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否定副词“徒”的历时演变研究
A Study on the Chron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Presuppositional Negative Adverb “徒”
摘要: 以语法化理论与历时语料为基础,探讨动词“徒”从实词虚化为副词、再转变为预设否定副词的演变路径及机制。“徒”的虚化经历了从动词转变为形容词、副词,再由范围副词产生预设否定义的过程,其语法化机制主要包括隐喻投射、语用推理与语境吸收。从实到虚的过程中,“徒”通过空间域到属性域的隐喻,从“步行无辅助”引申出[+限制]的语义特征,发展出“只,仅仅”的限制义;又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推理固化否定义,形成专职的预设否定副词。“徒”的虚化过程体现了认知机制与语言结构的协同作用,为汉语副词的演变研究提供新视角。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 adverb “徒”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combines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with the chronological corpu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path and mechanism of its virtualization from a real word to an adverb. The virtualization of “徒” 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from a verb to an adjective and an adverb, and then from a scope adverb to a predefined negative meaning. The mechanism of its grammaticalization mainly includes metaphorical projection, pragmatic reasoning and contextual absorption. In the process from the real to the imaginary, “徒” derives the semantic feature of [+restriction] from “walk unaided” through the metaphor from spatial domain to attribute domain, and develops the semantic feature of “only”. It imposes restriction; furthermore, it eliminates the negation through reasoning within a specific context, thereby forming a full-time presuppositional negative adverb.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ynergy between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徒”’s virtualization,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dverbs.
文章引用:周雨佳. 预设否定副词“徒”的历时演变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139-14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37

1. 引言

中古汉语中,“徒”是重要的预设否定副词,使用频率很高,如:

1) 六军困于山谷之间,进无所略,退又不得,非主兵之道也。(《三国志·魏书二十五·杨阜传》)

2) 空手把两拳,口里徒含玉,永离台上镜,无心开衣服。(《王梵志诗》)

3) 学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朱子语类·学五·读书法下》)

现代汉中它仍保留这种用法,如“徒劳”“徒有其表”“徒增烦恼”。与“徒”具有相似功能的副词还有“白、空、干、瞎、虚、枉、白白、徒然”等。这小类表示“徒然无效”义的副词,其数量较少,不超过二十个,但其在汉语中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谊生(2000)首先将这类副词分类出来,认为其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联想推断否定词(inferential negator),从表义特点和潜在内涵两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的7个否定副词(白、空、干、瞎、徒、虚、枉)做了探讨[1]。任瑚琏(2002)认为,“白”类副词不应称作“预设否定副词”或者说它们具有“预设否定功能”,其否定的是按预设的事理应该有的事实[2]。袁毓林(2014)认为,被“白”等副词所否定的是“说话人、听话人共知的相关情况”,是一种社会规约和集体信念,应该属于语用预设,并且,由于这种意义是由“白”等副词所激发(trigger)的,因而它们应该属于词汇预设[3]

这类副词命名尚无定论,常称为预设否定副词、“白”类副词或“徒然”类副词。本文使用目前主流的命名方式,称为“预设否定副词”进行研究。关于此类副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研究重心主要在副词“白”上,或是群像描摹式地对类别进行研究,从共时角度研究此类副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对中古汉语中常见的预设否定副词“徒”研究较少。本文将从历时角度对预设否定副词“徒”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并分析其语法化机制。

2. “徒”从动词到限制义副词

《汉语大词典》把“徒”分为14个义项[4]

[徒]

① 步行。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徒,步行也。”② 步兵。《诗·鲁颂·閟宫》:“公徒三万,贝胄朱綅。”③ 古代官府中供使役的人。《周礼·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④ 古代五刑之一。即徒刑。《新唐书·刑法志序》:“其用刑有五……三曰徒。”引申为罪;苦难。元王氏《粉蝶儿·寄情人》套曲:“你在钱堆受用,撇我在水面遭徒。”⑤ 服徭役的犯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⑥ 徒众。《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实繁有徒。”⑦ 同类的人。《左传·僖公九年》:“里克、邳郑欲纳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乱。”⑧ 弟子;门徒。《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⑨ 信仰某种宗教的人。如:教徒,信徒。⑩ 类;同类。《庄子·人间世》:“内直者,与天为徒。”⑪ 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师徒归。”杜预注:“徒,空也。”⑫ 事。《管子·七法》:“貨上流,則官徒毁。”尹知章注:“徒,事也。”⑬ 副词。1) 徒然;白白地。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四:“空谤齐景非,徒称夷叔贤。”2) 但;仅;只。《孟子·公孙丑下》:“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3) 乃;竟。《荀子·子道》:“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⑭ 通“塗”。途径。(为节省篇幅,每个义项只引用了一个例句,少数例句有删节。第⑫条:事,用例太少,且难以联系到其他意义,⑭条通假字与本字只有读音上相同,故本文不予考虑。)

古代训诂学成果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根据六书理论分析,徒,形声,从辵,土声。《说文解字注》中记载:“,步行也。賁初九:舍車而徒。引伸爲徒搏、徒涉、徒歌、徒擊。从辵土聲。同都切。五部。隷變作。”[5]

再结合其他实例:

4) 贲其趾,舍车而徒。(《易经·贲卦·初九》)

5) 我徒我御。——(《诗·小雅·黍苗》)

可知“徒”本义为步行。

由本义通过隐喻和引申等多种机制扩展出多重含义:从步行的士兵进而泛指同类群体如“门徒”“教徒”,并衍生出贬义以指代地位低下或品行不佳者;另一条路径,随着语境使用,“徒”的步行逐渐虚化,从具体动作抽象为范围限制,发展出形容词和副词。

在“步行”意义的基础上,“徒”在先秦时期形成了许多常用词,如:

徒杠:供徒步行走的小桥

6)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孟子·离娄下》)

徒行:步行

7) 大夫不可去车徒行,何不截卖两马以为椁,乘其一乎?(《论语·问孔》)

徒跣:赤足步行

8) 凡主人之出也,徒跣扱衽拊心,降自西阶。(《礼记·丧大记》)

9) 秦王曰:“布衣韦带之士怒也,解冠徒跣,以颈颡地耳,何难知者。”(《说苑·奉使》)

10) 列子提履徒跣而走。(《列子·黄帝》)

“步行”本身就有不借助工具行走的意义,通过隐喻,强化了“徒”的无附加概念。由“仅靠步行”引申出“空、无凭借”的形容词义,如“徒手”[-兵器],强调“仅有某物”的限制性语义,“徒”因此具有了[+限制]的语义特征。

11)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韩非子·初见秦》)

12) 虽之夷狄徒倮之国,结轨乎远方之外,而无所困矣。(《淮南子·齐俗训》)

发展为形容词“光、裸、单纯”也保留了这种语义特征。如:

13)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先秦时期汉语的词性界限模糊,有大量活用的情况。例(13)中,“徒善”既可以解释为形容词用法,单纯的善良,也可以作为副词理解,“只有善良”。“徒”的形容词义“光、裸、单纯”,隐含表示限制的义素,在广泛的使用中,逐渐虚化为副词“只,仅仅”。如:

14) 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史记·韩长孺列传》)

15) 非徒富贵贫贱有骨体也,而操行清浊亦有法理。(《论衡·骨相》)

形容词虚化而来的“徒”的副词用法中,表示限制性功能的义项“只是,仅”,下文以徒1表示;另一表示否定性功能的义项“白白地,徒然”用徒2表示。

《汉语大辞典》中还列出了第三种副词用法:“乃,竟”,但由于用例极为少见,不是“徒”主要的副词用法,所以不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本文认为,徒2是徒1发展而来,两者存在两种含义皆可解释的过渡期。通过穷举法从以下先秦两汉典籍中统计了徒两种副词用法的出现次数,见表1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frequency of the character “徒(tú)” in pre-qin and han dynasty literatures

1. 先秦两汉文献“徒”的次数统计

《左传》

《孟子》

《庄子》

《墨子》

《说苑》

《史记》

《新书》

《论衡》

出现次数

109

17

37

24

26

238

16

230

1

0

5

3

2

4

41

2

106

2

0

0

0

1

0

5

0

0

表1可见,“徒”表限制的副词用法徒1“只,仅仅”在先秦产生,在两汉流行。而表否定的徒2隐含在其中,还未独立出来。

3. “徒”从限制义副词发展为预设否定副词

3.1. 由限制义产生预设否定义

根据表1数据,徒2似乎在先秦两汉使用很少,只刚出现萌芽。但笔者在统计时发现,有大量的用例虽然仍归为徒1,却已经在句中暗含徒2,的否定之义,甚至两种解释皆可以。

作为对比,我们先看只能作为徒1解释的案例:

16)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

17)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庄子·在宥》)

18)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9) 夫积炭崩,百余人皆死,广国独脱,命当富贵,非徒得活,又封为侯。(《论衡·吉验》)

1用例中,“徒”分别起到了限制范围、限定行为方式、限定原因、限定结果的作用,是纯粹的表限制功能,以肯定句为主,即使是否定句,也并非否定“徒”强调的内容。

如例(16)中,“徒”后限制的“齐民”是“天下之民”的一部分;例(14)中,“非徒得活,又封为侯”,“得活”是“封为侯”的前提。

而一些“徒”的用例与此是相反的逻辑,用在反问句、否定句中,否定的正是“徒”所强调的行为。在这些例子中,既可以解释为“只,仅仅”,也可以解释为“白白地、徒然”,如以下例子:

20) 今徒祭可以益寿乎?(《说苑·辨物》)

翻译为“现在只祭祀可以对长寿有帮助吗?”是一个反问句,其想表达的真实意义应为:只祭祀对长寿没有帮助。这句话中,焦点是“祭祀”,预设为听话人认为祭祀对长寿有帮助,通过反问句的否定功能来否定这一预设,即“祭祀”是无用的。

21) 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此例中将“文”和“实”对立,表达“只有纸面功夫”是无用的。这样暗含“只做(有)……无用”的例子十分常见,如:

22) 且二君之论,不务明君臣之义而正诸侯之礼,徒事争游猎之乐,苑囿之大。(《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3) 如徒变其形,而年不增,则蝉之类也,何谓人愿之?(《论衡·无形》)

24) 今吾子涉世落魄,仕数黜斥,材未练于事,力未尽于职,故徒幽思属文,著记美言,何补于身?(《论衡·自纪》)

在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徒”的发展轨迹,“徒”作为“只,仅仅”解释,大量用于反问句、否定句中,否定“徒”作为副词限制的内容,“徒”的焦点从“范围限制”(仅VP)转移到“结果否定”(VP无效果),徒2否定预设的功能由此萌芽,因此产生翻译后似乎两者都可的情况。

3.2. “徒”预设否定义的广泛使用

先秦两汉文献中,徒2用法的例子极少。表1统计的书籍中仅有以下几例:

25) 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此然也。(《墨子·非攻中》)

26)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27) 妾愿子母辟之他国,若早自杀,毋徒使母子为太子所鱼肉也。(《史记·晋世家》)

28) 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史记·孟尝君列传》)

29) 何徒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史记·匈奴列传》)

30) 虽然,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龟策列传》)

虽然徒2用例极少,但可以清晰看到,以上徒2已经脱胎于徒1,只能解释为“白白地,徒然”,不能理解为限制性功能。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徒”的副词用法数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证明了其在当时广泛流传。尤其是“徒2”,从先秦两汉的用例极少,到与徒1相当甚至一些典籍中超过徒1,语境依赖性减弱。详细数据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s o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the character “徒(tú)” in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s

2. 中古汉语文献中“徒”的出现次数统计

徒出现次数

1

2

《三国志》

377

78

12

《抱朴子》

142

41

14

《世说新语》

22

4

0

《文心雕龙》

22

0

3

《颜氏家训》

32

6

3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19

2

5

《敦煌变文集新书》

194

8

10

《王梵志诗》

14

3

7

《朱子语类》

399

77

53

(为了更准确地探究徒2区别于徒1之处,其中一些两者皆可翻译的例子,本文将其放在了徒1的数据中。)

《三国志》《抱朴子》中“徒1”占绝对优势(徒1/徒2比例分别为6.5:1、2.9:1),显示“徒”的核心功能为限制性副词。唐代《敦煌变文集新书》中“徒2”首次超过“徒1”,反映否定功能在口语化文本中的强化。《朱子语类》中“徒2”(53次)接近“徒1”(77次),比例缩小至1.45:1,表明宋代“徒”的否定功能显著增强,语义重心向无效性倾斜。如:

31) 至云杂以风雅,而不变旨趣,徒张虚论,有似黄白之伪说矣。(《文心雕龙·卷二,颂赞》)

此例中“徒”修饰动词“张”,否定行为的实际价值。

32) 空生徒死,亦安足贵乎?(《抱朴子·外篇·逸民》)

在这条预料中,“徒”与同样表示预设否定义的“空”对举,分别修饰“生”和“死”。

33) 未有百年身,徒作千年事。(《王梵志诗》)

“徒”与对过去已然表示否定的“未”对举,表明“作千年事”的徒劳无用。

文体差异对功能分布存在一定的影响,正式文体,如《文心雕龙》《颜氏家训》,“徒1”使用较少,可能原因为文体偏好更精确的限制词,如“唯”“但”。口语语料中“徒2”占比提升,体现了否定义在通俗语境中的高活跃度。

4. “徒”的语法化机制

4.1. 隐喻驱动的语义抽象化

隐喻通常是通过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认知机制[6]

“徒”本义为“步行”,突出的是不借助交通工具的行走,具有[-附加]的语义特征,在此特征上通过隐喻,抽象为“空、无凭借”的形容词义,如“徒手”[-兵器],强调“仅有某物”的限制性语义,“徒”因此具有了[+限制]的语义特征。

在隐喻理论上,“徒”由本义“步行”(具体动作)通过隐喻扩展为“空、无凭借”(抽象属性)。步行行为中“不借助交通工具”的[-附加]特征,被系统映射到抽象领域,形成“无兵器”“无工具”的新语义,限制动作的单纯性。这种映射过程与“时间就是金钱”等经典隐喻类似,均通过具体经验构建抽象概念系统,符合束定芳(2001)提到的“结构性隐喻”特征[7]

由[+限制]语义,“徒”发展了形容词义“光、裸、单纯”,强调仅有“徒”所修饰的名词本身。该形容词进入状语位置,与动词结合。在广泛的使用中,逐渐虚化为副词“只,仅仅”。

隐喻驱动“徒”的语义从动词走向形容词、副词。

4.2. 语用推理与语境吸收

沈家煊(1998)认为,推理就是语用推理。即如果一种话语形式经常传递某种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就逐渐“固化”最后成为那种形式固有的意义,这种后起的意义甚至可能取代原有的意义[8]

1作为限制性功能,并无否定义,但其大量运用于反问句和否定句语境中,传递表否定的隐含义,最终否定义固化为表预设否定的徒2。这也是徒1转向徒2的语法化机制。

4.2.1. 反问语境

反问句的表达功用是“无疑而问”,表达否定义的同时加强语气。郭继懋(1997)提出,反问句的语义语用为:

条件1:发生了一个行为——X。而且有人认为X对,说话人认为X不对。

条件2:存在一个预设,说话人认为是明显为真的共识。

条件3:说话人认为行为X与预设Y明显地具有如下逻辑关系:a.如果Y真,那么X不合情理。b.X只在Y的否定命题为真时才合乎情理[9]

1在使用中经常用于反问句中,形成搭配“岂徒”“何徒”等。例如:

34) “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徒百金剑邪!’”(《史记·伍子胥列传》)

此例中,“岂徒”构成反问句式,字面义为“难道仅仅是百金剑吗?”,实际暗含“百金剑的价值(与五万石粟米和爵位相比)微不足道”。

行为X——船父为财(价值百金的剑)渡伍胥

预设Y——价值百金的剑与悬赏伍胥的五万石粟米和爵位相比不值钱

如果Y真,那么X是错误的——如果船父想要的是财富,楚国悬赏伍胥的钱远不止百金。

X只在Y的否定命题为真时才合乎情理——船父如果想图钱财,就不会渡伍胥。

即通过反问否定了船父为财(价值百金的剑)渡伍胥这一语用预设。

35) 陛下知其不尽力也,而代之忧其职,知其不能也,而教之治其事,岂徒主劳而臣逸哉?(《三国志·杜畿传》)

行为X——陛下代臣子出力,教臣子治事

预设Y——臣子的本职应该为君王效力分忧

如果Y真,那么X是错误的——如果臣子履行了职责,就不应该让陛下代臣子出力,教臣子治事

X只在Y的否定命题为真时才合乎情理——臣子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岂徒”反问句批判“臣子不为主分忧”的荒谬性,预设“臣子的本职应该为君王效力分忧”,但现实中却没有做到,否定了这一语用预设。

在以上案例中,“徒1”位于状语位置,吸收反问语境中的预设否定功能。徒1大量出现在反问句中,与表示反问的“岂”“何”紧密搭配,“徒1”后内容即被否定的内容,强化了“徒1”的否定逻辑,吸收了反问句语境中的预设否定功能,使语用推理的结果逐步词汇化。

4.2.2. 否定语境

否定词“非”“无”“不”等与“徒”共现时,否定“徒”所修饰内容的有效性,限制义功能淡化。例如:

36) “今吾‘击而不食’,孔子之仕,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否定词“不为”与“徒求食”形成对比,直接批判孔子“仅追求饮食”的行为无效,与“行道”的正当性对立。此例中,“徒1”的限制义在否定句中弱化,“徒然”的贬义评价强化。

否定语境通过直接语义否定、预设冲突,逐步弱化特定语境中“徒”的限制义,使其语义“无效性”凸显,最终使“徒”从表“仅”的限制副词发展出表“徒然”的预设否定副词用法。否定语境不仅是语法化的触发条件,更是语义重构的核心动力。

5. 结语

本文基于上古、中古汉语语料分析,以“徒”的副词用法为研究对象,结合语法化理论、预设机制及认知语言学,研究其语义功能的演变路径及语法化机制。预设否定副词“徒”由“徒”的本义出发,由动词隐喻引申为形容词义,虚化为限制义副词,再由特定语境约束为预设否定副词。预设否定副词“徒”的语义演变既反映了汉语副词演变的普遍规律,也彰显其独特的语境与预设的影响。该过程符合汉语副词虚化的典型路径:隐喻驱动语义从具体动作到抽象概念,又通过语用推理和语境吸收,从限制义副词发展出预设否定副词。现代汉语“徒”的副词功能虽趋于边缘化,但其在成语与书面语中的遗存,仍为汉语词汇系统保留了探索的可能性。未来研究可结合语料库量化分析,进一步揭示“徒”与“素”“白”“空”等预设否定副词的历史替换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谊生. 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 中国语文, 2000(1): 3-15, 93.
[2] 任瑚琏. “白”类副词是具有特定预设的副词[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149-152.
[3] 袁毓林. 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白、白白(地)”句的语义解释为例[J]. 中国语文, 2014(5): 402-417, 479.
[4]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编纂. 汉语大词典(第一版 + 订补)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4.
[5]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86.
[6]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束定芳. 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 外语研究, 2001(2): 28-31.
[8]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 1998(3): 41-46.
[9] 郭继懋. 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J]. 中国语文, 1997(2): 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