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标准对情境事件符合道德程度的判断。作为人类道德要素的核心组成部分,道德判断是个体道德情感萌发、道德行动启动与道德意志形成的前提,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讨论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解释水平或心理距离就是一个重要角度。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认为,在认知客体时人们需要借助大脑形成的心理表征(Liberman et al., 2007),不同抽象程度的心理表征被认为是不同的解释水平,抽象程度高即解释水平高,抽象程度低即解释水平低。根据该理论,高解释水平状态与重视抽象规则加工及忽视情境因素相连,低解释水平则呈现出相反状态。考虑到高解释水平与远心理距离,低解释水平与近心理距离有对应关系(Fujita et al., 2006; Soderberg et al., 2015; Lammers, 2012),在道德判断的情境中,远心理距离(即远社会距离、远时间距离、远空间距离及低概率)下个体会更多地坚持该情境中适用的道德规则,给出比较严的道德判断,但是,近心理距离下,个体不会更聚焦道德规则,而是会更多考虑相关情境信息,给出不太严格的判断。
一系列研究证实了解释水平理论的推测(Eyal et al., 2008; Agerström & Björklund, 2009a, 2009b; Choi et al., 2012; 钟毅平,陈海洪,2013;Agerström & Björklund, 2013; Mentovich et al., 2016; Gamliel et al., 2017; Wu et al., 2017; Amaral & Jiao, 2023; 牛冰钰等,2023;姚松伯,杨剑,2024),但也有研究没有证实该点(Gong & Medin, 2012; Lammers, 2012)。围绕上述结论,有研究提示解释水平理论能否被证实可能与不道德行为的违规严重性有关(Gamliel et al., 2017),对已有研究分析时也能发现,道德行为的违规严重性比较高的时候,解释水平或心理距离就更容易促进对道德标准的坚持(Eyal et al., 2008),相反则情况会比较复杂,有时有促进作用(Agerström & Björklund, 2009b),有时有阻碍作用或没有作用(Gong & Medin, 2012; Lammers, 2012)。Agerström and Björklund (2009a)的研究也提示,严重度高的材料可能更会触发道德准则,相比之下严重度低的材料没有触发道德准则,那么因遵守道德规则程度不同而带来的差异就会不存在。这可能是严重度能调节解释水平与道德判断之间关系的原因。不道德行为违规严重性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道德准则的触发这一理解思路是否具有合理性均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道德能力的发展不仅应体现在增强对不道德行为即道德违规行为的辨别力并相应产生对该类行为的否定方面,还应体现在增强对依据道德标准应得到赞许的行为即道德赞许行为的认可度并相应产生对该类行为的积极评价方面。虽然也有研究设计道德赞许故事情境并讨论了心理距离或解释水平对道德赞许行为倾向及道德赞许行为判断的影响(Choi et al., 2012; Wu et al., 2017; Eyal et al., 2008; Gong & Medin, 2012),但目前心理距离、解释水平对道德判断影响方面的研究还是更多地设计了道德违规故事情境,并借助这些情境讨论心理距离、解释水平与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关系(Agerström & Björklund, 2009a, 2009b, 2013; Lammers, 2012; Mentovich et al., 2016; Gamliel et al., 2017; Eyal et al., 2008; Gong & Medin, 2012; 钟毅平,陈海洪,2013;牛冰钰等,2023)。这是否意味着解释水平理论在道德赞许情境的适用性较弱而在道德违规情境领域下适用性更强?道德准则的触发这一思路是否有助于理解解释水平理论在两类道德情境中的适用性差异?
鉴于此,本研究设计两个实验分别探讨心理距离对不同程度道德违规、道德赞许行为判断的影响,也将整合分析两个实验以考察道德情境性质(违规情境、赞许情境)对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关系的影响。共提出四个假设,分别是,远距离会加重个体对道德违规行为的否定(假设1),上述影响在对高违规行为判断时更突出(假设2),远距离让个体对道德赞许行为的肯定更高(假设3),与赞许情境相比违规情境下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影响更强(假设4)。
2. 实验1
本实验考察的是心理距离对不同程度(低、中、高)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
2.1. 被试
242名在校大学生,没有心理距离、解释水平、道德判断相关被试或研究经历。
2.2. 实验材料
本实验使用故事情境法。在以往研究(Lammers, 2012; Gong & Medin, 2012; Gamliel et al., 2017)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日常,设计出15个现实情境故事,每个故事包含一个违反道德规则的行为即道德违规行为。根据违反道德的程度,道德违规行为被分为低、中、高三类,每一类道德违规行为均为5个,即三类道德违规情境均为5个。低程度道德违规行为包括,公交车上大声聊天、碰倒自行车不扶起来等,中程度道德违规行为包括,冒刷他人饭卡、无视他人提醒继续扰民等,高程度道德违规行为包括,求职走后门、考试作弊等。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情境故事中均有情有可原的理由。每个情境故事后均安排了一个道德判断题目,要求被试对该情境故事中违规行为的道德程度做判断。
心理距离的诱导方式有社会关系诱导、时间诱导两类。社会关系诱导方式下,近心理距离行为主体为我、家人、好友、朋友,远心理距离行为主体为陌生人,为排除时间诱导干扰,材料中没有设计时间关键词。时间诱导方式下,近心理距离时间关键词为今天、上午的时候,今天早上等,远心理距离时间关键词为去年、两年前、上学期、三年前、前年等过去时态(Warner et al., 2012; 马燕,王振宏,2024),为排除社会关系诱导干扰,故事情境中的行为主体关键词均设计成陌生人(Agerström & Björklund, 2009b)。
形成道德违规行为判断问卷,共四个版本,近社会距离下的道德违规行为判断、远社会距离下的道德违规行为判断、近时间距离下的道德违规行为判断、远时间距离下的道德违规行为判断。
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 × 3两因素混合设计,心理距离(近、远)为被试间变量,行为的道德违规度(低、中、高)为被试内变量,对行为的道德判断为因变量。
2.4. 实验程序
本实验心理距离的诱导方式有社会关系诱导、时间诱导两类,随机分配171名、71名被试进入两种诱导方式组,其中,社会关系诱导组的被试又被随机匹配到近社会距离组与远社会距离组,时间诱导组的被试也同样被随机匹配到近时间距离组与远时间距离组,四组被试分别完成上述四个版本的纸质问卷。
道德判断计分。11点量表计分,0分代表非常不道德,10分代表非常道德,分数越高表示该行为越道德。
行为的道德违规度设计有效性检验。对242份问卷分析表明,低、中、高程度的道德违规行为区分部分有效,低与中程度、低与高程度的违规行为道德判断分数差异显著,md = 0.89,p < 0.001,md = 0.89,p < 0.001,中与高程度违规行为道德判断分数差异不显著,md = 0.002,p > 0.05。鉴于此,下文将行为的道德违规度调整为较低与较高两个水平,前者包含5个低程度道德违规行为,后者包含5个中程度以及5个高程度道德违规行为。
2.5. 结果与讨论
道德判断分数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n judgments of moral transgressions with different severity (N = 242)
表1. 心理距离对不同程度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N = 242)
|
近距离 |
远距离 |
|
较低程度道德违规 |
较高程度道德违规 |
较低程度道德违规 |
较高程度道德违规 |
|
n |
M |
SD |
n |
M |
SD |
n |
M |
SD |
n |
M |
SD |
社会关系诱导 |
83 |
3.40 |
0.83 |
83 |
2.52 |
0.88 |
88 |
2.54 |
0.86 |
88 |
1.69 |
0.72 |
时间诱导 |
34 |
3.36 |
1.00 |
34 |
2.44 |
0.96 |
37 |
2.79 |
0.72 |
37 |
1.82 |
0.74 |
混合方差分析表明,心理距离主效应显著,F(1,240) = 63.58,p < 0.001,远心理距离下的个体对道德标准的使用更严格一些,他们倾向于认为违规行为是更不道德的。行为的道德违规度主效应显著,F(1,240) = 364.28,p < 0.001,个体认为,与较低违规相比,较高违规的行为是更不道德的。心理距离与道德违规度交互作用不显著,F(1,240) = 0.01,p > 0.05。社会诱导操作下,心理距离主效应显著,F(1,169) = 55.87,p < 0.001,远心理距离的个体对道德标准的使用更严格一些,他们认为违规行为是更不道德的。违规度主效应显著,F(1,169) = 234.73,p < 0.001,个体认为较高严重的违规行为是更不道德的。心理距离与违规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69) = 0.12,p > 0.05。时间诱导操作下,心理距离主效应显著,F(1,69) = 10.22,p < 0.01,远时间距离下的个体对道德标准的使用更严格一些,他们认为违规行为是更不道德的。违规度主效应显著,F(1,69) = 131.30,p < 0.001,个体认为,与较低违规相比,较高违规的行为是更不道德的。心理距离与违规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68) = 0.11,p > 0.05。
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有影响,远距离下对道德标准的坚守更多一些,个体会更倾向于认为道德违规行为是不好的,假设1得到证实。该结果与已有研究是一致的(Eyal et al., 2008; Agerström & Björklund, 2009a, 2009b, 2013; 钟毅平,陈海洪,2013;Mentovich et al., 2016; Gamliel et al., 2017; 牛冰钰等,2023)。正如研究(Agerström & Björklund, 2009b; Warner, et al., 2012)所提示的,高解释水平情况下思维抽象度更高,个体本就会率先聚焦规则特别是道德规则这些情境中最重要的信息,从而做出更严格的道德判断。同时高解释水平还可以抑制非主要刺激信息(Wu et al., 2017),这就使得个体能够在不受材料中提供的违规情境中情有可原的理由的影响下展开道德判断,带来更严厉的道德评判。此外,根据Gong和Medin (2012)的提示,被试所处的文化氛围也可能对上述过程带来干扰,比如,有些文化不认为道德违规中的情有可原的理由可以接受,相反他们会觉得这是令人不适的狡辩。这样一来,更容易看到情有可原理由的低解释水平者反而极端反感这个理由,继而产生出对该道德行为的更多否定。但本研究中被试所处的文化氛围中中庸文化的含量比较高,极端反感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小,也许正是为此,低解释水平下个体还是会去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道德违规情境中的情有可原的理由,从而像解释水平理论所预测的那样给出较低否定。
具体分析道德违规故事情境中的心理距离与道德行为判断的关系可知,较低违规的5个故事情境中,社会关系和时间诱导下,远心理距离促个体更严格地使用道德标准的情境占比分别为100%、40%1,这说明,违规行为判断中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基本符合解释水平理论预测,但是四格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表明,与社会诱导比较,时间诱导下远心理距离促个体严格使用道德标准的效力低,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p = 0.083)。可以认为,在对较低违规行为做判断的条件下解释水平预测作用不太稳定,有些条件下比较差。较高违规的情境中,两种诱导下心理距离促个体更严地使用道德标准的情境占比分别为80%、70%,四格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表明二者差异不显著(χ2 = 0, p > 0.05)。不难看出,解释水平预测作用在高违规行为判断条件下更稳定,假设2得到部分证实。
对比道德判断分数可直观地看到,不少证实了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影响的研究所用的情境违规度是较高的。比如,与Eyal等人(2008)的研究相比,Gong & Medin (2012)中被试报告的道德判断分数均更低一些2,前者证实了心理距离对道德违规判断严格度的促进,而后者没有发现这一结果。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是有一致之处的,严重度调节了解释水平与道德判断的关系。道德准则的触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上述调节作用。之所以解释水平预测作用在低违规行为判断条件下相对不太稳定,可能是因为被试认为违规比较轻(比如,本研究中的在食堂就餐后没有送回去餐盘、点外卖时多要一套一次性餐具)的事情可以被归结为行为习惯,不需要被上升到道德层面。同时进一步分析不难看出,低违规情境下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之间关系较弱的表现主要是不稳定,即与社会诱导操作相比时间诱导效果更差。事实上社会诱导操作的更高效率也在已有研究中得到过证实(Lammers, 2012; 钟毅平和陈海洪,2013)。因此,违规度较高情境下解释水平预测效力更好的结论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当然,道德情境并非只有违规情境,本实验中得到的心理距离对不同程度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方式是否也会在道德赞许情境中存在?实验2将会进行探讨。
3. 实验2
本实验考察的是,心理距离对不同程度(低、中、高)的道德赞许行为判断的影响。
3.1. 被试
187名在校大学生,没有心理距离、解释水平、道德判断相关被试或研究经历。
3.2. 实验材料
本实验也使用故事情境法。在以往研究(Choi et al., 2012; Wu et al., 2017; Eyal et al., 2008; Gong & Medin, 2012)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日常,设计出15个现实故事情境,每个故事包含一个依据道德规则应获得赞许的行为即道德赞许行为。根据应获赞许的程度,道德赞许行为被分为低、中、高三类,每一类的道德赞许行为均为5个,即三类道德赞许情境均为5个。道德低赞许行为包括,上交捡到的饭卡、自觉排队打饭等,道德中等赞许行为包括,用自身专业知识义务为博物馆做宣传、滞留路途中给众人分享自己的食物等,道德高赞许行为包括,组织为灾区捐款捐物并将必要物资运往灾区、搭救落水儿童等。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情境故事中均有减弱行为赞许性的理由。同实验1,每个故事后均安排了一个道德判断题目,要求被试对该情境故事中赞许行为的道德程度做判断。
本实验心理距离的诱导方式也有社会关系诱导、时间诱导两类。诱导方式同实验1。
形成道德赞许行为判断问卷,共四个版本,近社会距离下的道德赞许行为判断、远社会距离下的道德赞许行为判断、近时间距离下的道德赞许行为判断、远时间距离下的道德赞许行为判断。
3.3.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 × 3混合设计,心理距离(近、远)为被试间变量,行为的道德赞许度(低、中、高)为被试内变量,对行为的道德判断为因变量。
3.4. 实验程序
同实验1,本实验心理距离的诱导方式也有社会距离,时间距离两类,随机分配95名、92名被试进入两类诱导方式组。社会关系诱导组的被试又被随机匹配到近社会距离组与远社会距离组,时间诱导组的被试也同样被随机匹配到近时间距离组与远时间距离组,四组被试分别完成上述四个版本问卷。
道德判断计分同实验1。
行为的道德赞许度设计有效性检验。对187份问卷分析表明,道德赞许度的区分有效,低赞许行为与中等赞许行为的评分差异显著,md = −0.73,p < 0.001,中等与高赞许行为的评分差异显著,md = −0.39,p < 0.001,低赞许行为与高等赞许行为的评分差异显著,md = −1.12,p < 0.001。
3.5. 结果
道德判断分数如表2所示。
混合方差分析表明,心理距离主效应显著,F(1, 185) = 21.16,p < 0.001,远心理距离下的个体对道德标准的使用更严格一些,个体倾向于认为赞许行为是更为道德的;行为的道德赞许度主效应显著,F(2,184) = 145.84,p < 0.001,与中等、低赞许的行为相比,个体认为高赞许行为是更道德的;心理距离与赞许度交互作用显著,F(2,184) = 21.09,p < 0.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对低赞许、中等赞许行为做判断的条件下,远心理距离下的个体对道德标准的使用更严格一些,他们倾向于判定赞许行为是更为道德的(md = −0.87, p < 0.001, md = −0.35, p < 0.01),在对高度赞许行为做判断的条件下,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没有影响(md = 0, p > 0.05)。社会关系诱导下,心理距离主效应显著,F(1,93) = 17.01,p < 0.001,远心理距离下的个体对道德标准的使用更严格一些,个体倾向于认为赞许行为是更为道德的;行为赞许度主效应显著,F(2,92) = 76.72,p < 0.001,与中等、低度赞许的行为相比,个体认为高赞许行为是更为道德的;心理距离与赞许度交互作用显著,F(2,92) = 37.89,p < 0.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低赞许、中等赞许行为条件下,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显著(md = −1.32, p < 0.001, md = −0.47, p < 0.001),远心理距离下的个体对道德标准的使用更严格一些,个体倾向于认为赞许行为是更为道德的,在高赞许行为条件下,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边缘显著(md = 0.32, p = 0.08),近心理距离下的个体对道德标准的使用更严格一些,他们倾向于认为赞许行为是更为道德的。时间诱导下,心理距离主效应显著,F(1,90) = 5.65,p < 0.05,远心理距离下的个体对道德标准的使用更严格一些,他们倾向于认为赞许行为是更为道德的;赞许度主效应显著,F(2,89) = 78.29,p < 0.001,与低赞许、中等赞许行为相比,个体认为高赞许行为是更为道德的;心理距离与行为赞许度交互作用不显著,F(2,89) = 0.48,p > 0.05。
Table 2.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n judgments of virtuous acts with different virtuousness (N = 187)
表2. 心理距离对不同程度道德赞许行为判断的影响(N = 187)
|
近距离 |
远距离 |
|
道德低赞许 |
道德中等赞许 |
道德高赞许 |
道德低赞许 |
道德中等赞许 |
道德高赞许 |
|
n |
M |
SD |
n |
M |
SD |
n |
M |
SD |
n |
M |
SD |
n |
M |
SD |
n |
M |
SD |
社会关系诱导 |
48 |
6.31 |
0.68 |
48 |
7.50 |
0.56 |
48 |
8.27 |
0.70 |
47 |
7.63 |
0.98 |
47 |
7.97 |
0.66 |
47 |
7.95 |
1.02 |
时间诱导 |
43 |
6.97 |
0.81 |
43 |
7.75 |
0.80 |
43 |
8.11 |
0.85 |
49 |
7.37 |
0.90 |
49 |
7.98 |
0.77 |
49 |
8.43 |
0.62 |
分析具体情境中的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可知,低赞许、中等赞许、高赞许各10个情境中,分别有7个、3个、1个情境中检出远心理距离显著促个体更严地使用道德标准这一结果,卡方检验表明,三者差异显著(χ2 = 5.09, p < 0.05),即在对高赞许行为做判断的条件下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的关系更弱,远心理距离对个体坚持道德标准的促进作用更小。
综合分析实验1与实验2具体情境,得到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关系显著率,也即检出远心理距离显著促个体更严地使用道德标准这一结果的比例如表3所示:
Table 3.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n moral judgments in experiment 1 and experiment 2 (N = 429)
表3. 实验1与实验2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有影响情境检出率(N = 429)
|
社会关系诱导 |
时间诱导 |
合计 |
实验1 (道德违规) |
86.67% |
60% |
73.33% |
实验2 (道德赞许) |
46.67% |
26.67% |
36.67% |
独立样本四格表卡方检验表明,与违规情境相比,赞许情境下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的关系更弱(χ2 = 8.70, p < 0.01),且这一结果在社会关系诱导、时间诱导条件下均存在(χ2 = 5.4, p < 0.05; χ2 = 3.39, p = 0.069)。
4. 总体讨论
4.1. 心理距离对道德违规、道德赞许行为判断的影响
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有影响,远距离下个体对道德标准的坚持更多,这一结果在对违规、赞许行为的判断中均存在,假设1与3得到了证实。尽管已有围绕赞许行为道德判断的研究较少,但已证实了拉开心理距离后个体有更高的利他行为意向(Wu et al., 2017; Choi et al., 2012),提示了高解释水平可能带来更积极地对赞许行为的肯定,本研究证实了该点。
这说明,在道德赞许情境中,由高解释水平、远心理距离带来的对抽象规则的高聚焦,对非重要信息的抑制力以及中庸文化带来的对“另类”信息的相对温和的态度不仅会让个体更多地识别、否定道德违规行为,也会让个体更肯定道德赞许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使用的是大学生现实场景,这提示教育者可以采用提升解释水平或拉远心理距离的方式直接培育个体日常领域道德判断力,既包括识别、避开道德违规行为的能力,也包括认可、践行道德赞许行为的能力,这对于促进个体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赞许情境相比违规情境下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影响还是要更强,假设4得到了证实。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违规情境下,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影响稳定存在,不太受事件程度的干扰,二是,与赞许情境相比,违规情境下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有影响的情境检出率更高,而且高检出率在社会关系诱导、时间诱导操作时均存在。的确目前远心理距离更有利于个体坚持道德规则这一结论还是在违规情境中被证实得更多(Gamliel et al., 2017; 钟毅平,陈海洪,2013;Agerström & Björklund, 2009a, 2009b, 2013; Mentovich et al., 2016; 牛冰钰等,2023;Eyal et al., 2008)。
为何赞许情境中二者关系较弱?本研究推测,一方面,可能与支撑道德判断规则形成的价值观有关(Alper, 2020; Agerström & Björklund, 2009a; Choi et al., 2012; 牛冰钰等,2023;闫春平,马静,2017)。如前文所述情境触及道德是能检出解释水平与道德判断存在关系的一个前提,而情境是否触及道德规则却与价值观有关。Agerström and Björklund (2009a)实验研究设计了不捡拾垃圾这个事件,用以判断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对环保价值观认可度高的人中,才有远时间距离下个体更认为不处理垃圾是不道德的。也即,要认可环保价值,然后才会认为不处理垃圾这个事件触及到了道德准则,此时通过影响道德规范执行程度而出现的高、低解释水平组的差异才能表现出来。也许本研究及已有相关研究中违规情境所涉及的价值观(比如,纯洁、不伤害、公平、孝顺)更基础,赞许情境下所涉及到的价值观(比如,利他,照顾)精神层次更高,有个体是达不到后者价值观水平的,对于这部分个体,赞许情境就容易不被认为适用道德规则,那么因坚持道德规则程度不同而带来的差异就不存在。人群中解释水平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效力就会比较小。事实上,Graham等人(2011)的实证研究提示,违规情境中提到的纯洁、不伤害、公平等价值观与道德规则的关系更密切。另一方面,心理距离形成高抽象认知模式并基于该模式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这一过程也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有研究提示(侯玉玲等,2014),与违规相比,对道德赞许故事情境中的行为进行判断反应时间显著短,在时间紧迫感的冲击下不同类型的表征水平能否充分形成并发挥作用也是值得怀疑的。
4.2. 心理距离对不同程度的道德违规与道德赞许行为判断的影响
在对道德赞许行为的判断中,远心理距离也会加强个体对赞许行为的肯定,但这一结果在低、中赞许行为中存在,在高赞许行为中不存在。在对道德违规行为的判断中,拉开心理距离会让个体更坚守道德标准,增加个体对违规行为的否定,这一特征在较高违规行为中表现得更稳定。
中等及以下赞许情境下的结果还是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的。目前研究表明,赞许度为中等及以下时远心理距离对严守道德标准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比如,Eyal等人(2008)探讨的赞许情境在远与近心理距离条件下在得分值为4.71与3.97 (7点量表,1到7分,分数越高表示越道德),该研究中的赞许行为的被赞程度是与本研究的低赞许情境相近的。同时,不难看出与本研究的高赞情境(归还价值更多的财物,尽全力帮他人摆脱危机)相比,Wu等人(2017)研究中所探讨的归还被试费及花少许时间帮助别人的两个情境的赞许水平也是略低的。
那么,为何高赞情境中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的关系不显著?一方面,可能与个体对可行性信息的关注有关。有研究提示(Eyal et al., 2009; McCrea et al., 2008),远心理距离、高解释水平的个体更关注事件可取性,忽视可行性,相反,近心理距离、低解释水平状态下个体对可行性的关注会更多。故事情境的主人公执行道德赞许行为往往有一定难度,可行性不太高。与高解释水平相比,低解释水平者更容易关注可行性,放大可行性方面的困境,从而干扰对此行为道德性的判断,这样一来,道德赞许行为判断上的高、低解释水平差异就表现出来了。但是当遇到主人公困难更大还可能涉及生命安全等重要事情的高赞情境,高解释水平者难免也开始格外关注可行性上的困境,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高赞许情境下解释水平理论的适用性就减弱了。另一方面,正如上文分析,赞许情境下的道德所涉及到的多是更高层次的价值观,高赞许情境势必是这个高层次价值观的突出表现,可以想象人群中能达到这个价值观水平的个体就会更少一些。既然在价值观层面上认可较弱,那么稳定道德准则也就不容易建构起来。
事实上,行为严重度影响心理距离与道德违规关系的逻辑也与此相似。远距离加重个体对违规行为的否定,这一特征在低违规情境中表现较弱,如前文所述,这可能是因为低违规行为错误程度小所以没能启动个体的道德准则,清晰的道德准则及支持其构建的价值观应更是讨论上述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关系的基础,后续有必要对此深入分析。
最后,鉴于已有研究中道德行为的违规(赞许)度对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关系的影响方式并不清晰,本研究对程度变量的设计相对简单,尽管有效度检验,但两个实验中的变量水平设计未能达到一致,围绕心理距离、道德情境性质(违规、赞许)、程度三个变量交互作用分析相对简单,后续研究可以对上述方面进行改进以进一步考察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NOTES
1具体情境分析涵盖了社会诱导操作版15个情境和时间诱导操作版15个情境,共30个情境,下同。
2Eyal等人(2008)研究中被试在远与近心理距离条件下报告的道德判断分数值为4.12与3.41 (11点量表,−5到5分,分数越高表示越不道德),进行百分制转换后分数为8.80与15.90 (分数越高,道德度越高),依据相同转换方式Gong & Medin (2012)研究所用的情境在远与近心理距离条件下的分值分别为29.6、15.2,此处比较的是上述研究中使用相同道德故事情境的两个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