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有效的人际沟通通常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成功管理,尤其是当个体从事本质上具有威胁面子风险的话语行为时。建议行为在个人和职业互动中普遍存在。然而,其固有的侵扰性使得建议行为成为高度敏感的活动,若处理不当,极易损害人际关系。建议行为要求说话者在提供有益建议与尊重受话者的自主权和面子之间,谨慎地寻求微妙的平衡。传统上,礼貌理论,尤其是Brown和Levinson [1]的面子理论,为理解交际者如何在建议及类似指令类言语行为中减轻面子威胁提供了主导框架。该理论将礼貌策略概念转化为保全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的机制,为理解人际动态提供了宝贵洞见。然而,因其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并且其解释多元社会文化语境中关系工作复杂性的能力有限[2],该模型在过去几十年中饱受批评。
为弥补这些缺陷,Spencer-Oatey [3]提出的关系管理理论(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 RMT)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细且更具文化敏感性的替代方案。关系管理理论将分析视野从面子关怀扩展到对社会性权利和互动目标的管理,构建了一个反映人际关系多面性的三元模型。这一更广阔的框架使研究者能够捕捉人际和谐、个体尊严与沟通实践目标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关系管理理论明确承认关系规范与期望的文化变异性,使其特别适用于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对比语用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关系管理理论应用于建议行为的语用分析,揭示了在关系协商与维系方面显著的跨文化差异。这些研究突显了普遍性礼貌模型在充分解释关系管理实践方面的不足。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关于关系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建议行为的系统性综述仍然有限。因此,本文献综述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综合并批判性地评估现有运用该理论审视建议行为的研究。为保障本综述的全面性与代表性,本研究遵循系统性文献综述原则,对2015年至2025年间发表的中英文学术成果进行检索与筛选。文献检索主要依托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策略以主题词和关键词为核心,英文检索词包括“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与“advising/advice act”;中文检索词包括“关系管理理论”与“建议行为”。初步检索结果经去重后,通过阅读标题与摘要进行初步筛选,纳入标准包括:研究对象明确涉及建议行为或相关人际互动、理论框架基于或批判性拓展Spencer-Oatey的关系管理理论、采用语用学或对比语用学分析方法、发表于经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或论文集。排除评论、书评及未提供实证或理论分析研究,最终共筛选出20篇核心文献作为本综述分析基础,以确保综述兼具理论深度与语境广度。
2. 理论基础:关系管理理论
人际沟通的分析长期以来由礼貌和面子功夫概念主导,尤其是Brown和Levinson [1]的礼貌框架提出之后。然而,对这些模型的批评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包括过度强调面子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动态,以及在跨不同文化语境的可推广性上存在问题。针对这些批评,Spencer-Oatey [3]提出的关系管理理论为理解人际互动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具文化敏感性的方法。
2.1. 关系管理理论的起源与核心构成要素
关系被定义为“个体对人际关系中(不)和谐、顺畅–波折、热情–敌意的主观感知”,在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植根于三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面子敏感性、社会性权利与义务以及互动目标[3]。
面子关乎“个体的价值感、尊严感和认同感”,并与特质相关联。面子管理涉及认可个体的积极特质并避免触及其消极特质[3]。第二个要素关乎“个体对其感知到的社会性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期望”。这些感知根植于两个基本的“社会语用互动原则”:公平与关联[4]。
2.2. 相较于传统礼貌模型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礼貌理论,关系管理理论具有若干显著优势:第一,它涵盖更广泛的社会语用层面。通过纳入社会性权利和互动目标,关系管理理论将分析视野拓展至面子关切之外,从而能够对人际沟通达成更全面的理解。第二,关系管理理论明确处理了人际规范与期望的文化相对性,这使得它成为跨文化语用研究中更灵活的工具[3]。第三,它整合了关系目标与任务目标。关系管理理论承认沟通兼具关系功能与事务功能。由于建议者必须同时处理建议的传达和关系的维系,因而这种双重性在建议行为中尤其关键。
通过面子敏感性、社会性权利与义务以及互动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管理理论为分析跨不同文化语境建议行为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强大且通用的框架。这一理论视角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建议给予和接受方式的理解,也揭示了支撑有效人际沟通的更广泛的社会动态。
3. 语用学中建议行为的关键特征
建议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因其指令性和固有的威胁面子特性,在人际沟通中占据核心地位。不同于请求或命令等其他指令,建议涉及基于说话者感知的权威或专业知识,为受话者利益提供推荐。
3.1. 建议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借鉴Searle [5]的言语行为分类,建议通常被归为指令类,旨在影响他人的行为。然而,建议与其他指令的区别在于它通常体现利他意图:说话者提出建议主要是为了受话者的利益,而非个人获益。建议行为在其直接性、明晰度和缓和策略的使用上差异很大,范围从直白的命令式到高度模糊化的提议。这些变化并非仅仅是风格选择,而是策略性地用于管理关系、减轻面子威胁并与交际者的关系期望保持一致。
3.2. 语用挑战
建议行为因其兼具协助性和侵扰性的双重本质而构成独特的语用挑战。一方面,建议常未经请求,可能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强制,挑战受话者的消极面子——其免受强制的愿望和自由[1]。另一方面,在适当情境下未能提供建议可能被视为关系疏忽,从而威胁积极面子——即获得认可与连接的渴望。因此,语用挑战在于平衡这些相互竞争的关系需求。
3.3. 文化变异性
文化规范与价值观显著地塑造着建议行为的实现方式。研究表明,在东亚等高语境文化中,建议往往更为间接和语境依赖,反映出对面子关切和关系和谐的高度敏感[6]。相反,在北美和西欧等低语境文化中,通常更倾向于采用更直接和明确的建议策略,强调清晰度和个体自主性。
此外,权力距离等文化维度也深刻影响建议行为。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建议常嵌入共同体义务和群体福祉的框架内;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建议则倾向于关注个人目标和自我实现。理解这些文化变异对于把握建议行为中关系管理的策略性运用至关重要。有效的建议给予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还需要深刻认识互动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4. 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建议行为研究综述
现有运用关系管理理论分析建议行为及相关人际沟通现象的研究,在方法、语境和焦点方面呈现出显著多样性。为更清晰呈现现有成果,本节依据研究方法统一划分为以下两类。
4.1. 话语分析研究
话语分析被广泛用于考察不同语境中关系管理的策略与机制,具体包括专业与教育语境和数字与媒体语境。
4.1.1. 专业与教育语境
专业和教育语境中的话语分析方法为关系的策略性管理提供了宝贵洞见。Cheng,Mao和Zhang [7]考察了治疗师与来访者互动,揭示了缓和策略如何保全面子、社会性权利和互动目标。Wu,Afzaal和El-Dakhs [8]研究了沉默在关系管理中的作用,将沉默分为维系型、疏忽型、挑战型和破坏型,并强调其在意义构建中的动态功能。Lauriks,Siebörger和De Vos [9]分析了南非小型商业语境中的策略性不和谐关系管理,提出了一个增强型关系管理框架以解释对不和谐关系的有意维系。Zhang [10]同样研究了国际教学助理如何在美国大学中应对关系规范,突显了不同师生关系文化期望引发的紧张。在医疗保健语境中,雷容和冉永平[11]研究了治疗师–来访者互动中的第三方代表问题,揭示了情绪调节和间接关系管理。胡春雨和范琳琳[12]进一步延伸到冲突管理领域,探讨了电影描绘中的商务话语如何在充满冲突的商务谈判中阐释关系管理策略。
从理论视角看,陈新仁[13]对关系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而冉永平和赵林森[14]则引入了一个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模型,融入了“人情”等概念。姜晖[15]关注课堂元话语策略以增强EFL环境中的关系,蔡亚华、程佳琳和李劲松[16]则分析了团队亲社会违规氛围如何影响团队关系和绩效。
4.1.2. 数字与媒体语境
第二个主要研究方向运用话语分析方法探究数字和媒体语境中的关系管理。Cenni和Goethals [17]考察了酒店在TripAdvisor上对客户投诉的回复,识别了关系修复策略的跨语言差异。同样,Hopkinson [18]探讨了企业在在线评论回复中使用关系挑战性实践的情况,证明了关系破坏的策略性本质。在直播电商语境中,Shi和Dou [19]分析了主播用于增强与观众关系的语篇策略。
娱乐产业为关系研究提供了新应用范式。Migdadi,Badarneh和Qudaisat [20]研究了《阿拉伯偶像》节目中评委的赞美,阐明了积极评价如何促进与选手的关系。在数字沟通语境下,乐思伟[21]研究了企业财务披露互动中的隐性冲突管理策略,展示了财务分析师和高管如何应对关系紧张。黄菁菁和李可胜[22]研究了旅游社交媒体推广中语用身份的构建,说明了动态身份构建如何支持关系管理。陈倩和薛媛[23]聚焦百度贴吧中的网络干预,分析了在关系管理理论框架下干预行为如何解构与重构人际关系。
4.2. 实验与语料库研究
第三种研究方向包含采用实验、调查或语料库方法的实证调查。Cavents,De Wilde和Vranjes [24]提出了一个多模态分析框架用于研究口译员中介的互动,利用视频录像突显了语言和非语言资源在关系管理中的重要性。他们对现场口译和视频远程口译的比较说明了技术中介如何重塑关系策略。大规模文本分析也做出了重要贡献。Hopkinson [18]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大规模考察在线商务沟通。Kang和Wu [25]综合了关于积极情绪课堂关系及其在防止学生羞耻感中的作用的研究,借鉴控制–价值理论框架为教育中的情绪调节提供了新见解。
5. 问题与挑战
尽管关系管理理论对建议行为的语用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仍存在若干关键的理论和方法论挑战。这些挑战不仅突显了当前应用的局限性,也为未来研究指明了必要的改进方向。
5.1. 理论局限
主要批评集中于关系管理理论本身的概念基础,虽然其通过整合面子敏感性、社会性权利和互动目标超越了传统礼貌理论,但分析范畴并非总是相互排斥的。在复杂的建议互动中,面子管理与社会权利协商之间的界限常常模糊,难以厘清它们各自对关系构建的贡献。例如,Wu,Afzaal和El-Dakhs [8]表明,即使表面上简单的会话沉默行为,也能同时保护面子、尊重社会性权利并实现互动目标,这引发了关于这些构成要素操作上可分离性的疑问。
此外,关系管理理论仍隐含着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尽管Spencer-Oatey [3]明确主张该模型的文化适应性,但其核心概念——面子和社会性权利——仍深深植根于优先考虑自主性和自我呈现的个体主义文化范式。诸如冉永平和赵林森[14]等学者批评该理论未能充分捕捉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关系构念,如“人情”和“面子”,这些构念比关系管理理论相对静态的概念所暗示的更依赖关系和更具语境动态性。这表明需要更大的理论灵活性,或发展特定文化的关系管理模型。
另外,关系管理理论关于关系管理理性的假设日益受到质疑。该理论假定个体基于面子、权利和目标有意识、策略性地管理关系。然而,情感和无意识因素通常在人际动态中起关键作用。例如,Kang和Wu [25]在将情绪调节理论应用于课堂关系时所强调的,羞耻或自豪等情感状态能深刻影响关系构建,但并未在关系管理理论模型中得到系统性处理。
5.2. 方法论挑战
方法论问题也给基于关系管理理论的研究进展带来了重大障碍。第一,小型定性研究的主导地位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例如,Cheng,Mao和Zhang [7]等研究虽然对治疗师–来访者互动提供了深入见解,但其数据集的特殊性和有限范围构成了约束。缺乏更大的样本量或跨文化比较,难以确定所观察到的关系策略是文化特有现象还是更普遍的交际实践。
第二,目前研究大都过度依赖文本或口头语篇,忽视了沟通的多模态本质。尽管Cavents,De Wilde和Vranjes [24]引入了多模态分析框架来研究口译员中介的互动,但此类方法的更广泛采用仍然缺乏。面部表情、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线索对关系管理至关重要,尤其在情感敏感性至关重要的建议语境中。忽略这些维度可能导致无法完整呈现现实世界互动中关系协商的真实图景。
第三,缺乏追踪关系发展的纵向研究。大多数现有研究仅提供了互动快照,因而未能捕捉人际关系的动态演变本质。关系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在重复的建议接触中不断变化的,受到持续的关系史和变化的互动语境的影响。
最后,在考虑沟通的技术中介方面存在方法论空白。交际行为日益通过数字平台(从电子邮件到直播)进行,不同媒介的赋能与约束必然影响关系策略。
5.3. 跨文化复杂性
跨文化维度或许是最大的挑战。尽管关系管理理论旨在容纳文化变异性,但其应用常常因依赖二元的东西方比较而简化了文化差异。此外,全球化和数字化使传统的文化认同概念复杂化。正如乐思伟[21]所阐释的,个体日益在多重文化逻辑共存并相互作用的混合交际空间中运作。在此类环境中,基于稳定文化规范的传统关系管理模型可能无法捕捉跨文化关系的流动性与协商性本质。
另一个被忽视的复杂性是权力动态对跨文化关系管理的影响。建议互动常涉及知识、地位和权威的不对称,这些不对称与文化期望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高权力距离文化对建议行为的解读可能不同于低权力距离文化,这不仅仅是因为面子关切,更源于根深蒂固的关系等级制度。Migdadi,Badarneh和Qudaisat [20]等研究揭示了此类动态在中东语境中的运作,表明若未考虑文化与权力的交集,就无法完全理解关系管理。
最后,数字领域引入了更多挑战。多语言在线社区和全球化工作场所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还需要管理关系的跨文化敏感性。现有研究很少探讨语码转换、超语言实践或数字沟通规范如何影响多语言建议语境中的关系。
6. 未来方向
基于已识别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未来研究的若干路径,以增强并拓展关系管理理论在建议行为及更广泛人际沟通中的应用。解决这些空白不仅将完善理论框架,也将为多元文化与专业语境中更有效的沟通实践提供指导。
6.1. 研究方法多元化
一个明确的方向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当前研究主要依赖定性话语分析,虽然为互动细微之处提供了丰富见解,但常常限制了可推广性。未来研究应采用混合方法设计,将话语分析与定量方法(如语料库语言学、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
此外,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大型数据集有助于识别通过人工分析难以捕捉的潜在模式和关系动态,从而提升关系管理研究的实证严谨性。例如,引入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建议互动中的情感倾向、权力关系等进行自动标注和建模,从而挖掘人工难以捕捉的潜在关系态势。
6.2. 纵向与动态分析
未来第二个方向是进行纵向研究,捕捉关系随时间推移的动态演变。关系并非静态现象,而是在持续互动中展开和转变的过程。纵向研究可以追踪建议关系从初次接触到稳定关系的建立过程,或沟通破裂后关系的恶化与修复过程。
此外,纵向研究可以考察跨不同媒介(面对面、视频会议)的重复建议互动的作用,以及媒介转换如何随时间影响关系的管理与感知。例如,设计一项追踪研究,以留学生与学术导师在一个学期内多次建议互动为案例,通过定期录音、录像、访谈与关系质量量表,记录关系建立、维持或修复的转折点。
6.3. 拓展文化与语境范围
未来的研究还应拓宽关系管理研究的文化与语境范围。如前所述,现有文献大多对比二元文化群体,常常简化复杂的跨文化动态。更多考虑文化内部变异的精细化研究,将提供关于关系如何在多样社会图景中被协商得更全面理解。
此外,全球化和数字化催生了传统文化边界模糊的混合交际空间。关注多语言在线社区、跨国工作场所和国际教育环境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在日益流动和多文化的环境中如何管理关系。
6.4. 跨学科整合
最后,未来研究应寻求跨学科整合,将关系管理理论与其他领域的见解相融合。结合心理学关于情绪调节和认知过程的理论,以提升关系管理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例如,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空间理论”与关系管理理论结合,分析建议互动中双方共同构建的心理场景,如期望、可能性、反事实推理,并探讨这些动态认知空间如何影响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总之,未来研究必须采用多方法、跨学科和更具文化包容性的路径,以充分把握建议及其他领域中关系管理的复杂性。这些努力不仅将完善关系管理理论,也将为一系列社会与专业语境中更有效的人际及跨文化沟通实践做出贡献。
7. 结论
本文献综述全面检视了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建议行为的语用研究进展。综述表明,关系管理理论通过整合面子敏感性、社会性权利和互动目标,为分析跨不同文化语境建议行为固有的关系动态提供了一个强大而灵活的框架。透过这一视角,建议行为被揭示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事务性交换,更是一项复杂的人际活动,需要谨慎协商关系规范、权威结构和面子关切。
然而,综述也指出了重大的理论与方法论挑战。尽管关系管理理论相较于传统礼貌理论有所进步,但仍需应对文化可推广性和分析复杂性等问题,尤其在高语境或混合交际环境中。在方法论上,严重依赖横截面和定性数据,缺乏能够捕捉关系动态演变本质的纵向或多模态研究。跨文化研究虽富有洞见,但常常因依赖二元文化比较而存在过度简化风险,未能充分考虑文化内部多样性及全球化交际实践。
鉴于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若干未来研究方向。这包括采用混合方法和纵向设计、拓展文化语境范围以涵盖混合与多语言环境、并加强与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跨学科整合。纳入自然语言处理等计算方法也有望扩大对大型数据集中关系策略的分析规模。
最终,通过这些路径推进关系管理研究,不仅将深化理论理解,也将为日益多元文化和数字媒介化的建议语境中更有效的沟通实践提供策略指导。随着建议在教育、职业发展和人际支持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对关系管理动态的精细把握,对于促进更公平、更具同理心且更成功的交际互动至关重要。
基金项目
本研究系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吉林省红色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编号:JJKH20250561SK)、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红色文化融入翻译教学的路径研究”(编号:GH2409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