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域下研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路径的思考
Thoughts on the Path of Developing Safet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e-School Co-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10182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亚永:成都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张 芳:成都外国语学校,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家校共育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路径Home-School Co-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afet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Paths
摘要: 安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涉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成长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家庭和学校是中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域,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探索拓宽安全教育课程资源路径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能力。本文以家校共育模式下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为基础,分析成因并开展对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路径探析,以期为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Abstract: Safety education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t not only concerns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and life safety, but also involv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during growth. Families and schools are key settings wher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ve and learn. By fully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families and schools, and exploring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o expand safet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w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afet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enhance students’ safety awareness and capabiliti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safety education under the home-school co-education model,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nderlying causes and explores paths for developing safet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afety education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文章引用:徐亚永, 张芳. 家校共育视域下研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路径的思考[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233-23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25

1. 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安全教育现状

近年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互动日渐紧密,探索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中小学安全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作为儿童最早的教育场所,承载着塑造学生安全观念和提高安全能力的重要职责。学校作为儿童接受学识文化的重要场所,除履行教书育人使命外还承担着安全教育的责任。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仍存在系列问题,如课堂安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课程资源匮乏、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等。因此,依托学校及家长资源共同研发适合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已成为当下迫切的任务。

() 现有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分析

安全教育课程资源是指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开发和使用的相关教材、教具以及其他教育资源。当前,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主要分为教材和教具两大方面。通过调研发现,中小学安全教育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火灾、交通、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安全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基础的安全教育。如《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等。但当前的教材所呈现的内容相对单一且传统,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已经无法吸引当今中小学生的兴趣点和专注力[1]。教具方面,市场上也有一些安全教育教具,如安全游戏卡片、安全模型等。这些教具通过游戏和模型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但教具的种类和数量均有限,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安全教育需求的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应用也存在不够灵活和深入,缺乏创新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等。

() 家校共育模式在安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家校共育作为创新型教育模式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为各中小学校、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引导。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承担着培养孩子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责任。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与互动中逐渐教育他们正确的安全观念、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履行着安全教育的重要使命。学校通过开展课堂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融合,为中小学生提供全面且有效的安全教育环境。

当前,家校共育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安全教育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才能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其次,家庭和学校的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在安全教育资源方面,有些学校和家庭较为丰富,有些则相对薄弱。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程度需要继续加强,加大对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使用,保障家校共育模式的有效实施。

2. 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安全教育的困境

家校共育视域下研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路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水平而开展。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影响家校共育模式有效运行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一) 家庭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在部分家庭中,家长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且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家长们安全教育意识淡薄,未关注到安全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此外,在时间、精力方面,家长忙于事业与工作,无法保障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孩子的安全教育中,导致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缺乏安全教育的指导和引导[2]

(二) 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趣味性,无法满足新时代中小学生全面的安全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在安全教育课程具体落实上缺乏动能,比如教师在相关的教育培训和指导力度不足,导致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

(三) 家校共育模式的协调与沟通的挑战。家庭和学校作为两个不同的教育主体,其管理和运作方式存在差异,在安全教育方面协同合作缺乏有效性。家长和教师之间存在着沟通不畅、信息传递偏差、协调配合力度不强等因素,同样影响了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 家校共育模式与安全教育的整合路径

() 家校共育模式在安全教育中的价值

在安全教育领域,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家校共育模式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环境,通过家校共育,可以将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系统[3]。家庭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学校的安全教育提供基础;学校则可以通过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的指导,提供系统化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家校共育模式能够将家庭和学校的优势互补,在不同环境中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方法。其次,家校共育模式能够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共同制定安全规则和行为准则。家庭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安全问题,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则可以通过安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危险识别能力。家校共育模式逐渐形成家庭和学校的良好互动机制,帮助孩子在不同环境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和行为习惯[4]。最后,家校共育模式可以促进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在安全教育领域,家庭和学校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的合作对于提高安全教育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家校共育模式,家庭和学校可以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安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共同评估教育效果和改进教育方法。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施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发展。

() 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 坚持科学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基于实证研究和实践经验,确保课程内容科学准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坚持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开发要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3) 坚持融合原则:在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应将家庭、学校、社会等资源进行融合,强化家校共育,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 家校共育视域下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家校共育模式在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在研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路径时,以“家校协同”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基础保障–内容拓展–机制支撑–资源转化”四个维度的内在逻辑联动,形成闭环式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体系,以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发展和实施。

1) 基础保障是前提:提升教师、家长素养,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筑牢协同根基。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安全教育课程的培训与指导。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教师培训,邀请相关专家为教师讲授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技巧,引导教师学习如何设计出更加有趣、实用的安全教育课程。学校组织安全教育课程相关培训,邀请业内专家开展安全教育类讲座,提升教师对安全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让他们掌握安全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5]。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指导小组,由负责教学的校长担任组长,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组员选择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为教师群体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教师更好地开发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转变家长观念认知,提高参与度。学校通过安全教育活动宣传育人观念和特色文化教育,与家长形成共鸣,加强家长对家校共育、对安全教育课程的理解,与家长建立长期、和谐的互助关系。聘请中小学段育人专家对家长进行教育辅导,提升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度,实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落地、落实,努力实现“让教师走进家庭,请家长融入学校”,实现家校共育。

2) 内容拓展是核心:拓展家校合作内容,融合校内、外安全教育课程资源,丰富教育载体。

案例:日照市“1 + 3 + X”课程体系

日照市构建安全教育“1 + 3 + X”课程体系,“1”指地方《安全教育》课程读本,“3”指“1530”校本课程,“X”指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实施“讲验演警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探索课程与其他学科渗透机制,将安全教育开设情况纳入学校安全督导。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安全教育网络,共建家校“安全大课堂”,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十个一”主题活动,开通社校“安全直通车”聘请社会专业人士做辅导员,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教育基地体验[6]

① 开发互动性的教师资源。在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注重开发互动性强的教师资源。教师资源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7]。例如,可以开发在线课堂、翻转课堂、在线辅导等形式,引导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课程教学和讨论中。同时,还可以开发教师交流平台,让教师之间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促进共同进步。

② 开发范例性的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开发范例性强的教材资源。范例性的教材资源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可以开发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VR体验教学等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③ 开发体验性的课程资源。在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注重开发体验性强的课程资源。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8]。例如,可以开发安全体验馆、模拟演练、实地考察等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安全实践中提高安全能力,让安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④ 开发整合家庭社会资源。在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应该注重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9]。家庭和社会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环境,他们的安全教育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例如,可以邀请家长和社会专家参与到安全教育课程中,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安全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网络,共同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成长。

3) 机制支撑是关键:健全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机制,保障体系长效。

首先,建立安全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学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确保课程质量。其次,健全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学校应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增强家校共育意识。最后,完善家校共育的评价机制:学校应建立评价机制,对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进行评估,将家长和学生的反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资源。

4) 资源转化是闭环:依托家长的资源丰富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实现双向赋能。

案例:交警“老师”进课堂,共筑交通安全防线

镇江市实验小学,邀请交警大队民警走进课堂,以宣讲交通知识、展出交通安全宣传图板、交通安全知识问答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现场师生上了一堂“守法规、知礼让”、“知危险、会避险”交通安全课。课程紧紧围绕学生出行安全进行,并通过播放警示案例视频、解读交通安全法律等多种形式,生动、细致地讲解了步行、非机动车出行安全,以及“一盔一带”和大货区盲区等内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述,强调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镇江市实验小学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最大合力,引导孩子们树立安全文明出行意识,将安全隐患杜绝在萌芽状态[10]

充分利用来自不同的工种和岗位学生家长的优势,将家长从“教育接收者”变为“内容贡献者”,引导家长自身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学校邀请家长分享相关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医生家长可以就急救知识进行讲解,消防员家长可以讲述预防火灾和火中逃生技能,交警可以讲述交通安全等[11]。创设家长学习小组,邀请家长参与安全教育课程设计,在分享日常生活中安全小窍门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想法和创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家长参与教学过程,让家长参与到安全教育课程之中,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增强他们对孩子安全教育的投入和关注[12]。制定家庭安全计划,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安全计划,如防火、防盗、防灾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通过利用家长的资源,丰富和提高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效果。

基金项目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项目(编号:ZXXAQ22-12)。

参考文献

[1] 汪莉, 方芳. 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与优化对策探析——以天津市为例[J]. 教学与管理, 2018(24): 35-37.
[2] 邵建华. 新时期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 43(1): 117-120.
[3] 张敏, 刘俊波. 中小学安全教育三位一体新课程模式研究[J]. 基础教育课程, 2018(22): 60-63.
[4] 吴常红. 家校共育背景下初中家长课程内容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22.
[5] 姚雅丽. 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J].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6): 14-1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创新实施“1 + 3 + X”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助力中小学安全管理[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3_zt04/gddxal/202403/t20240326_1122476.html, 2024-03-25.
[7] 杨新瑞. 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安全教育融入路径探索——评《中小学安全教育手册: 学科教学融合框架、路径与示例》[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2, 22(4): 2311-2312.
[8] 程丽萍. 校园安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评《中小学安全教育手册: 学科教学融合框架、路径与示例》[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3, 23(9): 3379-3380.
[9] 谢小星. 家校共育视野下中学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科技大学, 2020.
[10] 扬子晚报. 孩子无小事, 家长进课堂, 交警“老师”送来交通安全课[EB/OL].
https://www.sohu.com/a/732769705_121448078?scm=1102.xchannel:325:100002.0.6.0, 2023-10-31.
[11] 王颖, 刘宇, 李广. 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一体化: 目标追求、体系建构与实现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20): 39-44.
[12] 汪雪. 家校合作视域下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管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阜阳: 阜阳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