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以重庆市为例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ractic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摘要: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载体,其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面临与产业发展脱节、实践环节薄弱、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改革实践需围绕“产教融合、实践导向、能力本位”展开。本文以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为研究背景,选取重庆市作为典型案例,结合国际比较视角,围绕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方向,分析改革实践中的关键路径,探讨中国模式在推进产教融合、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独特性与可借鉴性,并提出优化策略及其实施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旨在为构建适配产业需求、提升学生技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As the core vehicle for cultivating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lignment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nd industrial demands.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aces issues such as disconnection fro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ak practical components, and a singular evaluation mechanism. Reform practices need to focus 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practice-orientation, and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selects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s a typical case study. Incorporating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t analyzes the core directions for construct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key pathways in reform practices. It explores the uniqueness and transferability of the Chinese model in promot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hile propos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nd discussing potential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building a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at aligns with industry needs and enhances student skills,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林子路.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以重庆市为例[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10): 157-16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10475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产业升级双重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正积极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的局限,以“服务产业、培养能力”为核心推进系统性改革[1]。与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相比,中国在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制度特色与路径依赖[2]。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理论课程比重过高、实践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课程更新滞后于产业技术变革等问题,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3]。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多项探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4]。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为宏观背景,以重庆市为主要案例,引入国际比较视角,探讨其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本土实践与全球镜鉴。通过系统分析重庆在推进课程重构、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独特做法,本研究旨在为中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改革思路,对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缓解全球技能人才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2.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方向与文献综述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研究方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行业标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5]。澳大利亚TAFE体系则注重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模块化组织教学内容[6]。美国社区学院通过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及时响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7]。这些国际经验为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国内研究方面,姜大源(2017)提出职业教育课程应实现从“学科导向”向“工作过程导向”的转变[8];石伟平(2019)强调了产教融合在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9];徐国庆(2020)则系统阐述了能力本位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10]。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缺乏对特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案例深入分析,本文以重庆市为例,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明确本文在区域职业教育改革与模式推广方面的理论贡献。

2.1. 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课程内容重构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导向,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11]。通过调研产业发展趋势与岗位技能要求,将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项目案例转化为课程内容,减少与岗位需求无关的理论知识,增加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模块;同时,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设计,确保课程内容实时跟进产业技术更新,避免课程内容与产业实践脱节,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岗位核心技能。

2.2. 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优化

课程结构优化需围绕“能力本位”展开,聚焦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12]。打破传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线性结构,构建“公共基础课 + 专业核心课 + 实践实训课”的模块化结构,其中实践实训课比重需进一步提升,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同时,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细化课程模块,如将专业核心课拆解为“操作技能模块”“故障排查模块”“项目管理模块”等,让学生可根据目标岗位选择性学习,提升技能培养的针对性。

2.3. 以“灵活适配”为目标的课程动态调整机制

课程体系需建立“灵活适配”的动态调整机制,以应对产业技术的快速变革[13]。定期开展产业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企业对人才技能的新要求与毕业生的岗位反馈,据此调整课程内容与模块设置;针对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增设相关专业课程,淘汰落后于产业发展的课程;同时,采用“微课程”“在线课程”等灵活形式,方便学生补充学习行业新技术,确保课程体系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3.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关键路径——以重庆市为例

3.1. 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与升级

改革实践需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重庆市多所职业院校建设与企业生产场景一致的实训基地,配备企业常用的设备与工具,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推行“学徒制”“顶岗实习”等实践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实际生产项目,将课堂所学技能直接应用于岗位实践;同时,减少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训项目,如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任务或解决一个实际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3.2.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支撑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关键支撑,需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14]。重庆市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积累一线岗位经验,避免教师仅掌握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技能;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或指导学生实训,补充学校教师在产业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将企业实践经历、课程开发成果纳入教师考核,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3. 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

改革实践需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15]。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需涵盖实践技能水平、项目完成质量、岗位适应能力等;评价方式需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如将学生在实训中的操作表现、项目报告、企业实习鉴定纳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可采用“技能考核 + 项目答辩”的形式,替代传统笔试;同时,引入企业评价主体,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技能考核与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企业岗位要求一致,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实用性。

4.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的挑战与优化策略

4.1. 改革实践面临的主要挑战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面临多方面挑战:一是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足,部分企业因成本投入、商业机密保护等原因,不愿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训教学,导致产教融合流于形式;二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难以适应实践教学需求,影响课程改革效果;三是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执行难度大,部分学校因教材更新周期长、教师培训滞后等原因,难以快速调整课程内容,导致课程体系仍滞后于产业发展。

4.2. 推动企业深度参与的机制优化

针对企业参与度不足的问题,需从机制层面进行优化。政府可通过政策激励(如税收减免、补贴奖励)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将企业参与情况纳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学校需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让企业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实际收益(如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同时,明确校企双方在课程建设中的权责,如企业负责提供实践资源与技术支持,学校负责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然而,该机制的实施可能面临企业短期利益与教育长期目标之间的冲突,以及政策执行中的区域差异性挑战。

4.3. “双师型”教师队伍与课程调整机制的完善

针对“双师型”教师与课程调整机制的问题,需双管齐下进行完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训,并与高校、行业协会合作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在课程调整机制方面,简化教材更新与课程审批流程,采用“活页式教材”“数字化课程资源”替代传统固定教材,方便课程内容快速更新;同时,建立“课程改革专项基金”,支持学校开展课程调研、教师培训与资源建设,保障课程动态调整机制的有效运行。但需注意,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资源更新的可持续性仍是潜在的实施难点。

5. 结语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路径,其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灵活适配”为目标的建设方向,符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尽管改革实践面临企业参与度不足、教师能力不足、机制执行难等挑战,但通过机制优化与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逐步实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朋程, 姜鸣凤, 徐贺睿, 等. 项目管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与改革[J]. 山西青年, 2025(10): 127-129.
[2] 陆宇正, 刘旭东.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实现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25(7): 96-103.
[3] 刘心怡, 李剑富, 敖盼.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实践逻辑和推进路径[J]. 河北职业教育, 2024, 8(4): 23-27.
[4] 王璐, 李洪雷. 重庆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12): 45-49.
[5] Greinert, W.D. (2005) The German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story, Organization, Prospects. Vocational Training European Journal, 3, 4-15.
[6] Smith, E. and Keating, J. (2003) From Policy to Practi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ustralian Training Reform Agenda.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55, 205-228.
[7] Jacobs, J. and Grubb, W.N. (2006) The Federal Role in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College Research Center, 32, 45-62.
[8] 姜大源.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与实施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20): 5-12.
[9] 石伟平.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路径[J]. 教育研究, 2019, 40(5): 78-85.
[10] 徐国庆.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 1-12.
[11] 赵志群.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 39(10): 20-25.
[12] 黄尧.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 36(17): 65-70.
[13] 陈衍, 李梦卿. 职业教育课程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3): 88-93.
[14] 周建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5): 5-10.
[15] 唐智彬, 石伟平.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构建[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4):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