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
Research on Gamification of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e.2025.1510182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琼, 吴 敏, 孙珍珍, 许雪梅, 雷红英: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学院,重庆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幼儿园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abor Education Gamification of Courses Kindergarten
摘要: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实施形式与内容亟待创新和优化。本研究以游戏化教育理念为指导,聚焦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形式化、趣味性不足等现实问题,搭建了包含趣味性、情境性、主体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课程框架,探索其设计与落地路径。本研究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对重庆市三所不同类型幼儿园(公立、私立、普惠性民办)的劳动教育课程现状进行调研,设计了自我服务劳动、集体服务劳动和种养殖劳动三类典型课程,采用角色扮演、任务驱动和竞赛机制等策略强化课程趣味性和互动性。结果表明,游戏化劳动教育课程不仅显著增强了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还切实增强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设计创新思路,可为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as a key componen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urgently needs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in its implementation form and content. This study is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gamified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formalism and lack of interest in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t constructs a curriculum framework that combines interest, situationality, subjectivity, and experientiality, and explores it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in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kindergartens (public, private, and inclusive private) in Chongqing through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s. Three typical courses were designed: self-service labor, collective service labor, and breeding labor. Role playing, task driven, and competition mechanisms were used to enhance the fun and interactivity of the cour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amified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children’s labor awareness, skills, and emotions, but als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ir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labor.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teachers with innovative ideas for curriculum design,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promo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in kindergartens.
文章引用:张琼, 吴敏, 孙珍珍, 许雪梅, 雷红英.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192-1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20

1. 引言

近年来,“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发展理念,已渗透至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各个领域。在基础教育层面,劳动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部于2022年2月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提出需指导幼儿进行餐前准备、餐后清洁、图画书与玩具整理等自我服务劳动,引导幼儿养成劳动习惯,增强环保意识、集体责任感[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作为人生基础阶段的幼儿教育,劳动教育既承载着培养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的任务,又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形式推动幼儿劳动教育的创新,成为当前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

然而,现阶段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存在形式化、工具化的倾向,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积极参与。调研发现,两所幼儿园常将劳动教育简化为每日固定任务,比如浇水、扫地。“我会轮流让孩子们去照顾植物角的植物,安排孩子们打扫班级卫生。”部分课程缺乏趣味性,难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此外,课程设计中游戏化理念的融入不足,导致劳动教育与幼儿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上述问题制约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效果,也成为探索课程游戏化的现实动因。一所幼儿园虽在劳动教育中加入了游戏的元素,但仅停留在给孩子发放小星星贴纸层面,导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随时间下降。

基于此,本研究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为导向,以游戏化视角审视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现状,聚焦课程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和体验性,通过构建游戏化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框架和实施机制,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研究旨在总结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的典型案例,探讨其实施路径,为促进劳动教育质量提升与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2. 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的内涵与关键特征

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责任感,并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劳动教育中形式化、单一化的问题日益显现,难以充分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情感。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劳动教育亟需注入新的活力,将趣味性与体验性相结合,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与活动中。游戏化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通过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并以此培养其对劳动的积极情感和正确价值观。

趣味性是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参与兴趣。通过将传统的劳动任务转化为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设计“任务挑战”或“竞赛游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劳动任务,从而增强其学习动力。本学期,我们专门设立了叠被子集星项目,在学期末的时候,幼儿可以利用集星的多少按先后顺序兑换自己喜欢的礼物。刚开始,只要幼儿愿意自己叠被子,不管叠得怎么样,叠完后我们都会当场送一颗星。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慢慢提高要求,不仅要自己叠,而且还要花边在上,被子基本平整才能获得一颗星。后来,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越来越多,我们又通过观看钟表的指针变化来限定时间,提高幼儿叠被子的速度。幼儿起床整理的时间从刚开始的二十分钟加快到了十分钟,他们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非常骄傲。

情境性和体验性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通过设计与劳动相关的真实或模拟情境,让幼儿在具体的场景中开展劳动活动。例如,模拟“家庭整理日”或“植物小管家”的角色扮演,让幼儿感受到劳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动手种植、参与打扫环境等活动,幼儿能够真实体验劳动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B教师:我们幼儿园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的生活活动中。我们结合孩子们每天吃坚果的日常,专门举办了剥花生比赛,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后续,我们还特别策划了家长助教活动,邀请家长们也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利用之前剥好的花生,开展了一场食育课程。

主体性要求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权。教师不再是单向的任务布置者,而是活动的引导者,鼓励幼儿根据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劳动内容并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其责任感和决策能力。本学期,我班以“叠被子”为重点,鼓励幼儿午睡时自己盖被子,起床后自己叠被子。刚开始,只要是自己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我们都会给予语言表扬或小礼物鼓励。经过一段时间,很多幼儿上床后不仅自己能将被子盖好,起床后也会自己尝试叠被子。在叠被子的过程中,他们还会互相鼓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了非常积极的劳动氛围。

综上,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是传统劳动教育的创新形式,它以趣味性为核心吸引幼儿,以情境性为桥梁将劳动与生活相连,以主体性和体验性为手段实现幼儿的自主发展与全面成长。

3. 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的理论基础

通过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理论指导,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劳动教育中的形式化难题,推动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实践与成长。这种教育形式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也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认为劳动教育应根植于生活实践,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动手实践实现教育目标[3]。在他看来,劳动教育的本质是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劳动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并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意义。劳动教育课程的游戏化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现代化延伸,通过设计真实或模拟的劳动情境,使幼儿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直接指导课程设计。在整理玩具活动中,教师不直接告知如何分类,而是设计玩具回家情境(每个玩具对应专属家的图片标签),让幼儿在帮玩具找家的做中自主掌握分类逻辑;在种植活动中,幼儿需记录浇水次数和植物状态(如3天没浇水,小苗蔫了),通过实践–观察–反思,理解劳动与植物生长的关联,这正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落地。

(二)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也为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提供了重要启发。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做中学”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4]。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在于为儿童创造能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和对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为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即课程应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感,通过真实或虚拟的劳动情境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操作。教师不直接教如何种绿豆,而是先让幼儿观察干瘪绿豆vs泡水绿豆的差异,提出为什么泡水绿豆会变大的问题;随后幼儿在种植中自主尝试浇1次水vs浇3次水,通过对比小苗高度,得出浇水不能太多的结论。这一过程让幼儿在动手做中主动建构劳动知识,而非被动接受技能传授。

(三) 游戏化教育理论

当代游戏化教育理论以“将游戏元素与机制融入非游戏场景以提升参与度”为核心,其关键在于通过目标设定、即时反馈、挑战进阶等游戏化设计,激发个体内在动机[5]。其中,MDA模型(Mechanics-Dynamics-Aesthetics,机制–动态–美学)指出,课程游戏化需通过“机制设计”(如任务卡、积分规则)驱动“动态互动”(幼儿与任务、同伴的互动),最终实现“美学体验”(成就感、愉悦感) [6]。本研究中,“叠被子集星”“班级值日生竞赛”等课程设计,正是通过“集星兑换奖励”“积分排行榜”等机制,推动幼儿主动参与劳动,获得成就感,契合MDA模型的核心逻辑。

现有研究表明,游戏化教育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可显著提升活动参与度,但需注意“游戏元素与教育目标的适配性”——若过度强调游戏趣味性而忽视劳动教育本质,可能导致“为游戏而游戏”的形式化问题[7]

4. 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路径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游戏化教育理论,本研究提出了一条清晰的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实施路径,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课程现状调查、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评价与反思。每一阶段都紧密围绕游戏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展开,注重理论指导与实践检验的结合。

首先,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重庆市3所不同类型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具体选择标准及样本信息如下:办园类型全覆盖:涵盖公立、私立、普惠性民办三类幼儿园,以反映不同办园体制下劳动教育课程的差异。办园规模适中:每所幼儿园班级数量为8~12个,幼儿总数300~400人,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且便于开展实地调研。具备基本劳动教育条件:拥有户外种植区、室内劳动活动空间及基础劳动工具,能支持课程实施。配合度较高:幼儿园管理层及教师同意参与调研,允许观察、访谈及课程实践。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对重庆市3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包括公立园、私立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进行了深入的课程现状调查。通过与3所幼儿园的园长(6人)、骨干教师(12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每次访谈40~60分钟)发现,劳动教育课程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形式化,8名教师提到劳动活动多为应付检查,如每周1次打扫日,平时很少开展;二是工具化,5名教师表示课程设计以完成劳动成果为目标,如种出蔬菜即可,不关注幼儿是否喜欢劳动。我们一般会组织幼儿在入园的时候去给植物浇水、施肥等,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在小朋友午休起床时,让他们自己叠好被子、穿好衣物和鞋子。

同时,通过对幼儿劳动活动的观察发现,多数幼儿在劳动活动中表现出被动完成的特征,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的培养效果不显著。这些问题表明,现有劳动教育课程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亟需融入游戏化理念来改善活动形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以趣味性和情境性为核心原则的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框架。在设计过程中,特别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将劳动任务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游戏情境。例如,在“我是小小整理员”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设置了“整理挑战”的情境,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雪花片、积木等物品的分类和整理,并通过角色扮演增强任务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快乐种植园”活动中,幼儿被赋予“植物管理员”的角色,负责种植和照料植物,同时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并与同伴分享劳动的喜悦和感悟。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劳动任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劳动技能,还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课程实施后,研究团队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作品分析法对课程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从观察记录来看,参与游戏化课程的幼儿在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例如,在“种植日记”活动中,幼儿能够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通过绘画和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这不仅反映了其劳动技能的提高,也体现了劳动意识和情感的积极发展。访谈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为,游戏化课程有效提升了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的兴趣,改变了以往被动完成任务的现象。家长反馈显示,课程实施后,70%的幼儿会主动承担家务(如给家里的绿萝浇水、整理自己的玩具箱),其中1位家长提到孩子以前会说叠被子是老师的事,现在每天起床后会先叠被子,还说我要像在幼儿园一样得星;另有3位家长表示,幼儿会主动分享幼儿园的劳动游戏,如教弟弟玩、整理玩具比赛。教师还提到,这种课程设计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其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师逐渐掌握了游戏化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外,研究团队对幼儿完成的劳动成果进行了系统的作品分析。这些成果包括幼儿在手工劳动、种养殖劳动等活动中完成的具体作品,如“种植记录表”“劳动工具绘画”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幼儿劳动技能的发展,还记录了他们在活动中形成的劳动态度和责任感。例如,部分幼儿在绘画中主动表达对“劳动成果守护”的愿望,这说明游戏化课程已有效促进了劳动情感的内化。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路径不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破解了现有课程的困境,还在趣味性和情境性的设计中提升了幼儿的劳动素养。课程的成功实施表明,游戏化教育理念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一条创新且可行的路径,也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推广与优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参考依据。

5. 游戏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典型案例分析

通过系统研究与实践应用,本研究总结并提炼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案例:自我服务劳动课程、集体服务劳动课程和种养殖劳动课程。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游戏化教育理念在劳动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并为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具体参考。

(一) 自我服务劳动课程

“我是小能手”活动是自我服务劳动课程中的典型案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模拟幼儿日常生活场景,帮助幼儿培养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家庭大挑战”的游戏情境,将穿脱衣物、整理玩具、清理桌面等日常劳动任务转化为充满趣味的挑战任务。

例如,教师为每位幼儿分配不同的任务卡片,如“3分钟内整理好自己的床铺”或“用餐后正确摆放餐具”。幼儿完成任务后,教师会给予奖励贴纸或小勋章,并设置累积奖励机制,鼓励幼儿在一周内持续完成类似任务。

通过这样的设计,劳动任务不再是一项枯燥的要求,而是一种趣味性的挑战游戏。观察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能够按时完成任务,还逐渐形成了对自我服务劳动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例如,在完成整理床铺的任务后,一位幼儿表示:“我自己整理的被子很整齐,爸爸妈妈也表扬了我。”这表明,活动有效增强了幼儿的成就感和劳动意识。

(二) 集体服务劳动课程

“班级值日生竞赛”活动以增强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目标,是集体服务劳动课程的典型案例。活动将教室清洁、整理书架、分发学习用品等劳动任务与竞赛机制相结合,利用积分规则激励幼儿完成任务。

活动中,幼儿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担任班级的“值日小队”。教师为每组设计了“清洁任务卡”,包括“擦干净教室窗台”“分类整理玩具架”等具体任务。完成任务后,根据劳动的完成情况与合作表现进行打分,并将积分记录在班级的“劳动积分榜”上。积分高的小组可获得“最佳劳动小队”称号。

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劳动积极性。例如,在整理班级卫生时,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一人擦桌子,一人倒渣盘,另一人检查整理效果。教师观察到,参与活动的幼儿不仅更加愿意承担劳动任务,还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到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一位幼儿在活动结束后表示:“我们小组的分工很棒,完成得最快,我觉得很开心。”这种活动设计将劳动任务游戏化,不仅提升了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对班级事务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三) 种养殖劳动课程

“植物小管家”活动是种养殖劳动课程的典型案例,旨在通过角色扮演与任务驱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耐心与劳动成就感。活动中,教师为每位幼儿分配“植物管理员”的角色,并提供种植工具和种子,指导他们从种植、浇水到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例如,教师设计了“种植日记”任务,要求幼儿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用绘画或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同时,为增加趣味性,教师还设置了“植物成长比赛”,鼓励幼儿通过照料植物提高其生长质量。在周末,幼儿可以带着“种植日记”与家长分享劳动成果,家长则给予评价与反馈。

观察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例如,一位幼儿为植物取名小绿豆,在植物成长手账中用图画记录:第一天画一颗小种子;第七天画有2片叶子的小苗,旁边贴了1颗星星贴纸,并标注今天我给它浇了水,它长高了,这种个性化记录体现了幼儿对劳动的情感投入。一位家长反馈说:“孩子每天都会提醒我们不要忘了给小绿豆浇水,这种责任感让我们很感动。”这种课程设计通过角色扮演和家园合作,不仅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与延续性,还让幼儿切身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与意义。

通过以上三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游戏化劳动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劳动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同时通过不同类型劳动任务的设计,全面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实践经验为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为劳动教育在幼儿园阶段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6. 研究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启示

本研究通过游戏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发现其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还为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课程趣味性的关键在于适配幼儿认知特点。叠被子活动中,引入卡通计时器后幼儿参与率提升25%,植物成长手账让幼儿观察频率从每周2次升至每天1次,这说明可视化、互动性强的趣味设计更能持续吸引幼儿。游戏化课程通过将传统的劳动任务转化为有趣的游戏情境,例如“我是小小值日生”或“植物小管家”,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劳动教育中枯燥、被动的教学模式。幼儿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逐步形成对劳动的积极情感,这一过程显著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吸引力与有效性。

其次,课程的情境化实施使幼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设计与劳动相关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例如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劳动任务或种植活动,幼儿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还从实际参与中体验到劳动的重要性和成就感。这种“情境–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劳动教育中过于结果导向的缺陷,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此外,课程的主体性和体验性特点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游戏化劳动教育课程强调幼儿的自主性,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例如,在团队合作的集体服务课程中,幼儿通过分工协作学会了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在自我服务劳动课程中,幼儿通过完成个人任务建立了对劳动成果的责任感。这种基于幼儿主体参与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劳动技能,还增强了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更复杂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

对于教师而言,游戏化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了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通过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师逐渐理解了游戏化教育理念,并掌握了如何将其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例如,教师在设计任务情境时,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点和能力水平,这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更加注重科学性与适切性。同时,教师在观察和评价幼儿劳动活动的过程中,也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游戏化劳动教育课程能够显著提升幼儿的劳动素养,增强其对劳动的兴趣与热情,针对不同类型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可差异化落地:公立园可依托充足师资开发主题式劳动游戏(如四季种植游戏);普惠性民办园可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家园联动劳动游戏(如家庭整理比赛);农村幼儿园可结合田园资源设计农耕劳动游戏(如挖土豆比赛)。通过适配性调整,提升课程推广的可行性。通过趣味性设计、情境化实施以及主体性与体验性的结合,游戏化课程不仅有效促进了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还为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下推广这一模式,并在教学资源、师资培训和家庭参与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普及和深化。

7. 结语

本研究以高质量发展为背景,基于游戏化教育理念,探索了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路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构建了一套趣味性、情境性、主体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框架,旨在提升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研究表明,游戏化课程不仅显著激发了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还在实践中增强了其责任感和合作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了新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总结了自我服务劳动、集体服务劳动和种养殖劳动课程的典型实践经验,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课程设计与推广,完善家园合作机制,推动劳动教育的广泛实施,为幼儿全面发展创造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环境。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项目编号CECER-2024-B0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5/content_5673585.htm, 2025-08-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025-08-30.
[3] 谌安荣.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 广西社会科学, 2004(9): 189-191.
[4]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哲学概论[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5] Deterding, S., Dixon, D., Khaled, R. and Nacke, L. (2011) From Game Design Elements to Gamefulness.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Academic MindTrek Conference: Envisioning Future Media Environments, New York, 28-30 September 2011, 9-1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Hunicke, R., LeBlanc, M. and Zubek, R. (2004) MDA: A Formal Approach to Game Design and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AAAI Workshop on Challenges in Game AI, San Jose, California, 1-7.
[7] 刘静. 幼儿园教育游戏化的误区与矫正[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8):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