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English Teaching Modes of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理工科研究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亟待提升。本文分析了目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inter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English competenc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that currently exist in English teaching modes of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solve them,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nglish course for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 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文章引用:许炜, 王英男. 理工科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293-29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34

1. 引言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1]。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在学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是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即阅读本专业资料、撰写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并与各国学者沟通交流已成为研究生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改进现有理工科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使之具有工具性、专业性、人文性,同时又能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专业科研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也成为国家、高校以及广大研究生的迫切要求。

目前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主要是学术英语课程。学术英语(EAP)侧重工具性,可分为通用学术用途英语(EGAP)和特殊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大类[2]。国内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AP教学主要指通用学术用途英语,以“教授学生如何听学术讲座、做笔记、参加学术讨论、进行学术陈述、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等语言技能为目的”[3],应“同时培养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学术能力、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社会竞争力”[4]。学术英语能力可以概括为学术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学术认知能力和跨文化适应等综合能力[5]。近年来,广大高校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蔡基刚建构了以项目驱动的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6];魏亚丽对语料库辅助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7];夏丹和李莹以课堂展示为中心,探索了促进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策略[8]。以上研究角度不同,各有特色,但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需要探索出切实可行且能广泛开展的教学模式。

首先,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科研压力大,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我校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来自全国各地,既有毕业于985、211等重点高校的学生,也有的来自普通地方学校,少数学生甚至连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没有通过,听说读写能力非常薄弱。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明确,英语课所受关注度低,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学生除了上基础课,还要在导师的带领下做实验、写论文、参加并完成各种科研项目和任务,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除了课堂上的时间,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非常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目的以及学习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效果无法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现阶段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术交流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在缩减英语课学分,有限的课时数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由于语言教师对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有限,难以将学生研究的领域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课堂活动仍围绕考试展开,即完成一些普通的听说读写练习,考核方式单一,师生之间很少互动,学生缺乏积极性,被动学习。

此外,目前研究生英语教材的种类和数量较少,缺乏专业特色和配套的课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要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改革现有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 理工科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开展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让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准备、实施、展示和评价的整个过程。以传授学术知识为核心,通过课上、课下的综合语言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实际应用能力。开学第一次课上,教师可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每组5人左右,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合,选出一个责任心强的学生当组长,小组协作共同完成本学期的作业。每个小组先收集一定数量的本专业核心期刊论文,并以此为依托,了解学术论文的结构、掌握论文的文体特征、写作要点和基本规范,为日后独立撰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组长分配收集整理资料、上台汇报、制作幻灯片等工作,确保每一名同学都参与其中。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分析,总结出学术论文结构、语言的共性特征,积累本专业词汇和术语,课上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之后全班同学进行提问或互评,最终教师给出小组团体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学生的学期成绩不再由期中、期末两张试卷决定,而是由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集体任务完成度、课后作业以及测试等多种因素构成。综合考量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表达、沟通能力,团结协作和自主学习精神。

此外,随着数字化教学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翻转课堂引入教学。如使用学习通等网络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教师在课前挑选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网络小视频发布在学习平台上,学生能够不限时间、地点、次数地反复观看,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与同学讨论,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教师根据视频内容在课上进行网络测试,成绩同样计入期末成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方式加大了平时成绩比例,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在线上平台的考勤、完成每个模块项目情况、随堂测试的成绩来进行量化评价,线下成绩由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提问、陈述、互评等)决定。终结性评价则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包含听力、阅读分析论文、摘要写作等内容,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师灵活自由地指导学生的小组活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负责设计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以及组织沟通能力,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针对理工科研究生的英语教材,出版社应多编写理工科专业英语教科书和著作,广大高校教师也应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中去,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需求收集资料、设计练习、丰富教学资源,兼顾学术性与时代性,全面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专业语言技能水平的提高。在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分配上课时间的基础上,可将课程分为学术英语听说和学术英语写作两个模块。我校研究生英语课程选择《新探索研究生英语》读写和视听说教程中的部分课堂活动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听力、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选取有针对性的练习,避免回归分析课文、讲解单词、语法、单纯完成听力训练的大学本科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要让学生认识到研究生英语不是本科生英语的延续,而是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学习这一课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实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综合能力的目标。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学期初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客观分析新入学研究生的主要需求,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课堂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我校为例,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用英文写作论文并发表;查询、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言、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与其相关的项目任务,如写英文项目申请书、总结学术论文各部分特征和写作特点、做课堂口头汇报等,提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为即将开展的科研研究打下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演讲、辩论、词汇等赛事,模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这些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之间建立起桥梁,丰富了校园生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了文化素养和语言综合能力。

3. 结语

学术英语在研究生的学业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的研究生英语课程应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致力于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用英语完成专业学习、工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为目标,为改革现有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然而,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用定性的方法检验教学效果等。只有不断深化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相互促进,服务学科发展,助力我国科技创新进程,满足信息化时代社会和国家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 2020-09-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023-03-05.
[2] Jordan, R.R. (1997)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蔡基刚. “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2): 30-35+96.
[4] 夏纪梅.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4(1): 6-9+92.
[5] 王春岩. 全球20所大学学术英语能力内涵调查及对我国的启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2(3): 56-63.
[6] 蔡基刚. 以项目驱动的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2(3): 39-47.
[7] 魏亚丽. 语料库辅助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评《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1): 118.
[8] 夏丹, 李莹. 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促成策略研究——以课堂展示为中心[J].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21, 35(2): 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