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认知自然的时间坐标体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时间知识体系。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其普世价值得到国际认可[1]。从语言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术语如“惊蛰”“清明”“芒种”等,通过隐喻机制将自然现象与人文经验相联结,形成了独特的认知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准确传达这些术语的隐喻内涵,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2]。认知语法研究进一步表明,语言符号通过意象图式实现概念化表征(Langacker, 1987: 48) [3]。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采用文本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系统考察二十四节气术语的隐喻构建机制。研究语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传统典籍;二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官方译本;三是近年来重要的学术译本。通过建立小型语料库,对二十四节气术语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文化专有项的转换路径,该分析方法借鉴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语料库范式(Toury, 1995: 36) [4]。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论上,拓展了认知语言学在传统文化翻译领域的应用;实践上,为二十四节气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操作的翻译策略。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2. 二十四节气术语的隐喻特征
2.1. 自然现象隐喻
二十四节气术语大量借用自然现象作为源域,通过具体可感的自然变化来认知抽象的时间概念。这种隐喻构建方式体现了中国人“观物取象”的思维特点[5]。这种思维与原型范畴理论高度契合(Rosch, 1978) [6],中国人通过长期观察自然现象的典型特征来把握时间节点。
案例分析1:
1) “雨水”:字面指降水现象,隐喻为春季气候特征。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这里将自然降水与春季万物复苏相联系,形成“降水→生长”的隐喻映射。
2) “白露”:表面描述露水凝结现象,实际隐喻秋季转凉的气候特征。《礼记·月令》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通过“露水→温度变化”的映射,形象地表达了季节转换。
3) “霜降”:字面指霜冻现象,深层隐喻冬季来临。《淮南子·天文训》解释:“霜降而百工休”,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相关联,形成“霜冻→农事周期”的认知链条。
这类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自然现象与时间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中国人通过长期观察,建立了“自然变化指示时间”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在术语命名中得到充分体现。
2.2. 农事活动隐喻
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二十四节气术语大量借用农事活动作为认知源域。这种隐喻构建方式反映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7]。
案例分析2:
1) “芒种”:本义指麦类作物成熟时芒刺外露的状态,隐喻为夏收时节。《周礼·地宫》记载:“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这里建立了“作物成熟→收获时节”的隐喻关联。明代《群芳谱》更详细描述:“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谷可稼种矣。”
2) “谷雨”:表面指播种时节的降雨,实际隐喻春耕关键期。汉代《淮南子》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言雨生百谷也。”形成“降雨→耕种时机”的认知映射。北魏贾思勰勰《齐民要术》记载:“谷雨之日,萍始生”,将节气与物候紧密结合。
3) “小满”:原指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完全成熟的状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通过农作物生长阶段来标记时间节点,形成“作物状态→时节特征”的独特认知方式。这类隐喻的特点在于将具体的生产经验升华为时间认知的标尺。通过农事活动的典型特征来把握时间节点,体现了实用理性思维。
2.3. 人体感知隐喻
二十四节气还通过人体感知来构建时间认知,这种隐喻方式具有鲜明的体验哲学特征。
案例分析3:
1) 温度梯度表达:“小暑”“大暑”通过“小/大”的对比,形成温度变化的梯度认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暑,热也。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建立了“体感→气候特征”的映射关系。宋代《梦粱录》记载:“六月季夏,正当大暑,热之极也。”
2) 触觉联想:“寒露”通过“寒”的触觉感受,隐喻深秋气候。《逸周书·时训解》云:“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将体感温度与物候现象相关联。
3) 视觉感知:“清明”本义指空气清新明净的视觉感受,《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通过视觉体验来定义时节特征,形成“视觉感受→季节品质”的独特认知路径。这类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身体经验与气候感知的互动。通过具身认知的方式,将主观感受客观化为时间标识。
2.4. 跨文化隐喻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中西时间认知系统的隐喻差异,可以更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术语的独特性:
1) 时间认知维度差异:
西方传统:线性时间观(如“time is money”隐喻)。
中国传统:循环时间观(如“周而复始”概念)。
例证:《周易》“复卦”与希腊“永恒轮回”说的本质区别。
2) 自然参照系选择:
欧洲历法:侧重天文现象(至点、分点)。
中国节气:兼顾天文与物候(七十二候)。
数据对比:公历月份名称中仅4个月份(September~December)保留原始历法含义。
3) 隐喻构建方式差异:
英语时间隐喻:空间化倾向(ahead/behind schedule)。
汉语节气隐喻:具身化特征(“小暑”“大暑”的体感基准)。
3. 英译策略分析
3.1. 直译策略(Literal Translation)
适用于源域与目标域高度重合的隐喻案例,这种术语标准化过程符合功能对等理论原则(Nida, 1964: 159) [8]:
1) “春分/秋分”译为“Spring/Autumn Equinox”:
科学依据:准确反映太阳直射赤道的天文现象。
文化保留:equinox源自拉丁语“aequis”(平等) + “nox”(夜),与中文“分”字异曲同工。
2) “冬至/夏至”译为“Winter/Summer Solstice”:
词源分析:solstice来自拉丁语“sol”(太阳) + “sistere”(静止),与中文“至”(极致)概念相通。
3) “小寒/大寒”译为“Minor/Major Cold”:
梯度表达:完整保留温度变化的程度差异。
认知基础:符合英语“cold”的隐喻扩展用法。
4) “小雪”与“大雪”的翻译对比:
直译方案:“Light Snow”与“Heavy Snow”。
气象学验证:中国北方小雪节气平均降雪量2~4 mm,大雪节气5~8 mm (中国气象局,2022)。
文化内涵补充:在农谚中“小雪封地,大雪封河”,译本通过程度副词准确传递了农耕预警信息。
5) “处暑”的翻译演变:
早期误译:“Summer Resort”(避暑胜地)。
正确直译:“End of Heat”。
科学依据:中国气候特征显示,该节气后副热带高压南撤,气温显著下降。
3.2. 意译策略(Free Translation)
处理文化特异性隐喻的创新方案:
1) “惊蛰”的三种译法比较:
WMO官方版:“Awakening of Insects”(昆虫苏醒)。
学术译本:“Excited Insects”(受惊昆虫)。
文化注释版:“Jingzhe (Insects Waken)”。
分析:WMO译本通过“awakening”保留动态意象,但弱化了“惊”的突发性特征。建议补充说明:“the time when hibernating insects are startled by spring thunder”,该处理方案体现了文化翻译的补偿策略(Bassnett, 2014: 78) [9]
2) “芒种”的演变过程:
早期译作“Grain in Beard”(保留芒刺意象)。
现行标准“Grain in Ear”(侧重农学特征)。
文化注释建议:“referring to the awn-bearing crops ready for harvest”。
3.3. 音译加注(Transliteration + Annotation)
文化专有项的特殊处理方案:
1) “清明”的翻译演进:
纯音译:“Qingming”。
现代通用:“Qingming Festival”。
深度注释:“Qingming (Tomb-sweeping Day), when Chinese people honor ancestors by cleaning gravesites”。
2) “大暑”的文化补充:
在饮食文化语境下可注释:“Dahan (Major Heat), traditionally marked by eating cooling foods like mung bean soup”。
3.4. 翻译策略的历时演变
通过历时语料分析,揭示二十四节气英译的发展轨迹:
1) 传教士翻译时期(16~18世纪):
典型案例: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冬至”译法。
特征:拉丁化倾向(如“Tung Chih”)。
文化适应策略:基督教历法类比。
殖民时期翻译(19世纪):
典型案例:《中国丛报》节气译文。
特征:归化主导(如将“清明”译为“All Souls’ Day”)。
意识形态影响分析。
现代标准化阶段(20世纪至今):
WMO标准化的认知语言学基础。
术语统一过程中的争议案例:“立春”的三种竞争译法。
最新趋势:文化回译现象(如“Qingming”进入牛津词典)。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二十四节气术语的隐喻特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二十四节气术语的隐喻系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构建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自然现象隐喻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农事活动隐喻反映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人体感知隐喻则彰显了体验哲学的特征。其次,在翻译实践中,需要建立系统的认知框架:1) 在隐喻识别层,要区分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如“春分”等常规隐喻可采用直译,而“惊蛰”等创新隐喻需要特殊处理;2) 在概念映射层,要建立准确的跨文化对应关系。例如“清明”的扫墓习俗需要补充文化注释;3) 在文化适应层,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认知特点选择呈现方式。学术翻译可保留更多文化信息,而大众传播则需要适当归化。最后,本研究提出的翻译策略具有可操作性:直译适用于源域与目标域重合的隐喻;意译适合处理文化特异性隐喻;音译加注则能有效保留文化意象。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在确保科学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内涵。如Venuti (1995)所指出的,异化翻译能有效保存文化多样性[10]。
基金项目
本文受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彝族经典多模态汉英译介研究”(23BYY121)基金支持。
附录1
节气名称 |
字面意义 |
隐喻特征 |
源域类型 |
推荐译法 |
翻译策略 |
文化注释 |
立春 |
春季开始 |
时间节点 |
自然现象 |
Beginning of Spring |
直译 |
二十四节气之首 |
雨水 |
降水增多 |
物候变化 |
自然现象 |
Rain Water |
直译 |
反映春季降水特征 |
惊蛰 |
雷惊百虫 |
生物活动 |
农事认知 |
Awakening of Insects |
意译 |
建议补充雷声惊虫的说明 |
清明 |
气清景明 |
视觉感受 |
人体感知 |
Qingming Festival |
音译加注 |
需说明扫墓习俗 |
谷雨 |
雨生百谷 |
耕种需求 |
农事活动 |
Grain Rain |
直译 |
反映播种时节的降水 |
立夏 |
夏季开始 |
时间节点 |
自然现象 |
Beginning of Summer |
直译 |
|
小满 |
籽粒饱满 |
作物状态 |
农事认知 |
Grain Full |
意译 |
反映夏熟作物特征 |
芒种 |
麦芒出现 |
收获标志 |
农事活动 |
Grain in Ear |
意译 |
需解释"芒"的含义 |
夏至 |
日长至极 |
天文现象 |
自然认知 |
Summer Solstice |
直译 |
|
小暑 |
初现暑热 |
温度感知 |
人体体验 |
Minor Heat |
直译 |
反映温度梯度 |
大暑 |
炎热至极 |
温度感知 |
人体体验 |
Major Heat |
直译 |
一年中最热时段 |
立秋 |
秋季开始 |
时间节点 |
自然现象 |
Beginning of Autumn |
直译 |
|
处暑 |
暑热消退 |
温度变化 |
人体感知 |
End of Heat |
意译 |
"处"意为终止 |
白露 |
露水凝结 |
物候变化 |
自然现象 |
White Dew |
直译 |
反映昼夜温差增大 |
秋分 |
昼夜均分 |
天文现象 |
自然认知 |
Autumn Equinox |
直译 |
|
寒露 |
露水转凉 |
温度感知 |
人体体验 |
Cold Dew |
直译 |
反映深秋气候 |
霜降 |
初霜出现 |
物候变化 |
自然现象 |
Frost’s Descent |
意译 |
需说明农事意义 |
立冬 |
冬季开始 |
时间节点 |
自然现象 |
Beginning of Winter |
直译 |
|
小雪 |
初雪降临 |
降水形态 |
自然现象 |
Light Snow |
直译 |
|
大雪 |
降雪增多 |
降水形态 |
自然现象 |
Heavy Snow |
直译 |
|
冬至 |
日短至极 |
天文现象 |
自然认知 |
Winter Solstice |
直译 |
|
小寒 |
寒冷初现 |
温度感知 |
人体体验 |
Minor Cold |
直译 |
反映温度梯度 |
大寒 |
寒冷至极 |
温度感知 |
人体体验 |
Major Cold |
直译 |
一年中最冷时段 |
附录2
节气 |
威妥玛译本
(1867) |
李约瑟译本
(1956) |
WMO标准
(2016) |
文化注释版 |
翻译策略分析 |
立春 |
Establishment
of Spring |
Spring Begins |
Beginning of Spring |
Lichun
(Spring Commencement) |
从归化到异化的演变 |
雨水 |
Rain Water |
The Rains |
Rain Water |
Yushui (Rain Water,
indicating increased spring precipitation) |
直译策略的典型应用 |
惊蛰 |
Waking of Insects |
Insects Awaken |
Awakening
of Insects |
Jingzhe
(Insects Waken, referring to spring thunder startling hibernating insects) |
文化意象的渐进保留 |
春分 |
Spring
Division |
Spring Equinox |
Spring Equinox |
Chunfen (Vernal Equinox,
when day and night are equally long) |
科技术语的标准转化 |
清明 |
Pure
Brightness |
Clear and Bright |
Qingming |
Qingm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Day) |
从语义翻译到文化翻译 |
谷雨 |
Grain Rain |
Corn Rain |
Grain Rain |
Guyu (Grain Rain,
the last solar term in spring) |
农事隐喻的完整保留 |
立夏 |
Establishment of Summer |
Summer Begins |
Beginning of Summer |
Lixia
(Summer Commencement) |
结构对等的典范 |
小满 |
Small Full |
Grain Fills |
Grain Full |
Xiaoman (Grain Plumps,
indicating crops begin to fill) |
农学概念的精确传达 |
芒种 |
Grain in Ear |
Grain in Beard |
Grain in Ear |
Mangzhong (Grain with Awns,
referring to wheat harvest season) |
专业术语的标准化 |
夏至 |
Summer Extreme |
Summer Solstice |
Summer Solstice |
Xiazhi (Summer Solstice,
the longest day of the year) |
天文概念的准确对应 |
小暑 |
Small Heat |
Moderate Heat |
Minor Heat |
Xiaoshu
(Minor Heat, beginning of hot season) |
温度梯度的精确表达 |
大暑 |
Great Heat |
Great Heat |
Major Heat |
Dashu (Major Heat,
the hottest period of the year) |
程度副词的规范使用 |
立秋 |
Establishment
of Autumn |
Autumn Begins |
Beginning of Autumn |
Liqiu
(Autumn Commencement) |
时间节点的统一表达 |
处暑 |
Stopping of Heat |
Heat Withdraws |
End of Heat |
Chushu (Limit of Heat,
indicating retreat of summer heat) |
动作意象的准确转换 |
白露 |
White Dew |
White Dew |
White Dew |
Bailu (White Dew,
when dew begins to condense) |
自然现象的直观呈现 |
秋分 |
Autumn Division |
Autumn Equinox |
Autumn Equinox |
Qiufen (Autumnal Equinox) |
天文术语的规范对应 |
寒露 |
Cold Dew |
Cold Dew |
Cold Dew |
Hanlu
(Cold Dew, when dew turns chilly) |
温度变化的形象表达 |
霜降 |
Descent
of Frost |
Frost Falls |
Frost’s
Descent |
Shuangjiang
(Frost Descends, first frost appears) |
物候现象的生动描述 |
立冬 |
Establishment
of Winter |
Winter Begins |
Beginning of Winter |
Lidong
(Winter Commencement) |
季节转换的标准表达 |
小雪 |
Small Snow |
Little Snow |
Light Snow |
Xiaoxue
(Light Snow, first snowfall occurs) |
降水形态的准确区分 |
大雪 |
Great Snow |
Heavy Snow |
Heavy Snow |
Daxue
(Heavy Snow, snowfall increases) |
程度差异的精确表达 |
冬至 |
Winter
Extreme |
Winter Solstice |
Winter Solstice |
Dongzhi (Winter Solstice,
the shortest day of the year) |
天文概念的标准翻译 |
小寒 |
Small Cold |
Moderate Cold |
Minor Cold |
Xiaohan
(Minor Cold, beginning of cold season) |
温度感知的梯度表达 |
大寒 |
Great Cold |
Severe Cold |
Major Cold |
Dahan (Major Cold,
the coldest period of the year) |
极端气候的规范表述 |
NOTES
*通讯作者Email: 1753980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