象的同时,明确点出“填补空缺”的行动与目的,更全面但也稍显冗长。当前译本“Running for a Future”选择强化希望与行动,符合国际传播中积极导向的常见策略。

4.2. “非”与“破”的译法比较

“非”的翻译“No Looking Back”以祈使句结构强化了决绝的心理暗示,为目标观众营造了正向观看预期,可视为对原题意义的情感延宕与主题升华。原标题“非”在汉语中不仅指“错误”,更隐含“是非辨析”、“反思”等静观维度,而“No Looking Back”简化了原词中的道德复杂性与回顾性思辨。对于重视文化关键词准确传递的观众而言,此译法可能导致原题哲学意味的部分流失。作者的翻译为“In the Shadow of ‘Wrong’”,该翻译更直译且保留隐喻色彩,强调“非”的持续影响与主人公克服过去的挣扎,更具文字张力。当前译文“No Looking Back”选择强化励志与和解色彩,符合传播中的积极叙事导向,体现出译者充分考虑受众心理与文化语境的功能主义策略。

译者将“破”译为“Moving On”,跳脱了字面束缚,捕捉到主人公走出婚姻与生活困境、主动寻求新生的核心叙事。但这个翻译仍有值得探讨之处。“破”在汉语中包含“打破–重建”的辩证过程,强调从破碎中蜕变新生的能动性,而“Moving On”偏重于“继续前行”,虽积极却弱化了“突破”的对抗性与原词中的意象张力。其次,译法完全脱离“破”的能指,可能导致标题与内容之间的符号关联在跨文化传递中彻底丢失。而笔者提供的翻译“Mending What’s Broken”则突出“修复”与“重建”的积极行动,呼应原题中“破”与“立”的二元关系。当前译本“Moving On”的选择,反映出外宣纪录片翻译中常见的归化倾向与情感优化策略,虽利于国际传播,却也体现出标题翻译中文化负载词难以完全传递的普遍困境。

5. 总结

意义延宕与收束的巧妙运用是确保翻译质量的一大关键。意义延宕保留了原文的丰富内涵和深邃意境,使观众或读者在接触到翻译标题时能够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这种策略有助于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感受到纪录片所要传达的深层意义。意义收束则是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意图的基础上,对翻译标题进行精准把控,确保其在传达核心信息的同时,不失其原有的韵味和风格。译者能够将原文的精髓凝练到最简短的标题中,使观众在第一时间就能把握纪录片的主旨和特色。

然而,这两种策略的实际效果并非仅取决于译者个人的“巧妙运用”,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受众文化认知、制片方定位要求、市场推广策略与审查规范等多重现实因素的综合制约。因此,译者的决策实际上是一种在多方限制下的动态平衡行为,其目的在于在文化真实性、传播有效性与社会语境适应性之间寻求可行方案,而非仅仅依靠某种策略来实现抽象的最佳传播效果。

NOTES

1摘自豆瓣《人生第二次》导演牧野在纪录片下的留言“标题不知如何起”。

参考文献

[1] Culler, J. (1982)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 Derrida, J. (1978) Writing and Differ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Díaz-Cintas, J. (2020) Subtitling: The Long Journey to Academic Acknowledgement.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34, 120-140.
[4] Nida, E.A. (2001)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John Benjamins.
[5]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2020)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6] Vermeer, H.J. (2000)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221-232.
[7] 曹娜. 影视翻译跨文化叙事能力尤为重要[N]. 中国改革报, 2025-03-28(004).
[8] 程乐松. 在语词与概念之间的“自然”——兼论中国古代思想研究的概念化方法[J]. 哲学动态, 2023(1): 41-51.
[9] 李楚菡. 数字化时代的志愿翻译行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2.
[10] 李幸芷. 多模态符号协同下广西文旅微短剧文化转译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25, 11(13): 80-84.
[11] 任彬源, 杨铮. “翻译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影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意象的译制与重构[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24(1): 131-135.
[12] 孙澜娣. 《你好, 李焕英》英语翻译中的语言适配与情感传递[J]. 英语广场, 2025(9): 11-14.
[13] 王洪林. 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学术史考察[J]. 中国翻译, 2022, 43(6): 106-113.
[14] 王芷珊, 苏雯超. 英汉字幕自动翻译的质量评估与认知接受研究[J]. 语言、翻译与认知, 2024(2): 32-43+127.
[15] 张佳旗, 邹紫娴. 传播视域下皮克斯动画电影的品牌建构——浅析其文化价值及市场营销策略[J]. 西部广播电视, 2022, 43(9): 85-88.
[16] 张志国. 意义延宕出来的美丽——对《去天堂》的一种解读[J]. 德州学院学报, 2020, 36(3): 37-40.
[17] 赵欣月. 跨文化转码视域下影视幽默的翻译机制研究——基于《老友记》汉译的四维策略与三维模型构建[J]. 青年文学家, 2025(18): 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