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平台的功能开发分析——基于澎湃新闻APP的案例分析
Analysis of Feature Development in Media Platforms—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Paper News APP
DOI: 10.12677/jc.2025.1310248, PDF, HTML, XML,   
作者: 宋雨萌*, 高 晶: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媒介平台功能开发用户体验澎湃新闻Media Platform Feature Development User Experience The Paper News
摘要: 媒介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载体,其功能构建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内容生态和商业价值。当下,媒介平台的功能开发已从单一的信息分发转向“内容–服务–社交”的复合型生态构建。本文以澎湃新闻APP为例,对其功能种类进行分类梳理,进而探讨媒介平台功能开发的核心逻辑,为媒介产品的设计与迭代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 As a core vehicle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media platforms directly impacts user experience, content ecosystems, and commercial value. Today,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platform features has shifted from single-channe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to a more integrated “content-service-social” ecosystem. Taking The Paper News APP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categorizes and analyzes its functional modules, then explores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feature development in media platforms, providing theoretical insights for the design and iteration of media products.
文章引用:宋雨萌, 高晶. 媒介平台的功能开发分析——基于澎湃新闻APP的案例分析[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10): 1753-1756.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10248

1.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媒介平台已成为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从传统新闻网站到社交媒体,再到短视频平台,媒介平台的功能设计不断演进,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2014年,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澎湃新闻,以原创新闻为核心内容,正式亮相。这个平台根植于上海的时政领域,结合活跃的原创新闻报道和深入的分析,实现了互联网创新与新闻价值传递的结合。同时,“澎湃新闻也致力于问答式新闻与新闻追踪功能的体验,为用户带来更丰富、更深入的新闻体验”[1]

2. 信息聚合与传播功能

澎湃新闻APP通过“原创 + 聚合”的双轨内容生产模式以及“算法 + 人工”的智能分发机制搭建了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范式[2]

(一) 信息聚合功能分析

澎湃新闻APP在提供新闻信息时兼具原创和聚合的内容生产模式,包含要闻、深度、财经、国际、时事、暖闻等25个频道,同时呈现视频、时事、财经、国际、科技、思想等9个栏目,每一个栏目之下又有着数量不等的细分栏目,例如时事栏目之下,又包含中国政库、中南海、舆论场、打虎记等细分内容[3]。在这些内容之中,既会呈现原创性内容,同时又具有来自其他媒体的聚合内容。以5月10日要闻频道的“第11次访俄”专题为例,该专题包含最新、权威发布、行程亮点、深度解读四个细分板块,而权威发布、行程亮点与深度解读三个板块是将最新板块的内容进行分类之后出现的板块。其中,最新板块最多可展开23条新闻,澎湃新闻原创内容7条、新华社13条、“国防部发布”微信公众号1条、外交部网站1条、央视新闻1条。由此可见,澎湃新闻在展示原创性内容的同时,也会广泛引用其他权威媒体、政府网站等的相关信息,形成内容的聚合效应。

(二) 传播功能特征分析

“从目前澎湃新闻APP的产品上来看,表达方式和编辑都比较线性化”[4]。从其主页中所呈现的产品来看,除视频、短剧两个特殊频道之外,其他频道产品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内容表达方式,个别产品配有视频、全景图,偶有数据图表。但基本没有进行内容延伸的标注或链接,很少有嵌入的查询或解读。“澎湃新闻”每日呈现的内容很多,但其内容的编辑方式稍有欠缺[5]。从阅读和浏览体验上来说,很多页面展开非常不便,以深度频道中的“澎湃特刊”为例,所有刊物的具体内容只允许僵硬地点击或滑动固定按钮与位置才能进行翻页,否则无法翻看下一个页面。不过,“澎湃新闻”也做出了很多好的尝试,其呈现的每一条新闻信息都标注了标签、发布时间、评论数量,当天新闻的发布时间精确到几分钟前,体现了高度的时效性,并且在每一则消息的正文之前都添加了语音播报的功能。此外,暖闻频道还分别以24小时、周、月为单位设置了暖闻热榜,方便受众查看重要信息。

3. 服务功能延伸

由于媒介平台中强大的功能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捷渠道,主流媒体平台在进行功能开发时常常通过嵌入政务、服务功能提升用户粘性[6]。此外,通过“新闻 + 商务”模式实现价值变现,澎湃新闻APP也同样如此。

(一) 澎湃新闻与民生服务的融合

澎湃新闻的民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服务湃”这一页面,该页面顶端留有电话号码,方便受众与其进行沟通留言。此外,在页面之中,也开通了网上留言的便捷入口,受众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来进行问政、求助、投诉、报料。除去留言功能之外,这一页面也会提供相应的咨询内容。主要涉及经过挑选的已通过审核的受众留言以及四个板块的新闻资讯,分别是报道与反馈、权益与保护、问政与治理、观察与思考。除“服务湃”这一页面之外,澎湃新闻首页之中的“健康”频道也体现了澎湃新闻与民生服务的结合,该频道除了提供有关身体健康的信息之外,还开通了“专家门诊”在线这一栏目,邀请权威医师、专家进入直播间。科普健康知识,同样能够体现对民生的关注。

(二) 澎湃新闻与政务的融合

澎湃新闻APP与政务相结合的模式,主要表现为“澎湃号”这一页面的政务专栏[7]。“澎湃号”这一页面是为受众提供一些注册澎湃号的主体所发布的信息资讯内容,主要包括由网络意见领袖构成的“湃客”专栏、由相关政务部门构成的“政务”专栏以及由澎湃新闻之外的其他权威媒体构成的“媒体”专栏。在“政务”专栏中,提供原创信息的主体是全国各地的澎湃新闻分站,内容涵盖各地政策、文旅、天气等资讯信息。而在这一专栏中,聚合性信息则是由应急管理部、市民云、敦煌发布、海南消防等相关部门作为相关主体,来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做到政务公开。不仅如此,澎湃新闻还会对一周之内的热门政务进行排行,受众可以根据需求来选择关注不同政务主体的澎湃号。

(三) 澎湃新闻与商务的融合

澎湃新闻APP有自己的商业变现模式,主要是通过售卖课程、订阅专栏、订阅短剧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内容可以从“我的”页面进行查看,进入这一页面后,受众还可以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查看“澎湃好物”包括各种周边产品、澎湃IP的公仔盲盒等。澎湃新闻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了与商务之间结合。

4. 社交娱乐功能

澎湃新闻APP也在以更全面、多元化的服务逐渐加深着与用户间的联系,提升用户忠诚度[8]。其中,满足用户互动交流、心绪转换需要的社交娱乐功能不容忽视。澎湃新闻APP中嵌入了社交功能,有互动、可分享。所有的文字和内容都可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还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与他人互动;也能在垂直领域中找到志趣相投者,结成趣缘群体;还可自己创作并发布内容,吸引其他用户关注与讨论。

(一) 自由讨论的社交空间

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澎友圈”这一页面,在该页面中,主要包括关注、推荐、问吧三个频道。其中关注频道中呈现的是用户所关注的不同澎湃号所提供的内容,其中既有上文所提到的“政务”澎湃号、“媒体”澎湃号,又有由用户来进行内容生产的澎湃号“湃客”。在“推荐”频道之中,则是根据用户画像来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而“问吧”这一频道,则更多的是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其中包括精选、热榜、焦点、思想等6个细分栏目,每一个栏目中都会呈现不同的讨论话题,受众可以采用留言、回复的方式来畅所欲言。以5月10日的“热榜”栏目第一条话题“当你老了,理想中的养老生活是什么样的?”为例,该话题中共有152个发言,受众可以根据偏好,来查看热门发言或者最新发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留言、评论。这为受众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公共空间,再加上主流媒体对重点议题的关注度较高,能够很好地帮助受众完成公共话题的讨论。

(二) 以“短剧”为主的娱乐功能

澎湃新闻首页中的“短剧”频道,也是主流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一种娱乐服务。“该频道秉持多元化与精品化的核心理念,旨在精心打造一个涵盖微短剧作品、深度报道、权威政策解读、专业剧评以及行业前沿分析的综合性内容矩阵”[9]。澎湃新闻的短剧频道凭借对内容品质的严格把控,致力于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视听作品[10]。在内容筛选上,坚持主流价值观导向,确保呈现的剧目能够传递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核心价值理念,诸如《家里家外》《奋斗人生路》《大话大话西游》等高质量短剧。

除了单纯进行精品剧集展映外,作为主流媒体,澎湃新闻同样注重行业报道与评论的策划和传播,从而进行更加深度的内容表达。以AI共创《微剧评》栏目为例,通过与DeepSeek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又如,澎湃新闻原创栏目《微短剧之辩》通过对微短剧行业的发展趋势、创作特点及市场地位的关注与聚焦,对数据、案例和政策进行解读,进而剖析其情绪价值、题材创新和用户需求等问题,引发行业思考。

当前,媒介平台所提供的功能日益完善。新闻资讯类APP也从单纯提供信息的平台演变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服务系统,在此情况下,其功能开发已超越技术迭代本身,成为重构媒体与用户、政府、商业关系的“数字基础设施”。但从表现形式、技术逻辑上看,无论是澎湃新闻还是其他媒介平台,都需要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未来,平台需在个性化、互动性、表现力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同时积极拥抱AI、元宇宙等新技术以保持竞争力。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涛. 新闻客户端发展趋势展望[J]. 青年记者, 2015(24): 61-62.
[2] 刘新权, 杨文斌. 聚智聚力求新求变[N]. 江西日报, 2025-06-12(006).
[3] 夏禾娜子·木拉提. “澎湃新闻”微信矩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20.
[4] 李聪. 澎湃新闻“问吧”栏目对话新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
[5] 王涵宇. 公共领域视域下新闻客户端转型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20.
[6] 潘慧. 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新闻[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7] 孙馨雨, 张巨才. 从内容到服务: 媒介平台的功能性构建——以今日头条APP为例[J]. 传媒论坛, 2024, 7(17): 57-59.
[8] 陈昌凤. 新闻客户端: 信息聚合或信息挖掘——从“澎湃新闻”、《纽约客》的实践说起[J]. 新闻与写作, 2014(9): 52-55.
[9] 徐婉, 史训锋. 迭代“娱乐快消品”打造“文化新坐标”——澎湃新闻短剧频道的创新实践[J]. 全媒体探索, 2025(3): 17-19.
[10] 潘民, 王鲁训, 刘湉, 等. 提质 + “出海”: 微短剧的内外双循环之路[J]. 全媒体探索, 2025(7):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