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常见于网络交际环境,亦逐渐渗透至现实言语社区。该类语汇的兴起既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表征,也为洞察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与认知模式提供了语言窗口。现有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或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如顾建敏(2011)从模因论视角探讨其传播机制[1],高博(2025)则聚焦于网络新词的构词与语义演变[2],孙雨萌等(2025)进一步关注网络语言与青年身份认同的构建关系[3]。在新媒体强大传播力及青年群体寻求新型表达方式的背景下,“偷感”一词迅速进入公众视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微博平台“#偷感#”相关话题阅读量已超过3亿,小红书相关笔记超过10万篇,抖音“偷感”标签下视频播放量累计突破5亿次,反映出其广泛的传播基础与使用热度[4]。当前,“偷感”频繁出现于各大网络平台及日常会话中,并衍生出如“偷感很重”“偷感人”等相关表达,形成所谓“偷感文学”。有鉴于此,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维度对“偷感”进行系统分析,并挖掘其流行的深层原因,以深化对该类语言现象的理解。
2. 网络流行语“偷感”的语义分析
2.1. “偷感”的语义结构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偷感”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词,是由形容词“偷”和名词“感”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分别对“偷”和“感”二字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偷感”二字的含义。
首先,“偷”是一个形声字,从人,俞声,原本并不特指偷盗,而是有苟且、怠慢、不庄重等意思。在字源上,“偷”的起源有说法认为与古代凿木为舟的象形有关,即掏空木头里的东西成为小船,从而引申出“掏空”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偷”通常带有贬义,与道德和法律规范相悖。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偷”的行为,如“偷闲”、“偷空”,逐渐被赋予了正面的含义,表示在忙碌中抽空享受片刻的宁静。“偷”这个汉字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和复杂的字源演变,它不仅指窃取行为,还涵盖了苟且、抽出时间,私下行动等多重含义[5]。
其次,“感”字初见于金文,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字形是由上部的“咸”和下部的“心”组成,表示整个心受到震动,即感动。从本义“感动”出发,引申出触碰、觉得等含义,进一步引申出向对方表示谢意、感染等含义。薛玉(2010)指出,“感”作为类词缀在现代汉语中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常用于表示心理状态或体验的复合词[6]。“感”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到人的情感、道德、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在文学作品中,“感”字常被用于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内心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感”字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情感交流、人际关系和谐的传统价值观。
2.2. “偷感”的情感色彩
“偷感”这个词汇的情感色彩是多维且复杂的,具体取决于使用的语境和个人的理解。
从字面看,“偷感”隐含“隐匿”“遮掩”之意,带有一定消极色彩,如暗示羞涩或缺乏自信,反映行为主体的心理紧张。然而,在网络语境中,该词常被赋予积极涵义,用以形容低调务实、默默努力的生活态度,体现出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此外,“偷感”亦常用于自嘲或幽默表达,说话者藉此轻松化解尴尬、缓和气氛,增强交际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3. 网络流行语“偷感”的句法功能
网络流行语“偷感”在句法功能上主要作为形容词或名词使用,以下是对其句法功能的详细分析:
本文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间微博、小红书、B站等平台的500条包含“偷感”的有效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常见搭配包括:“偷感很重”(占比约40%)、“偷感人”(30%)、“偷感学习”(15%)等,这些搭配进一步印证了该词在形容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方面的语用功能。
首先,作为形容词使用时,“偷感”常用于描述人在行为中呈现出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句子“这个人偷感很重”中,“偷感”充当谓语成分,形容个体在行动中流露出的拘谨与不愿引人注目的心理特质。此外,它也可作为定语修饰名词,例如“偷感行为”“偷感人”等结构,其中“偷感”用以说明其后名词所具有的特定属性或状态;其次,作为名词使用时,“偷感”可承担主语、宾语等句法角色。例如,在“偷感让人难以捉摸”中,其作为主语,指称被陈述的对象;在“我感受到了他的偷感”中,作为宾语,表示被感知的内容。
总体来看,无论用作形容词还是名词,“偷感”都具备较强的描述与指代功能:既可描写人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态,也可指称具备该特征的人或事物。此外,该词常与“行为”“文学”“人”等词搭配,构成“偷感行为”“偷感文学”“偷感人”等复合表达,进一步拓展了其句法功能及语用表现力。
4. 网络流行语“偷感”的语用功能
作为网络语境下新兴的语言现象,“偷感”不仅折射出当代社会心理与集体心态,更呈现出丰富的语用特征,其语用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归纳:
第一,心理状态的特异性表征。“偷感”这一词主要用于描述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如公共场合或社交场合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拘谨、小心翼翼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一种对失败的恐惧和对他人评价的敏感,即担心自己未能实现目标而遭受嘲笑。
第二,情感共鸣与群体认同的构建。该词的流行表明其成功标识出某一具有文化根基的集体心理体验。诸如“东亚小孩都有一种偷感”等表达,凸显出在强调谦逊、自制与中庸的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普遍行为模式。因此,“偷感”不仅引发广泛共情,也强化了群体内部的认同感与社会联结。
第三,自嘲叙事与幽默化表达。使用者通过主动采纳并戏谑化原本具有消极含义的“偷感”,建构出一种兼具幽默与抵抗意味的话语策略。这种自我调侃既是对心理现实的认知和接纳,也隐含着对社会理解与情感共鸣的深层渴望。
第四,语境敏感性与语义适配能力。“偷感”的语义解读高度依赖具体交际情境,表现出较强的语境依赖性。该词可灵活嵌入多种话语框架,如“偷感人学习”“偷感人减肥”等,其语义随域境变迁而动态调整,体现出网络用语在使用中的高度适应性与语用弹性[7]。
第五,社会文化心态的镜像反映。“偷感”不仅是一种心理描述,更可视为当代社会人际互动方式的一种隐喻。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结构中,个体往往倾向于通过保持社交距离、规避被审视的风险以维持心理舒适区。该词由此成为揭示年轻一代在焦虑表象之下渴望社会接纳与理解的重要话语符号[8]。
5. “偷感”流行原因分析
“偷感”作为近期广泛传播的网络流行语,其流行背后是由语言内部创新机制、社会心理需求及文化环境变迁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具体而言,其主要流行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5.1. 语言创新与表达趣味性
“偷感”在构词上突破常规,通过将通常带有负面含义的“偷”与表达主观体验的“感”相结合,形成一种陌生化而又意蕴丰富的新表达。陈满华(2013)提出的语言经济性原则在此得到体现,该词以简洁形式承载丰富语义,符合网络传播的效率需求[9]。这种词汇创新不仅赋予该词较强的语义张力,能够精准描述个体在担心被他人审视时产生的拘谨与隐匿心理,还因其出人意料的组合方式而自带幽默色彩。该词以自嘲、轻松的语气淡化敏感心理带来的压力,契合了社交媒体中追求新奇、乐于分享的传播特性,从而迅速扩散。
5.2. 情感共鸣与心理释放功能
“偷感”成功捕捉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体验,尤其容易引发年轻群体的强烈共鸣。该词有效唤起了个体在相似情境中的记忆与感受,进而产生“并非独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公开场合或社交互动中,人们通过使用该词间接表达自身的拘谨或不安,既缓解了情感压抑,也实现了情绪的社会化疏解,从而增强了该词的实用价值和传播动力。
5.3. 社会文化心态的映射
“偷感”的流行深刻反映了当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方面,在强调谦逊、低调和内敛的东亚文化环境中,不愿公开表现努力、避免成为焦点的行为心态广泛存在;另一方面,近年来以自嘲和幽默应对压力的“自嘲文化”逐渐兴起,成为年轻人缓解现实焦虑的重要方式。黄金艳等(2025)指出,“偷感”现象是青年群体在高压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心理调适策略[10]。“偷感”恰好融汇了这两种文化倾向,既描述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也成为群体共享的一种文化符号,其流行因而是社会心态在语言层面的自然呈现。
综上,“偷感”的流行不仅源于其语言形式的创新性与趣味性,更在于它有效承载了广泛的情感共鸣功能,并精准反映了当下特定的社会文化心态,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6. 结语
“偷感”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流行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系统自身的动态性与创新性,更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心理与文化心态的变迁。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维度对“偷感”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其在情感表达、群体认同与社交互动中所发挥的多元功能。该词的流行既是语言内部创新机制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显示出网络语言在沟通当代人复杂心理现实方面的强大表现力。本研究丰富了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个案研究,为理解语言创新与社会心理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未来,“偷感”是否会进一步融入汉语常规词汇系统,或其语用功能是否会发生演变,仍有待持续观察与研究。对这类现象的关注,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语言发展的动态,也为理解社会心态与青年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