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社会权力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有价值资源(如金钱、地位物品、吸引力和知识)的不对称控制(Fiske & Berdahl, 2007),该权力结构构建了成人及儿童的社会互动模式。儿童早期即开始感知社会权力的等级结构,这一过程使儿童能够识别社会权力关系,进而指导自身社会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权力使用目的与对象问题。社会心理学学者将权力使用目的分为两种观点:为自身或其群体服务的权力观和为他人服务的权力观。鉴于权力观对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儿童权力观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在7~9岁阶段已能形成与成人相近的权力概念理解。
在儿童的社交领域,权力的使用现象普遍存在。在儿童的社交领域,权力的使用现象普遍存在。持有利己权力观的儿童可能在同伴关系中利用自身影响力优势做出利己决策。鉴于权力失衡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深入探究儿童早期的权力观并采用适宜的策略加以引导,对于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儿童能否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权力观呢?Gülgöz等人的研究发现,3至9岁的儿童对利己权力使用(如不给予许可)的判断显著高于亲社会权力使用(如给予许可),表明儿童对利己权力的识别更为敏感(Gülgöz, 2015)。跨文化研究表明,文化会影响权力的概念化方式(Torelli et al., 2020)。垂直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更倾向于将权力看作服务于自我目标的工具,而水平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则更倾向于将权力看作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因此可以推测,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儿童权力观产生影响,中国儿童可能对亲社会权力观的认知判断显著高于利己权力观。
资源分配行为是指分配者凭借分配权对共有资源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分配的行为(孙王,莫秀锋,2017)。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面临资源分配的情境,如何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合理分配资源,不仅反映了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程度以及社会化进程的完成情况,还体现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张雪等,2014)。儿童主动将资源分配给他人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对社会交往具有积极作用(李卓,2020),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良好适应的重要标志(李祚山,陈雪,2021)。因此,针对儿童资源分配行为展开深入研究,能够有效帮助了解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程度,明晰儿童在道德判断、公平认知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进程,为推动幼儿成功实现社会化提供重要依据。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资源分配行为开始受到群体成员关系(Elenbaas, Rizzo, Cooley, & Killen, 2016)和社会权力(Charafeddine et al., 2016)等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权力对儿童资源分配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程南华,李占星,朱莉琪,2018)。研究表明,持有亲社会权力观的儿童在掌握权力时,更倾向于将更多资源分配给他人(Yan et al., 2024)。因此可以推测,亲社会权力观正向预测儿童的资源分配。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亲社会权力观对资源分配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亲社会权力观对资源分配的正向预测作用的适用范围,即寻找在两者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的变量。移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适当反应的能力,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驱动力(Baron-Cohen, 2002)。根据Batson提出的移情–利他假说,旁观者对处于困境中的求助者产生的移情越多,就越可能实施助人行为。与低移情者相比,高移情者具有较高的亲社会行为动机(Yu, Li, & Zhao, 2020)。研究表明,积极移情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庞海燕,杨平,2025)。移情能力高的个体会更倾向于做出积极、正向的行为(肖玉娟,2023)。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推测移情可能在亲社会权力观与资源分配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高移情能力的儿童在持有亲社会权力观时,更倾向于将资源分配给他人。
综合考虑儿童权力认知的年龄特点,以6~9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两个实验研究。实验1是考察6~9岁儿童对亲社会权力观和利己权力观的认可程度。实验2是在实验1验证了儿童权力观的基础上通过操纵社会互动情境和他人分配模式,研究儿童移情在亲社会权力观与资源分配关系的调节作用。根据综述提出假设:(1) 儿童对于亲社会权力观认知显著高于利己的权力观认知;(2) 儿童的移情在亲社会权力观和资源分配中起调节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一:儿童的权力观(利己权力观或亲社会权力观)
2.1.1. 被试
采用G*Power 3.1计算被试量,选取中等效应量0.5,计算出被试为130人左右。本研究依据儿童对权力概念已具备相对成熟理解的认知发展阶段,确定了参与研究的儿童年龄范围界定在6~9岁。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从济南市和青岛市某学校选取6~9岁儿童共138名作为实验被试,其中3名儿童因无法顺利完成测试而被剔除,本研究最终包含有效被试135人。在数据收集开始前两周,法定监护人签署同意书。
2.1.2. 测量方法
权力观:根据Gülgöz和Gelman (Gülgöz & Gelman, 2017)的观点,社会权力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资源控制”与“许可”是儿童较易理解的两种形式。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这两种形式作为权力观的表现形式,并开发实验材料。每种形式分为两个版本:权力为他人服务或为自己服务。由此,实验设计构建出四种条件:资源控制–亲社会权力观、资源控制–利己权力观、许可–亲社会权力观和许可–利己权力观。根据这四种条件,编创了相应的故事,构成实验材料(详见附录)。每个故事均包含两个角色,其中一个角色作为权力拥有者,通过“资源控制”或“许可”的方式表现出亲社会或利己的权力观。
2.1.3. 实验设计
实验一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设计,其中权力观为被试间变量。
无关变量的控制:两个版本的故事中主导角色在不同儿童间进行了平衡分配,即68名儿童接受版本(一),67名儿童接受版本(二)。
2.1.4. 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个别施测方式,测试耗时约10分钟,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实验通过电脑屏幕以随机顺序显示故事的文字说明,并由主试缓慢朗读给儿童听,同时展示相应的故事描述。为确保儿童理解故事内容,本研究设计了两个记忆问题,在每个故事结束后提出。若儿童未能正确回答,则重复讲述故事并再次提问,直至其正确回答。
其次,记忆问题结束后,主试询问儿童是否认可相应故事主导角色的行为。为确保儿童明确评价对象,主试会直接提及主导角色的名字。认可判断采用二分法记录,即“是”(记录为1)与“否”(记录为0)。以此表达他们对主导角色行为的认可与否。
再次,若儿童表示认可(“是”),则进一步使用5分制视觉量表(由五个逐渐变大的蓝色圆圈构成)评估其认可程度,分数范围为0 (不认可)至5 (非常认可)。
最后,完成实验评估后,主试对儿童的表现给予赞许。
2.1.5. 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儿童的亲社会权力观与利己权利观存在显著差异(t = 7.653, P < 0.001),儿童的亲社会权力观得分(7.052 ± 2.490)显著地高于利己权利观(4.674 ± 2.614),这说明儿童的亲社会权力观水平高于利己权力观。
2.2. 实验二:探索亲社会权力观的儿童对资源分配的影响以及移情的调节作用
2.2.1. 被试
同实验一。
2.2.2. 测量方法
资源分配行为测量:资源分配行为测量采用涉及儿童自身利益的第一方研究范式,本研究为儿童创设了一种涉及资源分配权力行使的特定情境,即首先赋予儿童相应权力,借助第一方任务执行机制,使其在自身与另一行为主体之间开展资源分配,以此方式探究移情在儿童亲社会权力观与资源分配之间的作用机制。
移情:采用移情连续体测验,利用故事情境法,讲述情绪故事,让被试报告故事角色情绪状态和自我情绪状态。被试对故事主角和自我的情绪判断正确各记1分,否则各记0分,移情的分数范围都为0~4分。
亲社会权力观:在实验一结果基础上,对“资源控制–利己权力观”与“允许–利己权力观”条件下的得分进行反向计分,并与“资源控制–亲社会权力观”及“允许–亲社会权力观”条件下的得分求和,得出总分。
2.2.3. 实验设计
自变量为被试的亲社会权力观,因变量为分配给他人资源数量,调节变量为移情,预测因子为亲社会权力观、移情及其交互项,并将其进行回归分析。
无关变量的控制:同实验一。
2.2.4. 实验流程
实验采用个别施测方式,测试耗时约15分钟,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在实验开始前,先测量儿童的移情得分。随后,儿童将被告知他们将通过网络与一名性别相同的同龄儿童建立联系,并共同完成一项测试。通过电脑屏幕的视频连接功能,儿童能够清晰地看到与其相连的同伴(实验前预先安排的实验者)的脸部画面,并有机会进行简短的问候与交流。为了营造竞争氛围,视频中的实验者将扮演儿童的对手角色。两名实验者分别是一名男孩(8.6岁)和一名女孩(8.9岁),以确保性别匹配。
其次,儿童将与视频中实验者进行一场包含三道数学计算题的竞赛。要求儿童快速且准确地作答,而实验者则故意放慢答题速度并给出错误答案,以确保儿童能够获胜。
再次,获胜后,主试会拿出五个小玩偶,并告知儿童他们有权决定这些玩偶如何分配给自己和对手。为了避免平均分配,主试特意选择了奇数个玩偶。在分配过程中,主试会详细记录儿童分配给他人玩偶的数量,以便后续进行统计分析。
最后,主试询问儿童是否对本研究存在任何疑虑或疑问。完成实验评估后,主试对儿童的表现给予赞许并给予儿童贴纸奖励。
2.2.5. 结果
表1是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相关分析发现被试的年龄、性别与移情、资源分配给他人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亲社会权力观与移情、资源分配给他人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移情与资源分配给他人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al analysis of study variables
表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结果
变量 |
M |
SD |
性别 |
年龄 |
亲社会权力观 |
移情 |
年龄 |
7.486 |
1.209 |
−0.003 |
1 |
|
|
亲社会权力观 |
12.467 |
3.266 |
0.053 |
−0.095 |
1 |
|
移情 |
2.607 |
1.045 |
0.204* |
0.316** |
0.177* |
1 |
资源分配给他人的数量 |
2.556 |
0.944 |
0.170* |
0.287** |
0.186* |
0.488** |
注:*P < 0.05,**P < 0.01,***P < 0.001,以下同。
以亲社会权力观为预测变量,资源分配给他的数量为结果变量,移情为调节变量,性别和年龄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多层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亲社会权力观与移情的交互项对资源分配给他人的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056, P = 0.01),这表明移情在亲社会权力观对资源分配给他人的数量的预测作用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为了进一步考察调节效应,进行了简单斜率分析,以移情得分高于平均数加一个标准差为高分组,低于平均数减一个标准差为低分组,其简单斜率图如图1所示。当移情水平较高时,亲社会权力观对资源分配给他人的数量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当移情水平较低时,亲社会权力观对资源分配给他人的数量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也就是说,相对于低水平移情个体而言,亲社会权力观对高水平移情个体资源分配给他人的数量的影响更显著。
Table 2. Moderating effect of empath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evolent power belief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表2. 移情在亲社会权力观与资源分配的调节效应
|
模型变量 |
β |
P |
ΔR2 |
ΔF |
第一层 |
性别 |
0.321 |
0.039 |
0.112 |
8.294*** |
|
年龄 |
0.225 |
0.001 |
第二层 |
亲社会权力观 |
0.037 |
0.094 |
0.169 |
15.226*** |
|
移情 |
0.355 |
0.001 |
第三层 |
亲社会权力观 × 移情 |
0.056 |
0.010 |
0.037 |
6.911** |
Figure 1. Simple slope analysis of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mpathy
图1. 移情的调节效应的简单斜率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更倾向于支持以亲社会为导向的社会权力运用,这一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这可能是因为学龄儿童正处于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其对尊重和情感安全的需求尤为突出。亲社会权力使用方式通过提供解释和协商,满足了儿童对自主性和关系归属的双重需求,这与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一致。另外,还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在西方垂直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将权力概念化为个人化的(即侧重于自身利益);而在中国水平集体主义文化中,权力则被概念化为社会化的(即侧重于惠及他人) (To et al., 2020)。
本研究发现,6~9岁儿童的亲社会权力观与其资源分配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社会权力理论(Fiske & Berdahl, 2007),权力持有者对权力的认知可能会影响其行为决策。亲社会权力观作为一种特定的权力认知方式,强调权力应为他人谋利(Overbeck, 2010)。当儿童秉持亲社会权力观时,基于其对权力的认知,他们会将权力视为服务他人的工具,在这种观念下,儿童在面临资源分配的情境时,更容易表现出将更多资源分配给他人的行为模式。
本研究说明,移情在儿童亲社会权力观与资源分配行为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根据移情–利他假说,移情作为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可能增强个体的利他动机。高移情水平者更易通过感知他人需求,进而将亲社会动机与实际亲社会行为(如资源分配)联系起来。因此,高移情儿童在亲社会权力观与资源分配中的利他选择(如分配更多玩偶给对手)之间表现出更强的关联。这一结果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例如,有研究发现高移情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展现积极、正向的行为,并且高移情者的资源分配行为更稳定,较少受其他变量影响,始终倾向于利他分享(古若雷等,2025)。
4. 结论
儿童更倾向于持有亲社会权力观。控制年龄、性别后,儿童的亲社会权力观能正向预测资源分配行为,儿童移情在亲社会权力观和资源分配行为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亲社会权力观对资源分配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在移情水平高的儿童中显著增强,而在移情水平低的儿童中不显著。
致 谢
本研究感谢所有参与研究的儿童、家长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感谢闫教授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上提供的宝贵建议以及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协助。此外,我们对文献引用中的研究者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的前期工作为本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的细致审阅与建设性意见,使本文得以进一步完善。
附 录
权力使用观点 |
权力使用的表现形式 |
资源控制 |
许可 |
亲社会权力观 |
有个孩子叫A,他/她和你一样大,而且也是男孩/女孩。A是班里的班长,所以他/她在大家心目中的很有威信。有一天,班里组织野餐,老师让A负责给同学们分发水果。A把最大最甜的水果分给了B,而把最小的水果留给了自己。 |
有个孩子叫E,他/她和你一样大,而且也是男孩/女孩。E既聪明又强壮,所以他/她在大家心目中的很有威信。有一天,E和F一起出去玩,遇到了一个好玩的滑梯。F问E:“我能玩滑梯吗?”E回答说:“可以,你先玩,然后我再玩”。 |
利己权力观 |
有个孩子叫C,他/她和你一样大,而且也是男孩/女孩。C是班里的班长,所以他/她在大家心目中的很有威信。有一天,班级组织了一次聚会,老师让C负责给同学们分蛋糕。C把最甜、最漂亮的蛋糕分给了自己,把最难吃的蛋糕分给了D。 |
有个孩子叫G,他/她和你一样大,而且也是男孩/女孩。G既聪明又强壮,所以他/她在大家心目中的很有威信。有一天,G和H一起出去玩,遇到了一个好玩的秋千。H问G:“我能玩秋千吗?”G回答说:“不行,我先玩,然后你再玩”。 |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