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的一种表达式:“A得没边(儿)”,比如“大得没边”、“阔得没边儿”、“帅得没边”等,用来表示某事物或某人“大”、“阔”或者“帅”程度很高。该结构的语义并不是其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没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含义为:① 没有边际;② 没有根据。但在上述用法中,其语义却表现为对形容词程度的强化。并且,“没边”原本是对空间域的一种描述,而现在却用来形容程度域。因其主要被用于主观性的极量评价,因此,本文将“A得没边(儿)”看作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主观极量构式。结合以上,本文围绕构式“A得没边(儿)”拟探索以下问题:1) 构式义及构件特征;2) 主观极量的表义机制;3) 构式网络的类推机制。
2. 构式义及构式解析
“A得没边(儿)”的核心语义是主观极量评价,言者认为所述主体具有形容词所表示性状、属性的极高程度,并隐含其主观评价义,如惊叹、讽刺或夸张等。例如:
1) 大西洋就在右边,从高处望下去风平浪静,很像一块大得没边的绿色毛玻璃。(《人民日报》1956年)
2) 用雪球儿抛妻子,往儿子领口里塞雪,真的忘了自己年龄似的,顽皮得没边儿。(《疲惫的人》梁晓声)
以上两例中,例(1)实际上并不是表示大西洋真的大到没有边际,而是用来表示大西洋的面积大到令说话者感到惊叹的地步。例(2)则是表示说话者认为丈夫充满童趣的行为有着与年龄不符的顽皮。
2.1. 可变项A的特征
2.1.1. 词性角度:多为性质形容词
构式中,A多为性质形容词,表现为无界性。沈家煊指出,人在感知和认识事物和动作的同时,也在感知和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状态,性状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分,在汉语中表现就是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之分[1]。“边”是个明显的有界名词,通过“没”进行否定后,“没边”便具有了无界性,因此性质形容词A和“没边”两个无界性的成分才能够相匹配。
2.1.2. 语义角度:[+可度量]与[+评价性]
能进入构式中的形容词具备两条重要的语义特征:[+可度量]与[+评价性]。
可变项A存在[+可度量]的语义特征,即程度义。程度是一个连续统,性质形容词本身的程度是模糊的,但当我们对形容词加以修饰和限制后,便可以对其程度量进行标记和控制,从而达到从量幅到量点,从隐性到显性的转移[2] (张国宪,2000年)。例(1)中,当我们只用“大”来形容大西洋的时候,听话者只会感觉大西洋面积很广阔,而不会产生很明确的认知。但当我们用“大到没边”来形容时,听话者不仅可以从语言直观感受到大西洋大到几乎没有边界,还可以通过说话者夸张的主观态度,从心理层次上被大西洋的面积之大所惊讶到。形容词的程度值在该构式中达到极量,并且带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性。
同时,进入该构式的形容词也需要带有[+评价性]的语义特征,多被说话者用于主观评价的语境,带有强烈的夸张态度或主观感情色彩。构式核心是表达主观评价,因此典型的评价形容词最容易进入构式中,如蠢、帅、漂亮等。而一些描述客观属性的形容词本身为中性,一旦进入构式中,客观性就会被构式压制,从而感染了强烈的主观性。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描述,而是带上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 今天日本演唱会上眼镜造型的李羲承,歪嘴笑得镜头真是帅得没边了。(微博语料)
4) 这个天真得是闷热得没边了,一丝风也没有……(微博语料)
两个例子中,“帅”本身就是强烈的正面评价词,“帅得没边”表示说话者对李羲承正面的主观评价,具有放大情感色彩的作用。而例(4)中,“闷热”不再是客观描述,而是表示说话者认为天气闷热得离谱、超乎想象,并附带惊叹的情绪。
2.1.3. 韵律角度:多为单音节
分析进入该构式的形容词的音节特点,发现A大多为单音节,双音节形容词较少,暂时没有发现A为多音节的语料。笔者从语料库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软件共搜集到语料100个,其中单音节形容词占比约为84%,双音节形容词占比约为16%。
进入该构式的单音节形容词如:
大/小、宽、长、高、远、贵、阔、差、狂、歪、烂、胖、好/坏、美/帅/丑、广、强、萌……
进入该构式的双音节形容词如:
英俊、俗气、遥远、淘气、自在、顽皮、胆大、权威、可爱、抽象……
A的韵律特点与词性特征密切相关,前文分析进入该构式中多为性质形容词,而性质形容词以单音节居多,因此从韵律上看,构式中的A单音节数量多于双音节。
2.2. 不变项“没边(儿)”的隐喻机制
构式“A得没边(儿)”的不变项中,“得”是述补结构的标志,明确了该构式的语法结构关系。而“没边(儿)”则涉及构式的语义和主观色彩,通过隐喻机制对该构式的主观极量义的生成起到关键作用。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和概念系统的核心机制[3],其研究往往聚焦于Lakoff & Johnson (1980年)提出的跨域映射机制。构式中“没边(儿)”的隐喻本质是从空间认知域到程度认知域的隐喻映射。
黄兴运、谢世坚指出,隐喻映射是体认者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进行特征选择与聚焦的认知加工过程[4]。在映射过程中,认知主体只选择目标一部分显著的特征映射。该构式中,认知主体选择了源域中“空间无边无际”的一个显著特征,将人对空间的认知体验投射到了心理认知域,从而形成对描述对象某个性状、情态的极量表达,反映说话者的主观态度与情感。投射的意象图示如图1所示:
Figure 1. “Meibian(er)”—A diagram of projecting imagery from spatial domain to degree domain
图1. “没边(儿)”由空间域到程度域投射意象的图示
张克定(2013)认为,把对具有空间属性的事物的体验投射到抽象事物之上而形成的构式为隐喻空间构式[5]。本构式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隐喻空间构式,“没边”通过隐喻映射机制,从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投射到了程度领域,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能同时反映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
3. 表义机制及句法功能
3.1. 主观极量义的表义机制
3.1.1. 构式的主观性
关于语言中的极量表达,张国宪认为应区分为“客观极量”和“主观极量”。如果语言中的“量”较多地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这就是量的主观表述[6] (张国宪,1996年)。构式“A得没边(儿)”的核心语义为主观极量评价义,也就是说话人根据主观感受对描述对象某个性状的程度量做出主观评价,而非对事物的客观呈现。这种主观评价的来源之一是言者主语隐含,即典型的说话者视角[7]。在构式中,说话者本人并没有出现在表面的语法结构中,但句子的主观态度恰恰来源于隐形的说话者。例如:
5) 唐代还有一位草书的名家是怀素,这是一位出家人,和尚。要是按照辈分算起来,是张旭的学生的学生。他的书法跟张旭的比起来,他又多了一份出家人的娟秀,不像张旭那么狂得没边,比较清秀,让人看起来清静感比较强。(《百家讲坛》杜金鹏)
6) 一股黄尘风驰电掣般从远处奔来,楚云飞一愣,才三个人?这李云龙胆大得没边了?(《亮剑》都梁)
例(5)中,张旭的草书书法被说话者认为是“狂得没边”。例(6)中,“胆大得没边”表达了楚云飞对李云龙胆大如斗、无所畏惧的主观感受,“一愣”后的心理活动也能体现该评价的主观性。
同时,在构式的使用语境中,构式前后经常会带有副词“真、就、更是、简直”、语气词“了”等表达主观意愿的标记。这样,在原构式已经表达主观评价的基础上,更能显示、强化说话者的主观性。例如:
7) 这说来可话长了,你是问高标准还是低标准?这得两说着。高,可就高得没边儿,你们同学他妈肯定不够;低,不够判刑的就成……(《无人喝彩》王朔)
8) 张艺兴的歌曲《闹天宫》太炸啦,歌词更是爽得没边了:“到底谁稀罕谁规定的圈,你以为我是来分你的蟠桃,俺老孙上来要翻你的天!”(微博语料)
两个例子中,构式前的“可就”“更是”和构式后的“了”均加强了语气,强化了主观性。
3.1.2. 构式的极量表达
构式“A得没边(儿)”构式极量义的浮现有其心理现实性。在空间认知域中,当描述一个事物“没边”时,意味着它没有边界、无法测量,挑战了人类对事物一般是有界限的基本认知框架,从而自然地带有一种非常规、极端、超出寻常的意味。而构式通过隐喻映射到程度认知域时,“没边”从描述事物的面积范围,转而描述事物某个性状、属性的程度。属性、性状的程度本身存在一个由低到高的区间,当用“没边”来做补语时,则表示事物的A属性甚至突破了常规区间,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这种“突破界限”带来的非常规性和极端性,自然而然地被用于表达极性程度,具有形象的程度特征。
9) 史今:一路上都是平原。跟我家一个样,阔得没边。(《士兵突击》)
10) 天津卫得鱼米盐碱之利,码头港口之便,阔得没边,富得流油,自然就招来各样的虫子,跑的、飞的、蹦的、爬的、钻的。(《文汇报》2000年)
以上两个例句分别体现了构式极量表达的空间域和程度域。例(9)中,“阔得没边”描述的是平原辽阔、面积宽广,突出的是其空间属性,表现为空间域的语义特征。而例(10)中,“阔得没边”则使用了“阔”字“阔绰、阔气、有钱”的含义,描述天津卫经济非常发达,表达了说话者惊叹的主观态度,表现为程度域的语义特征。上述两例语义的不同不仅与“阔”本身语义有关,更能投射出构式“A得没边(儿)”主观极量评价义形成机制的两个阶段。但无论A的语义如何,当进入构式后,构式都会将A的程度值调至极限,并附带上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3.2. 句法功能
分析语料发现,构式“A得没边(儿)”在句中句法位置较为灵活,既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如谓语、定语等。该构式主要用在口语中,表达说话者强烈的主观性。
3.2.1. 充当谓语
作为组合式述补构式,谓词性的“A得没边(儿)”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表达说话人对主语事物性状、属性作出的强烈主观评价。
11) 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吃重辣肉片煲了,胃痛得没边。(微博语料)
3.2.2. 充当定语
当构式充当定语时,用于形容中心词事物及其A的性状与程度,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及态度。
12) 七年来,他的财产很见涨,蓬丰庄园至少有一万法郎年收入,而且跟克吕旭家的所有产业一样,都被格郎台小姐大得没边的产业围住了。(《欧叶妮·格朗台》)
3.2.3. 单独成句
该构式单独成句时,主语常常承前或启后省略。
13) 如果年年都有暑假过就好了,kitty宝宝每天陪着我,家人都在身边,睡醒就有各种美食,幸福得没边了。(微博语料)
构式“A得没边(儿)”多样的句法功能,体现了构式的灵活性。
4. 相关构式网络及类推机制
4.1. 述补构式的类推机制
“A得没边(儿)”与“A得要命/惊人/不得了……”等构式同属于述补构式,均表达高程度、主观性、夸张量。汉语中的程度补语系统能产性较强,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补语,我们将述补结构“X得……”看作源构式,那么通过类推作用,补语不断发展变换,出现诸如“要命、要死、可以、不行、惊人、吓人、不得了、了不得”等补语。构式“A得没边(儿)”正是新时代对这一系统中现有模式的继承、模仿和类推。
张谊生指出,从程度补语的语义基础来看,最终转化为程度副词的词语在语义上都含有[+损失][+意外][+出格][+至极]等可用于突显、强调的语义特征[8]。分析上述述补构式,补语多使用表示极端状况的词语,表示强烈的主观极量的评价义。“要命/要死”表示事情状态的发展让说话者感觉很致命,“惊人/吓人”则表示事情发展到让人“惊吓”的地步,“不行/不得了/了不得”表示说话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当上述表示说话者或损失、或意外、或出格、或至极的心理感受的词语进入述补构式中,自然而然利用隐喻或转喻投射路径,从表示极端感受的心理认知域投射到极量表达的程度认知域。
本文讨论构式亦是如此。作为形容词,“没边(儿)”通常用来形容面积无边无际,人们并不会用它去描述普通日常、随处可见的事物,只有当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程度之大真正震撼到说话者,使其惊叹时,才会用其去形容。因此,在做形容词时,“没边(儿)”具有意外性、出格性、至极性的特征。而当其进入述补结构作补语时,经述补构式本身的程度义压制后,原语义虚化,但意外性、出格性、至极性的语义特征仍然存在,因此凸显了主观极量表达的程度义。可见,形容词“没边(儿)”进入述补结构是有心理基础、语义关联和类推机制的。
同样,近些年网络媒体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新兴述补构式,如“X哭了”“X得爆表”“X得死死的”“X爆了”等,这不仅体现出人类充分探索语言陌生化表达的创新性,更是在表极量程度义的述补构式语义压制下,从各种具有较高凸显性的认知域投射到了表程度的认知域的结果。补语原词语的意义发生虚化,但凸显、强调的语义特征不变,从而完成到高程度义的转化。
4.2. 语言创新表达、语用高频与固化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始终在进行创新性表达。当表程度义的旧有表达形式语义磨损后,其表示的极量程度发生弱化,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程度的表述。于是,人们倾向于创造更加新颖的形式来表达高程度的语义,即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的语言是“被阻挠的、变形的言语”,是反常、新奇、独特的语言,它能够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体验[9]。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热衷于创造和使用各式各样的全新表达形式,这些流行语能产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成为强势的语言模因。
构式“A得没边(儿)”最初出现时只是一种临时形式,也就是修辞构式,由于网络传播渠道的影响,构式被人们广泛传播与使用,口语中的语用频率增加,“没边(儿)”逐渐脱离字面义,虚化成为固定的程度补语,最终成为一种语法构式。当语言使用者们接受了这一形式并且进行创新性使用时,标志其完成构式化。
5. 结语
本文考察了汉语隐喻构式“A得没边(儿)”的结构特征、主观极量表达的表义及构式的形成动因。研究发现,该构式的核心构式义是说话者对事物性状、属性的极高主观评价。构式通过空间域向程度域的隐喻映射,言者主语隐含,跨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实现了对形容词性状程度的极端强化。构式的形成主要是源于述补构式的类推机制、语言创新表达、语用高频与固化。该构式作为表程度的新兴构式在互联网使用较为频繁,但是否能够固化为一种使用范围更广泛的常用表达,还有待时间和事实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