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作为“人的解放”思想的启航,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容忽略的是,《导言》同样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开篇之作”,[1]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原则。以“揭露和批判”为起点,探析《导言》中呈现的诸如“建构与铸育”、“说服与击中”等环节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有助于把握《导言》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2. 思想政治教育以“批判”为逻辑起点
“批判”是马克思在《导言》中阐释“人的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证起点。基于对“人”的关切,马克思从揭露“彼岸世界虚幻的花朵”开始,深入至“原本”批判,进而上升到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彻底揭露。
(一) 对德国落后现实的抨击,发现现实社会苦难
“时代错乱”是当时德国的显著特征,当英法等国家已经通过工业革命、政治革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时,德国已经落后或者说远远落后于时代,不仅没有发生革命,而且还经历了封建主义的复辟。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算用否定这种唯一正确的方式推翻旧制度,1843年的德国也无法与1789年的法国相比。
从社会现实情况来看,马克思认为德国的腐朽落后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政府制度因维护一切卑劣的事物而得以存在,少数统治者占据社会的大部分权力,在英法等国被废弃的禁止性关税制度、贸易限制等陈腐制度在德国却被视为冉冉升起的朝霞而饱受欢迎,“在它们那里经历过自己的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又作为德国的幽灵在演自己的喜剧”。([2], p. 7)与此同时,马克思敏锐地发现英法等国虽然已经由革命走向现代国家,却仍有旧制度带来的隐蔽缺陷困扰着这些国家,因此尽管德国现实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但仍需要且有必要进行批判,这种批判不仅具有民族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批判和否定德国现实制度,不仅是同当代德国现实状况搏斗,也是和现代国家隐蔽的缺陷作斗争。
“向德国制度开火”([2], p. 6)这极具鼓舞力的口号表达了马克思对德国黑暗现实的坚决否定态度。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批判一方面是对其腐朽落后的无情揭露,另一方面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意识到自己所受的剥削与压迫,鼓励他们勇敢地举起革命的枪杆。
(二) 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若批判止步于政治批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德国现实远低于历史水平,对现存制度批判的意义在于使批判立于现实,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否定“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德国哲学。德国的“时代错乱”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德国现实制度同德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同步,与低于历史水平的德国现实相比,德国哲学却与当代世界处于同一时空、同一水平甚至超出这一水平。正因如此,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处于时代的焦点,恰恰直击当代问题的中心。
批判的使命必须由“神圣形象”转向对“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批判。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法哲学或国家哲学是当时德国哲学的代表,本身包含着对法、伦理和国家的诸多思考。黑格尔在讨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这一问题时,第一次将国家与市民社会区分开来,他非常明确地将国家置于市民社会之上,国家的法比家庭、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段都要高,但这个高于一切的国家看似是普遍理性的象征,但实际上并不代表生活在市民社会中的无产阶级的利益。这样的哲学就是“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事实上,“揭露和批判‘神圣形象’与‘非神圣形象’从来都是贯穿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使命。”[3]马克思指出“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辫,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2], p. 4)“敷粉的发辫”指的是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的美好的幻象和虚假的追求,而“没有敷粉的发辫”指的则是赤裸裸、毫无掩盖进行剥削和压迫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唯心主义到旧唯物主义,从鲍威尔、费尔巴哈到杜林等人……对错误的思潮和不公的社会现实进行一针见血的无情批判,马克思以“揭露与批判”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与主要内容。
3. 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掌握群众”为逻辑主线
在批判了“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后,批判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开始进行自我建构,要把击中“人民园地”的思想闪电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掌握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主线,内在包含着理论能否以及如何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基本问题。
(一) “理论掌握群众”的本质:彻底击中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 p. 11)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群众自发地对于理论的认可和信服,而认可和信服的关键在于“彻底性”,不仅包括理论的彻底性,也包括说服的彻底性。
1) 理论的彻底性:“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马克思没有否定德国哲学的贡献,其学说本身也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在《导言》中,马克思也谈到德国哲学是与当代现实保持在同样水平上的德国历史,但在他看来,这样的德国哲学仍然不具有彻底性,不具有说服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究其根本,“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么对于人本身来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 p. 11)具有彻底性的理论,一方面必须是科学的理论,不是仅仅停留于事物现象的理论,而是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根本和深层本质,直面不加任何装扮和掩饰的事物本身。另一方面,具有彻底性的理论,其根本目的是“说服人”,而“说服人”就要关注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要求。尽管马克思这个时期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仍然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主要是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种类本质的抽象角度解读人的本质,但已经可以窥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2) 说服的彻底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如果说“理论只要彻底”提供了“说服人”的可能性依据,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问题,那么“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则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科学的理论虽然已经建构起来,但是科学的理论不会在人民群众的大脑中自发产生,这就需要通过“说服”,也即思想政治教育用先进理论成果武装人民大脑。这其中就涉及“说服如何具有彻底性”的问题。首先,理论本身应该具有说服力,具有真理的力量,它靠的不是激情、哄骗和蒙蔽,而是其本身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实践性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认可。其次,人民群众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要相信从生产生活实践中走来的人民群众具有判断、讲道理的基本能力。最后,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在内容上通俗易懂,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在方法手段上与时俱进。
(二) “理论掌握群众”的旨归:人的解放
讨论完“理论掌握群众”的可能性问题后,就必须谈及“为什么理论掌握群众具有必要性和急迫性”的问题。“理论掌握群众”的必要性取决于无产阶级所遭受的沉重的压迫和苦难以及人的解放的最终旨归。
“理论掌握群众”最终指向“人的解放”,这既是无产阶级的迫切诉求,也是哲学的历史任务。“人的解放”在马克思那里是以“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复归”为立足点的解放。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目标的解放内涵丰富,它是物质层面的解放与精神层面的解放齐头并进的解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物质解放是基础,但精神解放同样十分必要。如若不在精神上唤醒人民,他们就会沉溺于虚幻中,越陷越深,不仅无法获得自身甚至再度丧失自身。只有每个人充分意识到自身,自觉自主地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自由与幸福,只有将“解放”的视角转向“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才是超越政治解放的真正的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本身内含思想彻底解放的目标,而无产阶级本身又需要通过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承担起“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正是理论教育连接起作为“头脑”的哲学和作为“心脏”的无产阶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解放”作为“理论掌握群众”乃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旨归就成为必然。
(三) “理论掌握群众”的重点:精神武器转化为物质武器
“理论掌握群众”重点在于要将思想的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转化依据在于马克思变革哲学,赋予哲学以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功能。转化关键则是“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 p. 17)
1) 精神武器转化为物质武器的依据
在《导言》中,马克思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基准,分别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并指出二者的片面性。马克思首先肯定了实践政治派要求否定哲学,这个要求本身并无错误,但他们对哲学否定的方式过于简单,只是停留于这个要求本身。除此以外,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实践的品质,实践政治派没有将哲学归于德国现实范围,忽视了理论解放对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及忽视对哲学恰当批判所形成的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理论政治派所犯的错误则与实践政治派恰恰相反,由青年黑格尔派组成的理论政治派意识到了哲学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却总是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体系内同世界作批判性斗争,从不反思和批判自己本身。用“词句反对词句”的斗争,永远不能触及真实的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克服了理论政治派和实践政治派的缺点,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哲学,掀起新的哲学革命。当哲学开始从世界之外俯视世界转向在世界之内观察现实,就必将超越仅仅停留在思辨领域的思辨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创新之处在于使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并作用于实践,实现了哲学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将理论归于现实,另一方面将现实纳入理论,马克思向哲学赋予了改变世界的职责和使命。哲学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真理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提供了可能性和依据。
2) 精神武器转化为物质武器的关键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物质武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无产阶级成长为“物质武器”的过程,就是无产阶级在批判和斗争中不断以“思想的闪电”淬炼、锤打、磨砺自身的过程。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表明革命的新哲学具备成为“精神武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尽管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尽管哲学只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但经群众所掌握,就能够武装人的头脑,作为科学的思想指引群众改造世界,为人的解放提供理论智慧和精神支撑。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2], p. 11)“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统一,体现为一种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理论不再仅仅停留于思辨的领域,也可以是革命的、批判的。“头脑”与“心脏”的结合,使哲学通过无产阶级获得了重构世界的物质力量,更使无产阶级借助哲学获得了实现自身解放的理性与智慧。
4. 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为逻辑遵循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 p. 13)文本的这一论断揭示了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与转化过程中的理论遵循。
(一) 思想对现实的引领作用:“思想力求成为现实”
马克思在《导言》中进行政治批判和哲学批判时,就已经指明德国的“时代错乱”。德国“现实状况的落后和哲学的先进”使得德国分担了现代国家发展中的痛苦,却未能分享这一发展的欢乐。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德国“理论需要”与“实践需要”呈现的是一种剥离的状态。但是,“不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特有的障碍”,([2], p. 14)就算将德国哲学转化为物质的东西,它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武器”,因为它不能解决德国现实的问题。因此,“思想力求成为现实”不仅表达了思想对于现实的启发和引领作用,同时暗含引领现实的“思想”本身应该是科学的、符合现实需要的理论。
(二) 现实对思想的决定作用:“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自己的现实基础,而“现实”对于“思想”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这一观点已经展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萌芽。马克思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 p. 1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过程中存在被动因素,需要有自己的现实基础。这一现实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提出的课题,二是面对社会课题所需要的分析和解决这个课题的需求。一方面,这个现实基础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并非无所顾忌、天马行空,尽管一般情况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能超前于它的社会存在,但依托社会意识展开的理论教育的开展程度和成效都具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是现实基础的要求。另一方面,一个理论是否具有实效性,根本上取决于能否满足国家的需要、能否解决社会的问题。
最终,思想与现实统一于实践。“思想”作为社会意识性的存在,无法自然而然成为“现实”,“现实”作为社会存在性的存在,也与主观精神存在“壁垒”。马克思指出,破除“思想”与“现实”壁垒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思想成为现实、现实趋向思想的必要环节,承担着重要使命任务。
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工程,分析《导言》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从三个方面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逻辑主线和逻辑遵循,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 发扬批判精神,在批判与揭露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
基于对旧哲学及其现实根源的批判和揭露,建构和确立起无产阶级哲学,以指明无产阶级解放乃至人的解放的目标及方向,本身就是马克思写作《导言》的初衷。《导言》中,马克思通过对“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的彻底批判,引导人们认清错误思想观念的剥削本质。这样一来,批判成为抵制和防御各类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破”与“立”相辅相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文化领域阵地管理,坚持直面并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进行彻底的揭露与批判。
列宁指出,所谓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重要工具。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空前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职责。我们必须发扬批判精神,增强阵地意识,用好批判这一有力武器,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各种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进行剖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这些错误观点和思潮“掰开来”、“讲清楚”,在比较与辨析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伟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各种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进行批判,防止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4]增强人民的思想定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 聚焦时代使命,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导言》充分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成为现实”和“现实趋向思想”的桥梁和连接,是理论满足国家需要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思想力求成为现实”展现出先进的思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精神力量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现实力求趋向于思想”则体现出先进的思想理论是以现实需要为基础,现实情况决定思想理论的内容。在方法论上,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聚焦时代使命,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守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根,是方向,是旗帜,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本质,是动力,是活力。”[5]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要求和目的。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要“守正”,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领航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践,帮助教育对象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理解“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学理,推动理论入脑、入心,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实践自觉。同时,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不断面临新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中把握时代发展新境遇、新潮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
(三) 优化过程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彻底性
教育方法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理论能否掌握群众,凝结成思想闪电击中群众,变成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关键。《导言》中指出“理论掌握群众”的本质是“彻底击中”,“彻底击中”的过程既要求“理论的彻底性”,也要求“说服的彻底性”。这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方法提供了有益启示。
《导言》中强调“此岸世界的真理”,新时代,“此岸世界的真理”即马克思主义。在教学内容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深厚学理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走出“理论堆砌”和“结论先行”的传统模式。一方面要把道理讲得深入深刻,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创新理论的思想内容上,还应对其内在逻辑、精神实质等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另一方面又要把道理讲得透彻清晰,以时代热点问题、社会难点问题和教育对象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及时回应教育对象的现实关切与真实困惑。让理论贴合实践、贴近心灵,使教育内容真正具备现实解释力。在教学方法上,理论传播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知识搬运,而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基于平等、尊重而展开的思想对话和情感共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创新方法手段,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交互式、沉浸式教学新场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新生态。推动教育者从“真理的灌输者”转变为“思想的启发者”,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中实现理论从“进入视野”到“击中心灵”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