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Course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Economy
DOI: 10.12677/ass.2025.1410871, PDF, HTML, XML,   
作者: 陈妍君, 陈 连:齐鲁理工学院商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数字经济国际结算教学模式Digit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Teaching Model
摘要: 《国际结算》是一门具有涉外商务活动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数字经济背景下,为妥善解决《国际结算》课程内容前沿性不强、岗位核心胜任力培养欠缺、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的“痛点”问题,以“三实一线”为指导,重组课程内容。以培养高素质新型贸易人才为目标,创建基于任务驱动的“一案四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综合考评体系,全面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Abstract: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is a comprehensive and highly practical course characterized by activiti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pain points” of the course—such as insufficient content, inadequate cultivation of core job competencies, and a lack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mong students—the curriculum has been restructur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ree Realities and One Line” principle.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new-era trade professionals, a task-driven “One Case, Four Stage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Additionally, a diversified and multi-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reform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s comprehensively.
文章引用:陈妍君, 陈连. 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80-8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871

1. 课程概况

《国际结算》课程立足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围绕培养从事贸易业务等工作的数智化应用型人才要求,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学生已掌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贸易基本流程的情况,设计了教学目标:系统阐述国际结算的基本概念、起源与发展历程,清晰解释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主要结算方式的原理、业务流程、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熟悉国际结算所涉及的票据、跨境电商结算、金融科技在国际结算中的应用等新兴领域知识,了解国际结算领域前沿动态。具备准确识别与分析国际结算业务中各类风险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熟练掌握各类结算方式下的单据制作与审核技能。通过对复杂国际结算业务案例的研讨,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激发学生对国际经贸领域的兴趣,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具备适应国际商务环境的综合素质。

2. 《国际结算》课程中的“痛点”问题

2.1. 课程内容前沿性不强,不适应新型贸易人才需求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贸易领域涌现出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区块链结算等新业态与新方向,而传统的《国际结算》课程内容仍以信用证、托收、汇付等传统结算方式为主,未能及时融入数字支付、智能合约、跨境电子结算等前沿知识[1]。课程内容更新滞后,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对新型贸易人才的要求。

本研究选取12家外贸企业(含5家跨境电商企业)的国际业务负责人进行访谈,得出目前核心岗位技能需求排序为跨境电子结算操作(提及率100%)、区块链支付风险识别(83%)、多币种智能对账(75%)、跨境支付合规审查(70%)。同时向20位银行国际部高管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份,结果显示,89%的专家认为“数字货币结算”“跨境电商支付工具应用”应作为课程核心内容。

此外,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校积极推进贸易经济专业的数智化转型,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实践能力培养。然而,当前课程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结算理论,缺乏与金融科技、大数据分析、国际贸易法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未能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课程内容结构松散,缺乏以“数字贸易结算流程”或“跨境支付风险管理”等为核心的主线串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

2.2. 结算业务技能薄弱,岗位核心胜任力培养欠缺

根据学生反馈及后续课程教师的评价,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对信用证审核、单证缮制、SWIFT报文处理等实务操作仍存在较大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基本的结算流程理解不清晰,无法独立完成进出口结算模拟操作。

企业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实践能力不足。例如,面对复杂的跨境支付纠纷时,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风险研判;在涉及多币种结算或数字货币支付时,缺乏相应的操作经验。此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结算操作向综合能力转变,如要求员工具备跨境支付合规审查、反洗钱风险识别、智能结算工具应用等能力,而现有课程尚未有效覆盖这些核心岗位技能,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3]

2.3. 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获得感不强

学情调研表明,本专业学生普遍以就业和学历提升为主要学习动机,但由于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低。在传统“教师讲授 + 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参与度低,缺乏深度思考和实践机会。

此外,现有的考核方式过于侧重理论记忆,未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即使通过考试,也难以感受到自身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学习获得感较弱。部分学生反映,课程案例陈旧,缺乏真实的跨境结算场景模拟,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进一步削弱了学习动力。

3. 《国际结算》教学创新思路与举措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教学痛点问题,结合数智时代新要求,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助力高素质新型贸易人才培养。

3.1. 立足专业,重构内容

本课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强化“实际、实用、实践”为思路,从毕业要求入手逆向整体重构课程内容。紧密追踪国际商会新规,及时更新信用证细则;引入跨境电商、数字货币结算内容,剖析亚马逊、速卖通收款及区块链在跨境支付应用[4],构建“国际结算认知、国际结算票据、国际结算方式、贸易融资”四大模块,解决教学内容体系性不强,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3.2. 构建基于任务驱动的“一案四环”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一案四环”课堂教学模式,以“四环”展开具体的课堂教学[5]。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带着真实的情境进行课堂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与深度学习,主要以线上自学、情境导学、探究共学、拓展延学四环节具体展开。

1) 线上自学

根据任务单和教学内容,将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及难点告知学生,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并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能在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

2) 情境导学

教师先导入真实的情境任务,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随后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情境任务细化为具体的问题或知识点,开启下一阶段的学习。

3) 探究共学

教师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其后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探究,并进行组内互评与组间展评,教师进行巡堂答疑解惑,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剖析点评。

4) 拓展延学

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学习过程,自查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新旧联结,梳理回顾课程核心知识,总结重要的思想方法,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3.3. 强化实践导向内容

广泛收集来自外贸企业、银行国际业务部的一手案例,建立丰富案例库。按结算方式分类,如信用证案例聚焦“软条款”识别与应对、开证行拒付纠纷处理[6];托收案例围绕进口商拒付托收款项的原因探寻与出口商补救措施;汇款案例分析汇款路线错误、汇错款项追回等实际问题。课堂上引导学生扮演案例角色,从当事人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设计系列模拟国际结算项目,模拟进出口结算流程,项目实施中,要求学生制作业务文档,并模拟银行审单、进出口商交单收汇等操作,亲身体验结算流程复杂性与严谨性。

3.4. 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综合考评体系

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综合考评体系,专门设置章节详细介绍其构成、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该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过程性考核(60%)

线上自学情况(10%):根据学生线上预习的完成度、问题提出的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完成所有预习任务得6分,提出有价值问题每个加1分,最高10分。

课堂参与表现(15%):包括在情境导学、探究共学环节的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根据参与的积极性和贡献度进行评分,分为优秀(12~15分)、良好(9~11分)、一般(6~8分)、较差(0~5分)四个等级。

实践操作任务(25%):针对模拟国际结算项目中的单据制作、流程操作等进行评分,依据准确性、规范性、完整性等指标,每个项目满分5分,共5个项目累计得分。

小组合作表现(10%):根据小组在探究共学环节的合作效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分,由教师和组内成员共同评定,各占5分。

2) 终结性考核(40%)

采用案例分析与实操结合的方式,给出具体的国际结算案例,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单据制作、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制定等任务,根据任务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分。

4. 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4.1. 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库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数字经济下国际结算行业变化迅速,新的案例不断涌现,现有案例库的更新难以实时跟进。

学生线上自学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线上自学时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影响后续课堂学习效果。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模拟国际结算项目所需的软件、数据等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学生的实践需求。

4.2. 解决策略

建立案例库动态更新机制:与更多外贸企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收集最新案例;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培训和实践,及时获取行业动态并转化为教学案例。

加强线上自学监督与引导:设置线上自学打卡、提问奖励等机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定期查看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渠道:积极申请教学经费,购置先进的模拟软件;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享企业的资源和数据。

5. 《国际结算》教学改革成效与推广

5.1. 实践操作能力显著增强,岗位胜任力提升

学生在经过多次复杂国际贸易场景模拟训练后,对各类结算单据的制作准确率从原来的34% 提升至87%,银行审单环节发现的不符点数量明显减少,且能迅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修改,熟练掌握了从合同签订到款项收付的全流程操作技巧。学生能力逐渐提升,多次获得POCIB大赛团体奖项和个人奖项。通过内容重组,学生分析贸易结算问题的视角更为全面,综合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校外实习基地反馈,实习学生上手快、适应期短,能够在短时间内协助企业处理实际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难题,如识别信用证“软条款”、优化汇款路径等,与未接受创新教学的学生相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

对156名毕业生进行能力评估,对比改革前后的岗位技能表现,数据显示,课程内容改革后,毕业生在数字结算技能维度的提升尤为显著,其中风险识别准确率接近行业从业者水平(85%),印证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显著提高。

5.2. 教师教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研教改成效显著。教师参与全国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获优胜奖;参与省级教学创新大赛获二等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并荣获双优教师、师德标兵等称号。

5.3. 推广

本课程立足于新文科建设要求,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考评体系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改革,成效显著。但课程仍需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科研反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后续将进一步深化跨学科交流、校企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进一步丰富扎实的国际结算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熟练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相关教学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包括案例库、模拟软件、实践教学基地等,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编写符合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高水平教材。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环境新形势,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智慧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 王伟. 数字贸易背景下国际结算模式的创新与风险防范[J]. 国际贸易问题, 2023(5): 98-110.
[2] 吴晓霞, 赵琳. 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设计的逻辑与路径——以国际贸易与金融科技融合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3): 152-158.
[3] 马云飞, 郑晓红. 跨境电商支付结算的合规挑战与教育对策——基于亚马逊、Shopify平台的调研数据[J]. 电子商务研究, 2022(6): 45-57.
[4] 刘洋, 周峰. 金融科技赋能跨境支付: 技术路径、风险挑战与教育应对[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3, 45(4): 56-65.
[5] 陈明, 李雪.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国际经贸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基于“一案四环”模式的实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8): 87-93.
[6] 黄志强, 林晓彤. 信用证软条款欺诈的识别与防范——基于2018-2022年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J]. 国际商务研究, 2023, 44(2):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