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阈下产学研结合的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es in Management Maj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10183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绒: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产学研合作建构主义Teaching Reform of Graduation Thesi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Constructivism
摘要: 毕业论文质量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亦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本研究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产学研机制,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为靶向,依托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体,按照毕业论文创作的过程步骤,围绕“选题前→研究中→成稿后”的顺序主线,提出“选题前,结合过去与未来、理论与实践,拟定兴趣与意义兼具的题目;研究中,连接校内与校外、企业与机构,形成多师型支架式教学体系;成稿后,通过自评与外评、反馈与修正,构建多环节高价值评估体系”的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途径。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the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measuring the teaching level of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adheres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t theory, and combines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mechanism. With the aim of stimul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theses, it relies on the teaching entity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es in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steps of graduation thesis creation, it follows the main line of “before topic selection → during research → after completion”, and proposes the teaching reform approach of “before topic selection, combin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formulate topics that are both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during research, connecting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chool,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to form a multi-teacher scaffolding teaching system; after completion, through self-evaluation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feedback and correction, to build a multi-link high-value evaluation system” for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e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es.
文章引用:王绒. 建构主义视阈下产学研结合的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297-30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35

1. 引言

毕业论文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实践能力,并检验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质量良好的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毕业的关键、就业的砝码、创业的基石、读研的必备条件。诸多高校在推荐免试研究生入学资格条件中规定,获得免试资格者若毕业论文成绩低于满分80%,将取消其免试资格。

毕业论文质量不仅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也与高校及专业发展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通知中,将毕业论文列为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2020年教育部制定并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结果将作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本科专业认证以及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尽管大多数高校已建立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但多为针对重复率检测等学术不端问题的基本抵制保障,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仍不显著。

近年来,毕业论文教学普遍存在四大方面的问题:一是选题方面,多为指导教师选定的虚拟课题,主题创新性不够,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思维较欠缺,论题研究结果的市场应用与推广意识薄弱[1] [2];二是内容方面,由于选题大多未结合企业实况,论文普遍缺乏实证分析后的自我观点,相关资料多来源于网络等二手渠道,一些论文资料拼凑现象严重,甚至有些只是为降低重复率对先前已有文献进行了语言描述上的调整[2];三是师资方面,大多数指导教师仅为校内老师,缺乏企业、行业、市场的一线经验,加之分配给每位老师的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积极性和配合度不高,应付完成任务的现象普遍存在[2] [3];四是考评方面,主要以论文校内指导教师及本专业同组答辩教师的意见为依据,缺乏企业、行业等第三方评价标准和办法[1]。综上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研究现状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的现有研究在近几年并不多见,且主要聚焦于建筑类、机电类等工科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与管理[4]-[6],以及工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相关问题[7]。仅有的对于本科文科类毕业论文教学的探讨则限定于具体某类高校的某个特定专业,如对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规定、要求及多样性等的思考[8] [9],戏剧教育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及逻辑表述等方面的改进[10]。其中,明确提及毕业论文教学改进措施的研究,基本围绕该专业现有毕业论文成果存在的问题,从校内教师单维视角展开较为笼统的结果导向式建议,缺乏基于理论与多元主体视角的系统性教学过程指导建议。此外,亦有研究探讨发现,学生态度、个人安排、导师指导及师生互动反馈等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11] [12],但对于如何管理这些因素以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并未作深入探讨。

现有研究虽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明晰的见解,指出毕业论文教学应早定题、强逻辑、重细节等,但还有几点问题有待突破:一是研究内容涉及问题原因分析大而全,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具体应该如何做,尤其是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心理及行为分析甚少;二是研究对象以应用型工科类专业居多,对本科管理类等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讨论甚少;三是研究过程多针对某个高校某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法的定性探讨,基于学习理论、教学思想及多元视角的系统普适性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较为匮乏。鉴于此,本研究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及产学研多元主体视角,对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作系统深入探讨。

3. 理论机制的适配分析

3.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主张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生成者[13]。建构主义理论在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方面的作用亦有先前研究讨论: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灌输式行为主义向现代协作式建构主义变革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学习者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信息加工主体,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高级协作者、辅助者和促进者,并且建构主义理论有“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尤其重要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环境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契合点[14] [15]。其中,情境描述学习环境,协作与会话强调学习过程中主体与辅助者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互动,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的最终目标。

3.2. 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指产业、教育、研究三个领域合作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16]。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学生接触前沿科研课题和产业痛点,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原创性研究能力。先前已有部分研究提出可应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但对于“产学研”所对应主体的定义有所差异。在对不同产学研主体联合起来进行毕业论文教学的改革探索中,“产”涉及的有生产服务企业、地方推广产业、专业所属行业等生产实践主体,“学”涉及的有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社会开放教学等教育教学主体,“研”涉及的有研究项目、创意项目、竞赛项目等科研项目主体[1] [17] [18]。其中,“产”主要指通过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学”主要指通过理论创新及知识传授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研”主要指专注科学研究解决研发难题的科学研究机构[16]

3.3. 应用适配性分析

参照先前研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在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中应用的讨论,结合研究论题及教改途径的可行性,本研究从主体视角界定产学研,并具象化建构主义四要素。产学研合作中,“产”特指企业,“学”特指高校,“研”特指科研机构,对应的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实体分别为“企业导师、校内论文指导教师、机构专家”。建构主义四要素中,“情境”指有益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创作的情境,“协作”指学生在毕业论文创作中与各类教师及同学等相关人员的协作行为,“会话”指学生在毕业论文创作中与各类教师及同学等其他人员的讨论交流,“意义建构”指学生在依托情境及协作会话后,通过对自我知识的建构解决毕业论文研究中的难题,得到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建构主义理论、产学研合作机制应用于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适配性可总结概述如图1所示。

Figure 1. Compatibility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and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teaching of graduation theses

1. 建构主义理论及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毕业论文教学的适配性

4. 教学改革途径的探索

面对上述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考虑建构主义理论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学中的适配性,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为靶向,依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实体,按照毕业论文创作的过程步骤,围绕“选题前→研究中→成稿后”的顺序主线,分阶段对建构主义视阈下产学研结合的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途径展开探索性研究。

4.1. 选题前,结合过去与未来、理论与实践,拟定兴趣与意义兼具的题目

在毕业论文选题前,结合学生过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参与的各类竞赛项目、体验过的企业实习与社会活动等,参照学生自选的未来发展方向,对继续读研深造与直接就业创业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拟定契合学生自身发展情境、与学生目标方向一致,及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同时,邀请当地本土及物流发达地区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科研机构、协会院所等企业与行业专家参与初拟论题的讨论,考虑物流企业生产服务需求及当前行业区域物流研究热点,突破校内指导教师依赖理论虚拟命题的单维选择模式,确定兼具理论依据、学生兴趣、企业渴求、行业需要的研究论题。

此选题及论证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校企合作的落实,即学校与物流企业通过合作基地建设、合作项目开发等形式开展深度协同育人合作,帮助学生深入行业一线及企业实践,自主体验毕业论文论题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亦为后期论题研究相关数据的收集奠定关系基础。

4.2. 研究中,连接校内与校外、企业与机构,形成多师型支架式教学体系

在毕业论文题目研究期间,强调学生在整个论题研究及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研究思路为基准框架,校内指导教师作为论文设计的主要指导者及辅助者,在对研究范式与理论及方法应用等共性问题统筹讲解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在不同研究阶段所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并定期督促论文进度。

期间,根据学生毕业论文资料收集与文献查证的相关需要,分阶段以教学周为时间单位定期汇总问题,组织学生进入物流企业运营现场,进行企业调研与专家访谈。邀请校外企业导师如京东物流大区经理、顺丰速运省分公司总经理等,与科研机构专家如省物流科创中心研究员、智慧物流研究院物流专家等,对学生研究论题涉及的一手资料收集、二手数据获取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为学生答疑解惑。形成以学生毕业论文研究情况为核心,企业导师、学校教师、机构专家等产学研合作的多师型支架式教学体系。

4.3. 成稿后,通过自评与外评、反馈与修正,构建多环节高价值评估体系

Figure 2.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raduation theses

2. 毕业论文教学改革途径

在研究论题经过学生深度思考与着笔撰写,指导教师、企业导师、机构专家等协作督导,理论方法与实践数据联合论证,进而取得初始研究结论后,即在毕业论文成稿后,校内指导教师作为学生毕业论文创作的主要辅助者,首先组织校内同专业教师,以预答辩的形式对毕业论文研究过程表述的规范性、论题研究的完成度,以及论文撰写的完整度等进行评价与指正。

在学生根据校内教师反馈意见对论文稿件进行修正后,论文指导教师即时帮助学生与校外对接企业及论题涉及机构联系,邀请校外企业导师及机构专家对毕业论文研究结论的实践匹配度及实战有效性进行指导反馈,将校外导师及机构专家的意见纳入论文评分体系,以督促学生进一步发现与修正论题研究及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结果的实践应用与价值推广做好准备。

基于建构主义视域、结合产学研合作机制,所探索的毕业论文教学改革途径可概括如图2所示。

5. 教学改革成效的预期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对毕业论文教学实施改革,预期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毕业论文“质量”本身三个层面取得如下主要成效。

5.1. 提升学生对毕业论文创作的热情

因大四找工作或复习考研均耗时较多且压力较大,多数学生对毕业论文抱有完成任务以应付毕业的态度。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毕业论文选题前,充分考虑学生在学前期主动报名参加的学科竞赛项目、自觉参与的专业实践社会实习等,结合学生毕业后拟从事的职业方向、继续深造的专业方向等,通过统一毕业论文论题研究与未来发展的目标,降低学生就业考研准备与毕业论文创作的时间冲突,精准对焦学生自身兴趣与需求点,拟定可利用学生先前基础且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论文题目。既可以降低学生对未知研究论题的抵触,又能帮助学生树立做好毕业论文会有益自身发展的信念,打破学生迫于毕业要求被动接受指导教师督促的应付式完成任务的常态困境,真正激发学生自主创新与研究论题的热情。

5.2. 降低学生研究数据收集的难度

学生在毕业论文论题研究过程中,数据收集通常工作量大且难度高,是普遍难点之一。支撑研究所需的行业统计数据及企业运营数据等数据资料,仅依赖网络查询很难集齐,若通过中介获取又成本过高。基于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学校与行业内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企业导师及机构专家的支持有利于学生与外部建立联系,扩展论文研究资料的收集渠道。尤其是对行业企业一手数据资料的获取,可通过集中问题后由校内指导教师组织,以个人访谈、小组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获取,有效降低了学生毕业论文研究数据收集的难度。

5.3. 提高毕业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毕业论文教学,从选题前、研究中至成稿后,全过程均结合了企业、区域、行业的实际需求,均有企业导师与机构专家的参与指导,研究问题从实际需求中来,研究结论反馈回实际需求中去。毕业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已持续接受行业内企业与研究机构多方的实践检验,研究结果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相较于论题单源于校内指导教师理论基础的研究,结合实际需要的毕业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强。

5.4. 强化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区别于职业院校及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拥有的实践技能,目前大多数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均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与较高的理论研究素养,但经历的企业现场实践历练通常较少。在毕业论文教学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通过与校外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以及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去企业现场的体验考察,亦会加深学校教师的实践经历,丰富教师的教学素材,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6. 结语

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系统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与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企业导师、校内教师、机构专家的共同指导参与,在选题阶段为学生拟定兴趣与意义兼具的题目,论题研究过程形成多师型支架式教学体系,论文成稿后构建多环节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可有效提升学生对毕业论文创作的热情,降低学生论文研究数据的收集难度,提高毕业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强化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该毕业论文教学改革途径为突破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困境及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参考,未来可依托物流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管理类专业,对该毕业论文教学改革途径进行实践验证,进一步探寻更多保障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法,助力培养理论实践与创新能力兼具的高质量人才。

基金项目

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 2024年度课题(SGH24Y2877);西安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A202104);西安邮电大学2024年校级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研究专项项目(JGZYB202413)。

参考文献

[1] 许金友. “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研究——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 湖南包装, 2018, 33(6): 96-100.
[2] 朱荣花. 西安思源学院产学研结合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8, 39(8): 179-180.
[3] 钟萍, 王芹. 应用型本科经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探析[J]. 中外企业文化, 2020(9): 179-180.
[4] 郑利军. 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思考[J]. 山西建筑, 2021, 47(19): 172-173, 176.
[5] 王家宏.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 2021(4): 46-47.
[6] 张婳, 刘美君, 杨文红, 等. 工科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方法探索与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S1): 37-38.
[7] 赵微巍, 刘传霞.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8): 144-146.
[8] 张文忠, 孙有中. 《国标》视角下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环节设置: 调查与思考[J]. 外语教学, 2023, 44(5): 1-6.
[9] 常俊跃, 孙有中. 对外语专业《国标》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要求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5): 33-37.
[10] 彭勇文. 戏剧教育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改进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9): 61-66.
[11] 陈心想, 董书昊.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3): 77-84.
[12] 王璐璐, 秦丽莉.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导师反馈对学术语篇结构习得的影响——翻译专业毕业论文案例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5(1): 103-110.
[13] 邓白君, 吴隽. 产教融合视域下企业问题转化为教学场景的系统化路径研究——基于“专创融合”课程开发工具的实践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5(S1): 226-233.
[14] 彭伟.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慧型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山东纺织经济, 2020(12): 54-57.
[15] 周春霞. 建构主义视阈下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457篇毕业论文的文本分析[J]. 高教论坛, 2015(2): 57-61.
[16] 宋京阳. 产学研融合视域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5(15): 229-231.
[17] 牛丽亚, 余莉莉, 颜贤仔, 等. 轻化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毕业论文模式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4): 198-199.
[18] 许彧青, 靳紫月, 高文涵. 产学研结合的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化考核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 6(8): 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