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影视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质量对文化交流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动画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影视形式,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和文化传播效果。《飞哥与小佛》作为一部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动画,其翻译版本众多。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腔现象时有出现,影响了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白永琦认为翻译腔是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限的情况下衍生出的名词[1]。陈德彰认为,翻译腔其实是一种体(style, pattern),应称为“翻译体”更贴切[2]。李成明和王玉璞认为,翻译腔会影响目的语读者对原文含义的理解,进而影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3]。纽马克认为翻译腔是指译文因受原文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生硬、不自然的语言风格,偏离了目标语言的自然表达习惯[4]。这种现象不仅在动画翻译中存在,在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中也较为常见。深入研究《飞哥与小佛》中的翻译腔现象,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提高动画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翻译腔在《飞哥与小佛》中的表现形式
2.1. 词汇层面
1) 过度直译导致的翻译腔
在《飞哥与小佛》中,部分词汇的翻译过于直接地照搬英语原文,没有考虑到汉语的表达习惯,从而产生翻译腔。例如,在“Let’s go on an adventure!”这句话中,“go on an adventure”被直译为“去进行一次冒险”,“进行”一词在汉语中略显生硬,更自然的表达可以是“咱们去冒险吧!”这种过度直译使得译文缺乏灵动性,不符合汉语日常表达习惯,观众在观看时可能会感到拗口。
2) 选词不当造成的翻译腔
翻译时选择的词汇与语境不匹配,也是导致翻译腔的原因之一。比如,动画中“We’re in a jam.”被译为“我们在一个困境中”,“在一个困境中”的表述在汉语里较为拗口,且不符合口语表达习惯。更合适的翻译可以是“咱们这下麻烦了”,“麻烦了”更能体现出角色所处的紧急和棘手的情境,而原译文选词不当,使句子显得生硬、不自然。
2.2. 句法层面
1) 照搬原文句法结构
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飞哥与小佛》的翻译中,有时会出现直接套用英语句法结构的情况。例如,“When I grow up, I want to be an inventor.”被译为“当我长大的时候,我想要成为一名发明家。”,这种翻译完全按照英语“when…,主语 + 谓语”的结构,在汉语中“当……的时候”的表述稍显啰嗦,更自然的表达是“等我长大了,我想当发明家。”照搬原文句法结构使得译文不符合汉语简洁明快的表达习惯。
2) 句子冗长复杂
英语中长句较多,而汉语倾向于使用短句。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英语长句进行合理拆分和重组,就会导致译文句子冗长复杂。如“Even though it was a difficult task, Phineas and Ferb managed to build a giant roller coaster in their backyard with the help of their friends.”被译为“尽管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菲尼亚斯和费伯在他们朋友的帮助下成功地在他们的后院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过山车。”,译文句子过长,读起来不够流畅。可以拆分成“虽说这任务挺艰巨的,但菲尼亚斯和费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还是在后院建成了一个超大过山车。”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3. 语篇层面
1) 逻辑连贯性缺失
在语篇层面,翻译腔表现为译文的逻辑连贯性不足。动画中角色的对话是连贯的,但翻译时如果只关注单个句子的翻译,而忽视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就会破坏语篇的连贯性。例如,前一句“We need to find a way to stop Dr. Doofenshmirtz.”和后一句“Perry the Platypus is on his way.”之间存在逻辑关联,但译文“我们得想个办法阻止杜芬舒斯博士。鸭嘴兽泰瑞正在赶来。”没有体现出这种关联。可以在第二句前加上“好在”,即“我们得想个办法阻止杜芬舒斯博士。好在鸭嘴兽泰瑞正在赶来。”使逻辑关系更清晰。
2) 文化背景信息处理不当
《飞哥与小佛》中包含丰富的美国文化元素,如万圣节、感恩节等节日元素,以及美国流行文化的梗。在翻译时,如果没有对这些文化背景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就会让观众感到困惑。比如,提到“Halloween”时,直接译为“万圣节”,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观众来说,可能不清楚这个节日的特点和意义。可以补充解释为“万圣节(西方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扮成各种鬼怪庆祝)”,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动画内容。
3. 翻译腔在《飞哥与小佛》中产生的原因
3.1. 语言差异因素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汇、语法、句法和语篇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5]。英语重形合,常使用连接词、从句等构建复杂的句子结构来表达逻辑关系;而汉语重意合,更注重语义的连贯,句子结构相对松散。在翻译《飞哥与小佛》时,译者如果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就容易受到英语原文结构的束缚,产生翻译腔。例如,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主动语态使用更为频繁。若直接将英语的被动句译为汉语的被动句,就会使译文显得生硬。如“The treehouse was built by Phineas and Ferb.”直接译为“树屋被菲尼亚斯和费伯建造”,不如“菲尼亚斯和费伯把树屋建好了”自然流畅。
3.2. 译者能力与习惯
1) 翻译技巧运用不熟练
部分译者在翻译《飞哥与小佛》时,翻译技巧运用不够熟练。他们可能过于依赖直译,不善于运用意译、增译、减译等技巧来调整译文。对于一些英语中的习语、俚语和固定搭配,没有深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就直接进行字面翻译,导致译文出现翻译腔。例如,“It’s a piece of cake.”直译为“它是一块蛋糕”,完全误解了原意,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小菜一碟”。
2) 母语思维的干扰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干扰是产生翻译腔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长期使用母语进行思考和表达,译者在处理英语文本时,容易不自觉地按照母语的模式去理解和翻译,而忽略了英语的语言特点。例如,汉语中习惯使用动词,英语中则常用名词或介词来表达类似的含义。译者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就可能在翻译时过度使用动词,使译文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3. 翻译目的与受众考虑不周
1) 翻译目的不明确
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6]。如果译者在翻译《飞哥与小佛》时,没有明确翻译目的,就无法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如果翻译目的是让儿童观众轻松理解动画内容,那么译文就应该更加简洁、生动、口语化;如果是为了学术研究等目的,译文可能需要更准确地反映原文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若译者没有区分这些目的,采用统一的翻译方式,就容易产生翻译腔。
2) 忽视受众特点
《飞哥与小佛》的主要受众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有限。译者在翻译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受众的这些特点,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句子结构,就会使译文难以被受众接受,产生翻译腔。例如,对于一些专业术语或复杂的文化概念,没有进行适当地简化或解释,导致儿童观众难以理解。
4. 翻译腔对《飞哥与小佛》的影响
4.1. 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
翻译腔会严重影响观众对《飞哥与小佛》的观看体验。生硬、不自然的译文使观众在理解动画内容时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动画的情节和乐趣中。那些拗口的词汇翻译和冗长复杂的句子,会让观众感到困惑和乏味,削弱了动画原本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孩子们在观看时可能会因为难以理解译文而失去兴趣,无法真正享受到动画带来的欢乐。
4.2. 阻碍文化的有效传播
《飞哥与小佛》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国文化元素,翻译腔会阻碍这些文化元素的有效传播。不准确或不恰当的翻译,可能会使观众对美国文化产生误解。比如,对一些与美国节日、习俗相关的内容翻译不当,观众就无法真正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无法实现通过动画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这不仅影响了观众对动画的理解,也不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4.3. 降低作品的传播效果
翻译腔还会降低《飞哥与小佛》在国际市场上的传播效果。一部翻译质量不高、充满翻译腔的动画,难以吸引观众,从而影响其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在竞争激烈的动画市场中,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动画的商业成功与否。如果因为翻译腔导致观众流失,那么动画的商业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制作方和发行方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5. 应对《飞哥与小佛》翻译腔的策略
5.1.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1) 意译与直译相结合
在翻译《飞哥与小佛》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意译和直译的方法。对于一些文化内涵丰富、无法直接用直译表达的内容,要采用意译的方式。例如,“He’s a real wet blanket.”直译为“他是一条真正的湿毯子”,观众可能无法理解其含义,意译为“他可真扫兴”则更能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而对于一些简单的、没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句子,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如“Let’s go!”译为“我们走吧!”通过意译与直译相结合,既能保留原文的韵味,又能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7]。
2) 增译与减译的合理运用
为了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有时需要对原文进行增译或减译。在遇到英语中的省略句时,为了使意思更明确,可以适当增译。例如,“I like apples, and he, bananas.”可译为“我喜欢苹果,而他喜欢香蕉。”补充了“喜欢”一词,使句子意思更完整。对于一些在英语中必要但在汉语中略显冗余的词汇,可以进行减译。如“I will go to the park tomorrow morning at 8 o’clock sharp.”译为“我明天早上8点去公园。”省略了“sharp”一词,译文更简洁明了。
5.2. 提升译者素养
1) 加强语言学习
译者要不断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学习,提高语言能力。深入了解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语法规则、词汇用法等,尤其是要掌握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同时,要关注语言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语言知识,使译文更符合当代语言的使用习惯。例如,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适当运用这些流行元素,使译文更贴近年轻观众。
2) 积累文化知识
《飞哥与小佛》中包含大量的美国文化元素,译者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时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腔。例如,在翻译与美国节日相关的内容时,译者要了解该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等,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使观众更好地理解。
5.3. 以受众为中心进行翻译
1) 了解受众需求
在翻译《飞哥与小佛》之前,译者要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受众,译文要简洁易懂、生动有趣,使用他们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生僻的词汇,句子结构也要尽量简单。例如,将“The experiment was a complete failure.”译为“实验彻底搞砸啦!”,“搞砸”这个词更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2) 考虑受众文化背景
考虑到不同地区受众的文化背景差异,在翻译时要对涉及文化的内容进行适当处理。对于一些目标语文化中没有的概念,可以采用加注解释、替换等方法。比如,在翻译美国的一些特色食品时,可以在译文后加注说明其制作方法或口味特点,让观众有更直观的感受。或者将一些具有美国文化特色的元素替换为目标语文化中类似的元素,以便观众理解。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飞哥与小佛》中翻译腔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翻译腔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评估了其对观众、文化传播和作品传播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翻译腔在动画翻译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还阻碍了文化的有效传播和作品的推广。
为了应对翻译腔问题,译者应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提升自身素养,并以受众为中心进行翻译。通过意译与直译相结合、合理运用增译和减译技巧,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加强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文化背景,能够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动画翻译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译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关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创新翻译方法,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动画制作方和相关机构也应重视翻译质量,加强对翻译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共同推动动画翻译事业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