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视域下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Higher Voca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DOI: 10.12677/ass.2025.141086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君, 马 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北京
关键词: 职业本科高职体育课程建设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Higher Voca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摘要: 在加速建设职业本科的背景下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表明,体育课程在职业本科体系中定位为促进身心发展、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其理论基础为实用主义、多元智能及终身教育理论。当前高职体育课程存在目标与职业需求适配不足、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师资与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针对这些,本研究提出明确职业体能与素养目标、构建专业适配课程模块、创新多元教学方法、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及优化资源配置六大策略,为职业本科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new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a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a in the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system are positioned to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serve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integrate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with their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rooted in pragmatism,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lifelong education theories. Currently,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a face several issues, including insufficient alignment between goals and vocational needs, disconnection between content and professional fields, singular teaching methods, incomplete evaluation systems, and imbalanced allocation of faculty and resources.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this study proposes six strategies: clarifying goals for vocational physical fitness and literacy,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dapted curriculum modules, innovating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s, strengthening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solution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a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君, 马波. 职业本科视域下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41-5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866

1.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本科教育地位,随后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25年6月,我国已有83所职业本科院校,职业本科教育已成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提出了2035年的主要目标,涵盖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内容。在这双重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对高职体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1]。体育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质量,推动职业本科体育课程建设,需要从理论与现实情况的合并考察,全面分析职业本科教育体育课的理论基点、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2. 国内外研究述评

职业教育体育研究聚焦课程定位与实践路径。在《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本科教育地位后,学界围绕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体育课程的适配性,提出“岗课赛证”融合模式,强调课程需服务专业体能需求与职业素养培育,如护理专业康复体育模块、建筑工程专业力量训练等设计[2]。研究关注校企合作与场景化教学,但多集中于高职专科层次,对职业本科教育的理论深度与产业“高精尖”领域需求衔接不足,课程目标与新兴产业适配性研究较少。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侧重体系重构与模式创新。学者主张突破传统技能传授框架,融入终身体育理念与个性化需求,如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差异化课程模块,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分层教学[3]。研究热点包括课程与思政教育、专业课程的协同及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但实践中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标准化教学仍占主导,针对不同岗位特性的体能训练体系尚未形成。体教融合研究多集中于政策解读与校园体育实践,强调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基础作用,主张通过赛事活动、社团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但教学评价仍侧重运动技能考核,职业教育场景下的体教融合研究较少,行业标准与体育课程内容嵌入(如职业病预防、岗位体能规范)缺乏系统性探索,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机制尚不健全。

国外职业教育体育研究以实践导向为核心。德国双元制教育中,体育课程紧密对接职业场景,如机械专业嵌入手部精细控制训练;美国社区学院推行“职业体能护照”制度,将体能测试与行业准入标准挂钩;澳大利亚TAFE体系则开发模块化体育课程,涵盖物流搬运、护理康复等职业专项体能训练。大学体育改革呈现个性化与终身化趋势,如日本“生涯体育”课程强调运动习惯养成,英国高校通过VR技术模拟职业场景化体育教学[5]。但国外研究对“职业本科”这一中国特色教育形态的适配性探讨不足,本土化转化研究较少。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定量与定性数据的整合分析,系统探究课程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数据来源:于2024年12月依托全国高职体育工作会议,面向85所高职院校发放电子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有效回收率90%;同步开展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学校领导3人、体育部领导教师5人及一线体育教师5人,累计访谈13人次,其中职业本科院校8人,高职高专院校5人。获取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分析方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量化呈现高职体育课程目标适配性、内容专业融合度、教学方法适用性等现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与主题提炼,归纳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及成因,结合职业本科教育特征与体育课程定位,构建理论逻辑框架并提出实践策略。

4. 理论逻辑:职业本科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

4.1. 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本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形态,其内涵聚焦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专业面向产业高端和行业前沿,强调学生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生产问题[6]。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实践课程占比较高,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积累工作经验,以便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相较于高职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在理论深度和技术复杂度方面要求更高,在专业设置方面,职业本科更倾向于服务产业“高精尖”领域需求,紧密对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旨在为这些快速发展的行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所有课程均须向行业应用看齐,校企合作更加深度,场景化教学应用更加广泛,“岗、课、赛、证”融合更加充分。职业本科教育旨在填补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7]

4.2. 体育课程在职业本科体系中的定位

4.2.1.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在职业本科教育框架内,体育课程对于推动学生身心的全面成长发挥着关键价值。其一,夯实体能基础,支撑长远发展。借助多样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身体素质,科学的运动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更能为他们适应繁重的专业课程与未来职场压力提供稳固的生理保障,助力构建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其二,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抗压本领。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释放学业与生活中的紧张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从生理机制来看,运动促进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可帮助学生舒缓身心,逐步塑造强大的心理韧性,为应对复杂工作场景中的情绪管理需求筑牢基础。其三,磨砺意志品格,培育职业素养。在体育训练与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直面挑战、突破自身极限,进而养成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这种宝贵品质不仅让学生更游刃有余地处理职业本科的紧张学业,也能使其在未来职场遭遇困境时,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并砥砺前行。

4.2.2. 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职业本科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具有高度适配性。不同专业对从业者的体能储备与职业素养要求存在差异,因此体育课程需结合专业特性进行精准化设计。如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其未来工作需长时间保持站姿或进行负重作业,体育课程可侧重力量与耐力训练。而护理专业学生则需重点培育团队协作与应急处置能力,借助团队竞技类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及融合急救技能模拟的课程模块,可有效强化其职业核心素养。体育课在预防职业病中亦发挥积极作用。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久坐伏案类专业为例,课程可融入颈椎放松操、腰椎核心力量训练等针对性项目,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体态认知,降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职业劳损风险。通过这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深度耦合,体育课程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确保其在专业学习与未来职场中均能维持最佳身心状态。

4.2.3. 融入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在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架构中,体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形成深度联动,共同服务于育人目标。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方面,体育教学可嵌入专业场景设计,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转化能力[8]。如机械制造专业体育课程,可开发机械操作场景的模拟竞技活动,通过实操性运动项目提升学生的手部精细控制与动态反应能力,进而深化对专业技能的理解与应用。体育课与公共课程的融合同样紧密。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体育中的团队协作、顽强拼搏、爱国主义情怀与集体主义精神等精神内核,是思政教育的丰富资源。英语教学中,则可融入体育领域的英语应用场景(如赛事解说、规则翻译),让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9]。此外,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可共建教学资源库,如图书馆的体育类专业文献、多媒体教室的运动技能教学视频等,通过资源互通优化配置效率,全方位支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4.3. 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整合模型与案例应用

4.3.1. 职业本科体育课程设计整合模型构建

基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终身教育理论,构建“三维融合”课程设计整合模型: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职业场景适配核心,锚定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差异化培养基础,支撑学生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等综合能力发展;以终身教育理论为可持续发展导向,培育职业体育素养与长期锻炼习惯[10]。三者协同形成“职业需求–能力培养–终身发展”的闭环设计逻辑,为职业本科体育课程提供系统性理论框架。

4.3.2. 模型应用案例:以护理学专业为例

(1) 课程目标设定

结合护理学“临床康复协助、团队急救响应、职业劳损预防”的核心岗位需求,依托三大理论明确目标。实用主义导向:掌握术后康复体能训练(如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术后体位转移)、团队急救协作技能(如突发状况下的应急处置),适配临床护理场景;多元智能发展:通过身体动觉智能训练提升耐力(长期站立作业)与精细动作控制(静脉穿刺辅助体位调整),通过人际智能培育强化医患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终身教育保障:形成职业劳损预防习惯(如下肢静脉曲张预防操、颈腰保健),具备自主制定康复锻炼计划的能力。

(2) 课程内容选择

以理论模型为工具筛选适配内容:实用主义驱动职业场景内容:开发“康复体育模块”,涵盖运动疗法基础(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恢复方案)、临床康复技能模拟(术后患者搬运姿势矫正、轮椅转移协作);嵌入团队急救模拟项目(如篮球赛事中的“突发伤病应急处置”情景演练),对接护理团队协作需求。多元智能支撑差异化内容:设置分层内容体系——基础层(颈腰保健操、下肢耐力训练)保障全员职业体能;进阶层(康复技能实操,如关节松动术辅助训练)提升专业适配能力;兴趣层(瑜伽、普拉提)满足柔韧性与心理调节需求,激活不同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与自我认知智能。终身教育融入可持续内容:增设“职业健康知识库”,教授护理学常见劳损预防(如弹力袜穿戴配合下肢力量训练)、结合APP等锻炼工具自主锻炼计划制定方法,夯实长期职业发展基础。

(3) 教学活动设计

实用主义项目式教学:开展“模拟病房康复训练”项目,学生分组扮演“护士–患者”角色,完成从“术后评估(肌力测试)–训练方案设计(关节活动度计划)–实操训练(协助行走)”的全流程任务,教师仅作为引导者纠正动作规范性(如搬运时的核心发力技巧)。多元智能分层任务:针对体能差异设计“三级康复训练”——基础组完成30分钟徒手耐力训练,进阶组加入阻力带肌力训练,精英组开展“康复技能竞赛”(模拟ICU患者体位管理),实现个性化能力提升。终身教育自主实践:要求学生结合护理排班表制定“周锻炼计划”,使用运动监测APP记录颈腰保健操执行情况,定期提交反思日志(如“夜班后腰背疲劳的应对调整”),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4) 评价方案制定

构建理论融合的多维评价体系:实用主义职业能力评价:实操考核(如“术后患者转移协作评分”,评估动作规范度与团队配合效率)、职业场景应用测试(如“模拟急救中的体能分配合理性”)。多元智能综合评价:技能维度(康复训练动作标准度)、素养维度(团队项目中的角色贡献度、竞赛规则遵守情况)、成长维度(学期始末耐力数据对比,如800米跑成绩提升)。终身教育过程评价:锻炼计划执行率(APP记录的打卡完成度)、职业健康知识测试(如“静脉曲张预防措施简答题”)、自主反思质量(日志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可行性)。

4.3.3. 模型价值

该整合模型突破单一理论局限,通过三大理论的协同应用,使护理学专业体育课程既精准对接“临床康复协助、职业劳损预防”的岗位需求,又实现“职业需求–能力培养–终身发展”的分层培养,为职业本科体育课程从“理论指导”到“实践落地”提供可复制的路径。

5. 现实审视:职业本科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5.1. 课程目标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需求的适配性不高

当前职业本科体育课程目标对职业素养与职业体能的定向培育需求还存在明显差异。除了8所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对职业素养有所涉及外,77所院校仍局限于提升体质、传授基础运动技能的传统框架,未能深度融合职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复合型需求。在职业素养维度,课程目标尚未明确纳入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压力调适等与职业发展高度关联的核心能力指标。职业体能培育层面,课程目标尚未结合各专业的岗位工作特性构建差异化训练体系。如空乘专业学生需长期保持站姿作业,课程需强化下肢力量与耐力训练,但当前目标对此缺乏侧重,造成课程目标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脱节,难以形成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支撑。

5.2. 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课程内容未涉及专业特点和需求,行业实践要素与职业场景化设计的渗透度较低。大部分体育课内容仍以传统运动项目为核心构成,尽管此类项目对基础体能提升作用毋庸置疑,但与专业的岗位需求衔接不足。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课程本可嵌入与设备操作相关的功能性体能模块,如重物搬运模拟、工具操控协调性训练等,但此类专业化内容在现有课程中占比极低。职业场景化教学的融入度亦显欠缺,体育学习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建构不足,导致体育课仅是体育课,无拓职业展空间,进而无法契合职业本科教育对课程内容实用性与职业导向性的核心诉求。

5.3. 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高职体育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体,其局限性日益凸显。以“讲解–示范”模式为例,课堂中教师主导动作演示与理论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自主探究与实践体验环节缺失,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此类方法过度聚焦技能传递,却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育。面对学生差异化的学习要求,传统教学方法更显乏力。学生在身体素质、兴趣倾向及学习风格上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然而传统教学采用标准化内容与统一化流程,无法实现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匹配,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参与度降低,最终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5.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考核,对学生的体育品德、职业素养等方面评价不足。学生的体育成绩主要取决于运动技能的测试结果,如跑步速度、篮球投篮命中率等,而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团队协作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规则意识等体育品德和职业素养缺乏系统评价。评价主体和方式缺乏单一。主要以教师为绝对主体,几乎没有学生自评和互评,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方式多为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进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5.5.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教师甚至体育部领导对新时期职业本科教育核心理念的认知深度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实现体育课程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有机融合。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创新思维与教学改革意识薄弱,无法充分适配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诉求。教师行业实践经验储备不足,对各专业的职业特性与岗位需求认知深度有限,导致体育教学中专业元素与职业场景的融入度较低。多数体育教师缺乏企业一线或行业实践经历,在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策略选择上难以实现精准化、专业化匹配。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机制存在短板,系统性培训机会匮乏,导致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迭代滞后,难以跟上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节奏。学校层面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资源投入力度有限,缺乏长效化的培训规划与保障机制,直接制约了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效能的持续提升。此外,师生比过高导致教师工作量大,也是制约教师发展的重要原因。

5.6. 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参差不齐,北方经济较好、生源基数少的地区体育设施配备充足,而经济欠发达或生源基数大的地区则多数院校无法满足教育部对体育设施的基本配备要求,一校多址的院校则旧校区配备明显不足。69%的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专门体育教学资源平台,缺乏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电子教材等数字化资源,或资源使用率极低、实用性不强,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5.7. 问题成因剖析

教育理念层面:部分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程在职业本科教育体系中的战略价值认知不足,仍将其视为边缘化的辅助课程,未能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综合能力提升的高度推进体育课程建设,导致课程目标设定、内容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选择均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需求存在错位。此外,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起初是参照普通本科“照搬”而来,本就与职业教育有所偏差,经过多年的实施,已形成固有模式,调整存在一定困难[11]。政策保障层面:国家及地方层面针对职业本科体育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存在系统性缺失,尚未形成明确的指导性框架与标准化规范,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资源投入力度有限,难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与资金保障。学校战略层面:院校对体育课程的战略优先级不足,在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核心领域的资源倾斜力度不足。教学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设计未能充分适配体育课程的发展需求,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机制科学性欠缺,直接抑制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与创新潜能。师资培育层面:体育教师培养机制存在系统性缺陷,尚未构建面向职业本科体育教师的专项培养体系。教师行业实践锻炼机会匮乏,培训内容与职业本科教育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导致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12]。资源配置层面:体育教学资源投入存在结构性短缺,场馆设施建设、器材设备迭代更新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速度较慢,无法满足体育课程建设的现实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成为制约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13]

6. 实践进路:职业本科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6.1. 明确课程目标,对接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需求

职业本科教育以培育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高职体育课程需锚定这一目标构建适配的课程目标框架。职业体能培养方面,需结合各专业职业特性与岗位需求,区分具体专业制定差异化训练指标。如信息专业学生未来工作需长期久坐办公,需强化颈腰肌群力量与正确姿态以预防职业劳损,可设定学期内掌握颈腰保健运动方案并能在工作场景中灵活应用的目标。职业素养培育层面,需将团队协作、竞争意识、抗压韧性等要素融入课程目标。以团队协作能力为例,可通过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要求学生每学期参与不少于3次团队竞赛,在实践中掌握角色分工与协作技巧,提升团队协同效能。须始终贯彻终身体育意识,将未来锻炼规划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融入到评价的一部分[14]

6.2. 优化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专业

首先,构建专业适配的特色课程模块。依据各专业对身体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差异化需求,开发针对性体育课程。如护理专业可开设康复体育模块,内容涵盖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基础理论,重点训练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术后体能重建等临床康复技能;物流专业需强化搬运体能课程,通过姿势矫正、发力肌群训练等技术规范教学,结合负重折返跑、重物堆叠等场景模拟,提升职业劳动防护能力。第二,植入行业标准与职业场景模拟。将行业规范融入课程内容体系,如在建筑工程专业体育课程中,可结合施工现场安全规范(如安全帽佩戴、高空作业防护)设计障碍跨越、负重攀登、高空拓展等模拟训练,实现体育技能与岗位要求的无缝衔接。第三,融合传统与新兴体育项目资源。保留武术、太极等传统项目的文化育人功能,通过简化套路教学与攻防技巧训练,提升学生肢体协调性与传统文化认同;引入攀岩、定向越野等新兴项目,设置分级难度攀岩墙训练与校园定向挑战赛,在增强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同时,培育冒险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传统筑基–新兴拓展”的课程内容矩阵。

6.3. 创新教学模式,适配多元化学习需求

第一,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以体育项目为核心载体,设计目标明确的实践项目,教师以引导者角色介入,协助学习者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并在赛后组织复盘研讨,分析比赛中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如篮球课程可围绕“班级联赛策划”展开,学习者需系统掌握竞赛规则、战术配合及体能训练方案,通过组队、制定训练计划、编排赛事等环节,在实践中提升运动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第二、融合信息化教学工具。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体育资源库,整合专项技能教学视频(如足球传射技术分解)、电子教材及在线测评系统,支持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运用运动监测应用实时采集训练数据(运动时长、强度、卡路里消耗等),为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支撑;引入VR技术创设虚拟训练场景(如仿真球场环境),增强学习沉浸感与趣味性,激发练习主动性。第三、推行分层与个性化教学机制。依据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及兴趣偏好实施分层教学:针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学习者开设进阶班,聚焦高难度技能训练与竞技策略;为基础薄弱者设置强化组,重点夯实运动原理与基础动作。个性化培养方面,结合学习者职业规划与兴趣方向定制学习路径,例如为艺术领域意向者设计舞蹈专项模块(含技巧训练与作品鉴赏),实现体育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

6.4. 健全教学评价机制,筑牢课程质量保障

第一,打破单一技术和身体素质评价维度,构建多维评价指标框架。运动技能维度不仅评估学习者对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如足球运球、射门技术),更注重实战中的运用水平;职业素养维度通过团队项目参与度、竞赛规则遵守情况等,综合考评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及规则认同度;过程维度评价聚焦课堂投入状态(出勤情况、互动积极性);成长维度评价则通过纵向对比学期始末的体能数据与技能表现,全面衡量学习成效。第二,创新评价主体与实施路径。建立“四维评价主体”体系:学习者通过撰写训练反思日志实现自我诊断;团队项目中开展同伴互评,提出改进建议;教师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及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评估;邀请学生所学专业教师或企业一线导师介入评估流程,依据模拟职业场景中的运动表现提供职业适配性反馈。评价方式采用“过程 + 结果 + 表现”三维模式:过程性评价跟踪日常训练数据,终结性评价实施学期综合考核,表现性评价通过赛事参与、项目汇报等场景化任务完成质量进行综合评定[15]。第三,完善评价反馈与迭代机制。构建“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系统:教师针对评价结果提供个性化指导方案,例如对篮球技能薄弱者,可细化运球手型、投篮发力点等技术修正建议。基于评价数据诊断课程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如教学内容匹配度、方法有效性),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若职业素养维度得分偏低,可增设情景模拟训练(如团队应急协作任务),通过持续优化实现课程质量螺旋式提升。

6.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

第一,定向引进适用人才。吸引同时具有体育专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并在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体育院校建立定向培养,专门培养有企业经验和体教经验的毕业生投身高职体育教育。第二,开展教师培训与进修。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如运动康复技能培训、新兴体育项目培训等,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了解体育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安排体育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使教师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职业场景,以便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第三,建立适合体育学科的教师激励机制。教学成果奖面向在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有所侧重。在科研、教研立项方面,给予体育教师针对性的指导,鼓励教师通过立项形式提高科研和教研水平。在职称晋升方面,对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的教师给予倾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6. 优化资源配置,筑牢课程建设物质支撑

多渠道筹措经费,优化校内预算结构提升体育资源投入占比,补全学校体育设施短板;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赞助赛事及器材捐赠,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推动校内资源协同共享,统筹各专业体育场馆、器材使用调度,利用高校管理软件建立预约机制,提高场馆使用率。搭建校际资源互通平台,共享优质课件、教学视频等数字化资源,提升资产利用效能[16]。联动社会资源拓展实践场景,联合体育机构引入专业教练开展技能培训,与企业共建沉浸式实习实训基地,协同社区开发体育服务项目,形成“校–企–社”资源互补生态,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7.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职业本科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进路。在理论逻辑方面,体育课程在职业本科体系中,不仅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体能与职业素养,预防职业病。体育课融入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其建设依据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职业适应性,开发学生运动潜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现实审视发现,当前高职体育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目标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职业需求契合度不足,对职业素养和职业体能培养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仍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缺乏行业元素和职业场景融入,难以将体育学习与职业实践相联系。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讲解示范法为主,难以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教学评价重技能轻素养,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资源缺乏或分布不均衡,数字化教学资源匮乏。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进路。在课程目标重构方面,明确与职业素养、职业体能结合,根据专业需求,制定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优化上,开发与专业结合的特色体育课程,融入行业元素和职业场景,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提升职业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学评价改革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体育品德、职业素养的评价,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企业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专业培训。教学资源整合通过加大投入、共享资源等方式,改善体育场馆设施,丰富器材设备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

基金项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体育工作委员会2024~2026年度科研课题项目《以体质健康提升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个性化教学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4TY011。

参考文献

[1] 罗校清, 李锡辉. 职业本科的内涵、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23(4): 24-27.
[2] 黄谦, 吕和武, 崔书琴, 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学科交叉融合: 演化历程、守正创新与实践展望[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3, 57(12): 5-14.
[3] 吴双, 靳海霞. 我国学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数智治理[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29-35.
[4] 黄爱峰. 竞赛育人: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质[J]. 人民教育, 2023(19): 47-50.
[5] 刘波, 黄璐, 王松. 新时代大学体育的时代使命、维度生成与发展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2, 45(7): 8-18.
[6] 杨祥全. 铸魂育人: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1): 3-16.
[7] 徐国庆, 王笙年. 职业本科教育的性质及课程教学模式[J]. 教育研究, 2022, 43(7): 104-113.
[8] 王亚南. 基于扎根理论的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结构模型建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31): 54-62.
[9] 吴加权. 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4): 45-47.
[10] 温金祥, 王中兴, 巩有奎. 岗位适应逻辑下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定位辨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6): 32-36.
[11] 闫志利, 王淑慧.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7): 3-10.
[12] 李成博. 我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现实困境与纾困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24.
[13] 李政. 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的困境与突破[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7): 103-108.
[14] 刘波, 王松. 新时代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8(11): 1-8.
[15] 孙琳, 何奇彦, 夏光蔚. 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 内涵实质、理论基础、构成要素[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9): 50-55.
[16] 潘海生, 林旭. 遮蔽与澄明: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关键问题与可为路向[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16(3): 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