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文化软实力基础深厚,而文化精华更是不知凡几,其中之一便是茶文化。茶文化融合了佛、道、儒诸家的优秀思想精华,是中华传统礼仪和道德风范的集中体现[1]。而茶文化与三全育人理念紧密相连,将茶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是实现立德树人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对于高校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2]。为有效探索高校育人的实践路径,应以国韵茶文化为辅,三全教育为基础,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人才。
2. 茶文化“载道”与“润物”的理论陈述
2.1. “道”的内涵阐述:茶文化的五育融合基因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物质载体传递精神之“道”,这一“道”并非玄虚的概念,而是具体渗透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体育五维育人体系中的实践智慧[3],成为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天然文化载体。
2.1.1. 德育之道:茶礼涵养人格根基
茶礼是我国茶文化中一种以追求品茶技艺、品茶艺术和相关的思想文化修养境界的类型,既代表着一种生活情趣,也代表着一种朴素的宗教情节[4]。其涵养人格根基于茶事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是儒家“礼乐教化”的活态传承。“敬”为核心——奉茶时的躬身姿态与“长者先、幼者后”的次序,内化为对师长的尊崇与对规则的敬畏;“和”为纽带——分茶时的均匀公道,传递出平等包容、促进人际和谐的处世哲学,“俭”为操守——陆羽《茶经》“茶性俭”之训,引导学生摒弃浮华消费,养成淡泊明志的品格;“静”为修为——从煮水候汤到细品回甘的沉静过程,恰似《大学》“静而后能安”的修身实践。这些特质使茶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于无声处筑牢立德树人之基。
2.1.2. 智育之道:茶学启悟多维认知
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传承和发展,融合了时代之思、社会之潮,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而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链条,构成跨学科的知识图谱。历史维度上,茶马古道见证文明交流,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清泡茶的嬗变,折射社会经济变迁,赋予学生宏阔的历史视野;科技维度上,茶树育种中的遗传学原理、发酵工艺中的生物化学转化、茶多酚功能的现代医学验证,激发科学探究精神;思辨维度上,禅茶“吃茶去”的公案、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的隐喻,训练辩证思维与人文联想能力。茶文化由此打破“文理壁垒”,在智育中实现知识传授与思维创新的统一[5]。
2.1.3. 美育之道:茶境陶冶审美情趣
茶道是一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意境,可让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启发心灵、净化思绪。茶道对品茶者的道德情操具有极高的要求,静心持德才能体悟茶之韵味。而茶之美育通常通过三重境界达成人格浸润。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造型哲学,青瓷“千峰翠色”的釉色意境,培养学生对材质、形态、色彩的感知力,此为器物之美[6];茶席布局中虚实相生的构图,插花、焚香与挂画的协同,诠释东方美学“道器合一”的理念,此为空间之美;茶艺师行云流水的动作韵律,传递“技进乎道”的专注境界。这种沉浸式审美体验,使学生从“形而下”的器物观赏升华为“形而上”的精神陶冶,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此为仪轨之美[7]。
2.1.4. 劳育之道:茶事锤炼工匠精神
从茶园到茶桌的每个环节,皆蕴含劳动教育的深层价值。茶道工序繁复,从采摘、萎凋到杀青、揉捻,每一步皆需极致专注与持久耐心,如日本茶道千利休“和敬清寂”理念,便是工匠精神的哲学升华——于重复中追求完美,于细节中体现虔诚。又如我国非遗传承千两茶制茶师,通过七蒸七踩,竹篓紧压,十年陈化方得一味醇厚。这正是工匠精神内核:在时间沉淀中以技艺逼近真理,以心性雕琢品质。
2.1.5. 体育之道:茶修滋养身心和谐
茶道修习虽非剧烈运动,却契合“体魄与人格并重”的现代体育观,强调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调节。生理上,茶氨酸舒缓神经压力,茶艺操作的指腕协调训练微动作技能;心理上,茶具备经久不衰且气定神闲的自然本性,同时茶性强调清风浮月,追寻质朴,回归本质。“一期一会”的专注理念,训练持久注意力;“无我茶会”的平等规则,消解竞争焦虑。此即庄子“坐忘”之境的身心实践,为高强度学业中的青年提供情绪管理方式。
2.2. “润物无声”:茶文化育人的三维渗透机制
茶文化的育人效力,不在疾风骤雨式的说教,而在似春雨浸润般的潜移默化[8]。这种“无声”之效,源于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实践逻辑,可通过三个相互作用的机制予以解析,为高校实现“三全育人”提供方法论启示。
2.2.1. 文化浸润:以环境涵化价值观
茶文化的育人力量,首先表现为一种环境建构式的文化涵化。首先从物理场域营造,茶室中的素雅陈设(比如竹帘、陶器、水墨)、“和敬清寂”的匾额题字、甚至一缕茶香,共同构成非言语的教化空间。此类环境符号持续传递谦和、简朴、内省的价值观,如日本学者西山松之助所言:“茶室是‘不全’之美对功利社会的无声反抗”。然后是行为场域示范,教师行茶时的专注仪态、对器具的珍视举止,无形中传递“敬物惜福”的生态伦理。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微观环境对个体发展具有浸润式影响[9]。茶文化空间即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育人微系统”。
2.2.2. 情感联结:以共饮激活关系教育
茶会特有的仪式性与平等性使其成为修复现代教育情感缺位的良药。例如举行“无我茶会”,在“无我茶会”中,校长与学生同席跪坐、互为奉茶,实践《礼记》“礼尚往来”的真谛,消解官僚化师生关系,这也可以无形中破除身份壁垒。同时,品茗时的味觉共享(如黑茶的陈醇、绿茶的鲜爽)天然引发共情,触发深度对话。这些都反映了茶文化以情感为纽带,将抽象的“全员育人”转化为具象的“人际共生”,呼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中“关系性存在”的命题[10]。
2.2.3. 实践体悟:以仪式达成知行转化
茶道修习本质是具身认知的过程,可破解思政教育“知而不行”困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礼早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民风民俗,也成为我国思想彰显礼仪之邦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中敬茶作为礼节之一,表示自己的谦逊与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礼文化[11]。祭茶作为传统礼节之一,也代表了茶礼中的尊敬、重视之意。由此可见,在茶文化礼仪中已然包含着隐性教育功能。例如,“鞠躬礼”体现对师长的尊重,“轻拿轻放”的器具操作养成慎独的品行自律。
3. 茶文化融入“三全育人”体系的契合性:载体创新与路径突破
茶文化并非外在于高校育人体系的附加元素,其精神内核与实践形式与“三全育人”理念存在天然耦合。这种契合性为破解当前育人工作中的“碎片化”、“表面化”困境提供了文化解决方案[12]。
3.1. 全员育人:构建茶文化育人的多元主体协同网
茶文化的集体仪式属性,天然契合“全员育人”对教育主体的拓展要求,形成“三阶联动”机制。主体层级分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和社会主体。首先是教师主体,例如思政教师将“茶廉文化”(如朱熹《茶灶》诗)融入廉洁教育中,专业教师通过农学课解析茶园生态保护、商学院剖析茶企“诚信兴商”,辅导员在“危机干预茶叙”中以分茶仪式缓解学生焦虑;然后是学生主体,例如茶艺社可以自主运营“校园茶亭”,实践服务育人;朋辈导师可以通过带领新生体验“无我茶会”,传递“和敬”精神;留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国际茶会促进跨文化理解;最后是社会主体,例如非遗传承人可以通过驻校传授安化千两茶绞、压、踩、滚等古法工艺与自然发酵的制茶智慧,茶企导师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助农茶品牌(如“让黑茶舞起来”安化黑茶泡腾片) [13],文化学者可以通过解读《茶经》中的工匠哲学与当代价值等等来实现全员育人。
3.2. 全过程育人:打造茶文化浸润的生涯发展链
茶文化可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实现育人效力的“三阶贯穿”。最初在入学适应期时以茶为媒锚定归属,可以仿宋代“擂茶宴”举行“迎新茶礼”,使新生协作捣茶配料,在劳动中破冰。再通过“茶席插花”活动培养空间规划能力,隐喻大学生涯设计。同时提高新生对大学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大学生于各阶段所呈现出的特征具有差异性,这是其客观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而这亦是反复与持续的过程。所以在大学生的学业发展期,我们可以以茶载知深化素养,嵌入茶艺相关课程,提高学生茶艺知识。同时使学生们参与双创实践,将茶艺知识用于实践。最后在毕业就业期以茶明德衔接社会。培养其职业道德,在“商道茶会”模拟茶企谈判,植入诚信守约教育。同时还有感恩教育,例如湖南城市学院周晓红教授在《安化黑茶品鉴》省级思政示范课程上,通过举办“三盏谢师茶”仪式,引导学生一敬传道之恩,二谢解惑之劳,三报栽培之情来强化感恩教育[13]。
3.3. 全方位育人:激活茶文化载体的思维渗透力
教育部定义的多重育人维度,均可借茶文化实现有机渗透。课程育人构建“基础通识 + 专业融合 + 实践创新”三级课程体系(《茶文化通论》《安化黑茶品鉴》《创新茶饮研发》)使知识整合与价值引领并重;科研育人设立茶主题大创项目(基础类《黑茶中高效降解厨余垃圾菌株制备及应用》、创业类《“糖高阻”——黑茶降糖产品研发》等)培养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实践育人通过茶园采摘竞赛、亲自栽种茶树的劳动实践、“银龄茶塾”社区茶艺培训的志愿服务,中日韩大学生茶道联展的国际交流强化社会责任与全球视野。茶文化渗透在育人的方方面面,做到切合实际的全方位育人。
茶文化融入“三全育人”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重构育人生态的过程[14]。当教师以茶道精神重塑课程思政,管理者以奉茶礼仪诠释服务宗旨,学生在一杯茶中品读家国情怀,方真正实现《礼记》所倡“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教育理想。此乃中国特色育人体系的文化底气与智慧所在。
4. 茶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实践路径设计
4.1. 课程教学体系的层级化建构
茶文化课程群的建构需遵循“文化认知–价值内化–行为养成”的渐进逻辑。在通识层面,应立足文化哲学视角解析茶道精神,如《茶道哲学》课程可结合朱熹“物之甘者,过则伤疾”的茶理阐释适度节制之道(《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素养的伦理耦合。专业课程则需深化学科交叉,农学专业可引入“茶林复合系统”案例,论证《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商科课程应结合晋商茶票号史料,强化“诚通天下”的契约精神培育。实践教学环节须突破技能训练局限,通过茶艺“温杯–投茶–注水–分汤”的仪轨操演,使“敬静和俭”的伦理原则转化为具身化行为模板。数字资源建设需运用扩展现实(XR)技术构建虚拟茶文化情境,弥补传统课堂时空局限,实现育人效力的全域渗透[14]。
4.2. 校园文化活动的仪式化设计
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建构“集体记忆–价值认同–行为规训”的仪式化系统[15]。节气茶会应依循《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的自然哲学,使清明茶会以“茶性洁”隐喻学术诚信,冬至茶叙借“陈茶醇化”引导生涯规划。“无我茶会”需超越活动形式,通过“抽签奉茶–静默品饮”的仪式结构,实践列维纳斯“面对面”的他者伦理,解构工具理性主导的交往异化。茶文化节应打造多维度价值整合平台:学术论坛聚焦茶科技伦理争鸣,艺术展演呈现“道器合一”美学理念,技艺展区则通过宋代点茶复原彰显工匠精神。此类活动本质上是通过文化符号的集体操演,形成布尔迪厄所称的“惯习建构机制”[16],使茶道精神沉淀为群体无意识。
4.3. 实践平台的协同化布局
实践平台的战略价值在于构建“实体场域–社会网络–虚拟空间”的三维育人生态。校内体验中心需超越功能主义设计,如茶树种植区应体现《茶经》“上者生烂石”的生态智慧,茶艺展演台则转化为礼仪教育的具象载体。校外基地建设须嵌入国家发展战略框架,依托茶产区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使学生在茶农访谈、非遗工坊实训中理解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逻辑。云端平台建设应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现茶马古道历史场景,通过跨国茶课堂比较中日茶道中的“俭德”诠释差异,在文明对话中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布局本质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倡议,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全球素养培育资源。
4.4. 育人环境的符号化渗透
环境育人的核心机理是通过“空间符号–制度符号–行为符号”的三重编码实现价值涵化。物理空间设计需运用皮尔斯符号学理论[17],如图书馆茶室以紫砂壶“方非一式”造型隐喻包容性发展理念,茶园小品借陆羽雕像传递“精行俭德”精神。网络空间应构建算法推荐与人文导向的平衡机制,如“茶修云平台”既需大数据分析学生兴趣,更要以《茶经》“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为内容筛选基准。制度符号化则体现于管理服务规程,如将奉茶礼仪纳入后勤人员培训体系,使“长者先,幼者后”的秩序原则转化为组织行为规范。这种环境建构实为福柯“异托邦”理论的教育实践,在规训空间外创造价值浸润的文化飞地。
4.5. 评价机制的过程化转向
评价体系革新需建立“微观记录–中阶认证–宏观追踪”的三维模型。过程性评价应引入人类学田野方法,通过茶修日志分析学生“行茶焦虑–心境澄明”的情绪转化轨迹。能力认证须对接国家资历框架,开发“茶文化素养”微证书体系,明确“茶席设计体现生态意识”等可观测指标。长效追踪则需运用柯氏评估模型,对毕业生开展回溯研究:如通过职业诚信度测评验证茶德内化程度,利用文化认同量表检测“茶道审美”对价值观的持续影响。这种评价转向本质上呼应了第四代评估理论的核心主张,将量化工具与质性洞察结合,确证茶文化育人的深层效力[18]。
5. 茶文化育人实施的保障机制与关键挑战
5.1. 制度性保障体系的战略构建
茶文化育人需纳入高校治理现代化框架,建立三维保障机制[19]。在顶层设计层面,高校应通过党委会决议形式制定《茶文化育人专项规划》,明确其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法定地位,规定宣传部牵头组建工作专班,教务处负责课程认证,学工部统筹活动开展。资源投入需遵循结构化原则:师资建设实施“双师三证”认证体系(茶艺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文化传承导师证),要求教师年均完成32学时研修;经费保障按生均200元/年标准设立专项账户,其中30%定向用于虚拟仿真项目开发;物理空间改造依据普通高校文化建设标准,确保茶文化功能区生均面积 ≥ 0.5 m2。协同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三横三纵”矩阵式管理体系——横向整合教务处(课程)、学工部(活动)、后勤处(环境)职能,纵向贯通学校决策、院系执行与班级落实,并通过“育人资源智能中台”实现数据共享与效能评估。
5.2. 形式化风险的破解路径
当前实践面临的首要矛盾在于文化深度缺失,部分院校将茶艺简化为技术展演,剥离“道器合一”的哲学内核。破解之道需双轨并进:其一,构建精神内涵评估矩阵,设置思想深度(40%)、文化传承度(30%)、创新转化力(30%)三级指标,对活动实施量化测评;其二,开设“茶道哲学研习坊”,由哲学教授与非遗传承人共解仪式符号的伦理意涵,如以“关公巡城”分茶技法阐释分配正义原则,使学生超越形式模仿达至价值体认。
5.3. 师资断层的协同解决方案
专业能力结构性缺失构成关键瓶颈,全国仅31.2%高校配备专职茶文化教师。破局需实施内培外引双轨战略:内培机制将《茶文化教育学》《茶道哲学》纳入教师必修模块,实施学分制考核;外引机制设立“茶文化特聘教授岗”,签约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年均驻校授课60日,重点指导实践教学;同时组建跨校“茶文化师资联盟”,开发共享型课程资源包,形成“高校–非遗机构–茶产区”协同培养网络。
5.4. 参与度悖论的精准化治理
需求分层失衡导致理工科学生参与率不足文科生的三分之一。治理关键在于载体创新与理论嵌入:面向人文社科群体开展茶礼文化辩论,依托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深化传统解读;针对理工科学生设计茶多酚纳米提取实验等,融入STEM教育理念;为国际学生创设茶器3D打印工作坊,运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促进文明对话。此类设计需借力大数据技术,通过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精准匹配学生兴趣图谱。
5.5. 时代性张力的创造性转化
青年群体对传统仪式的文化疏离感构成深层挑战。转化路径需三重变革:话语体系上将“和敬俭静”解码为“共享经济”、“极简生活”、“数字戒毒”等青年话语;技术路径上开发元宇宙茶空间,支持数字分身参与宋代点茶竞技;主题设计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茶创训练营”,借助抖音直播推广非遗技艺。这些实践本质上是通过文化治理理论重构教育生态,实现传统资源的现代性转化。
6. 结语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与教育基因,其“以茶载道、润物无声”的育人机理,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它通过茶礼涵养的伦理规范、茶史启悟的辩证思维、茶艺熏陶的审美情操、茶事锤炼的工匠精神、茶修涵育的身心和谐,构建起五育融合的立体化育人范式,破解了专业化教育导致的人格发展碎片化困境。这种以物质载体传递精神价值的智慧,使茶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态源泉,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战略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面对数字化浪潮与全球化进程的双重变奏,茶文化育人亟需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未来路径:技术维度上,依托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茶修空间,在VR复原宋代点茶仪轨时坚守“精行俭德”的价值内核,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20];理论维度上,深化茶道精神与时代主题的哲学对话,厘清“和敬俭静”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伦理共鸣,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育人评估模型,为全球德育创新贡献东方智慧;传播维度上,借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框架开设多语种茶道课程,通过中日茶禅对话、中英茶礼比较等文明互鉴形式,将茶席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微缩场域。当一片茶叶从饮馔之物升华为化人之媒,其承载的不仅是陆羽“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千年古训,更是中华民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育理想。在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征程中,茶文化育人必将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鲜活实践昭示世界:一盏清茶可润万千心田,万里东风正育时代新人。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4JP071);益阳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益财教指[2023] 102号);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2B0791);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511527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