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外译与国际传播:挑战与策略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DOI: 10.12677/ml.2025.1310105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香玲, 杨江峰, 陈亚红:天水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天水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文化外译国际传播挑战策略Maijishan Grottoes Cultural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hallenges Strategies
摘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的文化外译承担着佛教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功能,而其国际传播则肩负着中华文明国际形象建构的使命。然而,其外译与传播仍面临文化转码准确性不足与目标受众认知接受度有限的双重挑战:术语标准化不足、文言文献转译困难、多模态资源不足及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了外译质量;传播内容供给不足、传播渠道失衡、文化折扣效应及传播受众狭窄则削弱传播效果。基于对上述挑战的分析,本文引入“功能对等”、“归化–异化”等理论,提出“精准外译–多维传播”协同策略:通过术语库构建、动态对译、多模态数字翻译系统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文化转码精准度;依托内容分级阐释、全媒体传播矩阵和认知调适机制优化传播策略。研究表明,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助于提升麦积山石窟的翻译质量与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石窟文化遗产的外译与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A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serves a fundamental role in facilitating the cross-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t art, while 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rries the mission of shaping the global im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owever, its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ill face dual challenges: inadequate accuracy in cultural transcoding and limited acceptance among target audiences. The lack of standardized terminology, difficulties in rendering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insufficient multimodal resources, and a shortage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onstrain translation quality. Meanwhile, limited content supply, unbalance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cultural discount effects, and a relatively narrow audience base undermine dissemination effectiveness.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draws on theories such 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and proposes a coordinated strategy of “precision transl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dissemination.” Specifically, it seeks to improve cultural transcoding accurac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terminology database, dynamic translation mechanisms, multimodal digital translation systems, and an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framework. At the same time, it aims to optimize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by adopting hierarchical content interpretation, constructing an all-media communication matrix, and enhancing cognitive adaptation mechanisms.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with practical approach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both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of China’s grotto cultural heritage.
文章引用:杨香玲, 杨江峰, 陈亚红. 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外译与国际传播:挑战与策略[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235-24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50

1. 引言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它以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并于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然而,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同类世界文化遗产相比,其国际影响力存在显著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2023年数据显示,麦积山石窟的海外媒体曝光量不足敦煌莫高窟的五分之一,国际游客认知度显著偏低[1]。当前学术界对麦积山石窟的研究集中于考古、艺术与保护等领域,缺乏从宏观视角研究麦积山石窟整体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导致其核心文化价值未能有效触达全球受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024年9月考察期间,他指出:“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3],并勉励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3]。这一重要指示,与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的要求一脉相承,为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外译与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突破语言转换的文化壁垒、构建精准的文化阐释体系、拓展多元化国际传播渠道,提升麦积山石窟全球影响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2. 麦积山石窟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现状

2.1. 取得的成效总体趋势

近年来,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外译与国际传播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在翻译实践方面,已出版英、日文专著6部,系统阐释麦积山石窟历史、艺术特征及相关历史人物;学术研究层面,以天水师范学院为代表的翻译团队发表系列论文,聚焦外译策略与传播理论;语言服务方面,建成中、英、日、韩四语导览系统及英汉双语语料库,为国际受众提供基础服务。国际传播方面呈现多元探索态势:学术交流领域,通过举办“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等国际研讨会与海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文化展示方面在法国吉美博物馆等国际场馆举办特展,融合实物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形式;数字传播领域借助VR、AI修复技术及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的短视频内容提升在年轻受众中触达率。

2.2. 现存的问题

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外译与国际传播工作目前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外译层面,首先表现为语种覆盖不均衡现象,现有外译成果及景区语言服务主要集中于英语、日语等大语种,小语种服务严重缺失。其次,专业术语翻译缺乏统一标准,特别是文化负载词的传译准确性不足,尚未建立系统的多语种术语库和翻译指南。此外,多模态翻译的系统性欠缺,难以满足国际受众对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需求。在传播层面,同样存在突出问题:传播主体结构单一,以政府和文化机构为主导,民间组织、学术团体及商业机构参与度低,难以形成多元协同的传播格局;传播内容深度不足,过度侧重佛教艺术的表象展示,对历史脉络、宗教哲学、社会生活等深层内涵挖掘不够,且呈现形式以静态图文为主,缺乏互动性与创新性;传播渠道结构失衡,传统媒体依赖度过高,新媒体平台内容更新滞后、互动功能开发不足等问题,在国际主流社交媒体的内容投放量与传播效果均有待提升;受众研究基础薄弱,对国际受众的文化认知特点、信息接收习惯缺乏系统研究,导致传播策略针对性不足,尤其对年轻群体的传播方式创新明显滞后。

3. 麦积山石窟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的主要挑战

3.1. 外译层面的主要挑战

外译是沟通中外、传播文化的桥梁[5],是讲述麦积山石窟文化故事、推动麦积山石窟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途径。但外译并不是轻而易举,其过程充满诸多挑战。

3.1.1. 专业术语的跨文化传译困境

麦积山石窟文化外译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专业术语的准确传译。石窟艺术中大量独特的专业术语在西方艺术话语体系中缺乏完全对应的概念,现有翻译多采用直译或音译加注的方式,却难以完整传递其中的美学特质和文化内涵。这一困境不仅反映了术语转换层面的难题,也折射出“功能对等”理论[6]在文化负载词处理上的局限性。具体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术语空缺问题。以“薄肉塑”为例,现有译法“low-relief sculpture”,仅能体现浅浮雕的技术特征,却无法准确传达中国艺术“以线塑形、虚实相生”的美学追求,导致术语的核心艺术价值在翻译中流失,难以体现术语功能上的对等,严重制约了专业学术交流的准确性。二是文化差异引发的语义偏差。例如“影塑”被译为“shadow sculpture”,这种直译方式容易使西方观众误解为光影投射艺术,而实际上该术语特指麦积山石窟中独特的浮雕泥塑体系。这种源于文化认知差异的误译,往往造成概念混淆与认知偏差,未能实现语境功能的充分传递。三是学科阐释差异带来翻译分歧。以“飞天”的翻译为例,艺术史学者倾向于使用“flying apsaras”以强调视觉特征和艺术表现;而佛教学者则偏好“celestial musician”来突出宗教职能和象征意义。这种学科视角的差异,反映了术语翻译中审美价值与宗教内涵的复杂博弈关系,也揭示了“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之间的张力。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既保留术语的文化特性,又实现跨文化语境中的有效传递,成为麦积山石窟术语翻译的核心挑战。

3.1.2. 文言文献的跨文化传译障碍

麦积山石窟题记、碑文及相关史料多为文言文,语言凝练、意蕴深远。在跨文化传译中面临语义偏差、美学意境流失与文化解码不足等三重挑战。其一,语义转换失真。文言的凝练性与多义性常造成关键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缺失。例如,石窟题记的“先妣讳某”被译为“deceased mother named someone”,该句便忽略了“讳”字蕴含的中国古代避讳制度,使目标读者难以理解其礼制内涵。其二,美学意境的流失。文学性表述中的多种文化符号难以在翻译中完整传递,如王仁裕诗句“蹑尽悬空万仞梯”被译作“climb the endless ladders in the air”,虽译出动作,却弱化了三个核心意象:“万仞”(夸张修辞暗喻的修行艰险)、“悬空”(佛教须弥山信仰空间象征),“蹑”(虔敬攀登的宗教姿态)。这些审美意境的流失,使得译文往往形存而神失。其三,文化解码不足。文言文献常与历史事件、宗教观念与文学修辞融为一体,而现有译法多停留于表层。如“舍身饲虎”本生故事被译为“sacrifice his body to feed a tiger”,便割裂了其与佛教布施教义的关联,使国际受众难以把握深层文化内涵。

这三大障碍与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7]密切相关。过度归化虽能缓解理解障碍,却容易消解文言文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导致译文“形存而神失”;而过度异化则保留了文化差异,却可能增加理解难度,阻碍传播效果。如何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灵活调适,寻求兼顾文化传神与受众可接受度的最佳路径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3.1.3. 多模态翻译的系统性不足

多模态翻译的系统性不足已成为制约麦积山石窟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瓶颈。当前外译工作过度聚焦于文本层面的语言转换,而忽视了图像、声音、空间等非文本元素的协同传译,导致文化信息在跨媒介传播过程中出现流失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术语标准不统一。各传播媒介(如景区标牌、VR导览、学术论著等)间缺乏统一的术语标准,如“飞天”在学术论文、导览手册和数字展陈中出现多种译法,导致国际受众对核心文化符号的认知模糊。二是翻译策略缺乏分层。技术性术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策略缺乏协调,例如“悬塑”在面向普通游客的导览材料和面向专家的学术论文中,理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但目前尚未建立这种分层翻译体系,难以满足不同受众的理解需求。三是非语言文本元素阐释不足。对造像艺术中的手势(如施无畏印)、色彩象征(如赭石色代表佛法庄严)和壁画特色等非文本元素,缺乏配套阐释,导致国际观众难以理解其文化内涵。这种碎片化的翻译现状,难以构建系统、连贯的文化认知框架,影响了国际受众对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整体把握。

3.1.4. 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短缺

麦积山石窟的国际传播面临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表现为石窟专业能力、多语种实践能力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严重不足。究其原因,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其一,学科培养割裂问题突出。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文化遗产翻译方向,但其课程设置将语言技能与文化阐释相互割裂,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石窟专业术语的文化内涵,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翻译质量。其二,产教协同机制存在不足。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明显的供需脱节现象:一方面,外语专业学生缺乏石窟翻译实践机会;另一方面,文保机构难以招聘到既精通石窟艺术史又具备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了形成“院校培养脱离行业需求,行业需求得不到人才供给”的双向困境。其三,语种结构严重失衡。当前人才培养过度集中于英语专业,而对法语、日语等关键语种投入明显不足。其四,新技术培训进展缓慢。AI辅助翻译、数字化呈现等新技术的培训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麦积山石窟国际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3.2. 传播层面的主要挑战

3.2.1. 国际传播内容供给不足

麦积山石窟的国际传播内容供给显著不足,存在浅层化、狭窄化和碎片化问题。在内容深度方面现有材料多聚焦于塑像与壁画的形态描述,缺乏对艺术风格演变规律和宗教象征体系的专业阐释,难以满足专业研究者和文化爱好者的需求;在内容广度上,过度侧重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对石窟蕴含的丝路文明交融、佛教哲学思想、中古社会生活等非物质文化维度开发不足;在内容系统性方面,导览标识、学术出版物、数字展陈等渠道间缺乏术语统一性和知识互补性,导致国际受众获取的信息呈现碎片化。这种内容供给的局限性,导致国际受众难以获得对麦积山石窟文化的整体性认知。

3.2.2. 国际传播渠道的结构性失衡

当前,麦积山石窟的国际传播渠道面临传统与数字媒体发展失衡的结构性挑战。一方面,实体展览、学术出版物和纪录片等传统传播渠道占主导地位,但这些传播形式也存在局限性:实体展览成本高且受时空限制,传播时效滞后,受众覆盖面有限,且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学术出版物专业性强,难以触达大众读者群体;纪录片制作周期长、更新速度慢,难以持续吸引受众。另一方面,数字渠道虽已初建社交媒体平台,但在运营中存在内容更新不及时、多语种适配不足、用户互动性较弱等问题;VR、AR等沉浸式技术的应用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实现常态化展示体系,无法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沉浸式体验需求。这种传统渠道“高耗低效”与数字渠道“潜力未彰”的双重困境,制约了麦积山石窟国际传播的整体效能。

3.2.3. 国际传播面临“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指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受众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其吸引力和价值降低的现象[8]。麦积山石窟艺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其佛教哲学体系、审美范式与基督教文明的西方艺术认知体系存在结构性差异,因此在国际传播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折扣”效应。在审美认知层面,东西方艺术观念的差异造成艺术符号的误读。例如,第121窟“菩萨与弟子”塑像中,其微倾的姿态在中国佛教语境中象征“对佛法的虔诚聆听”,而西方观众将其理解为戏剧性的“窃窃私语”,这体现了中国“以形写神”的意象美学与西方“精准刻画”的写实传统之间的差异。在价值认同层面,佛教艺术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跨文化传播中产生语义损耗,导致其精神本真性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出现认知偏差。例如,文化负载词“涅槃”其在西方语境中被简化为“enlightenment”,其“烦恼熄灭”与“轮回超越”的深层意涵被部分遮蔽,导致概念传递的不对等。在历史理解层面,由于缺乏对中国中古时期社会文化语境的认知,西方观众往往对石窟艺术的历史信息会产生解读偏差。例如,麦积山115窟北魏“南阳张元伯”造像题记,常被视为单纯的“功德记录”,而背后的宗族伦理价值则被忽视,从而低估了石窟艺术的社会功能。在历史理解层面,由于缺乏对中国中古时期社会语境的认知,西方受众往往将石窟艺术简化解读。如115窟北魏“南阳张元伯”造像题记常被视作单纯的“功德记录”,而其背后的宗族伦理价值则被忽视,从而低估了石窟艺术的社会功能。

从接受美学[9]的视角来看,这些“文化折扣”效应并非仅源于传播内容本身,更与受众的“期待视野”密切相关。当受众缺乏必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时,其理解深度必然受限,导致石窟文化的宗教、历史与社会功能被削弱甚至被误读。因此,如何在传播中调适文化差异、扩展受众认知框架,成为破解“文化折扣”的关键。

3.2.4. 国际传播受众范围狭窄

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国际传播长期面临受众圈层固化的困境,核心受众集中于海外汉学研究者、佛教艺术爱好者等小众群体,而更广泛的普通民众与潜在受众未能有效触达。这种局限性既源于石窟文化本身的专业性与抽象性——其蕴含的宗教仪轨、雕塑技法、历史脉络等内容,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天然形成了认知门槛;也受到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制约。现有外译资料多以学术专著、专业论文为主,通俗化、轻量化的传播产品供给不足,难以契合大众群体的接受习惯。

这种受众范围的狭窄不仅导致石窟文化在海外的接受度偏低,也限制了跨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从跨文化叙事学的视角看,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能够跨越语境差异、引发共鸣的叙事框架。麦积山石窟的对外传播尚未实现从“学术话语”到“公共叙事”的转化,因而难以突破受众圈层固化的瓶颈。只有在传播中注重叙事策略的调适,构建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接受度的跨文化叙事体系,才能有效拓展其国际受众范围。

4. 麦积山石窟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的主要对策

4.1. 外译层面的主要策略

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外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工程,需融合现代翻译理论指导,系统应对专业术语空缺、文言文献跨文化传译困境、多模态翻译不足及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4.1.1. 破解专业术语传译困境

在术语传译过程中,可借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追求译入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在文化认知与审美体验上的最大限度契合。针对麦积山石窟文化外译中的专业术语空缺问题,可采取术语库共建与动态释义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联合敦煌研究院、高校翻译团队,构建符合ISO国际标准的“麦积山术语双语数据库”,确保术语翻译的准确性、系统性和一致性。其次,针对文化差异引发的误译,引入“文化补偿”策略,如将“影塑”译为“Shadow sculpture (a unique clay-sculpting technique in Maijishan Grottoes)”,既保留字面意义,又通过注释消除歧义。最后,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对争议性术语采用复合翻译法,如“Flying Apsaras (Celestial Musicians)”,兼顾视觉特征与宗教内涵,并在不同传播中灵活调整主次表述。这种系统性方法既能保持术语的文化独特性,又能确保其专业准确性。

4.1.2. 解决文言文献传译难题

为解决文言文献的跨文化传译难题,本研究设计了三重应对机制。在语义转化层面,实施阶梯式翻译:译者将题记、碑文及古诗文言文本转译为现代汉语,再解构其抽象概念,拆解复杂句式,剥离冗余内容,提取核心文化信息,采用深度翻译策略,最后结合目标语宗教话语体系重构文本,实现文化精准传递。在美学意境的传达层面,创新开发“文化符号注释矩阵”,通过脚注呈现历史背景、侧栏进行美学解析、尾注说明学术争议,系统修复跨文化传译中的审美损耗。在文化解码层面,组建由佛学专家、历史学者和语言学家构成的专业研究团队,系统梳理文献中的核心文化符号,并开发融合原文、译文、语音解说、学者阐释的四模态呈现系统,实现文化内涵的准确传递。

4.1.3. 构建多模态数字翻译系统

为提升多模态翻译的系统性,本研究构建了标准化解决方案。首先,建立统一的术语数据库确保景区标牌、VR导览、学术出版物等不同媒介的译名一致性。其次,制定分级翻译规范,明确旅游导览采用通俗译法、学术研究使用专业术语的场景化应用原则,并建立动态更新的译名对照表。最后,重点加强非文本元素的跨文化阐释,在图像、视频等模态中,通过画外音、字幕注释等方式解读造像风格与及壁画内涵,弥补纯文字翻译的不足,帮助国际受众理解视觉符号背后的文化意涵,从而构建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

4.1.4. 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需要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大批融合外语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国际传播技术、媒介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0]。为系统解决麦积山石窟国际传播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现提出以下四个维度的建设性方案,创建全方位培养体系:

首先,高校应整合学科培养方案。教育机构需要构建语言技能、文化阐释与石窟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特别要重点开发专业术语解析课程,以强化学生对石窟文化内涵的认知能力。其二,完善校企协同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共建校企联合实训基地来开展石窟文献翻译等实战项目;实施“行业导师+学术导师”双导师制;邀请文保机构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第三,亟需调整语种培养结构。在保持英语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法语、日语等高频需求语种的教学资源配置,同时逐步培育其它多语种人才。配套措施包括建立多语种专业术语库,以确保翻译质量的一致性。最后,必须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第四,建议高校开设AI翻译工具操作、数字化展示技术应用等前沿课程,系统性地增设译前准备与译后编辑训练模块,通过这些举措全面提升学生运用神经机器翻译(NMT)、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术语体系化、翻译策略分层化和模态协同化和人才培养创新化等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突破当前麦积山石窟文化对外传播的瓶颈,实现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全球化诠释和价值共享。

4.2. 国际传播层面的主要对策

针对麦积山石窟国际传播面临的内容浅薄化、渠道失衡化、认知隔阂化及人才短缺化等系统性挑战,本研究提出“四维协同”优化框架。通过内容体系重构、渠道生态优化、认知调适机制和人才培养革新四个维度的协同推进,构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4.2.1. 丰富国际传播内容

为突破麦积山石窟国际传播内容的浅层化、狭窄化和碎片化局限,本研究建议构建“深度–广度–协同”三位一体的国际传播内容体系,并引入跨文化叙事学的理论视角,以增强叙事的共鸣力和文化感染力。在内容深度层面实施分级阐释:面向普通游客提供直观的视觉符号解读,如塑像手势、色彩运用等基础艺术元素的阐释;面向国际文化爱好者系统梳理北魏至宋代的艺术风格演变脉络;面向学术群体深入解析造像、壁画主题与佛教思想体系的内在关联。在内容广度层面,突破单一的物质遗产展示,通过史料对比、动画短片等形式呈现犍陀罗艺术与中原传统技法的跨文明交融,同时深挖佛教哲学思想及中古社会风貌等精神文化内涵。在协同层面,构建统一的内容数据库,实现景区标牌、数字导览、学术出版物等媒介的内容互补与术语统一,帮助受众从碎片化认知过渡到系统性理解。与此同时,石窟文化的传播应从“文物陈列”转向“故事叙述”,通过叙事化表达凸显麦积山石窟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中的独特地位,使海外受众在故事体验中获得文化共情与认知深化。

4.2.2. 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针对当前传统渠道“高耗低效”与数字渠道“潜力未彰”的双重困境,需搭建“双轨协同”的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传统渠道效能革新与数字渠道生态化建设提升麦积山石窟国际传播的整体效能。传统渠道方面,通过开发轻量化模块展陈系统(含可折叠展柜与3D打印替代品),降低单次巡展成本,重点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文化机构,同步配备多语种导览设备,有效扩大受众覆盖面;推出面向大众的通俗版学术读物,搭配图文、短视频等多元化内容形式,以提升可读性与传播效果。数字渠道层面,建设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的多语种社交媒体矩阵,设立内容创作激励计划,吸引国内外创作者产出优质内容,提高更新频率;开发VR虚拟漫游和AR实景增强项目,打造沉浸式体验;搭建支持语音交互的智能导览平台。

4.2.3. 建立文化折扣的认知调适机制

针对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折扣引发的认知理解偏差应当构建多层次认知调适机制,并借鉴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该理论强调受众的理解并非静态,而是可被引导和拓展,因此通过语境建构与体验增强,可以有效缓解文化折扣效应。在审美认知层面,应构建“意象–写实”的对比框架,通过形式分析、符号解码与美学比较的三重解读策略,结合VR/A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帮助西方观众理解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跨越审美理解障碍,实现审美认知的有效转换与提升。在价值认同方面,宗教学者与文化传播专家需共同开发多维阐释体系,包括佛教哲学的概念溯源、跨媒介叙事转化、普世价值提炼以及国际学术对话,以促进文化价值的深层认同。在历史理解层面,数字人文团队应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知识图谱,结合国际研讨与专题讲座,填补受众的历史认知空白,提升其对石窟艺术符号的深层解读能力。通过这种“审美–价值–历史”三维一体的认知调适机制,既能尊重不同文化认知范式的差异性,又能为双向理解创造对话空间,从而为跨文化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4.2.4. 拓宽国际传播受众范围

为突破麦积山石窟国际传播受众范围狭窄的困境,建议实施系统性解决方案。在受众分层方面,应构建“学术数据库 + 轻量化产品 + 沉浸式体验”的不同传播策略,实现分众化、立体化覆盖。针对专业受众建立多语种学术数据库;面向大众开发短视频、互动游戏等轻量化产品,以趣味化形式解读石窟文化;面向文化爱好者制作艺术解码纪录片,增强传播的通俗性与可亲近性;面向年轻群体,则依托游戏模组与虚拟洞窟,增强互动感和参与感。在内容创新方面,推动跨界团队合作,由学者、译者和媒体人共同完成专业术语的通俗转化,并通过开发“文化基因库”提炼佛教艺术中的普世价值主题,使其能够在国际语境下被广泛理解与接受。在渠道建设方面,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线上拓展至YouTube、Instagram等国际主流平台,形成持续曝光;线下则依托海外文化中心与博物馆设置数字体验区,配备多语言交互设备,推动面对面的文化交流。这一系列举措将有效扩大麦积山石窟的国际受众覆盖面,促进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的全球化传播。

5. 结语

麦积山石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重要的国际传播价值。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其外译与国际传播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外译与国际传播不仅是语言转换的问题,更是跨文化叙事与文明互鉴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引导、学术研究、专业实践与文旅产业创新等多方面因素。未来的发展应坚持“学术深度”与“大众接受度”并重,既要强化学理支撑、术语标准化与多模态翻译体系建设,也要注重叙事创新与技术赋能,实现学术话语与公共叙事的有效转化。通过政府、学术机构、文博单位和文旅产业的多方协同与持续合作,不断完善外译机制与传播体系,麦积山石窟文化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实现持续而有效的传播,为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与文化影响力提供示范与启示。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甘肃段石窟寺叙事文献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1XYY011)、甘肃社科规划项目“麦积山石窟文化国际传播”项目编号:(1221-241201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3) Policy Document on Climate Action for World Heritage, World Heritage List: China.
https://whc.unesco.org/en/documents/204421
[2] 陈慧英, 陶丽萍, 张国超. 麦积山石窟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9, 38(2): 83-86.
[3] 求是网. [理响中国]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EB/OL]. 2024-09-14.
http://www.qstheory.cn/2024-09/14/c_1130202439.htm, 2024-09-15.
[4] 习近平.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 2021-06-01.
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2022-02-17.
[5] 张丽坤.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冈石窟文化外宣现状及策略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2, 1(2): 82-84.
[6] Nida, E.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Brill.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7]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Routledge.
[8] Hoskins, C. and Mirus, R. (1988) Reasons for the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8, 172-183.
[9] Jauss, H.R. (1982)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0] 刘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逻辑理路、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9(5): 1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