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以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的发展,提出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问题上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储琰,2019)。临沂市兰陵县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农业大县,其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择兰陵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促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陵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一)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兰陵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相应的心理辅导设施(孙婷等,2020)。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班主任或其他非专业教师兼任,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此外,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也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二) 家庭教育环境缺失
农村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兰陵县农村地区,许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部分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张徐军,2023)。
(三) 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深远
应试教育观念在兰陵县农村地区仍然根深蒂固。学校和家长往往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方兰芳,2023),容易产生厌学、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 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单一
目前,兰陵县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课程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和相应的心理辅导技术,导致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不佳。
(五)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
兰陵县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资源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机会有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升;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无法购买先进的心理辅导设备和器材。
3. 兰陵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梳理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关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涉及需求形式、需求内容、评估方法、指标体系建立等方面。研究组在对临沂市兰陵县的走访调研中,主要聚焦当地现状,梳理总结学校管理者、教师及学生等不同群体的需求情况。而了解各个层面的需求对于改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 学校管理者层面
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切实对标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指标要求,扎实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工作(郑宏等,2022)。经过访谈了解得知,这一层面的需求主要聚焦在硬件改善、师资提升及校外资源开发方面。一是完善心理服务设施。即希望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心理健康服务场地设施,建设功能齐全、环境舒适的心理咨询室;丰富心理健康读物、影像资料等,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具体可设立专门的心理图书角,提供各类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健康书籍等。二是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师资水平。师资匮乏是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希望能够搭建助力教师成长的平台,为教师提供全面、深入且持续的专业培训。在培训中,要紧跟时代发展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三是加强校内外合作。中小学可与高校心理研究机构、专业心理咨询团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到校举办讲座,为师生普及最新的心理健康理念和研究成果(高玲,2019)。
(二) 教师层面
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组织者。从教师角度来看,他们希望开发更多丰富多样且贴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包括精心编写的教材、教案、案例集等(王婷婷,2023),内容涵盖农村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活动建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学生的实际问题。在个性化的学生心理评估工具方面,教师期望拥有能够全面、准确评估每个学生心理状况的工具,且评估结果能够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以便快速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后续的辅导提供依据。在教师个人成长方面,教师希望学校能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为专业成长搭建更多平台等。
(三) 学生层面
完善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及运行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相关活动是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渠道。因此,有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生的第一需求,他们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以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形式呈现。课程中可以融入贴近生活的元素,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希望能有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和学习心理知识。在心理咨询方面,期望学校能够建立更严格的保密制度,创造温馨、安全的咨询服务。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陵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策略建议
(一)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通过建设心理辅导室、购买心理辅导设备和器材等措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同时,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事业,通过捐赠、资助等方式支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自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应试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和家长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家庭教育计划。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四) 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提高实效性
针对兰陵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单一的问题,应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提高实效性。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剧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学校应利用网络平台和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测评和跟踪辅导。
(五)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加强家校合作是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同时,学校应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此外,学校还应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
(六)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特别关爱
留守儿童是兰陵县农村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特别关注。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刘传星,2025),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和辅导。同时,学校应组织志愿者或心理咨询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关爱和陪伴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5. 案例分析与讨论
(一) 案例一:某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某农村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通过建设心理辅导室、购买心理辅导设备和器材等措施,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 案例二:家校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某中学在家校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学校建立了家校沟通机制,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同时,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6. 结论与展望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陵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加强家校合作以及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兰陵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