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数量急剧增加。此类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高达20%~50%,一旦血栓脱落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性并发症[1] [2]。现行踝泵运动虽为DVT预防的标准方法,但高龄患者因认知功能减退、依从性差等因素导致预防效果不佳[3]。瑞士球作为新型康复训练工具,通过不稳定平面刺激增强神经肌肉控制,在运动康复领域应用广泛,但在高龄骨折患者DVT预防中的应用研究尚属空白[4] [5]。本研究旨在探讨瑞士球本体感觉训练对高龄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期间在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高龄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包括:年龄不低于80岁,术后可自主活动,病情稳定,意识清晰且具备基本沟通能力,无严重并发疾病。排除标准为: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认患有深静脉血栓(DVT);有血管外科手术史或明显出血倾向;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研究过程中退出、转科或死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2.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入院当日由责任护士进行30分钟防栓知识宣教,内容包括DVT形成机制、危害及预防重要性;现场示范标准踝泵运动方法,指导患者练习至完全掌握,踝泵运动要求患肢伸直,踝关节最大程度背伸保持5秒,然后最大程度跖屈保持5秒,20次/组,3组/天;发放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手册;术前1天、术后第1天各进行20分钟强化宣教,纠正错误动作,督促患者按时完成锻炼;每日查房时询问锻炼情况并记录完成次数[6] [7]。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瑞士球本体感觉训练:入院当日发放直径20 cm的防爆瑞士球;认知干预包括播放5分钟血栓形成3D动画视频,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瑞士球训练原理及优势;行为干预具体方法为:① 瑞士球辅助踝泵运动——患者平卧,将瑞士球置于足部与床尾之间,确保紧密贴合,踝关节背伸时用力推压瑞士球3秒,跖屈时保持球体接触3秒,观察球体凹陷程度判断用力效果,20组/次,3次/天;② 瑞士球股四头肌锻炼——瑞士球置于小腿下方,膝关节伸直下压瑞士球10秒,放松10秒,通过球体形变反馈调整用力,20组/次,3次/天;护士每日评估训练质量并给予个体化指导[8]。
2.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DVT发生情况及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天进行检测。DVT诊断标准包括静脉管腔内弱回声或无回声、管径增大、加压受限等表现。踝泵运动依从性通过掌握踝泵运动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出院时采用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护理满意度。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6.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以均值 ± 标准差形式表达,组间差异通过t检验分析;计数数据则用例数与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值小于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指数、骨折类型及合并症等基线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项目 |
对照组(n = 40) |
干预组(n = 40) |
t/χ2值 |
P值 |
年龄(岁,
) |
83.5 ± 2.8 |
84.1 ± 3.2 |
0.892 |
0.375 |
性别[男/女,n (%)] |
18 (45.0)/22 (55.0) |
16 (40.0)/24 (60.0) |
0.205 |
0.651 |
BMI (kg/m2,
) |
22.3 ± 2.1 |
22.7 ± 1.9 |
0.897 |
0.372 |
骨折类型[n (%)] |
|
|
0.426 |
0.808 |
股骨颈骨折 |
15 (37.5) |
17 (42.5) |
|
|
股骨粗隆间骨折 |
18 (45.0) |
16 (40.0) |
|
|
胫腓骨骨折 |
7 (17.5) |
7 (17.5) |
|
|
3.2.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
术后第3天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明,干预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在血栓发生部位上,干预组仅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而对照组则涉及股静脉、腘静脉及小腿肌间静脉等多个部位。
Table 2. Comparison of DVT incidence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
表2.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n (%)]
组别 |
例数 |
DVT发生例数 |
发生率 |
χ2值 |
P值 |
对照组 |
40 |
8 |
20 |
4.114 |
0.043 |
干预组 |
40 |
2 |
5 |
3.3. 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股静脉峰流速和平均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两组基线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可比性。术后第3天检测显示,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干预组股静脉峰流速和平均流速分别达到(28.42 ± 4.16) cm/s和(18.73 ± 3.25) cm/s,较术前分别提高37.4%和45.1%;对照组相应指标为(23.15 ± 3.87) cm/s和(14.56 ± 2.94) cm/s,较术前仅提高13.8%和14.8%。干预组血流速度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3。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显著改善提示瑞士球训练通过增强肌肉泵作用,有效促进了静脉血液回流。
Table 3. Comparison of femoral vein hemodynamic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 cm/s)
表3. 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cm/s)
组别 |
峰流速 |
平均流速 |
术前 |
术后第3天 |
术前 |
术后第3天 |
对照组(n = 40) |
20.34 ± 3.52 |
23.15 ± 3.87 |
12.68 ± 2.43 |
14.56 ± 2.94 |
干预组(n = 40) |
20.68 ± 3.41 |
28.42 ± 4.16 |
12.91 ± 2.38 |
18.73 ± 3.25 |
t值 |
0.438 |
5.864 |
0.427 |
6.024 |
P值 |
0.662 |
<0.001 |
0.67 |
<0.001 |
3.4. 两组患者踝泵运动依从性比较
出院时的评估显示,干预组患者在踝泵运动的依从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ankle pump exercise compli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
表4. 两组患者踝泵运动依从性比较[n (%)]
组别 |
例数 |
依从例数 |
依从率 |
χ2值 |
P值 |
对照组 |
40 |
25 |
62.5 |
6.667 |
0.01 |
干预组 |
40 |
35 |
87.5 |
3.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Table 5.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 score)
表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
组别 |
例数 |
满意度评分 |
t值 |
P值 |
对照组 |
40 |
86.45 ± 4.92 |
8.082 |
<0.001 |
干预组 |
40 |
94.28 ± 3.65 |
表5显示,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 < 0.001)。
4.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常见并发症,早在19世纪中期即被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为其形成的三要素[9] [10]。高龄患者因生理功能衰退、活动能力下降,术后DVT发生风险显著增加。传统踝泵运动通过促进小腿肌肉收缩,发挥“肌肉泵”作用,加速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DVT的基础方法;然而高龄患者因认知功能减退、肌力不足等因素,常规踝泵运动效果有限[11] [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瑞士球本体感觉训练显著降低了DVT发生率,其作用机制涉及多个层面。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瑞士球的弹性特性产生持续的反作用力,这种力学刺激激活了肌梭和高尔基腱器等本体感受器,增强了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肌电图研究证实,不稳定平面训练可使腓肠肌、比目鱼肌的肌电活动增加30%~45%。血流动力学改善机制在于:瑞士球训练时肌肉收缩力度较常规训练提高约40%,静脉管腔受压程度增加,根据泊肃叶定律,管腔压力梯度增大直接提升血流速度;同时,球体形变提供的视觉反馈激活了大脑运动皮层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强化了运动控制的精确性。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本体感觉输入通过脊髓–丘脑通路上传至感觉运动皮层,形成闭环反馈调控,这种多感觉整合机制解释了依从性提高的神经基础。分子水平上,规律的瑞士球训练可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瑞士球本体感觉训练为高龄骨折患者DVT预防提供了新思路,该方法简便、安全、经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研究局限性在于样本量相对较小,观察时间仅至出院,缺乏长期随访数据;此外,单中心研究设计可能影响结果的外推性。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开展多中心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效果。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瑞士球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有效降低高龄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DVT发生率,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与传统踝泵运动相比,瑞士球训练通过不稳定平面刺激和视觉反馈机制,增强了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优化了肌肉收缩效率,使DVT发生率从20.0%降至5.0%,股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幅度提高2倍以上。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无需额外医疗耗材,特别适合认知功能减退、配合度低的高龄患者。瑞士球的趣味性和可视性特点有效解决了传统功能锻炼枯燥、抽象的问题,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创新思路。建议在骨科高龄患者围术期护理中推广应用瑞士球本体感觉训练,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以期最大限度降低DVT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基金项目
瑞士球本体感觉训练在高龄患者下肢骨折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