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以丹寨县卡拉村为例
The Intern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Taking Kara Village in Danzhai County as an Example
摘要: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传统文化与非遗保护开发及文旅深度融合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传统手工艺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丹寨县卡拉村为例,深入剖析传统手工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卡拉村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在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其内在逻辑包括助力产业融合,拉动经济增长,拓展文旅市场空间;承载文化传承,培育文化自信;培养和吸引人才。实践路径涵盖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产业创新与升级、人才培养与引进、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等方面。卡拉村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同时也面临技术革新、市场拓展、人才培养引进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Abstract: The 2024 Central Document No. 1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rural culture, traditional ethnic handicraft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touris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study takes Kara Village in Danzhai county as a case study to deeply analyze the intrinsic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ethnic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backdrop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Kala Village is rich in ethnic traditional handicraft resources. In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ourism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ts intrinsic logic includes promot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xpanding the market space for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carrying forward cultural heritage and foster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ultivating and attracting talent. The practical pathways encompass policy support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talent cul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brand building, and marketing promotion. The experience of Kara Village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other regions, while also present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reas such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rket expans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文章引用:李若璠.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以丹寨县卡拉村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85-9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872

1. 引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全面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其中“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1]的意见指出了乡村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传统手工艺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一部分,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既是乡村文化的生动体现,又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传统手工艺丰富多样的产品形态,如精美的手工艺品、特色的民俗用品等,满足了游客对文化体验的追求,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吸引物;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依托乡村本土资源,吸纳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学界的研究以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居多,如《旅游学刊》专题“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中有学者讨论了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2]、广义路径[3]、人才支撑[4]、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主体间的演化博弈[5],以及数字文旅背景下人才返乡的现象[6]等,关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展开[7]-[9]。关于传统手工艺和非遗的研究多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手工艺或非遗的创新发展,开发策略或保护传承措施,如周禺[10]、陈广明[11]研究了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肖虹[12]、刘银妹[13]等讨论了传统手工艺品牌的塑造,邢瑞娟[14]、兰军师[15]等则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讨论民族地区文化及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问题。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中,多数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与模式分析,缺乏从具体案例揭示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的精细研究。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研究多集中于技艺保护、经济开发等方面,对手工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的动态研究有待加强,未能充分结合乡村振兴的多元目标,深入分析手工艺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以丹寨县卡拉村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传统手工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旨在揭示其中蕴含的规律与模式,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丹寨县卡拉村传统手工艺资源现状

卡拉村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城东北部,距县城仅3公里,柏油路直通村内,交通极为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面积1.23平方公里,共171户,735人,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这里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鸟笼制作技艺”的传承地,还有“苗族刺绣”“苗族银饰”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卡拉村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多样,其中以鸟笼制作技艺最为突出,是卡拉村的标志性手工艺,其历史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鸟笼制作工序繁复精细,需经过砍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除了鸟笼制作,卡拉村的蜡染技艺也别具一格。蜡染以蜂蜡为防染材料,用铜刀蘸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再将布放入蓝靛染料中浸染。银饰锻造技艺在卡拉村同样代代相传。银匠们以白银为主要原料,通过熔银、锻打、雕花、镶嵌等工序,打造出精美的银饰。苗族刺绣也是卡拉村妇女们擅长的技艺。苗绣针法丰富,有平绣、挑绣、锁绣、堆绣等,不同针法运用自如,绣出的图案立体感强、质感细腻。卡拉村的这些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延续着民族的文化血脉,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资源。

3. 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3.1. 传统手工艺助力产业融合

卡拉村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尤其是鸟笼制作产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核心引擎作用。鸟笼制作产业的经济效应直接反映在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两方面。据官方统计,卡拉村171户中有125户人家参与鸟笼生产,参与率在70%以上。这意味着,鸟笼制作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的延续,更是村民生计的重要支撑。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家乡鸟笼产业的蓬勃发展,纷纷返乡投身其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截至2023年,卡拉村生产鸟笼12万只,销售收入达650万,平均每只鸟笼售价约54元[16]。这一收入规模,对于一个仅有735人的小村庄而言,效益颇为可观。随着鸟笼制作技艺的不断精进与市场拓展,鸟笼附加值持续提升,村民从鸟笼产业中获得的收入稳步增长。除鸟笼制作外,蜡染、银饰、刺绣等手工艺产业也在逐步兴起,与鸟笼产业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卡拉村多元化的手工艺产业格局,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乡村文旅融合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乡村实际、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开发符合乡村文旅市场的产品和服务[17],而卡拉村的传统手工艺产业正是本地文旅融合的重要支点,文旅融合的发展也反之为卡拉村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开辟了全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了客源的快速增长与附加值的飞跃提升。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手工艺资源,卡拉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卡拉村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0余万[18]。研学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在卡拉村发展得如火如荼。这种体验式旅游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了手工艺文化内涵,还激发了他们的购买欲望,有效促进了手工艺品销售。此外,卡拉村举办的各类民族节庆活动,如鸟笼文化节、苗年节等,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节庆活动期间,手工艺品销售额通常能达到平日的数倍,有力推动了手工艺产业的繁荣发展,彰显了文旅融合对拓展市场空间的强大赋能作用。

3.2. 传统手工艺助力文化传承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土人代代创造、传承的深厚文化传统,其物质形态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其非物质形态是乡土人的精神之脉,既是乡土人人生观、宇宙观的根底所在,又是乡土人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继往开来的文化创新的基因[19]。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作为卡拉村乡村文化物质形态的一部分,是一座承载着苗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文化的桥梁。以鸟笼制作技艺为例,其四百多年的传承历程,是苗族先辈智慧与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从最初简单的竹编鸟笼,用于日常生活,到如今集编织、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精美艺术品,鸟笼制作技艺不仅在工艺上不断精进,更融入了苗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元素。传统手工艺具有文化自信功能,有利于增强民俗文化自信、地域文化自信和艺术文化自信[20],卡拉村传统手工艺正是培育村民文化自信的肥沃土壤。一方面,手工艺制作过程让村民深度参与文化传承,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当这些手工艺品受到游客的喜爱与赞赏,村民们深切感受到自身文化的价值,意识到古老的传统技艺并非过时之物,而是具有独特魅力、能够走向世界的宝贵财富,从而激发起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自觉。另一方面,游客的到来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游客带来的外界文化观念与审美需求,又促使村民对手工艺品进行创新并融入现代元素,使苗族文化在传承中与时俱进。这种双向互动,让村民更加坚定地相信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适应性,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3.3. 传统手工艺助力人才培养与回流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这促使卡拉村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师徒传承在卡拉村由来已久,是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村内诸多技艺精湛的手艺人,如鸟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和,收徒授艺,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年轻学徒们自幼跟随师傅,从基础工序学起,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掌握精湛技艺,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还融入个人创新思维,为手工艺发展注入新活力。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发展,对传统手工艺人才需求激增,卡拉村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合举办各类手工艺培训项目,邀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授课,内容涵盖技艺提升、设计创新、市场运营等多领域,为本土人才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这些培训项目吸引了大量村民参与,许多原本务农或外出务工的村民,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投身到手工艺产业,成为传承发展的新生力量,为卡拉村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持续繁荣提供了人才储备。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为卡拉村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曾经,由于乡村经济落后、发展机会匮乏,许多青年选择外出寻求发展机遇。然而,随着卡拉村文旅产业蒸蒸日上,家乡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与活力,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或工作。创业者纷纷返乡,凭借在外积累的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投身于乡村文旅建设。

4. 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4.1. 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在民族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以及精准有效的人才政策,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在产业规划方面,地方政府明确了以鸟笼制作产业为核心,打造集生产、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手工艺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鸟笼文化博物馆、非遗工坊集聚区、手工艺主题旅游线路等项目,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充足的资金是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燃料”,卡拉村构建起了政府资金、社会资本、金融信贷协同发力的多元筹措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政府资金发挥基础性与引导性作用。地方政府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等,精准投向卡拉村的银匠村建设、民宿改造、手工艺传承保护等关键领域,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协同共进。社会资本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当地政府鼓励企业以投资、入股、合作等方式参与卡拉村建设,如万达集团在丹寨县的投资项目,带动了卡拉村周边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与客源增长,为手工艺产业发展创造机遇。金融信贷提供有力支撑。银行机构针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推出特色信贷产品,如“非遗贷”“青扶贷”等,以手工艺品订单、知识产权等作为抵押,为资金周转困难的从业者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升级设备、开拓市场。

4.2. 产业创新与升级

文旅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主要以“文化具象化、有形化为目标,将过去留在记忆中、书本上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为主[21]。卡拉村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向旅游产品的转型是以市场消费需求升级为前提的,它的现代化转型主要体现在创新设计、技术改良与材料更新三方面。创新设计成为传统手工艺接轨现代生活的关键纽带。以蜡染技艺为例,当地手艺人与专业设计师携手,深入挖掘苗族文化精髓,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简约时尚风格巧妙融合。技术改良为传统手工艺注入发展新动能。鸟笼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不断革新,匠人们引入现代精密加工工具,对手工工具难以精准处理的细节部位进行优化,使鸟笼的结构更加稳固精致,外观更加精美细腻。材料更新拓宽传统手工艺发展边界。匠人们积极探索材料与技法的融合创新,在蜡染中使用新型环保染料替代部分传统天然染料,解决了天然染料色彩稳定性差、产量受限等问题,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蜡染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旅+”背景下构建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有助于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22]。为进一步释放文旅融合潜力,卡拉村也以“文旅+”为引领,积极探索多元业态融合发展路径,打破产业边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文旅 + 康养”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卡拉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顺势开发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康养民宿,房间内配备专业的康养设施,如智能床垫、按摩椅等,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饮食上,结合苗族传统养生理念,推出以当地新鲜食材为主的康养药膳。“文旅 + 研学”为乡村传承发展注入青春活力。依托丰富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卡拉村打造了一系列研学旅游产品。研学旅游的兴起,不仅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培养了后备人才,还在旅游淡季为乡村带来了稳定客源,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

4.3. 人才培养与引进

本土人才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乡村文旅发展的基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育体系至关重要。卡拉村积极与院校合作,与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共建“国春银饰班”,通过“理论 + 实践”的教学模式,为银饰制作产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合举办各类手工艺培训班,涵盖鸟笼制作、蜡染、刺绣等多个领域。邀请业内资深专家、非遗传承人担任讲师,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既有传统技艺的精进课程,又涉及现代经营管理知识。通过培训,村民们在提升手工艺制作水平的同时,又能掌握市场运作规律,更好地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产品增值,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引进外部人才能够为卡拉村带来全新理念与活力,助力乡村突破发展瓶颈,迈向更高层次。发展机遇是吸引外部人才的重要因素。随着卡拉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创意项目落地生根,为各类人才搭建起广阔的舞台。文创设计人才可与手艺人合作,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手工艺,开发出新颖独特的文创产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手段,拓宽手工艺品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管理人才则可优化乡村旅游运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游客体验。

4.4. 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

卡拉村在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旅游品牌打造,通过塑造鲜明独特的品牌形象,运用多元化的宣传渠道,显著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品牌塑造上,卡拉村依托其深厚的鸟笼制作技艺底蕴,成功打造了“中国鸟笼之乡”这一极具辨识度的品牌。为实现品牌的广泛传播与市场影响力的深度拓展,卡拉村构建起全方位、多元化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线上线下协同发力,节庆活动亮点纷呈,多渠道全方位提升乡村知名度与美誉度。线上营销方面,卡拉村积极布局社交媒体营销,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热门社交账号,定期发布短视频、图文等内容,展示手工艺品制作的精彩瞬间、游客欢乐的游玩场景、苗族民俗活动的热闹画面,以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内容吸引粉丝关注、点赞与分享,引发社交传播热度,提升品牌曝光度。线下营销方面,卡拉村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旅游展会、文化博览会。在展会上,设立独具特色的展位,通过实物展示、现场制作演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吸引旅游从业者、媒体、游客的目光,与各方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客源市场;与周边知名景区、旅行社紧密合作,联合推出旅游线路,实现客源互送、资源共享,借助成熟景区的流量优势,提升自身知名度。

5. 结语

本研究以丹寨县卡拉村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传统手工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卡拉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在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卡拉村在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与机遇,如技术革新方面,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传统手工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拓展上,还需进一步挖掘国内国际市场潜力,同时还应避免过度迎合市场导致的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本真性流失;人才培养引进持续推进,构建长效机制。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与高校联合培养一批高学历专业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传承创新层面,注重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化融合。鼓励手艺人与当代艺术家、设计师跨界合作,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风格的作品,使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持续赋能乡村振兴,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2024-02-03.
[2] 马晓龙, 赵青华.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J]. 旅游学刊, 2024, 39(11): 1-3.
[3] 李师娜, 刘贤明.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广义路径[J]. 旅游学刊, 2024, 39(11): 3-6.
[4] 李白, 李亚男, 黄莉.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J]. 旅游学刊, 2024, 39(11): 9-11.
[5] 徐杰, 魏敏, 魏海湘.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演化博弈[J]. 旅游学刊, 2024, 39(11): 7-9.
[6] 张圆刚. 数字文旅时代乡村旅游地劳动力返乡: 新特点、新角色、新挑战[J]. 旅游学刊, 2024, 39(11): 14-15.
[7] 杨小冬.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 人民论坛, 2022(24): 81-83.
[8] 傅才武, 程玉梅. 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 一个宏观框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60(6): 69-77.
[9] 何璇.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21(5): 155-157.
[10] 周禺. 乡村振兴与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以黄梅挑花为例[J/OL].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7. 2024-08-0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1] 陈广明, 莫力丽. 乡村振兴战略下“一县一品”案例研究[J]. 农业经济, 2024(11): 132-134.
[12] 肖虹. 乡村文化振兴语境下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品牌营造路径研究——以湘西传统印染工艺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5): 52-58.
[13] 刘银妹, 童珍, 李青蓓. 从手工艺到非遗: 民族村寨农产品品牌的价值重构与创新发展——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丹阳村藤编产业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 2023(2): 180-188.
[14] 邢瑞娟, 王文东. 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J]. 贵州民族研究, 2021, 42(3): 124-132.
[15] 兰军师, 朱新武, 高鹏飞.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24, 45(2): 96-99.
[16]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黔东南州丹寨县: 传承乡村文脉 赋能乡村善治持续发展[EB/OL].
https://nynct.guizhou.gov.cn/ztzl/nycytp/202410/t20241022_85967986.html, 2024-10-22.
[17] 杨矞, 范周. 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实施路径[J]. 出版广角, 2021(19): 37-40.
[18] 贵州新闻联播. 探寻贵州乡愁印记|卡拉村非遗技艺背后的文脉传承[CP/OL].
https://www.gzstv.com/v/71b034d479304d25823700dc0a3da064, 2024-09-19.
[19] 吴少伟, 郭星星. 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4, 16(6): 125-133+156.
[20] 徐珍, 王宝升. 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之维——以非遗剪纸艺术为例[J]. 湖南社会科学, 2021(1): 153-158.
[21] 崔凤军, 徐宁宁. 旅游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 旅游学刊, 2024, 39(3): 15-16.
[22] 何阳. “文旅+”背景下乡村旅游新业态[J]. 农业经济, 2024(10):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