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的发展路径与国家的未来发展密不可分,对乡村独特文化的研究是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重要的关注点和切入点。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的确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愈发明显,经济衰退、大批农牧民离乡涌入城市、集体精神缺失、文化萧条等问题依然存在,乡村仍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发力点[1]。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乡村振兴已经成为知识分子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生产力发展与精神文化丰富的同向同行,文化振兴既要彰显“古风依存”的乡村有形文明成果,也焕发“群贤毕至”的无形文明成果[2]。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振兴是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
2. 乌拉特后旗概况
乌拉特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19个边境旗县之一,位于巴彦淖尔市的西北部,总面积25,000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95.25公里1,地形地貌比较复杂,阴山山脉横亘乌拉特后旗南部,在河套平原与北部高原之间形成了一道分水岭,把全旗的自然环境分为三块地貌、气候迥然不同的地区。
乌拉特后旗荒漠、半荒漠化草原的生态环境和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其他牲畜生活,骆驼是与这种自然环境最适合的一种牲畜。骆驼的主要牧养区域在阴山以北的荒漠、半荒漠化戈壁草原,距离边境线30~50公里,该区域既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地带,也是兴边富民行动的重点地区,地理区位极为重要。
乌拉特后旗总人口6.5万人,其中蒙古族1.7万人。全旗共辖3个镇,包括巴音宝力格镇、呼和温都尔镇及潮格温都尔镇,3个苏木,即巴音前达门苏木、获各琦苏木和乌盖苏木2。
近些年来,随着乌拉特后旗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发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乌拉特后旗依托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的优势,促进戈壁红驼文化的传承、弘扬,围绕红驼文化开展了诸多的骆驼文化保护项目。多次举办相关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牧民自主举办的赛驼和驼球等骆驼相关的比赛。并通过社会媒体做出大量的宣传,对红驼文化的保护、发扬及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戈壁红驼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推力,也为边疆地区民族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3. 乌拉特后旗的红驼文化传统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边,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逸周书》载:“伊尹为献令,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匈奴、楼烦、月氏诸国,以橐驼、骡马为献”3。据此可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很早就已开始牧养双峰驼。乌拉特后旗北部戈壁草原是游牧民族的牧场,南部狼山至高阙即为古代防范匈奴的长城遗址,在乌拉特后旗的巴音前达门苏木到潮格温都尔镇,至今可见秦长城遗址。乌拉特后旗戈壁上分布着大量的新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多处岩画上都有双峰驼的造型,由此可见,4000年前乌拉特后旗的游牧民族就将野生骆驼驯化为家畜,并在长期驯养骆驼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骆驼的生活习性,从而孕育出具有悠久历史的戈壁骆驼文化。
时至今日,乌拉特后旗境内的戈壁红驼牧养依然是当地牧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戈壁红驼产业是当地最适合发展的主导产业,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兴边富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开展了戈壁红驼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成立了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事业协会、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事业专业合作社、内蒙古腾合泰沙驼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蒙驼驼产业研究院,获得了“戈壁红驼”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建设了戈壁红驼艺术馆,境内的戈壁红驼数量也由2003年的四千峰增加至五万峰,开展了戈壁红驼牧养、加工、生产、科研、休闲旅游和文化体育等项目,借力巴彦淖尔市“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推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品牌形象,戈壁红驼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乌拉特后旗境内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牧养戈壁红驼,并逐渐孕育出与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戈壁红驼文化,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驼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赛驼、蒙古族养驼习俗、乌拉特红驼泥塑等;还有骟骆驼、乌拉特英格(母驼)祭火习俗、乌拉特首峰驼羔迷喇(祈福)习俗、乌拉特驯驼习俗、乌拉特烙驼印习俗、乌拉特英格(母驼)劝奶习俗、乌拉特观察种公驼习俗等。此外,还有放归神兽等民间习俗[3]。
戈壁红驼文化除了保留民间信仰、体育竞技、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的原生态外,还传衍着善待环境、崇尚自然的朴素道理,蕴含着因势利导、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传递着温柔敦厚、默契和谐的人生哲理。戈壁红驼文化已经作为乌拉特后旗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存在于当地人民的血脉中,体现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已经成为乌拉特后旗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乌拉特后旗人民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然而近年来,受草原退化严重、旱灾频繁发生、围栏封育限制自然采食、经济效益低下科技投入较少、牧区人才匮乏、城镇化、思想观念改变、外来文化等因素影响,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受到限制,戈壁红驼产业发展受阻,戈壁红驼文化传承存在断层,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遭受冲击,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与红驼文化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4. 戈壁红驼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乌拉特后旗依托丰富的红驼资源,大力发展红驼养殖业,推动红驼产品的加工与销售。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红驼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形成了一条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此外,当地还积极探索红驼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乌拉特后旗通过对戈壁红驼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举办国际红驼文化节、红驼摄影大赛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乌拉特后旗注重红驼文化的教育与普及工作,通过开设红驼文化课程、举办红驼文化讲座等形式,向民众传授红驼文化的知识和价值。同时,当地还积极开展红驼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还利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扩大红驼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同戈壁红驼文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红驼文化工艺品的市场需求增大,但是传统的制作工艺难以满足大规模的需求,所以以泥塑为代表的红驼工艺品在制作工艺上进行了再生产,充分融合了现代场域中的现代因素,改用专门的机械工具与传统手工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内容的多元化也能更好地贴近现代人们的审美和市场导向,有利于将文化资本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本优势,切实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化不断发展,也在要求着传承者在保持传统手艺的同时,创新自身技能,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传统工艺继续在现代焕发光彩。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戈壁红驼文化都与市场销售有着密切的联系,换言之,红驼文化品牌的打造是通过市场销售来实现的。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和国家政策联系在一起[4],没有市场,养殖的红驼和骆驼产品就没有办法出售出去,因此开拓市场成为当地牧民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市场的开拓也需要政策的扶持,乌拉特后旗政府每年一次的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就是为了帮助牧民出售更多的骆驼产品和别的工艺品。据牧民介绍,红驼产品的市场开拓在初期碰到很大的困难,他们首先由一些牧民带着骆驼产品到其他地方销售,走村串寨或者到城市中进行自我宣传,让别人知道他们的戈壁红驼产品,他们同时还参加每年举办的骆驼文化节,这些节日让该村子的人有机会向外界展示他们自己制作的骆驼产品和工艺品。在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和信誉之后,开始有大批量的销售商来下订单订购,特别是当地的老人有在国际骆驼文化节比赛中获得过奖,加上新闻界和学者的介入也促使了当地的红驼文化名声远扬。
5. 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文化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一) 坚持政策导向,推动红驼文化发展
当地政府对于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文化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了戈壁红驼文化的发展,戈壁红驼文化旅游的发展与政府密不可分。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引导,戈壁红驼文化得以蓬勃发展。
近年来,为了充分保护和发展骆驼文化,乌拉特后旗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戈壁红驼的政策措施,牧民养驼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戈壁红驼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全旗驼峰数量由2003年的四千峰增加到现在的五万多峰。乌拉特后旗为了保护和传播戈壁红驼文化,建设了戈壁红驼艺术馆,同时,获得了“戈壁红驼”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成立乌拉特戈壁红驼事业协会,成立了内蒙古蒙驼驼产业研究院,大力发展以驼奶、驼肉、驼绒等为基础产品并结合戈壁红驼文化旅游的戈壁红驼产业。
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文化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全力的推动,戈壁红驼艺术馆、戈壁红驼繁育基地的建设,红驼传统手工艺技术孵化中心的发展,以及红驼文化旅游节的举办等,政府都是主要的推动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在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文化再生产的复杂场域中,政府是多元参与主体中的主要角色,在开发与保护、传统与现代、生产与再生产的互动关系中起决定力量。
(二) 促进资本转换,助力乡村经济增长
自古以来,由于乌拉特后旗大面积独特的荒漠和半荒漠化草原的生态环境,以及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得骆驼成为当地牧民饲养的主要牲畜。牧民通过牧养戈壁红驼,不仅能获得戈壁沙漠上最佳的交通工具,还有驼肉、驼奶等绿色食物,驼粪、梭梭草等生活燃料,用驼皮、驼骨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同时,戈壁红驼所产驼绒纤维长、绒丝细、颜色纯,牧民们用驼绒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物件或销售赚钱,从而在多方面保障牧民的生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乌拉特后旗牧民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方式,牧业企业和合作社的加入,让牧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牧民们将骆驼放在“托驼所”,让骆驼为自己“打工”赚钱。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在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其目的是为吸引游客,带动消费,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乌拉特后旗红驼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以“红驼文化”为核心,打造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带动戈壁红驼文化的人气,从而增强经济效益。在开发打造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文化旅游的这一过程中,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同时利用经济资本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地开发与利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发展链路,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三)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心和凝聚力
乌拉特后旗被誉为“戈壁红驼之乡”,是戈壁红驼的主要产地。自古以来,戈壁红驼作为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一直陪伴着草原牧民们穿越寒暑沙暴、不离不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红驼文化习俗,这些文化一方面指导了牧业生产,同时也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是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戈壁红驼文化影响着草原牧民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丰富牧民文化生活,促进守望相助、自然传承的民族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唤醒人们在新时代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将回馈于生产生活。戈壁红驼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乌拉特后旗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深植于当地人民的心中,成为人们生活理念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以非遗传承人额尔德尼为代表的乌拉特后旗群众,以泥塑的传统艺术形式将戈壁红驼的独特形态和精神面貌刻画得惟妙惟肖。乌拉特后旗乌兰牧骑还以戈壁红驼为题材编排了一个悲喜交加、艺术感极强的舞台剧《戈壁魂》。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的电影《片警宝音》就是以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副所长宝音德力格尔为原型,采用纪实手法讲述的基层民警宝音以戈壁红驼敦厚朴素、不畏艰苦的精神,默默守护着居住在辖区1672平方公里内的900多户居民的故事。这些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戈壁红驼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影响。
6. 戈壁红驼文化再生产的挑战与方向
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以及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人们的身体和思想都得到解放,牧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传统牧民的身心不再停留在牧区。走出牧区的人们融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现代节奏,以至于走出去的年轻人不愿意回到牧区学习牧养骆驼,使得传统的骆驼文化习俗和养驼工具制作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普遍现象。面对中年一代牧民的年龄与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年轻人对于传承红驼文化的自觉意识较弱更是加剧了后继无人的困境。另外,在面临市场优胜劣汰的压力下,年轻一代容易由于过度迎合市场,失去了鲜明的地域性文化内涵与特色。
而挤驼奶、削鼻棍等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养驼技艺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展演,只有在乌拉特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等这种有大量游客和消费机会的时间里,才会被人们拿出来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售卖相关的驼工艺品获取经济收益。而实际上,真正懂得人工挤奶和手工制作养驼工具的人只有小部分的老年人。
因此,出现了红驼文化的内核继承与时代创新间的矛盾,即传统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之间的矛盾。过度商业化的开发也会使传统文化失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式理念使得在思考文化转型时更多把文化自觉泯然于经济发展之中,这是忽略了文化的生命力所至[5]。人作为社会文化的核心并且是文化的行为主体,在这个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人们文化自觉的觉醒对红驼文化在新时期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开发过程中人们要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在现代化、商业化的洪流中,实现文化再生产,完成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换过程中,保住红驼文化的生命力,权衡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度”,让传统文化在保持本色的同时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再生产。
乌拉特后旗红驼文化的再生产,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再生产,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文化的变迁和适应。所以,地方文化的再生产,既是对自身传统文化资本的转换,也是在现代化场域中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我们不应该将传统与现代割裂开来,而应当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文化现代化离不开自身传统的内在滋养,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说明了在中国广阔的地域上地方文化的现代化也应该有着多元化的路径,因而地方文化的文化现代化之路也应该是基于传统资源、内生动力的就地现代化,传统文化要想传承和延续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在现代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所以,多元地方文化的再生产过程既是地方文化的调适和变迁,也是地方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的过程。
7. 戈壁红驼文化再生产的意义与价值
(一) 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戈壁红驼文化的再生产首先促进了红驼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通过科学养殖、品种改良、产品开发等手段,提高了红驼的产肉、产毛、产奶等经济价值,进一步提升了红驼产业的竞争力[7]。
红驼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红驼文化的再生产不仅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还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保护等措施,可以确保红驼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红驼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可以提升当地乡村的形象和知名度。这种形象的提升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还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还可以吸引外部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 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乌拉特后旗的戈壁红驼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红驼作为当地的特色物种,其坚韧、顽强的生存能力与当地民众的精神风貌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戈壁红驼文化的核心内涵。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红驼的养殖、驯化、利用等方面,更渗透到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戈壁红驼文化是当地民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记忆和精神寄托。通过对其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可以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激发其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活力。同时,戈壁红驼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再生产也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在广袤无垠的戈壁中,红驼不仅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更是他们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戈壁红驼文化的再生产,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强化。
红驼文化所蕴含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观所在。通过红驼文化的再生产,这种精神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众能够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在红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得以促进。红驼文化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桥梁,使得各族民众能够共享文化成果、共谋发展大计。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深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戈壁红驼文化的再生产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文化空间和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得以共同参与红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动,从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文化联系和情感纽带。这种文化共享和互动不仅有助于促进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能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社会环境。
8. 结语
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文化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当地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已逐渐成为当地民间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但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对自身作出调适,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现代化场域中,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文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以自身传统为依托,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红驼文化,促进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换,融合现代因素,进行了再生产。同时通过传统的发明,不断更新创造新的文化传统,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红驼文化的再生产注入了动力,红驼文化市场化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当地人民生活,通过销售传统,也能为文化传承提供经济支持。
但是,在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多重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传统文化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迁、涵化调适的过程当中。红驼文化与乌拉特后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更有超越其中的功能内涵,是乌拉特人民共有的精神之源。在销售传统的同时,发展与保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坚持自身文化本位,促进文化交流与革新。希望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文化的再生产不仅可以在现代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也能唤醒当代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NOTES
1自然地理,乌拉特后旗人民政府http://www.wlthq.gov.cn/zjwlthq/wlthqgk/zrdl/。
2区划人口,乌拉特后旗人民政府http://www.wlthq.gov.cn/zjwlthq/wlthqgk/qhrk/。
3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