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如今,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覆盖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就人际关系而言,社交平台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改变了人类的交往互动模式。数字亲密关系作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已经成为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话题。从以前的“车马书信”到即时通讯工具,通讯媒介不断推陈出新,其功能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社交互动的边界。用户通过微信、微博、QQ、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观点、了解动态、追踪热点事件、粉丝群体互动,逐渐建立起一种新型人际关系——数字亲密关系。
数字亲密是指在互联网技术赋能下,个体依托数字媒介(如社交平台、即时通讯工具)开展高频次、多模态(文本、语音、视频等)的情感交互,形成的具有情感联结性、互动持续性与场景专属感的新型人际关系形态。从语音消息传递的思念,到视频通话跨越的地理距离,这些依托信息技术的情感交流方式,正在改写传统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边界[1]。这种变革不仅反映出技术进步对人类情感表达的深度影响,也在心理认知、文化观念、伦理道德、个人隐私等领域引发了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作为阐释数字亲密的理论之一,可供性理论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提出,旨在阐释生物或行为主体在物理环境中可实施的行动范畴及潜在行为可能性。吉布森特别凸显可供性的双重属性,指出可供性既非单纯的物质维度属性,亦非纯粹的心理维度属性,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由此,可供性概念为理解人类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更为系统且深刻的分析视角。可供性理论聚焦人与媒介的互动关系,明确媒介自身特性与人的使用意愿共同影响个体对媒介的使用方式及作用效果。在数字亲密的研究语境中,媒介可供性理论为阐释数字媒介如何推动亲密关系的构建与维系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深入剖析数字时代的亲密关系,既是理解当代人际交往逻辑的关键钥匙,也对提升数字社交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 数字亲密关系的产生原因
2.1. 现代技术发展
2.1.1. 数字媒介创造互动平台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平台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数字媒介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实时且高频的信息反馈与情感互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2]。微信“恋人空间”作为婚恋场景专属的数字媒介形态,其功能架构与情侣群体的情感诉求具有高度适配性,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其一,“爱情小树成长记”功能支持情侣每日记录情感状态,强化情感存续过程中的仪式感;其二,“相册”模块仅向情侣双方开放访问权限,支持实时上传与编辑影像资料,助力构建专属化情感记忆存储体系;其三,“情侣轨迹”功能优化了实时定位技术,有效提升远程互动过程中的“在场感”体验。
以“相册”功能为典型分析案例,情侣完成图片上传操作后可即时查看对方上传内容,并通过点赞、评论等互动行为形成反馈闭环。这一即时响应机制不仅显著提升了情侣双方的互动参与度,更进一步强化了二者间的情感联结强度,进一步巩固数字亲密关系。
2.1.2. 智能算法的推荐
在数字媒体时代,智能算法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基础设施。它凭借着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信息捕获能力为用户探索个性化的亲密模式创造了空间,进一步导致数字亲密关系的诸种具体形式(亲情、爱情与友情等)在数字时代显示出一种泛化倾向——那些素未谋面的个体可以被视作“家人们”,而从无往来的偶像也可被称作“爱人”[3]。当我们使用社交软件、交友平台时,平台会默默记录我们的各种行为:点赞了什么内容、关注了哪些话题、和谁聊天最频繁,甚至打字速度、回复间隔这些细节都可能被纳入分析。基于这些数据,算法会给每个用户“画”出一张个性化画像,推测我们可能对什么样的人感兴趣、喜欢什么样的互动内容。
算法推荐系统与用户间存在着动态的双向互动机制。它通过捕捉“恋人空间”用户互动数据(如“爱情小树成长记”时间规律、“共同相册”照片类型、“甜蜜小问答”完成偏好,甚至回复间隔、表情包风格),为每对情侣绘制“个性化画像”,推测其偏好的互动内容。从用户层面看,长期借助算法推荐会重塑情感互动偏好;从系统层面来看,强大的算法技术通过实时捕捉用户反馈的数据优化推荐策略:当用户与推荐对象产生高频且深度的互动时,算法将此类交互模式定义为积极反馈,进而在后续的推荐中强化具有此类特征的对象的权重;若用户呈现出低响应率、主动忽略或快速略过等消极反馈,算法则对特征参数进行动态调整,重新校准推荐方向。从用户维度分析,在持续接触算法推荐内容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结构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种技术与人的双向互动效应,不仅推动亲密关系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更在社会关系层面引发变革。
2.2. 社会结构变迁
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彻底重塑了人类社会的底层架构。传统社会中,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家族体系和依靠地缘关系构建的邻里社群,为个体提供着稳定的生活支撑和情感依托。然而,随着城市扩张与经济形态的转型,这种稳固的社会结构逐渐出现松动。大量青年伴侣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与紧密的社群网络,进入陌生的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形成“异地恋”群体。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原本基于日常互动、共同记忆形成的深厚关系网络,被空间的距离与生活节奏的差异无情打破。城市生活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异地情侣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现实互动维持深度亲密关系。于是,数字空间成为了其情感寄托的新港湾。互联网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打破了时空限制,为人们提供了便捷且多元的情感交流渠道。微信“恋人空间”作为数字空间的重要载体,成为异地情侣情感寄托的新港湾。该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为情侣提供了便捷且多元的情感交流渠道:“情侣轨迹”功能让情侣实时了解对方的位置动态,缓解“失联焦虑”;“100件小事”板块支持双方共同关注生活细节,增强对未来的共同期待;“日记相册”功能则允许情侣添加心情照片,传递文字难以表达的情感细节。在这个没有物理边界的领域里,异地情侣可以基于共同的情感需求,展开深入且持续的交流。这种数字空间中的情感联结,既弥补了现实生活中异地婚恋关系的疏离,也满足了个体在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多元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婚恋亲密关系形态。
2.3. 个体心理需求
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当代青年对婚恋情感满足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既需要情感的即时传递,也追求情感的仪式感与专属感。微信“恋人空间”以其独特的媒介属性,构建起多层次的情感交互场域,精准契合青年的心理需求。对异地婚恋群体而言,该平台不仅是维系情感的工具,更是承载浪漫想象的数字乌托邦:“爱情纪念日提醒”功能可以设置提醒推送通知,并推荐个性化纪念方案(如定制电子贺卡、线上挑选礼物),强化情感仪式感。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规范构筑起无形的框架,他人的目光与评价会形成潜在压力,个体的情感表达往往受到诸多限制(如部分情侣不愿在公共场合过度亲密)。而在微信 “恋人空间”中,专属感打破了现实中的种种束缚。用户可以突破地域、身份以及社会观念的限制,以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更自由地展现真实的情感状态或塑造理想的情侣形象,以寻求伴侣的认同。例如,部分情侣会在“共同相册”中上传日常生活的“素颜照”,展现真实自我;也有情侣通过精心编辑 “甜蜜小问答” 内容,塑造“甜蜜恩爱”的理想形象。在这些持续且深入的互动中,情侣从单纯的“微信好友”发展为互相倾诉、彼此陪伴的亲密关系,微信“恋人空间”由此成为情感联结的重要纽带。
3. 数字亲密关系的影响
3.1. 情感与自我认同的数字化重构
数字媒介构建的情感支持系统,在现代社会流动性加剧的背景下,成为缓解情感匮乏问题的重要依托。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维系模式,打破了传统空间的限制,为跨地域人际交往提供了稳定的情感互动渠道。如异地恋群体,数字通信技术创造的高频次互动场景,使得分隔两地的恋人能够实时分享生活动态、进行情感交流,这种“在场感”的营造有效弥补了空间距离带来的情感疏离,使得亲密关系得以稳定[4]。
在自我认同方面,“恋人空间”构建起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与可塑性的自我呈现空间,个体能够根据社交情境与心理需求,对个人信息进行选择性展现与形象塑造,通过图文、视频等媒介形式,在虚拟场域中构建身份。平台特有的互动反馈机制,如点赞、评论等功能,形成即时性的社会认同循环,促使个体不断调整自我呈现策略,加速自我概念在数字环境中的重构过程[5]。这种数字化的自我塑造不仅反映了现实自我的延伸,更折射出个体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空间中的身份探索与认同实践。
3.2. 人际社交网络变革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人类社交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人际关系网络逐渐突破地理空间与亲缘关系的桎梏,转变为以共同兴趣、价值观念为核心联结的结构。在社交网络中,人们不再局限于与邻里、亲属或同事交往,而是能够通过社交媒体、兴趣社区等数字平台,跨越时空与地域,与世界各地拥有相同爱好、秉持相似理念的人建立联系,发展亲密关系。这种转变使得社交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复杂性,个体社交圈的广度和多样性显著提升。尽管这种新型社交形态下,个体间的连接数量大幅增加,但关系深度却呈现出明显分化,大量弱关系的存在使得整体社交网络呈现出“高连接密度、低关系强度”的特征。但这种结构的革新为个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相较于传统社会资本积累模式,新型亲密关系打破了资源获取的固有壁垒,为个体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信息流通渠道和资源整合平台[6]。通过数字社交网络,人们得以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更前沿的信息以及更多元化的合作机会,从而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3.3. 数字依赖加剧现实疏离
在数字媒介搭建的沟通场域中,文字、表情包、图片等符号化表达取代了面对面交流时丰富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与声调变化。这种符号化特征不仅简化了情感传递的维度,更钝化了个体对非语言线索的解读能力。虚拟空间中的互动往往被精心修饰与美化,用户通过选择性展示生活片段、编辑聊天内容,构建出理想化的社交形象与互动模式。这种脱离真实生活情境的互动,极易引发情感认知偏差。如微信“恋人空间”的符号化互动(文字、表情包、图片)简化了情感传递维度,取代了面对面交流中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与声调变化,导致情感感知的“钝化”。情侣通过文字表达“开心”时,无法传递笑容的弧度与语气的轻快,可能引发情感误解;部分用户为塑造“甜蜜形象”,选择性展示生活片段(如仅分享约会照片,隐瞒矛盾),构建理想化的互动模式。当这种虚拟期待投射到现实中,易产生心理落差,会进一步强化对数字互动的依赖,从而加深对现实社交的疏离。这种“数字依赖–现实疏离”的循环一旦形成,便不断侵蚀着个体参与线下社交的意愿与能力[7]。
4. 数字亲密关系的治理
4.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加快数字亲密关系相关律法的制定和修订,填补法律空白,明确法律责任。应明确隐私边界,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框架下,细化数字亲密场景中的数据采集规则——禁止平台未经授权采集情侣的生物特征数据(如人脸、语音),明确“定位共享”“共同相册”等数据的存储期限(如用户注销账号后15日内删除),并设置阶梯式处罚标准;面对情感欺诈问题,需将虚拟礼物诈骗、虚假婚恋信息发布等新型犯罪形式纳入法律规制,建立跨平台用户信用黑名单制度。
4.2. 强化平台企业责任
平台企业作为数字亲密关系的重要载体,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从多方面加强对平台内容和用户行为的评审与管理。在内容审核层面,需要持续优化内容审核算法,通过引入人工复核机制与动态分析模型,不断提高审核的准确性和效率,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低俗、暴力等违规内容,净化数字社交环境。同时,平台应进一步完善用户协议和社区规则,优化内容审核系统,建立“人工 + AI”双复核机制,对“低俗互动”“网络暴力”等内容实行2小时内处理;在用户协议中明确数据使用范围,通过“新手引导教程”(如弹窗提示“定位共享仅对伴侣可见”)提升用户知情权。此外,面对跨平台的违法违规行为,各平台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理机制。例如,可以搭建统一的风险信息数据库,及时互通违规账号、不良内容等关键信息,并联合制定应对方案,共同打击数字亲密关系中的诈骗、骚扰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合力。
4.3.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数字亲密关系治理,发挥自身优势。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数字亲密关系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增强公众的数字素养和责任意识。此外,社会组织可以为遭受数字亲密关系问题困扰的个体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服务,维护个体权益。还应发挥监督作用,督促政府和平台企业履行治理责任。
4.4. 提升个体数字素养
个体是数字亲密关系的主体,提升个体数字素养是治理的关键。加强数字素养教育,需从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公众的数字安全意识、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如通过学校教育(如大学“数字社会学”课程)与社会宣传(如社区讲座、短视频),理解数字亲密的本质——它是现实关系的补充而非替代,避免将数字互动等同于全部情感;学习算法逻辑,理性看待“爱情报告”量化指标,不将其作为关系评价的唯一标准。主动设置“数字边界”,如规定线下见面时不查看对方手机,平衡数字与现实互动;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定期检查账号安全设置;提升情感表达能力,尝试在数字互动中加入“非符号化元素”(如语音消息、真实生活片段)减少情感误解,强化现实关系的黏性。
5.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人类亲密关系正在经历着数字化变革。数字信息技术在创新亲密互动模式的同时,也对情感的深度与稳定性带来冲击。从社交平台上的浅层连接到远程陪伴的网络依赖,诸多现象反映出传统亲密关系向数字亲密关系转型的过程充满机遇与挑战。本研究以微信“恋人空间”为具体场景,探讨了数字婚恋亲密关系的产生逻辑、双重影响与治理路径。研究发现,技术赋能为异地情侣提供了情感联结新场域,但也带来算法同质化、数字依赖等问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如对比不同社交平台的数字亲密特征),评估数字亲密关系的长期影响;实践中,需通过政府、平台、社会组织与个体的协同,推动数字亲密回归“情感联结”的本质,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