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改革的政策要求
新时代以来,国家先后于2017年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明确要求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 [2]。学生干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践行者,其管理体系的优化是落实政策要求的关键环节,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1.2. 学生干部管理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干部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据调研,85%的高校大型校园活动由学生干部主导组织,60%的学生问题通过学生干部反馈至学校,其桥梁作用直接影响育人效率。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培养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使其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进而带动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助力高校育人目标实现。
1.1.3. 三全育人理念对学生干部管理的指导价值
“三全育人”理念打破了传统管理中“单一主体、片段化培养”的局限,强调以系统思维整合育人资源。将其融入学生干部管理,可推动管理模式从“行政化管控”向“协同化育人”转型,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提供理论指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三全育人与学生干部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多聚焦于三全育人理念在学生工作中的宏观应用,如王易(2022)探讨了全员育人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路径[3];李斌(2021)分析了全过程育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此外,赵媛媛、袁旭美(2022)围绕班助工作展开研究,涉及班助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等内容,其关于“辅助管理者”培养的思路,对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中“传帮带”机制设计具有参考价值[4];王冰(2023)聚焦高职院校班主任助理选拔机制,基于满意度分析的选拔指标设计,为高校学生干部选拔环节中“学生需求导向”的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5]。但整体来看,针对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的专项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单一环节(如选拔或考核),缺乏系统性探讨。
1.2.2. 国外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经验及启示
国外高校普遍注重学生自主管理,如美国哈佛大学通过“导师制 + 社团自治”模式,赋予学生组织较大自主权;英国牛津大学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学生干部培养,强化实践能力。这些经验表明,多元主体协同、资源整合利用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其“自主管理 + 多元协同”模式对我国有借鉴价值,但需结合我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本土化改造,如企业导师参与需纳入思政引领框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切入点
现有研究存在三方面局限:一是对三全育人与学生干部管理的内在联系挖掘不足;二是缺乏对管理体系各环节(选拔、培养、考核等)的系统性优化设计;三是对校外资源的整合利用关注较少。本研究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框架,聚焦管理体系的整体性优化,弥补现有研究空白。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梳理三全育人、学生干部管理相关文献,构建理论基础。
访谈法:选取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共80人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实践问题与建议。
案例研究法:以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3所高校为案例,分析其管理体系优化实践。
1.3.2. 研究框架
研究遵循“理论构建–现状分析–路径优化–案例验证”逻辑:首先界定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其次通过调研诊断管理现状与问题;再依据问题提出优化原则、目标及路径;最后结合案例验证路径的可行性,形成结论与展望。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三全育人的内涵
全员育人: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涵盖校内教育者(教师、辅导员等)与校外关联方(家长、校友、社会机构),形成“校社协同”育人网络[6]。
全过程育人:覆盖学生干部从选拔、培养到考核、反馈的全周期,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
全方位育人:整合课堂、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资源,从思想、能力、素质等多维度开展培养。
2.1.2. 三全育人与学生干部管理的内在联系
三全育人是学生干部管理的“方法论”,为管理提供理念指导;学生干部管理是三全育人的“实践载体”,通过具体环节落实育人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生干部的成长与高校育人任务的完成。
2.2. 理论基础
2.2.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与道德品质。该理论为学生干部管理中“价值引领优先”原则提供支撑,确保管理方向的正确性。
2.2.2. 系统管理理论
主张将组织视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注重各要素的协同运转。应用于本研究,要求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的选拔、培养、考核等环节形成闭环,避免碎片化。
2.2.3. 协同育人理论
核心是通过多元主体协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该理论为构建“校内 + 校外”育人共同体提供依据,推动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体系问题诊断
3.1. 案例分析: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实践对比
选取南京大学(综合类)、华南理工大学(理工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语言类)3所高校为案例,对比其管理实践与本文优化路径的契合度,验证方案可行性。
3.1.1. 南京大学:全员协同育人实践
具体做法:成立“学生干部发展中心”,由校领导牵头,整合教师(负责课程融入)、辅导员(统筹培养)、校友(提供职场指导)、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四方力量;建立“家长沟通平台”,每学期推送2次干部成长报告,邀请家长参与“年度述职评议会”。
与本文路径契合点:完全匹配“构建全员协同共同体”路径,其“四方主体职责明确 + 家长参与反馈”模式,与本文“校内主体分工 + 校外力量引入”设计一致。
实践成效:访谈显示,该校学生干部“协作能力评分”较优化前提升42%,家长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达85%。
3.1.2. 华南理工大学:全过程培养体系实践
具体做法:选拔采用“德能绩潜”四维标准(思想品德25%、专业能力25%、学业成绩25%、创新潜力25%),流程包含“笔试(思政 + 管理知识) + 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活动策划) + 岗位适配测试(性格与岗位匹配度)”;培养分“新干部基础班(48学时理论 + 32学时校内实践)”“骨干干部进阶班(32学时领导力课程 + 64学时企业项目实践)”,考核后生成“成长档案”,提供个性化改进方案。
与本文路径契合点:深度呼应“完善全过程衔接培养体系”路径,其“四维选拔标准 + 分层培养 + 成长档案”设计,与本文“选拔–培养–发展”闭环管理思路完全一致。
实践成效:该校干部“工作失误率”下降35%,学生对干部工作的满意度从60%提升至88%。
3.1.3.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全方位育人平台实践
具体做法:线上搭建“思政微课平台”(每周更新1期外语类思政内容,如“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线下设立“学生事务助理岗”(覆盖教务处、学工部等6个部门),联合地方企业开展“外语服务进社区”实践(每年组织4次,覆盖80%学生干部);举办“干部文化节”,包含“跨校外语辩论赛”“志愿服务成果展”等活动。
与本文路径契合点:符合“拓展全方位育人平台”路径,其“线上线下融合 + 思政与专业结合 + 实践浸润”模式,与本文“多维度育人阵地”设计高度匹配。
实践成效:该校干部“跨文化沟通能力”评分提升38%,参与实践的干部“就业竞争力”较未参与者高25%。
4.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优化路径
4.1. 构建全员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4.1.1. 明确校内主体职责
教师:将学生干部培养融入课程教学,每学期开展1次“职业规划”专题指导;
辅导员:牵头制定培养方案,协调跨部门资源;
行政人员:为学生干部提供活动场地、经费等支持,简化审批流程。
4.1.2. 引入校外育人力量
建立“家长联系卡”制度,每学期反馈学生干部表现,邀请家长参与“成长分享会”;
组建“校友导师团”,定期开展“职场经验分享”“项目指导”等活动;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每年输送学生干部参与企业项目运营。
4.1.3. 建立协同机制
成立“学生干部管理委员会”,由校领导牵头,每月召开跨部门协调会,解决资源分配、职责交叉等问题。
4.2. 完善全过程衔接的培养体系
4.2.1. 选拔阶段
参考王冰(2023)提出的“满意度导向”选拔思路,制定“德能绩潜”四维标准:“德”(思想品德)、“能”(组织协调)、“绩”(学习成绩)、“潜”(创新意识),各占25%权重;采用“笔试 + 无领导小组讨论 + 岗位适配测试”流程,同时加入学生代表投票环节(权重10%),增强选拔的科学性与学生认可度[5]。
4.2.2. 培养阶段
借鉴赵媛媛、袁旭美(2022)关于“班助成长平台”的分层培养经验,实施差异化培养:新干部侧重“基础技能培训”(如沟通技巧、活动策划),骨干干部侧重“领导力提升”(如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4];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每学期安排48学时理论课(含思政教育、管理学) + 32学时实践(如组织校级活动、参与社区服务)。
4.2.3. 发展阶段
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干部表现,每学期生成个性化发展报告;开设“职业规划工作坊”,邀请企业HR指导简历优化、面试技巧,推荐优秀者参与企业实习。
4.3. 拓展全方位育人平台
4.3.1. 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线上:开设“青年大学习”专题栏目,每周推送思政微课;
线下:组织“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榜样事迹宣讲会”等活动。
4.3.2. 实践锻炼平台
校内:设立“学生事务助理岗”,参与教务处、学工部日常工作;
校外: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企业实习计划”等项目,每年覆盖80%以上学生干部。
4.3.3. 数字化管理平台
开发“学生干部管理系统”,实现选拔报名、培训考勤、考核评分等流程线上化,数据实时共享。
4.3.4. 文化育人平台
举办“学生干部文化节”,通过辩论赛、志愿服务成果展等活动,营造“奉献、协作、创新”的文化氛围。
5. 讨论此方案带给学生干部管理的批判性反思
5.1. 自主性与规范性的平衡
反思点:过度强调“规范管理”(如严格的考核指标、流程限制)可能抑制学生干部的自主性,导致“按流程办事但缺乏创新”;而完全“放任自主”则可能引发工作混乱。
优化方向:建议采用“框架式管控 + 弹性空间”模式,明确“禁止性规定”(如严禁以权谋私、工作敷衍),同时预留“创新空间”(如允许干部自主设计小型活动,仅需提前报备方案),保障自主性与规范性统一。
5.2. 避免“内卷化”与功利化
反思点:部分高校“考核以活动数量论英雄”,导致干部盲目追求“活动数量”,出现“为刷数据举办无意义活动”的内卷现象;部分学生将“当干部”视为“评优加分、保研跳板”,功利化倾向明显,忽视服务本质。
优化方向:考核中增加“活动质量指标”(如学生满意度、活动影响力),占比不低于50%;通过“思政教育第一课”强调“干部服务属性”,建立“功利化行为预警机制”(如发现为加分而任职的干部,取消评优资格),引导干部回归服务初心。
6. 结论与展望
三全育人理念为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优化提供了系统框架,能有效解决当前管理中的“协同不足、环节断裂”等问题;构建全员协同共同体、完善全过程培养链条等路径具有可行性,已被案例验证能提升管理效能。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案例范围,结合不同类型高校(如高职、民办)的特点细化优化路径,同时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管理体系中的深度应用,提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