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中基于语料库的“保护”和“保持”的偏误研究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Bias in “Protect” and “Preserve”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摘要: 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学习者语言使用的精准性。其中,“保护”和“保持”是两个在日常交流及书面材料中频繁出现的动词,但也是学习者经常混淆使用的词汇。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专门的语料库,分析并归纳非母语学习者在“保护”和“保持”使用上的偏误类型及其成因,进而对教学提出具体建议。通过对比分析学习者的偏误用例与正确使用情况,本文揭示了学习者在这两个词汇使用上存在的规律性错误,并探讨了这些偏误背后的语言内因素和语言外因素。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ommunity has increasingly emphasized the precision of learners’ language usage. Among these, “保护” (protect) and “保持” (preserve) are two verbs that frequently appear in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written materials, yet they are also terms that learners often confuse.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 specialized corpus to analyze and categorize the types of errors non-native learners make when using “保护” and “保持”, along with their underlying causes, thereby proposing specific pedagogical recommendations. By comparing learners’ erroneous usage examples with correct usage, this paper reveals systematic error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wo terms and explores both linguistic and extralinguistic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se errors.
文章引用:林晓琳. 国际中文教育中基于语料库的“保护”和“保持”的偏误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111-11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33

1. 引言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兴起,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其中,词汇教学一直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一些形近词或义近词的教学,如“保护”和“保持”,它们在语义、用法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往往难以准确掌握。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方法,对学习者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发现偏误模式,为教学提供参考。

2. 保护和保持的词义辨析

首先,保护和保持虽然都涉及对事物的维护,但保护更多的是为了防止损害,而保持则是为了维持现状。在实际语言使用中,根据语境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词汇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意图。在词义上,保护和保持有着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保持:这个词的词义侧重于维持现状,即让某事物保持原状,不消失或减弱。例如,保持秩序、保持健康等,都是指让一种状态或条件持续存在。

保护:这个词的词义则侧重于防御性的维护,即尽力照顾某事物,以防止其受到损害。例如,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都是指为了防止不利因素对它们造成影响而采取的行动。

3. 保护和保持的偏误类型分析

偏误通常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时,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不正确运用,导致的一种系统性、有规律的错误。这种错误与偶发的失误不同,它能够反映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根据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使用“保护”和“保持”的语料的检索,一共得到“保护”的语料237条,其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04条,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137条,“保持”的语料208条,其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88条,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120条。另外,由于全球中介语语料库的语料的标注有的并不明确,并不能直接用来进行偏误分析,所以我们最终统计的“保护”语料为230条,其中全球中文中介语语料库130条,留学生偏误语料17条;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00条,留学生偏误语料为14条。“保持”语料为208条,其中全球中文中介语语料库120条,留学生偏误27条;HSK动态作文语料库88条,留学生偏误36条。

详细情况请见表1

Table 1. Error corpus and error rates for “protect” and “preserve”

1. “保护”和“保持”的偏误语料及偏误率

全部可用语料(条)

偏误语料(条)

偏误率

保护

230

31

13.4%

保持

208

63

30.2%

鲁健骥(1992)从形式上将外国人学汉语产生的偏误分为四类:遗漏、增添、替代、错序[1]。后在鲁健骥(1994)中按偏误的性质将偏误分为四类,即遗漏、误加、误代、错序[2]朱其智、周小兵(2007)将偏误分成五大类,分别是:真偏误和假偏误、偏误与失误、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语义和语篇以及御用偏误、整体性偏误和局部性偏误[3]。本文我们将采取鲁健骥先生的分类方法。具体的偏误数量见表2

Table 2. Number of bias types for “protect” and “preserve” in the corpus

2. 语料库中“保护”“保持”的偏误类型数量

误代(条)

遗漏(条)

误加(条)

错序(条)

保护

20

3

8

0

保持

50

5

8

0

3.1. 误代

(一) “保护”的误代

1) “保护”误代保字开头的词语(保持除外)

① 还有你们也保护身体。(保重)

② 祝你们保护身体,一切顺利!(保重)

③ 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保护身体的方法。(保养)

④ 在中国也要好好保护保重身体。(保重)

在这些例子中,首先保护和保重都是关心他人的表达,但是保重一般适用于个人的健康和安危,具有个体关怀色彩。而保护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用来确保安全和防范风险。而对于保护和保养来说,保护主要指尽力照顾,使对象不受损害;而保养则强调对物品或身体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护理,以保持其最佳状态。

2) “保护”误代“保持”

⑤ 两位情人也一直通过邮件来保护沟通。(保持)

⑥ 这样的沟通会保护和谐的国际关系。(保持)

⑦ 因为每个人都想要保护自己的健康。(保持)

很明显,保护和保持虽然都涉及到对事物的维护,但保护更多的是为了防止损害,而保持则是为了维持现状。保持健康,保持关系,保持沟通等等。

(二) “保持”的误代

1) “保持”误代“维持”

⑧ 保持病人的生命。(维持)

⑨ 要不然难以保持社会秩序。(维持)

⑩ 人类为了保持自己的生活才种粮食。(维持)

保持和维持都表示某种状态的持续,但在用法上有细微的差别。保持更多地用于积极的、长期的、稳定的状态,而维持则可能涉及到短期的、临时的、需要外力干预的情况。比如,维持生命,生活等。

2) “保持”误代“保护”

⑪ 绿色食品可以保持我们的肠胃。(保护)

⑫ 政府保持他们的权力。(保护)

⑬ 世界上一定有不能保持环境的人。(保护)

⑭ 这是为了保持公众利益。(保护)

很明显,保护和保持虽然都涉及对事物的维护,但保护更多的是为了防止损害,而保持则是为了维持现状。比如,保护环境,保护权力与义务,保护肠胃等。

3.2. 误加

(一) “保护”的误加

⑮ 为了我们的{保护}自然的环境

⑯ 我只好请妈妈好好地照顾{保护}奶奶

例15中,我们的后边直接加上名词环境,更符合语法规则。例16中,两个动词重复,句子表意不明。

(二) “保持”的误加

⑰ 可是你有任务掌握{保持}你的所有的东西

⑱ 为了我们的{保持}身体健康

例17中,同样是两个动词的重叠表达意思不明确。同时,从这个句子看,保持还有误代的嫌疑。例18原因跟例15大同小异,不做过多赘述。

3.3. 遗漏

(一) “保护”的遗漏

⑲ 首先考虑(保护)自然环境,做好可以生产对人的身体没有危害的农作物

从这句话来看加上保护,句子语义更加完整,后面有指向正面结果的形容词,所以前边应该加保护。

(二) “保持”的遗漏

⑳ 人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以便于获得更长的寿命。

这句话中,后面的目的已经是获得更长的寿命,所以前边就是获得更长寿命的做法,也是保持身体健康。

4. “保护”与“保持”偏误成因探析

留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对于某些词汇的掌握往往会出现偏误。以汉语中的“保护”和“保持”为例,这两个词虽然在英语中都可以翻译为“protect”或“keep”,但在汉语中它们的用法却有所不同。本文将从目的语知识、文化负迁移、认知策略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留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

4.1.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主要指的是学生对汉语本身的理解程度。在“保护”与“保持”的使用上,可能出现以下问题:首先是语义理解不准确,留学生可能没有准确把握“保护”与“保持”的含义。例如,“保护”通常指防止受到伤害或破坏的行为,而“保持”则指维持某种状态或水平。若学生对这两个动词的语义界限模糊不清,就可能导致使用上的混淆。其次是词性和用法区分困难,“保护”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而“保持”通常用作动词。若学生对这些词汇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认识不足,就容易在具体语境中误用。最后是搭配使用不当,汉语中某些词汇与“保护”或“保持”搭配使用时有固定搭配,如“保护环境”、“保持秩序”。若学生对这些固定搭配不熟悉,可能会创造出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

4.2. 文化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指学生将母语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带入目的语学习中,导致理解或使用出现偏差。首先是文化概念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保护”与“保持”涵盖的概念范围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人权益的保护,而另一些文化则更侧重集体和谐的保持。留学生受本土文化影响,可能会在不自觉中将这种文化特定的概念理解带入到汉语学习中[4]。还有一个方面可能是语境应用有偏差,留学生可能会将母语中的语境使用直接映射到汉语中,忽视了汉语的实际语境需求。比如在讨论环境保护时过度使用“保护”,而在应该使用“保持”来描述持续状态的场合仍旧使用“保护”。

4.3.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过度概括是认知策略影响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可能会过度概括一些规则,导致使用错误。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保护”和“保持”可以在某些情况下互换使用,从而忽略了这两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差异。除此之外,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对上下文理解,留学生可能过于关注单词本身,而忽视了上下文对词汇使用的制约作用[5]。例如,在阅读或听力材料中遇到“保护”和“保持”时,他们可能无法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哪个词更合适。最后是记忆策略不当,留学生在记忆“保护”和“保持”时,可能采用了不恰当的记忆策略,如死记硬背或机械重复,而没有深入理解其内在含义和使用场景。

4.4. 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理解,不当的教学策略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偏误[6]。由于学校不同,学生水平不同,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并且由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普遍影响,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只讲解两个词汇,而是通过包含这两个词汇的课文内容或者话题选择的安排来进行针对性的输入,所以就导致部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度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入讲解“保护”与“保持”的区别,或者未能提供足够的例句来展示它们的用法,学生可能无法形成准确的理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练习,即使教师讲解清晰,但如果没有安排充分的,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学生也难以正确使用这些词汇。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误用或者遗漏的情况纠正不及时或不恰当也是造成偏误的重要原因。当学生出现使用错误时,部分教师可能为了教学环节或者话题内容的顺利进行,不会及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或者即使在练习过程中纠正了学生的错误用法,但是没有针对性地输入错误原因,学生就可能继续沿用错误。

5. “保护”与“保持”的国际中文教育建议

对于留学生在学习“保护”和“保持”这两个词汇时出现的偏误,我们可以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探讨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5.1. 教材方面的策略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应该提供充分的信息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保护”和“保持”的用法。

首先是明确的定义和解释,教材应该提供“保护”和“保持”的明确定义和用法解释,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的基本含义和区别。例如,可以解释“保护”是指照看和维护某物或某人,防止受损或受到伤害;而“保持”则是指维持某种状态或水平,使其持续存在。其次,丰富的例句和语境,教材应该提供大量的例句和语境,展示“保护”和“保持”在不同情况下的用法。例如,可以提供一些与环境保护、健康维护、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除此之外,针对性的练习和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材应该包含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测试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些练习可以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改错题等,以及一些实际的写作或口语练习。

5.2. 教师方面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该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保护”和“保持”。

首先要详细讲解并强调区别,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详细讲解“保护”和“保持”的含义和用法,并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图表展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两个词的差异。

其次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两个词汇,比如“保护眼睛像保护珍贵的宝石一样”和“保持微笑,让世界更加美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教师也可以创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使用“保护”和“保持”,比如组织一次环保活动或者角色扮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的实际应用。同时利用智慧教育教学软件进行在线讲解,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也可以在线下进行词语的复习和巩固[7]

5.3. 学生方面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也应该采取一些策略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保护”和“保持”。无论是词汇学习还是语法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都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沉浸在课堂讨论的环节当中,才能更好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所以就是建议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保护”和“保持”的用法。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可以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学生还可以通过做教材中的练习题或者自己编写句子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的正确用法。如果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汇时遇到困难,他们应该主动向教师或者同学寻求帮助。这样可以及时解决疑惑,避免错误的发生。学生可以定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在学习“保护”和“保持”时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两个词汇。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总之,对于留学生在学习“保护”和“保持”时出现的偏误问题,我们需要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偏误,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6. 结论

本文在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基础上利用语料库技术进行了“保护”和“保持”的偏误研究,总结并分析了偏误的类型,以及从目的语、文化负迁移、认知策略、教学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具体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鲁健骥. 偏误分析与国际中文教育[J]. 语言文字应用, 1992(1): 69-73.
[2] 鲁健骥.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1): 49-64.
[3] 朱其智, 周小兵. 语法偏误类别的考察[J]. 语言文字应用, 2007(1): 111-118.
[4] 张晓珂. 基于语料库的“把握” “掌握”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3.
[5] 李雨桐. 基于语料库的留学生语气副词“确实” “实在”的偏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 2023.
[6] 毕海微.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对于” “关于”习得偏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2.
[7] 史秀中.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引起” “导致”搭配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镇江: 江苏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