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材建设是国家作为责任主体,统一规划、审定和管理的事务,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京师大学堂编书处章程》,从此开始了国家统一筹划编辑教科书的传统。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开始启动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的统编工作。为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新时代的发展,我国于2019年实现了语文统编教材在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体现了国家决策导向和国家对未来人才与建设者的前瞻思考和实际需求[1]。2019年秋季学期,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省市普通高中开始使用统编三科教材。2022年前将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统编版教材的覆盖面之广、影响之大,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
语文的学习是所有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的教育,它在民间也常被人们称为“主科”,所占课程以及考试的分值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多的。通过学习语文,可以使学生学到关于语文的基础知识、培养语文相关的阅读能力以及训练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定的部分要求,也是可以通过纸笔测试等传统形式所能测出来的内容,也是容易被人们所关注的显性知识。但是,隐含于语文课文之中的性别意识、性别观念、社会性别角色等隐性知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而这些内容又型塑了广大的学生群体甚至教师队伍对于性别的看法。教师在传播知识时,有时会无意识地对学生传达一些性别观念,教材中的一些作品、女性形象的建构都会无意识的影响着读者。因此,语文教科书不仅仅是传递读写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在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教化功能[2]。
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统编版的中学语文课文,共11册课本。选取中学语文教材的原因在于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三观的形成时期,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教材的阅读与学习是离不开的一个环节,相应的考试制度也会加强教材对学生的影响。
2. 统编版中学语文课文作者性别统计
2.1. 初中语文课文作者性别统计
这一部分选取的对象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统计关于初中语文课文的作者性别的情况。除了作者不详或在教材中没有明确标注的情况以外,大多数文章作者为一人。此外,《“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和《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作者均为两人,为方便统计,均为第一作者的性别进行记录。
由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数共184篇,其中男性作者占161人,文章占总文章数的87.5%;女性作者占14人,其文章占总文章数的8.2%;作者不详或者在教材中没有明确标注作者占8人,其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4.3%。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男性作者的比重大大的超过了女性学者的比重。
Table 1. Statistical situation of the gend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 authors
表1. 关于初中语文课文作者性别的统计情况
年级册名 |
文章数 |
作者 |
男 |
百分比% |
女 |
百分比% |
不详 |
百分比% |
七年级上册 |
29 |
27 |
93.1 |
2 |
6.9 |
0 |
0 |
七年级下册 |
31 |
27 |
87.1 |
3 |
9.7 |
1 |
3.2 |
八年级上册 |
35 |
31 |
88.6 |
2 |
5.7 |
2 |
5.7 |
八年级下册 |
26 |
24 |
92.3 |
1 |
3.8 |
1 |
3.8 |
九年级上册 |
27 |
24 |
88.9 |
3 |
11.1 |
0 |
0 |
九年级下册 |
36 |
28 |
77.8 |
4 |
11.1 |
4 |
11.1 |
总计 |
184 |
161 |
87.5 |
15 |
8.2 |
8 |
4.3 |
那么,在女性学者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的情况之下,是哪些作品入选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之中了呢?入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之中的女性作者的作品共有15篇。分别是冰心的《荷叶·母亲》;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杨绛的《老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艾芙·居里的《美丽的颜色》;李清照的《渔家傲(天街云涛连晓雾)》;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芦荻的《风雨吟》;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节选)》。详细数据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al situation of female authors of junior-high school Chinese texts
表2. 关于初中语文课文女性作者相关情况的统计
序号 |
作者 |
课文 |
体裁 |
职业 |
年代/国别 |
1 |
冰心 |
荷叶·母亲 |
散文诗 |
作家、诗人 |
现代 |
2 |
海伦·凯勒 |
再塑生命的人 |
记叙文 |
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
美国 |
3 |
萧红 |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
散文 |
作家 |
当代 |
4 |
杨绛 |
老王 |
散文 |
作家、文学翻译家 |
现代 |
5 |
宗璞 |
紫藤萝瀑布 |
散文 |
作家 |
当代 |
6 |
艾芙·居里 |
美丽的颜色 |
传记 |
作家 |
法国 |
7 |
李清照 |
渔家傲(天街云涛连晓雾) |
词 |
词人 |
宋代 |
8 |
马丽华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
记叙文 |
作家 |
当代 |
9 |
柯岩 |
周总理,你在哪里 |
诗 |
作家、诗人 |
当代 |
10 |
林徽因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
现代诗 |
建筑学家、文学家 |
近代 |
11 |
毕淑敏 |
精神的三间小屋 |
散文 |
作家 |
当代 |
12 |
舒婷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
现代诗 |
诗人,作家 |
当代 |
13 |
芦荻 |
风雨吟 |
诗 |
记者,教师 |
现代 |
14 |
秋瑾 |
《满江红(小住京华)》 |
词 |
民主革命志士 |
近代 |
15 |
何冀平 |
天下第一楼(节选) |
话剧 |
作家、编剧 |
当代 |
2.2. 高中语文课文作者性别统计
这一部分选取的对象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将统计关于高中语文课文的作者性别的情况。除了作者不详或在教材中没有明确标注的情况以外,大多数文章作者为一人。此外,《别了,“大不列颠尼亚”》的作者为四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为三人,为方便统计,均为第一作者的性别进行记录。
由表3的统计可以看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数共139篇,其中男性作者占125人,文章占总文章数的89.9%;女性作者占5人,其文章占总文章数的3.6%;作者不详或者在教材中没有明确标注作者占9人,其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6.5%。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男性作者的比重大大的超过了女性学者的比重。
Table 3. Statistical situation of the genders of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 authors
表3. 关于高中语文课文作者性别的统计情况
年级册名 |
文章数 |
作者 |
男 |
百分比% |
女 |
百分比% |
不详 |
百分比% |
必修上册 |
37 |
30 |
81.1 |
4 |
10.8 |
3 |
8.1 |
必修下册 |
30 |
28 |
93.3 |
1 |
3.3 |
1 |
3.3 |
选择性必修上册 |
20 |
18 |
90 |
0 |
0 |
2 |
10 |
选择性必修中册 |
25 |
24 |
96 |
0 |
0 |
1 |
4 |
选择性必修下册 |
27 |
25 |
92.6 |
0 |
0 |
2 |
7.4 |
总计 |
139 |
125 |
89.9 |
5 |
3.6 |
9 |
6.5 |
那么,在女性作者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的情况之下,是哪些作品入选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之中了呢?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之中的女性作者的作品共有5篇。分别为茹志鹃的《百合花》;铁凝的《哦,香雪》;叶雨婷的《“探界者”钟扬》;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详细数据见表4。
Table 4. Statistical situation of female authors of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s
表4. 关于高中语文课文女性作者相关情况的统计
序号 |
作者 |
课文 |
体裁 |
职业 |
年代 |
1 |
茹志鹃 |
百合花 |
短篇小说 |
作家 |
当代 |
2 |
铁凝 |
哦,香雪 |
短篇小说 |
作家、作协主席 |
当代 |
3 |
叶雨婷 |
“探界者”钟扬 |
记叙文 |
记者 |
当代 |
4 |
李清照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词 |
词人 |
宋代 |
5 |
屠呦呦 |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
演讲 + 论文 |
药学家、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当代 |
3. 统编版中学语文课文作者性别分析
对统编版中学语文课文作者性别进行统计之后,接下来笔者将会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社会性别理论等多个理论视角对统编版中学语文课文的作者性别状况进行分析。
3.1. 初中语文课文作者性别分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男性作者的文章占文章总数的87.5%,而女性作者的文章却只占8.2%,作者不详或者在教材中没有明确标注作者的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4.3%。在性别研究方面,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性别”应分为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自然性别是人类的生理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是社会建构而成的,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人们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大众所熟知的“男性”和“女性”。与性别本质主义把性别视为男女二元对立体不同,社会建构理论对此提出了质疑:“就像我们很少质疑我们的呼吸能力一样,我们也很少质疑把人类分为两大范畴——男性与女性这一习惯。”[3]性别身份是由社会和文化建构而成的,而非生物性决定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来看,这一数据直接印证了该理论“社会性别通过后天教育、文本等环境建构”的核心观点——教材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频繁的文本载体,其内容选择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性别认知。大量选取男性作者作品,会让学生在长期阅读中不自觉地将“知识生产者”“文化创作者”的角色与男性群体强关联,进一步巩固“男性主导知识生产”的社会建构结果,而女性作者的低占比则会弱化女性在文化创造中的存在感,间接强化“女性较少参与知识生产”的刻板印象。
在入选的15位初中语文教材女作者中,职业涵盖作家、词人、建筑学家、记者、民主革命志士,体裁也包括散文诗、记叙文、散文、传记、诗词、话剧等,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但其中仅1位为外国作者(海伦・凯勒)。“多元文化教育”最初来源于欧洲的古典多元理论。它认为一国的多种利益集团应分享国家权力但同时又为国家利益而共同努力[4]。“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大致形成了温和同化论、激进同化论、温和多元文化论和激进多元文化论。温和多元文化论的观点是,各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与不足,都有着它自身的价值,也因此,各种文化之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可以看出,这种观点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结合多元文化理论中的温和多元文化论来看,该理论主张文化平等与包容,强调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文化贡献都应被纳入教育视野,以帮助学生形成开阔的认知。而初中教材中外国女性作者的稀缺,显然不符合这一主张——它既未能通过外国女性作者的文本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经验,也错失了借助多元文化文本打破单一性别认知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构建对“性别 + 文化”的全面理解。
此外,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取中国古代文章72篇,占总数的39.1% (如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这些文章作者多为男性,部分作者不详。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社会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凯特·米莉特(Kate Millett)首次将“权力”的概念引入到性(sex)中,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男人对女人而言是一种支配关系,而这是大多数人所没看到的。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或也可称之为文化建构。这一主张重点在于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的建构作用,比如说性别规范、性别观念等,建构者和被建构者通常都是无意识地进行传输和接受的。社会性别是一种制度安排。这一观点来自盖尔·卢宾(Gayle Rubin),她指出,人类的两性生活将永远受到习俗与人的干预和制约,它绝不是完全自然的,只因为我们这个物种是社会的、文化的、有语言表达能力的[5]。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观念。这个观点的重点在于如何看待男人和女人,强调人们背后的文化观念的重要性。从社会性别理论来看,这一现象需结合“社会性别是权力关系与制度安排”的观点解读:女子无学,成为千百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6]。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无学”的传统,本质是男性通过垄断教育资源与文化生产渠道,构建起“男性为知识权威”的权力关系——女性被限制在《女训》《女诫》等家教读物的“德行培养”中,缺乏参与公共文化创作的机会,而教材选编这些古代文本,虽客观反映了“封建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历史局限性(如无法以现代标准苛求古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这种不平等的性别制度安排。若教材仅客观呈现而未通过增加近现代女性作者作品等方式加以平衡,可能会让学生将历史中的性别不平等视为“常态”,间接强化刻板印象。因此,正如社会性别理论所警示的,教育文本需警惕对历史性别权力关系的“无反思再现”,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更应通过内容调整规避偏见传递。
3.2. 高中语文课文作者性别分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男性作者文章占比高达89.9%,女性作者占比仅3.6%,作者不详或未标注的占6.5%,女性作者占比相较于初中进一步下降。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有多种流派,如本质论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构成论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等。本质论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者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作了比批判教育学更进一步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新界定了知识相关的内容;对“权力”的概念进一步发展,本质论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权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处于这样一个权力网络中,她们认同福柯的权力观。构成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R·艾斯勒,她的《圣杯与剑》一书具体而详细的介绍了她认为女性的思维方式——伙伴关系能够引导人们走向社会和平[7]。在教育学领域中,代表人物是N·诺丁斯,她提出了关爱教育学。诺丁斯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各种‘关心’的主题来组织,而不是根据传统的学科来组织。所有学生都必须受这样的普通教育,即指导他们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全世界的人,关心植物、动物、环境、人为的世界以及思想观念的教育。”[8]这一数据可通过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观点进行批判——该理论反对传统男性中心的知识体系,主张打破性别二元对立思维,关注不同性别群体的经验与声音。高中阶段是学生性别意识与批判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教材中女性作者占比的降低,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重视女性经验、打破男性知识垄断”的主张明显脱节:一方面,它未能反映现实中女性在文化创作领域的参与度提升(如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及港台涌现的大批优秀女作者),造成教育文本与社会现实的割裂;另一方面,这种选编方式实质是延续了男性中心的知识生产逻辑,忽视了女性视角下的生命体验与文化表达,不符合该理论所倡导的“重构多元性别话语”的教育目标。
从入选的5位高中语文教材女作者来看,职业虽涵盖作家、词人、记者、药学家,体裁包括短篇小说、记叙文、词、演讲及论文改编,但所有女作者中仅李清照为古代词人,其余4位为现代作者,且无一位外国女性作者。这一现象既可结合多元文化理论,也可结合社会性别理论解读:从多元文化理论的温和多元文化论来看,该理论强调“通过多元文化文本培养学生全球视野”,而外国女性作者作品的缺失,不仅让学生无法通过文本了解不同国家女性的文化经验与社会背景,也失去了借助跨文化性别视角反思本土性别认知的机会,违背了多元文化教育“促进文化交流与性别平等认知”的核心;从社会性别理论来看,“无外国女性作者”的选编结果,实质是在全球文化视野中进一步窄化了女性的知识贡献——它暗示即使在跨文化语境下,女性的文化创作也不值得被纳入教育核心内容,这与社会性别理论“反对性别权力支配、重视女性多元贡献”的主张相悖,不利于学生形成“性别平等具有全球普遍性”的认知。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中国古代文章71篇,占总数的51.1%,较初中的39.1%提升12%,体现出对古代文化学习的重视(如杨万里《插秧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等)。这些古代文章的作者仍以男性为主,结合社会建构主义与社会性别理论的交叉视角来看:一方面,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历史文本会影响当下的性别建构”,教材中大量古代男性作者文本,虽为学习传统文化所需,但也会让学生在认知上将“古代文化权威”与“男性”深度绑定,进而将这种历史建构的性别角色延伸至对当下知识生产的认知;另一方面,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社会性别是历史中的制度安排”,古代“男性垄断文化生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性别制度,教材选编虽需尊重历史,但也需通过补充近现代女性作者作品(尤其是反映女性独立意识与文化贡献的文本)来平衡这种历史局限性——若仅侧重古代男性文本,可能会让学生忽视“性别平等是社会进步结果”的现实,甚至将历史中的性别不平等合理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所谓的应“读万卷书”,学生只有具备了多样化的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所以,教科书的编写者在选编文章之时,应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及港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女作者,反映女性生活经验及形象的文章举不胜举[9],但是可以从表3看出,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作者的作品与此趋势远不相符。
从整体数据来看,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共323篇文章,女性作者作品仅20篇,占比6.2%,这一结果与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是权力关系的体现”高度契合:在教育文本的选编中,男性作者的高占比实质是“男性在知识生产领域权力优势”的再现——无论是历史上的教育资源垄断,还是当下教材选编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见,都导致女性的文化贡献难以被充分呈现。同时,这一数据也挑战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打破男性中心话语”的理想:该理论主张教育应关注多元性别经验,而教材中女性作者的极低占比,说明传统男性中心的知识体系仍在教育领域占据主导,教育文本尚未充分实现对女性经验与声音的尊重。这种脱节提示教材编写者需重新审视选编逻辑,在兼顾历史文化传承与现实性别平等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文本选择固化性别刻板印象。
4. 建议
具有性别平等理念的教材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育人观念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上述统编版中学语文课文作者性别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适当的建议。
4.1. 增加国内及国外女性作者作品的数量
教材编委会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女性作者作品的数量应得到适当增加,以反映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可以选择并引入一些经典的女性文学作品,如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传记文学等,以丰富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对女性文学的认识。在教材编写中,也应关注年轻女性作家的作品,鼓励她们的创作,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学体验。
在选取国外文学作品时,应更加关注女性作家的作品,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度。加大对国外女性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引进力度,确保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国外女性文学作品。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女性文学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
4.2. 提高师生对性别观念的意识
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对性别平等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性别的个体。教师群体可以通过叙事研究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性别意识,关注教材中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性别偏见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与性别平等相关的活动,如讲座、研讨会、读书会等,以提高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
4.3. 完善教材编写机制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建立多元参与的机制,邀请不同性别、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参与教材编写,以确保教材内容的多样性和公正性。在教材审核的环节中,应加强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确保教材中不存在性别偏见和歧视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的进步,应定期更新教材内容,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反映文学创作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通过以上建议,可以使教材更好地体现性别平等和多元文化的理念,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