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栏目中文新闻标题的特点
作为新闻的眼睛,新闻标题往往具有封装新闻内容和吸引读者的双重目的。特殊标题通常简洁明了,能够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信息。《中国日报》的新闻标题在词汇、句法和修辞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个方面的情况。
《中国日报》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是中国了解全球事务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因此,《中国日报》新闻标题的英译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学者们越来越善于解释和运用这些理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信息沟通和读者反应,为新闻标题的翻译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对新闻标题的英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纵观其发展历程,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无缝自然的措辞、有意义的内容传递以及引发相似的读者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日报》新闻标题英译的实用策略和方法,这将有助于新闻翻译和功能对等理论研究的发展,并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奠定基础。此外,所获得的见解可以增强外国读者对中国新闻报道的理解,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1.1. 研究概况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被应用于各种文本体裁,尤其是新闻报道。图里认为,功能对等是每个翻译都应该追求的目标[1]。
著名学者尤金·奈达、纽马克和豪斯[2]-[5]强调了功能对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必须达到与原文相同的交际目的。此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考察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各种文本类型中的应用,包括新闻文章[6]和广告[7]。
与国际学者相比,国内学者似乎在这一特定领域进行了较少的研究,并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首先,一些学者从新闻翻译要求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例如,许菊[8]探讨了译者在保留新闻标题信息功能和审美功能方面的策略,认为新闻标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本类型,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和启示功能。因此,在新闻标题翻译中,译者应传达简洁、幽默、韵律美等属性。其次,其他语言学者从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研究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陈浩东和王颖[8]从文化的角度对新闻标题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认为译者应考虑到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英汉新闻标题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意义转换和相应的中译本的呈现。其他学者通过分析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来研究其翻译范围。沈志和[9]从缩略语、分词、不定式、修饰语、标点符号等7个方面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对修辞手法的研究也是新闻标题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涂小金[10],林林[11]和刘怡[12]对新闻标题中的各种修辞手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根据每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提出了新闻标题中修辞手法的具体翻译策略。
尽管新闻标题翻译在新闻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尤其是针对中文新闻标题英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中国日报》为蓝本,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框架,旨在为新闻标题的英译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和方法。
1.2. 功能对等理论的介绍
通过考察前人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该理论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为新闻翻译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理论基础。正如奈达所强调的,“译文的读者应该能够以与原文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原文”。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引入了“功能对等”的概念。他指出,语言的“功能”是言语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语法或表达习惯上必然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它们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13]。因此,奈达强调读者对译文反应的重要性,主张译文在目的语中寻求“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奈达进一步指出,这种对等只能是近似对等,即基于功能对等的接近程度的相似性[14]。
从这一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要求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做出相同或相似的反应。新闻、广告、科技文本等主要传递信息的文本的翻译需要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在奈达看来,语言具有表达、信息和解释的功能。因此,在这三个方面追求并实现目的语和源语之间的“最恰当的自然对等”是新闻译者掌握的重要原则[15]。
2.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栏目中文新闻标题的特点
作为新闻的眼睛,新闻标题往往具有封装新闻内容和吸引读者的双重目的。特殊标题通常简洁明了,能够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信息。《中国日报》的新闻标题在词汇、句法和修辞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个方面的情况。
2.1. 词汇特征
《中国日报》新闻标题中使用的词汇通常包括新词和四字格,主要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结合具体的环境和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将这些元素准确地传达给英语读者。
2.1.1. 新词汇
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上涌现出大量的新词,促使新闻作者在模糊、僵化的专业术语中优先使用小说术语甚至网络口语体,以增强新闻标题的吸引力。
1) “农”味十足的“村BA”为何火出圈
(China Daily 2022-08-12)
2) 冬季“无痛”早起攻略!早起困难户请查收~
(China Daily 2022-11-28)
3) 房地产金融“组合拳”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China Daily 2022-12-06)
在例(1)中,“村BA”是一个模仿NBA和CBA的新词,指的是农村篮球比赛。在例(2)中,“无痛”构成了一个网络流行语,被各种博主在分享相关建议或经验帖子时频繁使用,这使得读者在打开文本获取所需信息时具有挑战性。在例(3)中,“组合拳”原本是一个拳击术语,但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新闻标题中,“组合拳”常被用作流行语,其隐喻意义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或完成特定的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或方法。
2.1.2. 四字词
中文新闻标题经常使用四字格,正如陶瑷丽[16]所言,这些四字格经常被用于中文新闻标题中,以增加文学色彩,增强整体效果。
4) 印度的“新郎集市”:明码标价,已传承700年
(China Daily 2022-09-14)
5) 黄河壶口瀑布冰消河开
(China Daily 2022-03-09)
6) 冬奥“中国风”,自信从容
(China Daily 2022-03-01)
在例(4)中,“明码标价”一词指的是公开显示商品或收费价格的做法,这有助于新闻标题的简洁和文学感染力。例(5)中的四词短语表示瀑布的温度和水量增加,这是一个典型的汉语表达。这四个简洁的词汇生动地捕捉到了春天的瀑布状态,使其成为理想的新闻标题。在例(6)中,“自信从容”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表达,由两个并列的形容词构成。前述例子中的四字短语不仅传达了信息而且使标题简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汉语书面表达方式。译者可能需要考虑到英语中没有对应的四词短语,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翻译方法。
2.2. 句法特征
新闻标题由相对完整的概念组成,传达完整的含义,并使用标点符号来创建一个完整的句子。优秀的新闻标题一般采用特定的句子风格,显得更加诱人和简洁。
2.2.1. 疑问句
使用问号的新闻标题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冲击。在标题驱动阅读的时代,读者倾向于先浏览标题。此时,如果标题中提出的问题与读者的想法或关注点保持一致,自然会诱使读者继续阅读。
7) 用公厕里的烘手机烘干头发?烘手都嫌脏!
(China Daily 2022-03-18)
8) “雨凇”、“霜花”、“雾凇”,这些冬日自然气象用英语怎么说?
(China Daily 2021-12-06)
例(7)中的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而答案指向了问题,强调了新闻的主要信息。例(8)中的问题迅速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自然地激起了他们继续阅读以获取更多信息的愿望。
2.2.2. 感叹句/感叹句 + 陈述句
除了各种类型的疑问句外,汉语新闻标题还使用感叹句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激发读者的情感,有效地传递新闻信息。
9) 超神奇!从睡眠姿势竟能看出你的个性
(China Daily 2022-05-01)
在例(9)中,使用了感叹句+陈述句。译者将标题分为两部分,强调感叹句以立即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后半部分的陈述句则指明了什么是“超级惊讶”,既吸引人,又突出了新闻的中心思想。
2.2.3. “A:B”式
汉语新闻标题经常使用冒号。通过对选取的《中国日报》语料的分析发现,冒号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A用于暗示性话语,B用于内容提示;和A为新闻个人或组织的名称,B为直接或间接引语。
10) 刘畊宏女孩必看:健身后为什么一定要拉伸,你的拉伸做对了吗?
(China Daily 2022-05-11)
例(10)属于第一类,其中冒号的功能是介绍后续内容,通过用冒号隔开A、B两部分,新闻标题显得干净简洁,有效地浓缩和概括了信息。在翻译此类标题时,译者可能需要考虑对标题的处理。
2.3. 修辞特征
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某种事物的方式只有一种,这就是修辞的特征[17]。为了确保读者准确理解新闻标题的含义,新闻文章作者一般会运用修辞技巧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以达到更好的话语效果。
2.3.1. 夸张
夸张,即刻意夸大某一方面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或通过作家的想象来突出某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一种修辞风格,可以使新闻标题更加醒目。
11) 万物皆可包月饼!不同口味的月饼用英语怎么说?
(China Daily 2022-09-19)
12) 山西“老醋月饼”卖爆了!网友:爱吃醋和不爱吃醋的都沉默了
(China Daily 2022-09-11)
例(11)中的“万物皆可”和例(12)中的“卖爆了”都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强调月饼的种类和“老瓜饼”在山西的知名度,增加了读者对标题的兴趣。
2.3.2. 拟人
“把事物当作人或根据想象把人当作事物的修辞被称为拟人”[17] [18]。其中,把事物当作人的拟人手法也常用于优秀的新闻标题中,作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描述的事物的一种方式。
13) 法国埃菲尔铁塔“长个了”,增高六米达330米
(China Daily 2022-03-17)
14) 科学家新疗法让中年老鼠“重返青春”
(China Daily 2022-03-08)
例(13)和例(14)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埃菲尔铁塔”和“中年老鼠”比喻成人,说它们分别有“长个了”和“返青春”,在呈现新闻内容的同时使标题更加生动活泼,使读者感到更加亲切,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2.3.3. 配对
“两个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紧密相联、对称排列的短语或句子的修辞称为配对”[17] [18]。新闻标题使用配对,不仅形式整齐,而且朗朗上口,便于阅读。
15) “寒冬”惹人愁“自然”解心忧
(China Daily 2020-11-22)
16) 游客“待得住”,群众“过得好”
(China Daily 2022-07-08)
例(15)中,“寒冬”对应“自然”,“恼人忧”对应“解心忧”,尾有押韵;例(16)中,“游客量”对应“群众量”,“待得住”对应“过得好”。两部分句式整齐,内容相辅相成,互为镜像。
正如谚语所言,蛮力不是英雄。在探索《中国日报》新闻标题英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之前,有必要对原文本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准确总结这些特点,进而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践,译者可以坚持发展规律,以较少的精力取得更大的成果。
3.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栏目新闻标题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鉴于《中国日报》新闻标题的上述特点,译者可以将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运用到汉英翻译实践中,以获得更符合新闻信息的翻译效果。多年来,对翻译策略的研究一直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新闻标题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不同地区的学者一直在探索新闻标题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栏目中新闻标题的英译,作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以下策略和方法。
3.1.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包括归化和异化,这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化取向进行选择和采用。
3.1.1. 归化
“归化”的概念通常要求译者采用一种透明流畅的翻译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源语文本对读者的异国情调[19]。
17) 那些试行四天工作制的企业,现在都怎样了?
Translation: More than 60 companies tried a four-day work week and results show why 92% are keeping it.
(China Daily 2022-07-08)
18) 大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影响期末成绩,睡眠减少1小时GPA下降0.07
Translation: Nightly Sleep Is Key to Student Success
(China Daily 2023-02-21)
在中国,类似的标题,如“那些嫁给爱情的姑娘,现在都怎么样了”,在线上频繁出现。然而,当呈现给外国读者时,这些标题或表达方式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译者选择归化作为翻译策略,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不仅能更清晰地传达新闻信息,而且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同样,在例(18)中,译者采用归化的方法将原文的信息转化为简洁的句子“夜晚睡觉是学生成功的关键”,更符合目标受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偏好。
3.1.2. 异化
反过来,“异化”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刻意保留源语言文本内部的某种异质性(外来性),挑战目的语[19]的规范。相对于归化,异化强调反映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沉浸在原文中,更好地欣赏其鲜明的风格。
19) 中国生物技术、癌症早筛领域前景广阔
Translation: Nation sees big biz in biotech, early cancer detection
(China Daily 2022-06-20)
例(19)中的“……前景广阔”是中文中常见的表达,这表明“生物技术”和“早期癌症筛查”在中国的市场是广阔的。在翻译成英文时,译者保留了原文中的“前景广阔”一词,并将其译为“see big biz”,在不影响信息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原文作者。
总的来说,归化趋近于目的语文化,而异化趋近于源语文化。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提供了处理源语的近似方法,两种策略互为对立面,相辅相成。然而,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切实际的。
3.2. 翻译方法
对于新闻标题的翻译方法,译者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确定翻译的目的,以便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基于所选择的翻译策略,译者可以进一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通过对《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栏目语料的考察,作者总结出以下适用于《中国日报》新闻标题的翻译方法。
3.2.1. 直译
直译,顾名思义,是指在目的语语法能力的限制下,尽可能地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一致的翻译方法[19]。这种方法要求译者在尊重原文语序和表达方式的同时,也要遵循目的语的语法规范,对原文的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读者的理解。
20) 科学家提出粮食生产碳中和新路径
Translation: Chinese scientists propose way to achieve carbon-neutral crop production
(China Daily 2023-02-23)
21) 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
Translation: Mainland fully resumes HK, Macao travel
(China Daily 2023-02-07)
在例(20)和例(21)中,两个标题都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闻内容,而没有利用汉语的任何表达特点,使得直译成为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最合适的选择。这种方法确保目标读者接收到与源文本读者相同的信息。
3.2.2. 省略
“省略是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省略原文或其中的部分”[20]。该方法允许译者从源文本中删除不太重要或冗余的内容,增强了翻译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22) 国家统计局:2月上旬35种产品价格下降
Translation: Means of production prices mostly fall in China
(China Daily 2023-02-15)
23) 日本公司发明便携式口袋马桶 使用后在室内放置一周也不会臭
Translation: Japanese company makes the world’s smallest portable toilet
(China Daily 2022-06-21)
24) 亚马逊为Alexa语音助手开发新功能 一分钟模仿已故亲人声音
Translation: Amazon’s Alexa could soon mimic voice of dead relatives
(China Daily 2022-06-27)
例(22)中的新闻标题采用“A:B”风格,提供消息来源、时间和事件细节,直接突出新闻故事中最重要的方面。译文只保留了原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即“生产资料价格大多下降在中国”,因此译文清晰简洁,可能更吸引目标读者。例(23)和例(24)具有两部分标题:例(23)的前半部分介绍话题,后半部分描述厕所的特点。官方译本省略了后半部分,只保留了第一部分,准确传达了主要信息,迎合了读者的好奇心。同理,例(24)从原文的开头和结尾提取最关键的部分,创造了一个简单的主谓宾英语句子,有效地将新闻故事概括在一个句子中,增强了可读性。
3.2.3. 词性转换
“词性转换是指由于语法规则和习惯表达方式的差异,原文的意思不能直接在译入语中体现时,对原文进行修改,使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形式,同时保留原文”[21]的意思。转换法常用于科技、广告、新闻等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因为它在保证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同时,又遵循了目的语的表达形式。
25) 春节黄金周旅游市场迎来开门红
Translation: Tourism market a step closer to robust recovery
(China Daily 2022-09-14)
26) 西班牙塞维利亚成为世界首个给热浪命名和分级的城市
Translation: Seville to name and classify heatwaves in effort to protect public
(China Daily 2022-06-28)
27) 印度的“新郎集市”:明码标价,已传承700年
Translation: You can buy a husband at India’s 700-year-old groom market
(China Daily 2022-09-14)
在例(25)中,译文将原文中的“迎来”替换为“市场”,省略了原文中的“usher in,”一词,并暗含了“引进”的含义,使译文更加简洁、地道。例句(26)省略了原文中的谓语“成为”,将句子的焦点转移到“名”和“分类”上,并使用英语不定式准确传达“成为”的动作。通过将“命名”和“分数”转换为动词,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并保留了原文信息。在例(27)中,译者巧妙地将主语从“新郎集市”改为人称代词“你”,谓语改为“买”,以表达“明码标价”一词。这种改编在弥合读者与主体之间的鸿沟的同时,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这种翻译方法使整个新闻标题更加地道和艺术。
总之,《中国日报》新闻标题英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源文本的表达方式。然而,译者一般倾向于归化策略,采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省略和转换。在翻译新闻标题时,译者的首要关注点应该是确保目标读者接收到与源文本读者相同的信息和阅读体验。通过坚持这一原则,可以获得一个更普遍接受的英语翻译标题。
4. 结论
在一篇新闻文章中,标题是引人入胜的“眼睛”,因此标题的翻译一直是中国新闻英译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翻译《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栏目的新闻标题时,必须慎重考虑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对于传达事实或倾向于陈述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以确保读者准确地接收信息。在处理新词汇、四字词语或某些中文表达时,译者可以选择省略或翻译技巧,以获得简洁、地道的翻译标题。以上研究表明,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译者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根据《中国日报》的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通过运用特定的翻译技巧,译者可以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地道地传达给英语读者,从而促进外国读者对中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