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水灵灵”的来源及其动因机制
The Origin and Motiv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New Internet Term “Shuilingling”
摘要: 本文以网络新词“水灵灵”为研究对象,通过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视角,系统考察其语义演变、句法功能扩展及动因机制。研究表明,早在唐代,“水灵”便以主谓短语形式作为自然景象的描述出现,表达水流的灵动与生命力,逐渐融入情感色彩。至清代,“水灵”完成形容词化转型,转向人物外貌评价。清代“水灵灵”定型为重叠式形容词,修饰人物特征,成为美学评价标准。进入现代语义、句法功能进一步扩展,特别是网络时代,“水灵灵”的语义呈现具体到抽象、正向到中性的泛化特征,并且在网络平台中表现出独立述谓等创新性语法功能。本文通过语言学、社会学与认知科学多种视角相结合,为网络新词的演变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newly emerging online word “shuilingl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it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its semantic evolution, syntactic function expans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motiv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s early as the Tang Dynasty, “shuilingling”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a subject-predicate phrase to describe natural scenes, expressing the agility and vitality of water flow, gradually incorporating emotional connotations. By the Qing Dynasty, “shuiling”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n adjective to a noun, shifting to the evaluation of a person’s appearance. In the Qing Dynasty, “shuilingling” was fixed as an overlapping adjective, mod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person and becoming an aesthetic evaluation standard. In modern times, its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unctions have further expanded. Especially in the network era, the semantic of “shuilingling” shows generalized features such as the transition from concreteness to abstraction and from positive to neutral, and it also exhibits innovative grammatical functions such as independent predicate expression on online platform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perspectives such as linguistics, soci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observation path for the evolution research of online new words.
文章引用:刘红梅. 网络新词“水灵灵”的来源及其动因机制 [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286-29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57

1. 引言

“水灵灵”一词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语义内涵,迅速成为2024年网络流行语的代表之一。例如:

1) 规律作息也是这么水灵灵的调过来了,一分钟入睡。(微博,2025年)

2) 两人就这样水灵灵在机场偶遇,还特意摘下墨镜确认是对方无疑。(微博,2025年)

3) 真的假的?大麦就这样水灵灵的官宣了?(微博,2025年)

4) 这一天的门票就这么水灵灵地售罄了。(微博,2025年)

5) 水灵灵的00后开始扛事了。(微博,2024年)

已有研究中,周淑敏(2022)从昆明方言词汇语义方向研究,将“水灵灵”和“水生生”这类方言词汇,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法,深入到语义层次来探讨[1]。其次,赵婕(2024)将“水灵灵”作为网络新词来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在网络上流行的原因,分析了其语义演变过程,阐述了它作为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性及充当多种句子成分的句法功能,并探究了其强调情感态度、加强语气、表达积极乐观态度或用于调侃自嘲等语用功能,并指出其未来发展有待继续探索[2]。孙淑(2024)从结构、语义、修辞价值等方面对流行构式“水灵灵的VP”进行探讨[3]。但是前人大多立足于“水灵灵”的共时研究,本文从历时视角出发,对“水灵灵”历时演变过程中在句法、语义层面的特点以及流行的动因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究。

2. “水灵灵1”的历时演变过程

2.1. 主谓短语“水灵1”词汇化为形容词“水灵2

目前语料库中能够找到的“水灵”最早以词的形式出现的用例为西汉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中:“诸百川极深,水灵居之,其阴难到,故治无常处,非如丘陵而可得论。”其中“水灵”是名词,意为水神。“水灵”的名词用法与本文需要探讨的“水灵灵”的历时演变过程无关,所以不做详细讨论。

与本文研究关系密切的是“水灵”作为主谓短语的用法。其中,“水”是被陈述、说明的对象,“灵”是用来陈述说明对象的动作行为,用于表达“江水灵动”之意。“水灵”用于描绘水流的灵动与生命力,体现文人借自然物象寄寓哲思的传统。这种用法目前最早见于唐代诗歌,例如:

6) 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唐代李绅《涉沅潇》)

“水灵江暗扬波涛”一句通过“水灵”(名词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江暗”(名词 + 形容词)形成镜像结构,共同描绘沅水流域的动态水文景观。此处“灵”作为状态描述词,其语法功能更贴近《文心雕龙·物色》所述“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的摹状传统,而非现代汉语中“水灵灵”的复合形容词属性。“水灵”在此时只作为临时性组合,没有出现词汇化。

7) 河水靈長,汴實分流,蓄大益深,慶源滋長,故字汴曰慶源。(清代《四库全书·洺水集》)

其中“灵”与“长”均作为谓语,形容河水的状态。此时“水灵”不作为一个词出现,“水”与“灵”之间的语义关系并不紧密。延续了“水”与“灵”的松散组合模式。本文将主谓短语“水灵”记作“水灵1”。

同时清代,“水灵”的语义场域进一步向人物外貌描写维度拓展。这一转型契合汉语形容词化的普遍规律,即通过隐喻扩展,实现从具体物态到抽象特质的认知迁移。同时标志着词汇从自然描写转向人文审美,成为固定的美学评价标准。

8) 特别是琴、卢二人新近刚刚开了脸,更透着格外鲜亮水灵,心里越发高兴。(清代《泣红亭》第十九回)

在例8“鲜亮水灵”的并列结构中,“水灵”已脱离主谓短语的句法束缚,与“鲜亮”构成同义复现的形容词性复合词,其语义焦点从水体的动态特征转向视觉质感评价,标志着词汇化进程的完成。本文将其记作“水灵2”。

这一时期“水灵2”的句法功能呈现多元化特征,作谓语描述主语状态或者作补语:

9) 那云仙:乌发垂肩,眉儿弯弯,眼儿水灵,面泛红光,俏丽脸蛋,似吹弹欲破。(清代《戏娥记》第一回)

10) 凤姐等至净室更衣净手毕,因见智能儿越发长高了,模样儿越发出息的水灵了,因说道:“你们师徒怎么这些日子也不往我们那里去?”(清代《红楼梦》第十一回)

谓词核心功能:例9中“眼儿水灵”采用“身体部位名词 + 水灵2”的构式,该结构继承了《诗经》“手如柔荑”(《卫风·硕人》)的描写传统,但通过转喻机制将水质特性映射至人体美学范畴。

补语功能扩展:例10中“模样儿越发出息的水灵了”中,“水灵2”在补语结构中实现评价功能,反映其语义虚化。

2.2. “水灵2”重叠为“水灵灵1

清代是“水灵灵”这一重叠式构型得以定型和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邵敬敏(1990)在其研究中提出,ABB式构词方式具有音韵上的优势,且能够通过叠音的形式加强情感的表达[4]。清代文学作品中,“水灵灵”的使用频率增加,且这种叠音结构不仅增强了语音的流畅感,还使情感色彩更加鲜明。清代文献中的重叠构式表现了“水灵灵”从形容词到更复杂的修饰语形式的过渡。清代文献中使用的“水灵灵”不仅遵循了汉语的音韵规律,还符合了语言的韵律感,在节奏上更具美感。

从语料分析来看,“水灵灵”在清代文献中主要用于形容人物眼部特征,具有突出眼部明亮、生动的特点。例如:

11) 窈窕的身体,行动类若风摆荷叶一般,细弯弯两道眉如新月相仿,水灵灵一对星眼,鼻如悬胆,口似樱桃,牙排碎玉,耳挂金钩。(清代《续小五义》第一百零五回)

12) 水灵灵好一双杏眼,细弯弯似柳叶的眉毛。(清代《狐狸缘全传》第一回)

13) 这天瞧见九天庙后,正西有一座华阳庵,走在门口,只见门一开,出来了一个尼姑,有二十多岁,长得十成人才,黑真真两道眉毛,水灵灵一对杏眼,面似桃花。(清代《彭公案》第一百二十九回)

14) 韩智远在灯下看那邓芸娘,果然是黑黪黪的头发,白生生的脸膛,细弯弯的两道蛾眉,水灵灵的一双杏眼,这老道越瞧越爱。(清代《永庆升平后传》第八十回)

15) 承差王明留神看,打量佳人俏芳容:乌云巧挽真好看,发似墨染一般同。两耳藏春桃环佩,杏眼秋波水灵灵。(清代《刘墉传奇》第九回)

16) 满头青丝赛乌云,一对眼睛水灵灵。(清代《靖江宝卷》卷十四)

以上例证表明,“水灵灵”句法功能在清代呈现受限的分布特征,主要形成“水灵灵 + NP”和“S + 水灵灵”两种微观构式。

“水灵灵 + NP”结构(如例11、例12、例13、例14)在清代的小说中,“水灵灵”常作为定语修饰名词,进一步增强人物外貌描写,使语言表现更具生动性与画面感。

在“S + 水灵灵”构式中(如例15、例16),“水灵灵”延续古汉语描写句的句法特点,但受制于ABB式形容词的韵律约束,其独立述谓功能尚未完全发展。

2.3. 现代汉语中“水灵灵1”的语义、句法功能扩展

值得注意的是,“水灵灵”在现代开始突破原有的语义边界,逐步向非人类事物领域延伸。例如:

17) 红通通的柿子、枣儿,水灵灵的白梨,香喷喷的花生,染了红色的鸡蛋……塞满了战士们的口袋和挎包。(《人民日报》,1963年)

18) 边防部队来到驻守的村镇,各族人民就象迎接多年不见的骨肉至亲一样,把绿油油的韭菜,嫩生生的豆角,水灵灵的菠菜,肥实的香蕉,新鲜的西红柿,一担担送到连队。(《人民日报》,1979年)

19) 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一株株嫩生生、水灵灵的幼苗在茁壮成长,每当这时,他们怎能不感到万分的欣慰呢!(《人民日报》,1982年)

20) 我案头的那几株水仙水灵灵儿地开了。(《人民日报》,1982年)

21) 要是乘朝露未干之时,漫步花间小道,那水灵灵的鲜花,亭亭玉立,姿容秀丽,尤其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人民日报》,1982年)

在上述例句中,“水灵灵”被用于描述植物的生长状态,最初用于形容水分充足(如例17、例18),后来扩展为形容它的生命力(如例19、例20、例21),体现了该词语在语义范围上的显著扩展。从语用角度看,这种扩展可能与语言使用者对“水灵灵”所承载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隐喻意义的创造性运用有关。

在现代汉语中,“水灵灵”的使用方式不仅限于形容词修饰名词,还进一步扩展到修饰动词和作为补语等多种表达形式。“水灵灵”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的微观构式,如“水灵灵 + 地 + VP”、“A/V得水灵灵的”,使“水灵灵”构式类型及其用例扩展。

在“水灵灵 + 地 + VP”微观构式中,“水灵灵”充当状语,其语义发生隐喻迁移。例如:

22) 当那些扎着羊肚手巾的后生和系着青绒围腰的女子,水灵灵地往台上一站!嘿!几位“老延安”的眼神都亮得放光。(《人民日报》,1987年)

23) 六月,天真烂漫的季节,孩子们快快活活地窜个,水灵灵地拔节,一片淡蓝,一片嫩绿,一片金黄,一片赤红……(《人民日报》,1993年)

24) 一时间他觉着把她孤单单撇下了。他想也不敢想这十多年的每一天她是怎么过的。饥荒、运动、寡妇避不了的是非。她还水灵灵地活着。(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以上三个例句中,“水灵灵”经历了原型义(视觉鲜活)→行为优美(例22舞台呈现),原型义→生长活力(例23植物拟人),原型义→生存韧性(例24生命状态)的演变,反映了反映言者对事件评价的介入。

在“A/V得水灵灵的”微观构式中,“水灵灵”可以充当程度补语、结果补语。例如:

25) 最掠人目情的是那些虽开又未全开的花,她们外面的几瓣花冠微微地张开,又执拗地俯身向里,紧紧地拥抱里面的花冠,尖儿直天,鲜嫩得水灵灵的。(《人民日报》,1993年)

26) 不过,黄土地上来的客人也不甘示弱,我们的小刘放开铜钟的喉咙,把雁北民歌唱得水灵灵的。(《市场报》,1994年)

27) 春雨淅淅沥沥,漫山遍野的绿,被洗得水灵灵的;一片片的油菜花,被洗得油亮亮的。(《人民日报》,2019年)

在例25“A得水灵灵”结构中,“水灵灵”充当程度补语实现程度量化。

在例26、例27中“唱得水灵灵/洗得水灵灵”通过转喻机制将物态属性映射至听觉/视觉效应,体现ABB式形容词的语义弹性。

本文将“水灵灵”近现代的传统用法记作“水灵灵1”,网络新词“水灵灵”记为“水灵灵2”。

2.4. 网络新词“水灵灵2”的句法、语义演变

() 水灵灵2句法功能在网络中的变异

网络语境下,“水灵灵2”的句法与语义演变呈现出显著的创新性与泛化特征。在句法层面,传统用法中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功能逐渐被突破,衍生出独立述谓、话题化表达及新兴复合构式等多种用法,“水灵灵2”常作为独立谓语直接陈述某种状态或情感。例如:

28) 今天的天,水灵灵!(微博,2024年)

29) 今天的心情,水灵灵的!(微信,2023年)

30) 刚喝的饮料,水灵灵!(微博,2023年)

以上三例“水灵灵2”均作为独立谓语,例28中“水灵灵2”简洁地表达了对当天天气的即时感受,带有一种轻松、随意的情感。通过省略主语或宾语实现高度凝练的表达。例29中“水灵灵2”直接陈述网络用户心情愉悦的感受,体现了网络语言中简洁性与表现力的双重特征。例30中“水灵灵2”在此快速地表达了对饮料口感的满意与喜爱,传达了即时的情感评价。不少网络用户还通过仿拟与类推,将“水灵灵2”嵌入流行框架,形成“水灵灵 + X”的能产性模式,如“水灵灵文学”“水灵灵体”等。这些新兴构式既强化了词汇的娱乐性,也构建了社群认同的文化符号。

() 网络新词水灵灵2的语义泛化特征

传统上,“水灵灵1”被用于直接描述自然景象,如清澈的水流、闪亮的眼睛等具体感官体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语言使用需求的变化,这一表达逐步突破了具体物象的限制,延伸至抽象事务的评价之中。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用法特别突出这一变化,例如:

31) 和同事保持水灵灵关系,是当代打工人的必修课。(豆瓣,2023年)

32) 他做事风格水灵灵的。(微博,2018年)

33) 水灵灵卷过KPI,主打一个润物细无声。(微博,2022年)

这里,“水灵灵2”将水的“柔韧适应”特性转喻为职场弹性,消解“内卷”的负面色彩。

34) 这双球鞋水灵灵的,太适合夏天了。(微博,2024年)

这里,“水灵灵2”不再指代具体的视觉形象,而是用来形容某个抽象事物的独特性质或状态,体现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评价的语义迁移。再如:

35) 他水灵灵地扛事,让人惊叹。(微博,2024年)

这一用法反映了情感与评价的主观性增强,语义上由“水灵灵1”所表达的活力感,向描绘行为过程和情感状态的抽象化过渡。

传统上,“水灵灵1”几乎总带有正面、赞美的色彩,用以形容自然界的生机美丽或人物容貌的动人。如今,随着语境多样化,现代社会中这一词汇的评价功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更多中性甚至略带负面的用法。例如:

36) 它居然就这样水灵灵地发霉了。(小红书,2024年)

37) 墙角的霉斑竟呈现出水灵灵的状态,让人不禁担忧室内空气质量。(微信公众号,2023年)

这两例中,“水灵灵2”并不再单纯地表达事物的美好或生动,而是在描述中带有一些警示或负面评价,体现了词汇的多维功能。此种转变意味着,“水灵灵2”在不同语境下不再仅仅是赞美的代名词,而是可以根据情境表达更多层次的情感和评价。

3. 网络新词“水灵灵2”的流行动因与机制

3.1. 网络新词“水灵灵2”的流行动因

() 水灵灵2ABB式的韵律优势

从语言内部来看,ABB式重叠结构具有天然的韵律优势。冯胜利(1997)在《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中指出,汉语的重叠形式易于产生节奏感和音韵美,“水灵灵2”作为ABB式形容词,其重复音节既符合汉语音韵规律,又使表达更加生动[5]。“水灵灵2”中前两个音节“水灵”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形容功能,而后重叠的“灵”则起到了强调和语气强化的作用。这样的重复结构使整体词组在听觉上更加悦耳,同时也提升了词语的表达效果。在表达生动、清新等感受时,重复的“灵”加强了语气的鲜明度,使该词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

38) 就这样水灵灵横屏了。(微博,2025年)

39) 知识就这么水灵灵的进入了我的脑子里。(小红书,2024年)

40) 愉快的双休就这样水灵灵地结束了。(微博,2025年)

这些例子展示了“水灵灵2”作为ABB式形容词时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使描述更具冲击力。

() 网络媒体对水灵灵2的推波助澜

在重大国际赛事中,运动员的表现常常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奥运会等大型赛事,运动员所展现的活力与坚韧往往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水灵灵2”这一词汇因其独特的形容效果而得到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例如:

41) 在东京奥运会上,运动员们水灵灵的身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体育日报》,2021年)

42) 这位运动员的突破速度,真是水灵灵,带动了全场的气氛。(《环球体育》,2021年)

43) 他以水灵灵的速度跑向终点,打破了纪录。(《奥运新闻》,2024年)

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的轻盈、迅捷状态,常常被网络媒体描述为“水灵灵2”,这一形象用法进一步拓展了词汇的内涵,使它不仅仅是对外貌的简单描述,更承载了积极的能量与活力。因此,奥运赛事等国际新闻成为了推动“水灵灵2”广泛传播的外部力量,推动了其在语言中的普及,成为了当下流行的语言现象,不仅限于描述人物外貌,更多地融入了情感、态度和活力的表达,成为了一种富有表现力的修辞工具。

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粉丝经济也成为推动词汇流行的重要力量。明星、偶像及网络红人的言论往往迅速被粉丝群体模仿和传播,进而推动词汇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粉丝效应使大量网络用户通过模仿和再创造使某些词汇迅速流行,“水灵灵2”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44) 新剧开播,女主角的“水灵灵”表现引发粉丝热议。(微博,2024年)

45) 明星代言的护肤品,效果水灵灵,网友纷纷尝试。(微博,2023年)

46) 在粉丝的眼里,她的微笑水灵灵,仿佛能融化一切。(Instagram,2024年)

“水灵灵2”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承载了情感、态度和身份的象征。通过社交平台,粉丝群体通过自我认同与群体互动,使这一新词语不仅停留在表层的语言意义上,还进一步融入了情感色彩与集体记忆。

3.2. 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不仅是思维的表达工具,也是构建抽象概念的基础。Lakoff与Johnson (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水体的润泽、流动等具体特征常被投射到抽象的概念上[6]。“水灵灵1”最初用以形容水体的生动、鲜润,这种感性体验通过隐喻映射至人的情感、状态与行为之上。举例来说,水的[润泽]可以隐喻为[活力],[灵动]则可以转化为[随性]。尤晓刚(2016)提出的网络词汇隐喻建构三分法中,“水灵灵”的演化属于非拟人隐喻范畴——其语义重构不依赖生命度转移,而是通过特征联想和概念整合完成认知框架的再造[7]。这种跨域映射使“水灵灵”不仅仅限于描述物理世界中的水体特征,它的语义扩展反映了认知上对事物形态的理解与再创造,构成了其语义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水灵灵”能够跨越多个领域和维度,形成更加丰富的象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推动下,“水灵灵2”衍生出了跨域隐喻的用法,特别是在产品广告和娱乐媒体中,词汇被用来赋予物品或抽象概念以“生命”,增添趣味性与吸引力。例如:

47) 这款奶茶水灵灵的,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新鲜。(微博,2024年)

48) 这款手表设计得水灵灵的,仿佛在与你对话。(小红书,2023年)

49) 这段旋律水灵灵的,直击人心。(淘宝,2024年)

50) 这幅画的色彩运用得水灵灵的,充满生命力。(微博,2023年)

这种跨领域的隐喻拓宽了“水灵灵”在语言中的应用范畴,使其能够超越传统的视觉或听觉的局限,形成跨界的综合表达。

4. 结语

本文系统考察了网络新词“水灵灵”的历时演变轨迹、语义扩展路径、句法功能创新及其流行的动因机制。研究表明,“水灵灵”经历了从唐代主谓短语“水灵”到清代形容词“水灵”的词汇化过程,进而通过重叠式“水灵灵”在清代定型为描写人物外貌的形容词。进入现代汉语后,“水灵灵”的语义进一步由具体物象扩展至抽象状态,句法功能也从定语、谓语扩展至状语、补语等多种形式。在网络语境下,“水灵灵”更呈现出语义泛化、句法自由度提升、情感表达多元等新特征,成为具有高度能产性和社群认同感的流行语。其流行动因既有语言内部ABB式的韵律优势,也有外部社会文化因素如,媒体传播与粉丝经济的推动;认知机制上则通过隐喻映射实现从具体感官经验向抽象情感评价的跨域转化。本文通过历时梳理与共时分析,结合语言学、社会学与认知视角,为网络新词的演变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但本文对于“水灵灵”的构式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淑敏. 昆明方言词汇语义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22.
[2] 赵婕. 网络流行语“水灵灵”研究[J]. 嘉应文学, 2024(21): 95-97.
[3] 孙淑. 流行构式“水灵灵的VP”及其修辞价值[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4, 42(6): 1-7.
[4] 邵敬敏. ABB式形容词动态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1990(1): 19-26.
[5]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67-72.
[6]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尤晓刚. 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5): 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