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学融合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以天津东水厂村为例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cal Path of Rural Research-Based Learning—Taking Dongshuichang Village in Tianji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5.1510183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罗一萌, 边莉桐, 覃耀瑶, 王 馨, 王芃喆, 于 菲: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院,天津
关键词: 乡村研学课程红色教育乡村振兴Rural Study Tour Courses Red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乡村研学是乡村振兴政策与研学教育政策两大力量协同驱动下产生的新兴业态,它在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有着关键意义,本研究把天津东水厂村当作研究对象,运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深入分析乡村研学市场现状,结合东水厂村现状构建出“文化传承 + 科技体验+ 公益联动”三重赋能融合发展模式,并且结合当地红色历史背景与科技发展设计对应的研学课程。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乡村研学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乡村研学能够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被复制借鉴的“天津样板”,结合对东水厂村的研究情况,提出关于乡村研学发展的启示,给其他地区开展乡村研学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Rural study tours are a new business form driven by the joint forc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olicies and study tour education policies. The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flow of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facilit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ural economy in a better direction. This study takes Dongshuichang Village in Tianj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field research to deep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study tour marke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ngshuichang Village, a triple-empowerment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 technological experience + public welfare linkage” is constructed, and corresponding study tour courses are design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ocal re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odel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s of rural study tours, providing a replicable and referential “Tianjin mode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tudy tou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Dongshuichang Villa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nspir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tudy tours, providing a reference basis for other regions to carry out rural study tour projects.
文章引用:罗一萌, 边莉桐, 覃耀瑶, 王馨, 王芃喆, 于菲. 乡村研学融合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以天津东水厂村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280-28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32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振兴和研学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文件为乡村研学发展提供了有效帮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了“创新发展研学旅游”,并且鼓励乡村地区充分利用自身自然资源和文化方面优势,打造特色研学基地[1]。同时,研学旅行被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当中,为乡村研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在政策的积极推动之下,乡村研学作为一种把教育、旅游、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融合在一起的新兴业态,正一步步地成为乡村振兴的全新引擎,它能够契合城市学生对于自然以及乡村文化认知方面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带动乡村经济向前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以及创新,在全国范围之内,湖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北京市、安徽省等地区也都对乡村研学课程展开了研究[3]-[8]。然而,在乡村研学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像是课程同质化的情况非常严重、IP识别度并不高、持续盈利能力不够充足等,因此探索乡村研学融合发展模式以及实践路径具有十分关键的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乡村研学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设计与教育效果。在课程设计方面,学者们多强调资源整合与活动设计,如罗文斌等基于雪峰山山背梯田景区的田野调查,提出农耕研学需结合在地农业资源设计实践环节[3];张茂超以英德市麻竹笋资源为例,构建县域乡村研学课程体系[4]。然而,现有研究对研学旅行IP形成机理与可持续运营模式的探讨较为匮乏,未能充分揭示研学活动与品牌化发展的内在关联。

任正霞等以贵州省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为例,提出乡村旅游需与研学教育结合以拓展业态[5];马晓云在桂北龙胜研学资源开发研究中,强调乡村旅游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的重要性[6]。但现有研究多关注单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教育–旅游–农业”多产业深度融合的机制研究不足,尤其缺乏对科技赋能乡村旅游与研学融合的系统探讨。

IP理论在文旅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杨庆坤等在大洲塘地质文化村研学课程设计中,提出依托地质文化打造特色IP的思路[7];张谛等以门头沟西达摩村为例,指出IP可提升乡村研学辨识度[8]。但现有研究对IP与体验设计、社会价值的结合研究不够深入,未能构建IP驱动下的多维度价值实现路径。

综合现有研究,当前乡村研学领域存在三方面理论缺口:一是缺乏对研学IP形成机理的系统研究,现有研究多聚焦课程设计或教育效果,未能揭示IP要素整合与品牌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二是科技赋能乡村研学的理论支撑不足,对VR、小程序等技术与研学体验融合的机制探讨较为零散;三是乡村研学的多价值协同实现路径不清晰,未能将教育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

1.3. 理论勾连

体验设计理论强调用户需求、场景构建、价值感知三大核心逻辑,本研究的“三重赋能”模式中,“文化传承”通过IP场景化设计满足学生对文化体验的需求,“科技体验”依托VR、小程序构建沉浸式场景,“公益联动”通过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价值感知,三者共同构成符合体验设计理论的研学体验体系,提升研学活动的深度与感染力。

社会企业理论主张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协同实现,本研究的“公益联动”环节通过“种植–收获–义卖–公益”闭环,将农产品销售利润注入乡村公益事业,既实现研学项目的经济可持续性,又达成社会价值传递,契合社会企业理论的核心诉求,为乡村研学的社会价值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天津东水厂村为对象,对乡村研学融合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他地区乡村研学项目提供借鉴,推动乡村研学健康发展。

2. 乡村研学现状分析

2.1. 研学市场现状痛点分析

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研学市场蓬勃发展,成为教育与旅游融合的新热点。但繁荣背后,也存在着很多痛点,严重制约着行业发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研学市场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收集了208份有效问卷,调查人群包含了52.4%的学生和47.6%的家长,如表1所示。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survey subjects

1. 调查对象分布

数量

百分比

学生

109

52.40

家长

99

47.60

总计

208

100.00

就城市教育需求与乡村资源供给方面而言,存在显著结构性缺口。城市学生对优质研学资源需求旺盛,乡村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等可利用资源,却因缺乏有效整合与开发,在对接城市教育需求时存在诸多障碍。如表2所示,“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总占比达到70.1%,证明大多数家长和孩子对乡村主题的研学活动感兴趣,但乡村研学点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课程活动内容是否充实等一系列原因无法满足这一需求,造成资源闲置与需求未满足并存的局面。

Table 2. The degree of interest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rural research and study activities

2. 家长及孩子对乡村研学活动感兴趣程度情况

程度

数量

百分比

非常感兴趣

52

25.00

比较感兴趣

73

35.10

一般

36

17.31

不太感兴趣

29

13.94

完全不感兴趣

18

8.65

总计

208

100.00

在课程方面,研学课程在教育实施与效果评估上脱节:内容深度不足,多为浅层观光讲解,缺乏系统设计和深度互动;评价依赖成果展示,忽视过程性指标。这种“重形式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既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发展,也影响课程进一步优化。

目前多数乡村研学项目缺乏特色IP,同质化产品泛滥,且文化资源未转化为有吸引力的IP内容,导致IP识别度低,在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研学产品时,对具有鲜明IP特色的产品认可度很高,如表3。但现有研学点在持续盈利上存在多重痛点:客源依赖单一渠道且不稳定,拓展新客困难;运营成本高,研发、场地、人员等开支大;盈利模式单一,多依赖活动收费,资源利用率低。长期盈利乏力会限制投入,影响研学可持续发展。农文旅融合赛道中同质化竞争激烈,乡村研学项目要打造差异化IP。乡村研学要靠地域特色打造独特IP,需先精准定位游客群体:小学生侧重趣味农事与自然科普,中学生则深掘历史文化与科创实践。课程要跳出“参观 + 讲解”老套路,用沉浸式体验、团队协作等创新形式,结合科技实现虚实融合,让学生通过互动感受乡村魅力,这样才能做出差异化。

Table 3. Investigation on the recognition of distinctive IP features in research and study programs

3. 研学项目中具有鲜明IP特色的认可度调查

人数

占总数比

会让我/孩子更感兴趣

154

74.04

有助于记住项目特色

147

70.67

让研学活动更生动有趣

145

69.71

作用不大

124

59.62

无所谓

40

19.23

研学应回归教育本质,减少公式化教学,此次研学融合劳动教育与红色研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研学市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这些痛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特色IP、深化课程教育价值等措施,提升品质,满足社会对优质研学的需求。

2.2. 乡村研学研究价值和必要性

在当下,乡村研学所采用的“劳动教育 + 红色研学”模式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在填补研学IP形成机理研究的空白方面,这种模式的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已经存在的研究大多把重点放在了课程设计或者教育效果上,对于研学IP形成机制还缺乏系统研究,而“劳动教育 + 红色研学”这种模式能够为研学IP要素整合提供实际的证明案例,帮助研学从单纯的“活动”朝着“品牌化IP”方向进行转型。除此之外,红色研学能够提高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劳动教育则可以传递地方特色知识,乡村研学IP的形成涉及到多个维度协同合作,与之相关的研究能够构建出理论模型,从而为文化遗产教育转化提供一种新模式。

乡村研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与红色研学是落实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红色研学可以加强学生爱国情怀,了解红色故事,二者结合能将课堂知识与实践体验、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同时能满足青少年成长需求,青少年在乡村参与农事劳动可直观理解劳动价值,通过红色遗址探访和革命故事学习增强历史使命感,这种沉浸式体验有助于弥补城市教育中“劳动缺失”“红色教育形式化”等不足,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亦能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激活乡村红色资源与农耕文化资源,带动当地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注入活力,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双赢。

3. 乡村研学特色模式建构

3.1. 基于乡村文化元素的研学特色模式建构

3.1.1. 特色IP打造:文化符号的故事化转化

东水厂村依靠自身所拥有的农耕文化以及民俗资源,精心提炼出“水韵农耕”这样一个核心文化符号,以当地溪流以及农作物作为原型,设计出了一个IP形象叫做“水娃”,这个IP形象融入了天津非遗元素以及当地农作物等元素,然后以漫画、动画的形式来讲“水娃守护田园”系列故事,把农事环节转化为冒险任务。因为这个IP形象有故事性,能够显著提升研学的、吸引力,于是,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了分层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参与“水娃农田日记”记录活动,凭借观察来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初中生可以开展“水娃种植小计”活动,和“水娃”一起去体验耕耘树艺,高中生则可以参与“水娃乡村规划师”项目,去调研村落的发展情况并且提出相关建议。这种IP场景化设计能够契合学生对于“趣味性体验”的需求,还可以实现农业知识以故事的形式进行传递。

3.1.2. 科技赋能:小程序构建沉浸式体验

开发专门的“水韵研学”小程序,这个小程序整合了三大功能模块,第一个功能模块是“虚拟农田”,在这个模块里,学生可以凭借扫描田间的二维码来获取作物生长数据,获取到数据之后,学生还可以同步记录自己的观察日志,并且根据记录数据生成作物生长曲线。第二个功能模块是电子版的“研学记忆墙”,在这个模块中,它支持学生上传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拍摄的照片,以及手绘作品,形成学生个人的研学档案,能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第三个功能模块是AR导航“互动地图”,这个地图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村落文化打卡点,当学生到达打卡点时,还会触发关于民俗故事的音频讲解。除此之外,这个小程序还整合了线上预约和农产品预订的功能,学生可以在小程序上预约农耕体验的具体时段,等到丰收之后,学生能够直接认购自己种植的蔬菜,关于蔬菜的物流信息也会实时同步给学生,这样的设计能够解决“地理位置偏远”带来的问题,还可以把农事体验延伸,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情感联结。

3.1.3. 公益联动:农产品销售的价值延伸

构建“种植–收获–义卖–公益”闭环,学生丰收的农产品通过小程序线上销售,线下在“水娃市集”开展摆摊实践,销售额的30%注入“水娃公益基金”,用于改善乡村教学设施促进乡村发展。这种模式既可以锻炼实践能力,又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重目标,将研学从知识学习升华为责任担当教育。

3.2. 基于红色历史元素的研学特色模式创新

3.2.1. VR技术重现红色场景

我们依托东水厂村在抗日时期遗留下来的秘密交通站遗址,开发名为“红色堡垒记忆”的沉浸式课程,利用先进的VR技术,精心还原1943年交通站实际运作场景,学生们佩戴上相关设备,仿佛“穿越”时空,化身为交通员,去完成传递情报、掩护伤员等一系列挑战,在体验过程当中,还会穿插一些历史细节问答,像“如何用暗号对接同志”“遇到搜查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措施”等问题。这种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和传统的参观方式相比较而言,能够让红色历史从原来那种“被动听”的模式,转变为“主动体验”的模式。我们还会在小程序里同步开发“VR场景互动库”,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可以反复地进入虚拟场景进行复习,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们任务完成程度,并且生成“红色成长积分”,积分是可以用来兑换线下红色手作体验活动,例如制作老式电报机模型等。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线上和线下相互联动。

3.2.2. 红色文化的生活化转化

为避免红色教育“形式化”,将革命精神与农事体验结合:设计“战地小农夫”活动,学生模拟战时军民合作场景,一边种植抗日时期高产作物,如南瓜、玉米,一边听老兵讲述“用粮食支援前线”的故事。开展“红色文创工坊”,用农作物秸秆制作步枪模型、红星挂饰等,将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可触摸到的实体手作作品,实现红色教育阶梯式渗透。

3.2.3. 科技与红色资源的深度融合

在“红色堡垒记忆”课程中,同步开发VR场景互动程序,使学生不仅可以听到和看到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旧址,还能通过VR技术体验红军战士生活细节,如模拟夜间行军、搭建临时掩体等。学生角色扮演的视频本着自愿原则上传至网络平台,既可增强参与者记忆深度,又为研学基地进行宣传。此外,利用AI技术开发红色文化知识库,学生可在小程序内查询东水厂村红色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形成“线上学习 + 线下体验”立体化教育模式。这种红色研学模式基于科技赋能,提升教育互动性和吸引力,有效解决传统红色教育中“内容单一、体验不足”的问题。

4. 研学课程设计启示

4.1. 深植乡土之根,激活课程灵魂

东水厂村项目的核心智慧在于将课程深深扎根于足下土地。它并非简单利用资源,而是通过捕捉当地独特红色历史与农耕文化底蕴,将其转化为富有叙事张力与教育内涵的课程基因。“红色文化研学课程”和“生态农场体验链”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得以在角色扮演中感悟革命精神,通过播种、施肥、记录、收获完整农事周期从而理解土地伦理。这种“在地深耕”赋予研学活动不可替代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有效规避同质化陷阱,由此指出了乡村研学核心竞争力不是简单地把外来模板换个LOGO,而是把整座村庄地方知识体系与情感磁场升级为独一无二。无论是传统手工艺蕴含的匠心神韵,还是独特节庆承载的集体记忆,抑或是古树老屋见证的岁月变迁,每一个乡村都应讲述专属故事,让乡土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4.2. 以科技赋新能,重构体验维度

科技在东水厂村是工具,更是作为桥梁深化学习体验。开发与应用专属小程序贯穿东水厂村研学全流程,例如课前预约管理、课中沉浸体验、课后成果展示,形成了线上线下学习场域互通。学生可以借助小程序实时追踪农作物生长,也可以利用VR技术“穿越”至烽火年代亲历革命工作,极大提升了趣味性、互动性与临场感。这种科技赋能打破传统研学时空壁垒从而营造沉浸场景,使书本历史跃然眼前,宏大的生态演变过程可感可知。这昭示着在未来,乡村研学需拥抱数字化浪潮,灵活运用VR、AR、小程序、电商等创新技术,虚实结合、动态交互,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体验。

4.3. 着眼需求之异,提升课程适配

课程像积木,而不是雕塑。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差异性体验拼接专属积木。课程注重包容性与针对性,依据学生年龄、兴趣差异,量身定制活动模块。低龄学生可能侧重趣味农事体验与简单手工,而高年级学生则可深入参与红色剧本演绎、文创设计或复杂农产品销售。这种分层设计可以确保不同群体都能获得适宜的学习挑战与成就感。其成功印证“一刀切”的课程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期待,精准适配是竞争力的关键。乡村研学应通过前期扎实的市场调研,精准细分目标客群,构建模块化、可定制的课程库,实现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最大化课程吸引力与教育效能。

4.4. 教育实践结合,提升素养培育

东水厂村研学项目将农业知识学习、农事操作、乃至农产品营销实践与社会公益、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构建“学习–实践–产出–回馈”闭环价值链。学生将亲手种植的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销售,所得利润注入公益事业,将教育实践转化为现实社会与经济行为,使学生通过销售实践与公益奉献,深刻理解个人行动与社会发展联结,培养责任担当与商业素养。这深刻揭示乡村研学独特价值,在于提供真实、复杂、跨学科社会实践场景,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贡献社区中,实现从认知到认同、从学习力到责任感的升华,赋予研学更深层次教育价值与社会意义,使乡土真正成为素养培育的无边界课堂。

4.5. 构建融合模式,拓展发展新格局

东水厂村模式跳出单一“教育项目”局限,构建“生态农场 + 研学教育 + 乡村旅游 + 农产品电商”融合型产业链。研学活动成为激活乡村资源引擎,既带动农产品销售,也吸引乡村旅游人流,通过“研学记忆墙”等形成口碑传播。这种多业融合可以丰富学生研学体验更可以盘活乡村资源,创造多重经济价值点。其启示在于,乡村研学项目成功,必然是产业融合的枢纽与价值放大器。乡村研学规划需具备前瞻性产业思维,主动探索与在地农业、文旅、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路径,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互相滋养、协同增效的发展生态,从而实现教育价值、经济效益与乡村活力共赢。

5. 结论

本研究以天津东水厂村为对象,对乡村研学融合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乡村研学行业与市场现状,找出现有痛点和问题,并构建“文化传承 + 科技体验 + 公益联动”三重赋能融合发展模式。基于该模式,设计东水厂村乡村研学课程,并对课程设计启示进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和课程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研学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乡村研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天津样板”。未来将对东水厂村乡村研学项目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分析项目今后长期发展效果和影响因素,探索不同地区乡村研学的融合发展模式,为更多地区乡村研学项目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

创业训练项目: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田园诗境·研学新程”:基于天津东水厂村生态农场与乡村旅游融合的研学特色IP打造(项目编号:202510069136)。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5(3): 10-12.
[2] 王坤, 李乐京. 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审思、问题检视与发展路向——以贵州省为例[J]. 民族教育研究, 2024, 35(2): 97-103.
[3] 罗文斌, 龚琪琪, 谢伊诺. 农耕研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基于雪峰山山背梯田景区的田野调查[J/OL]. 热带农业工程: 1-7.
https://link.cnki.net/urlid/44.1442.s.20250612.1739.004, 2025-09-26.
[4] 张茂超. 基于农业资源的县域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以英德市麻竹笋资源为例[J]. 智慧农业导刊, 2025, 5(9): 110-114.
[5] 任正霞, 周云潇. 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探究——以贵州省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为例[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5, 27(2): 124-128.
[6] 马晓云. 乡村振兴背景下桂北研学资源开发与课程设计——以龙胜为例[J]. 西部旅游, 2024(4): 73-76.
[7] 杨庆坤, 尚婷, 齐子瑞, 等. 依托特色乡村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大洲塘地质文化村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 2023, 32(4): 165-170.
[8] 张谛, 刘海英, 魏云洁. 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与实践——以门头沟西达摩村为例[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3(1): 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