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现代人群对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此背景下,农旅融合作为连接传统农业资源与现代旅游消费的关键纽带,已成为驱动乡村产业增值、活化乡土文化、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它通过深度整合农业生产、生态资源与旅游休闲要素,不仅能够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更能实现乡村生态空间保护、文化基因传承与社区活力重塑的多重目标。南京市江宁区徐家院村作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其拥有良好的农业基底与生态资源,当前在景观设计中仍存在农业资源与旅游功能衔接不足、乡土特色转化不充分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农旅融合理念为指导,聚焦徐家院乡村景观设计,探索农业生产景观与旅游体验场景的协同营造路径,旨在为同类乡村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多元共赢提供实践范式。
2. 农旅融合概述
农旅融合,简单说,就是让农田长出风景,让风景带动饭碗。它不再把农业和旅游割裂开,而是以土地为本、以乡村为舞台,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运营,把传统的种养生产空间,转化为兼具生态价值、经济收益和文化体验的活态景观。核心在于用设计的思维重新编织乡村的经纬:让菜园果园变身为可看、可玩、可买的休闲乐园;让农房农具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独特场景;让四季农事活动转化成游客深度参与的特色体验[1]。其目标是借力旅游市场的活水,反哺农业的升级与乡村的振兴,最终实现农田效益倍增、乡村魅力提升、农民收入多元的共赢局面。本质上,这是一场关于乡村空间价值与产业形态的设计革命。
3. 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3.1. 保护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以乡村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肌理,减少大规模人工改造。设计中优先采用生态友好型材料与技术,避免破坏生物多样性,通过植被修复、水系净化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实现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3.2. 生产性与景观协同原则
尊重乡村农业生产的核心属性,将农田、果园、菜园等生产空间纳入景观体系,通过田埂梳理、作物搭配、农事设施景观化改造等方式,使农业生产过程成为可观赏、可体验的景观资源[2]。同时确保景观设计不干扰农业生产功能,实现“种景观”与“种庄稼”的协同发展。
3.3. 深挖文化在地性原则
深入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内涵,包括传统建筑形制、民俗活动、手工艺技艺等,将其转化为景观设计的核心元素。通过保留历史建筑、重构文化场景、再现传统符号等方式,延续乡村文化记忆,避免同质化设计,使景观呈现独特的乡土文化辨识度[3]。
3.4. 注重功能复合性原则
兼顾村民日常生活与旅游体验需求,实现景观空间的多元功能整合。农业生产空间应兼容观光、科普、体验功能;交通与游憩路径需满足生产运输与休闲活动的复合需求;闲置空间可通过改造植入公共服务、商业或文化活动功能。通过功能叠加提升空间利用效率,避免为旅游单独设置脱离村民生活的景观设施。
3.5.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材料选择、设施建设、后期维护等环节考虑长效性,优先采用乡土材料与本地工艺,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景观设计需适应乡村发展动态,预留弹性空间,避免短期化、一次性改造,确保景观效果随时间推移持续优化,与乡村发展形成长期适配。
4. 南京徐家院景观设计
4.1. 项目概括
徐家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张溪社区,徐家院村坐落在岗地,四周低,村庄周围是山林和圩田,景色优美,农耕氛围浓厚。周边旅游大道、谷里花卉谷、西湖和王家特色村建设完成,张溪社区西邻水云间(红庙水库),东临谷里水库,南面有银杏湖和白鹭湖,北面为谷里现代农业园核心区。规划总面积约为694亩,其中村庄面积75亩,水体面积136亩,农田面积483亩。
4.2. 景观现状分析
徐家院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境内山水资源丰富,人文底蕴醇厚。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田园景观资源。现已是江宁区全域旅游生态廊道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徐家院的乡村景观建设得到很大提升,产业培育初具基础,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乡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但在乡村旅游点井喷式发展的境况下,徐家院也逐渐暴露出内部景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民俗文化淡化、缺少统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倡导“三产互动”发展的乡村,在旅游产业视角,其景观空间布局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徐家院内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待提升,农作物种植品种简单且观赏性差,缺少农作物展示空间,院内一些水塘、林地、闲置地未得到充分利用。有较多的花田、菜田呈片状分布,但是农作物在秋收之后农田呈现出大片裸露的土地,并且缺少果树这些树木景观使得在景观角度徐家院的植物景观立面层次较为单一,在产业开发角度以采摘体验为主的旅游项目缺失,农业经济效益不明显。
徐家院内景观主题性不突出,原本凝练出的耕读文化主题表达尚显不足,从旅游线路串联角度,徐家院内部道路划分不明确,主要景观节点分布散乱,整体道路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梳理。
4.3. 景观设计目标
4.3.1. 深化农旅融合价值链,提升核心竞争力
徐家院以花卉种植、有机果蔬等特色农业为基底,融入乡土文创、农事体验等旅游要素,培育“四季有景、全年可游”的农旅品牌[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体验、主题化休闲度假、以及沉浸式自然教育,打造具有鲜明徐家院印记的高品质农旅融合产品体系,实现从“流量吸引”向“价值创造”与“品牌忠诚”的跃升,巩固其在南京都市圈农文旅市场的领先地位,持续带动村民增收。
4.3.2. 提炼在地文化IP,塑造独特乡村美学风貌
针对现有文化元素展示相对分散的问题,系统梳理与提炼徐家院核心文化符号(如徐氏耕读精神、谷里鱼圆/张溪锣鼓非遗、四季花语),并将其创新性地融入全域景观系统。通过统一的风貌引导、标志性文化景观节点打造、以及特色景观小品与标识系统设计,形成视觉统一、内涵丰富、具有高辨识度的“徐家院美学”,强化游客的场所记忆与文化认同。
4.3.3. 优化承载与服务,提升综合体验品质
构建舒适高效、智慧便捷、全季候友好的旅游服务支撑体系,保障高峰期的游览品质与村民的日常便利。直面旅游高峰期承载力挑战与设施磨损问题,提升景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与智慧化水平。科学规划多级疏散节点与弹性休憩空间;完善生态化、无障碍的慢行系统连接各功能区;引入智慧导览、预约分流、环境监测系统;提升卫生间、停车场、信息服务点等设施的便捷性与生态友好性。
4.3.4. 强化生态韧性,营造可持续的田园意境
营造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活态田园”[5]。超越单纯的生态保护,将生态功能与景观体验深度结合,提升系统韧性。重点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与展示功能,打造科普型湿地公园;完善基于乡土植物的生态缓冲带与生物栖息地网络;推广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技术在农田、道路、庭院的应用;科学规划花海轮作与生态养护,确保四季有景且生态可持续,成为近郊生态修复与田园美学结合的典范。
4.3.5. 创新参与机制,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推动村民从“旁观者”向“参与者”和“受益主体”深度转变。设计需预留村民自主经营与创意表达的空间;建立常态化技能培训与设计工作坊机制;探索村集体与村民入股分红的具体景观项目载体。形成以村民为主体、利益共享、文化自觉的社区营造模式,确保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性。
4.4. 徐家院景观设计内容
4.4.1. 农业生产景观设计
以“渔耕”文化为核心,构建“生产 + 景观 + 体验”三位一体的农业景观体系。
(1) 农田景观布局优化:整合现有花卉种植区与果蔬田,按“四季有景”规划作物搭配——春季以二月兰、郁金香形成花海基底,夏季种植彩色果蔬如紫甘蓝、黄秋葵等构成田园色块,秋季保留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展现农耕本真,冬季培育羽衣甘蓝等耐寒植物维持景观活力。通过田埂曲线梳理,形成“田成块、路成网、渠相连”的肌理,既保障农机通行,又为游客提供“步移景异”的观赏路径。
(2) 农事体验设施嵌入:在田园蔬菜区设置“共享菜园”,划分家庭认养地块并配备农具存放亭、灌溉龙头;水生蔬菜区搭建木栈道与采摘平台,结合菱角、莲藕种植设计“水上农耕”体验项目;鱼塘养殖区保留传统罾网、钓台,增设“渔获市集”节点,游客可现场加工捕捞的龙虾、鲢鱼,强化“从田间到餐桌”的参与感。
(3) 生态灌溉系统改造:采用“明沟 + 暗管”结合模式,明沟以鹅卵石衬砌,种植菖蒲、芦苇净化水质;暗管连接雨水收集池,用于果蔬灌溉,既减少水资源浪费,又通过沟渠景观化处理,如沟边点缀野菊、枸杞等增强生态美感。
4.4.2. 观光游憩景观设计
聚焦“樵读”意境,将观赏性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
(1) 花卉主题景观营造:在中心水域周边打造“四季花坞”,春季以樱花、垂丝海棠沿水岸列植,夏季依托水生鸢尾、荷花构建滨水花境,秋季搭配硫华菊、波斯菊形成野趣花海,冬季种植蜡梅、红梅营造“暗香浮动”的诗意场景。设置3处观景高地,俯瞰花海与村庄肌理的参差关系。
(2) 文化场景活化:在乡风庭园文化展示区保护性修缮2处传统民居,一处改造为“耕读书院”,保留木梁、青瓦结构,内部陈设古籍、笔墨与传统农具,定期开展书法体验、农事谚语课堂;另一处活化为“匠人工坊”,邀请竹编、陶艺手艺人驻场,游客可参与编制竹篮、制作花卉陶盆,成品可结合徐家院LOGO定制为文创伴手礼。
(3) 滨水休闲带设计:梳理村庄水系,将硬质驳岸改造为生态缓坡,采用乡土石材堆砌护岸并种植垂柳、菖蒲固土。沿水岸设置“樵夫小径”,以原木铺设步道,串联垂钓台、亲水石阶、芦苇荡观鸟屋等节点,夜晚点亮沿湖灯带,形成“月照水波纹”的夜游景观。
4.4.3. 旅游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以“主客共享”为原则,实现设施功能与风貌的统一。
(1) 住宿设施乡土化改造:精品民宿区采用“白墙黛瓦 + 木构披檐”的江南风格,保留民居原有院落格局,院内设置小菜园、景观水景与竹篱笆。室内装饰融入“樵读”元素——床头悬挂农具装饰画,书桌选用老木料制作,公共空间设置“读书角”并陈列乡土读物,民宿主人参与接待并讲解村庄故事,强化“家的温度”。
(2) 餐饮与休闲设施融合:农家乐餐饮街沿滨水带布局,采用“廊架 + 露天餐位”形式,廊架以竹木搭建,攀爬紫藤、丝瓜藤形成天然遮阳棚;餐桌选用树桩、老门板定制,餐具采用粗陶、竹制器皿。儿童游乐区紧邻餐饮街,以“农耕乐园”为主题,设置木质滑梯、沙坑、蔬果造型攀爬架,周边种植山楂、石榴等果树,兼具观赏与科普功能。
4.4.4. 乡村文化景观设计
深挖“渔耕樵读”文化内核,让传统符号融入景观细节。
(1) 文化节点塑造:村口设置“徐家院记忆”主题广场,以老石板铺地,中心摆放由旧碾盘、石臼组合的雕塑,刻写村庄农耕历史;主干道两侧绘制文化墙绘,再现“插秧、打渔、织布”等传统场景,间隔设置“节气柱”,标注对应农事谚语。
(2) 历史建筑保护性利用:对村内2座百年老井、1座废弃磨坊进行修复,老井周边以青石板铺砌圆形场地,设置石凳供村民休憩;磨坊改造为“农耕博物馆”,保留原有的石磨、风车结构,展示传统灌溉工具、纺织器械,通过光影投影还原“磨坊劳作”场景。
4.4.5. 道路与生态景观设计
(1) 慢行系统串联:主道路采用“青石板 + 碎石”混合铺装,宽度控制在4~5米,满足消防车通行的同时,两侧预留1.5米宽植草沟,种植波斯菊、金鸡菊等野生花卉;连接各功能区的次级道路采用木栈道或卵石路,如农业产业环以防腐木铺设,观光环选用河卵石拼花,强化“一步一景”的体验感。
(2) 生态基底修复:滨水区域保留自然湿地形态,清理淤泥后种植芦苇、香蒲净化水质,设置生态浮岛改善水体微环境;村庄周边林地以“保护 + 补植”为主,保留原有朴树、乌桕等乡土乔木,补栽桂花、枇杷等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的树种,构建“乔–灌–草”复合植被系统,为鸟类、昆虫提供栖息地。
(3) 节点标识系统:入口处设置立体LOGO景墙,采用不锈钢板材质雕刻“徐家院”字样,背景搭配花卉浮雕;各功能分区入口设置导览牌,以原木为框架、竹片为面板,标注区域特色与游览建议,牌面绘制手绘地图与“渔耕樵读”主题插画,既实用又具装饰性。
5. 结语
总的来说,南京徐家院的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中,乡村旅游产业热潮为乡村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优质的乡村景观环境提供给旅游产业更多元的发展机会,通过对徐家院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乡村在发展过程中需传承村庄的生产生活方式、延续乡土文化,以不同产业类型为视角将各个景观空间合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尊重乡村既有肌理,营造特色产业景观,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才能实现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