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阅读,即读者、作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学生获取词汇、语法和结构等语言知识以及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写作,即语言、内容与思维的融合过程,是语言输出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体现。阅读是输入的核心方面,写作是输出的重要环节,因此读写结合便是输入与输出结合的方式之一[1]。在教学中实践读写结合,不仅是将输入与输出联系起来的必要促进行动,更是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有关英语读写结合的研究层出不穷,成果丰富。在理论层面,1999年尹广琴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读写结合”的写作教学模式[2];2011年周莉提出了PRIDW读写教学模式[3];2016年程芳结合教学实例,分析高中英语读写结合设计的有效性[4];2017年罗之慧和陈丹针对当前读写结合教学中读写分离的低效问题,提出教师应采取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5]。在实践层面,研究也相应展开,如2003年孙云波对昆明理工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探索性英语教学改革实验[6];2005年盛一英对浙江某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英语写作教学实验对比研究[7];2013年于洪伟开展了一项高中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实例研究[8];2021年吕敏敏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Task板块的写作教学为例进行读写结合实践探索[9]。这些研究从不同学段和角度推动了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发展。
而随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出,不少学者基于此来开展读写结合的相关研究。如2019年周巧玲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了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过程[10];2022年陆美华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 Unit 4 A good read中Task写作课A survey on reading habits为例,阐述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11]。2022年周喜珍以沪教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 Unit 6 Visiting Shanghai为例,探究在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实现读写结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12]。
本研究旨在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一节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案例为分析对象,探讨其是如何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层层递进地设计与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并结合案例中的教学目标和写作自评表,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
2.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定义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13]。
具体而言,学习活动观包含三个层次的活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13]。
3. 案例背景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其英语学科素养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因此,积极探索并实践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成为了初中英语教师肩负的一项重要职责。阅读与写作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模式促进写作教学工作的展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加工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写作教学模式,它将阅读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信息的输入,也强调对输入信息的选择、组织、储存和运用[3]。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14]。“以读带写”的读写结合教学形式可以应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进行写作能力训练时,可以用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进行拓展写作[15]。《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全面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为了有效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这一课程理念[16],要求英语教师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笔者认为,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教师要以阅读教学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写作层面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在深入英语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灵感与启示,逐步提升其写作能力。
4. 案例简述
此次分析的教学案例选自《课程标准》,该案例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 Unit4 Healthy Living。该单元的主题围绕“健康生活”展开,而本堂课主题属于“人与自我”范畴,涉及“身心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此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的话题。但是从哪个方面描写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状语从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细节支持可能是学生有困难的地方。该案例分为两个课时,共有10个教学活动。在本单元第1至第3课,学生已经通过听力和阅读活动,进行了语言学习和初步应用,即运用状语从句对疾病的原因、健康建议等进行简单描述。本课是单元学习内容的综合运用与输出,侧重语言的体验与应用,结合话题,培养写作能力。在本课,学生要以书面的形式评价并介绍自己的健康习惯。以下是本案例的系列教学活动:复习单元主题,理解、明确写作任务,梳理范文结构,列出写作内容要点,梳理范文写作提纲,确定写作内容要点,学习范文语言,完成初稿写作,自评、修改并形成二稿,互评和完善二稿。
5. 案例分析
5.1. 基于学生已知,创设情境,引入主题意义
《课程标准》[16]强调要依托语境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语言应用中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相较于抽象或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一个真实且富有吸引力的语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当学生对某一话题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更倾向于全神贯注地学习,并据此更有可能维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根据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和当前的兴趣所在,为他们构建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语境,以此引领他们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探索和领悟主题内涵,还需通过构建情境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紧密融入其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语境:某网站面向全国中学生举办一场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的英语征文活动。你的生活方式健康吗?请撰文投稿。该语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交际性。这符合学习活动观第一层次的感知与注意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明确了他们本次课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此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写作任务的写作要点,这符合学习活动观第一层次的获取与梳理活动。
5.2. 基于主题,梳理文本脉络,搭建结构支架
篇章结构是文本的骨架,是凸显文本主题的方式和谋篇布局的手段。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对于范文文本脉络结构进行梳理,并且要求学生自己能够整理出来范文的结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语篇意识,加深对意义的理解,进而进行更有效地交流与表达,并为后续的写作任务搭建了结构支架。该活动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中作者是如何构思和组织文章,并理解这种结构安排是如何为表达主题意义服务。这是学生对语篇宏观结构和内在逻辑的认知,是深度理解的基础,属于“理解”的范畴,因而属于学习活动观第一层次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的活动。
5.3. 立足语篇,整合文本内容,搭建内容支架
英语写作除了要有基本的结构支撑,还需要有内容的支撑。在已搭建好范文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学生自身进行思考,并列出自己的文章要点,为后面的笔头输出做了准备。此外,学生想要写出一篇文章,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内容上的支撑。因此,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范文,并整理出范文中介绍每个习惯的具体要点,补充到范文结构图中。学生在提炼、整合文本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语篇知识,明晰范文的细节之处,还能发展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补充自己的范文结构图,提高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更能进一步培养逻辑性思维能力,为后续的写作搭建内容支架。同时,学生能进一步地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习惯,为自己的文章积累素材。这个活动是在已搭建好范文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核心从学生理解作者如何组织文章转向了应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和生成内容,将散落在范文中的具体要点进行归类、整理,并补充到结构图中,从而将其内化。这一教学活动属于学习活动观中的第二层次的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深入语篇的活动。
5.4. 关注语用,分析语言特征,搭建语言支架
语篇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教师应重视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新的语用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主题相关的有效语言表达,挖掘范文中用于介绍、分析和反思生活习惯的生动表达方式和句型,并分析和探讨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主题意义的作用。这属于学习活动观中的第二个层次的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的活动。学生在提炼和积累这些句型结构的过程中,能够为后续的写作任务有效地搭建了语言支架。
5.5. 迁移创新,开展主题写作
教师在课堂初,便已基于文本主题意义创设语境,布置下写作任务。该步骤是要求学生在新的语境中把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能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读后仿写任务的设置,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创造性使用语言,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可迁移、可持续的能力。这属于学习活动观中的第二层次的内化与运用活动和第三层次的想象与创造活动。
同时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观察、自我评估与自我反思的宝贵机会。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还能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改进计划,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这属于学习活动观第三层次的批判与评价活动。
5.6. 自评互评结合,促进互动提高
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该教师采取了自评和互评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修改文章的结构、内容和语言。在宽松的评价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了评价的主体。自评和互评的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合作与交流的热情,实现信息交互的多样性和多向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反馈的及时性,增强写作体验。与此同时,通过分析和评价他人的观点,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这属于学习活动观第三层次的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活动。
6. 案例反思
6.1.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而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是一个由诸多内容组成的综合系统。教学目标设置需要执教者的统筹设计和精心实施,力求用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阅读和写作目标去统摄系列教学任务。
该案例教学目标为[16]:
基于写作目的、文体和要求,分析范文结构,列出描述自身生活习惯的内容要点;
确定描述和评价自身生活习惯是否健康的角度、具体内容,形成改进方法;
发现范文中作者用于介绍、分析和反思生活习惯的生动表达方式和句型,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通过自评和互评,改进初稿的结构、内容和语言。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及整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写作提供起点、证据和素材[17]。因此写前的阅读活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阅读该教学案例的教学步骤,笔者发现该教师在教学流程中有体现阅读活动的任务,但是在教学目标中没有具体体现,四个教学目标都是围绕写作展开的,没有明确的读写教学的界限。所以笔者认为该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明确,并没有明显地体现阅读的教学目标。此外,该案例的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与第三条都是属于基于阅读语篇提取其中的语言支持,因此笔者认为这两个教学目标可以进行合并。所以笔者结合该教师的案例以及教学目标,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范文,获取文本的主题、内容、框架和语言,形成信息结构图;
通过写前活动,引导学生梳理个人的生活习惯,学会评估其健康程度,并针对不健康的行为制定改进方案;
基于阅读获取的信息结构图和内容,撰写初稿;
依据教师所设计的写作评价标准,改进初稿的结构、内容和语言。
6.2. 评价量表分析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包括写前整理写作素材、搭建写作框架,写中合理组织语言、规范语言表达的能力,还包括写后自我评估、修改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评价量表自行修改习作,或内化评价指标,有意识地在完成初稿后进行自主修改。在设计评价学生写作的量表时,应当从结构、内容和语言这三个核心维度出发。表1是该教学案例的写作自评表[16],下面笔者将进行分析该写作自评表。
Table 1. Self-evaluation form for writing
表1. 写作自评表
问题 |
是 |
否 |
如果为“否”,如何改进? |
你在短文中是否反思了自己生活习惯的健康程度? |
|
|
|
你在短文的第一段是否针对自己的生活习惯给出了总体评价? |
|
|
|
你在短文中是否分段描写了自己不同方面生活习惯的健康程度? |
|
|
|
你在短文各段中是否提供了重要和充足的细节支撑点? |
|
|
|
你在短文的最后一段是否写明了自己将如何改进生活习惯,使生活更健康? |
|
|
|
你的短文是否使用了恰当的句型和丰富的词语? |
|
|
|
你的短文在拼写、语法和标点方面是否都正确? |
|
|
|
该写作互评表的前后语句之间存在内在逻辑性,学生可以从语言表达、信息准确、文体规范、内容完整等方面评价自己的写作表现。但是,在该写作互评表中,部分评价条目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他们难以准确自我评估。这些内容包括“健康程度”、“重要和充足的细节支撑点”、“恰当的句型和丰富的词语”。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改善后的写作自评表(表2)。
Table 2. Revised self-evaluation form for writing
表2. 修改后的写作自评表
问题 |
优 |
中 |
差 |
你在短文中是否反思了自己生活习惯的健康
程度? |
罗列了各种习惯,更深入反思了这些习惯背后的成因。如:
I usually eat healthy food because my mum and dad are good cooks. |
只是简单地罗列和识别了
健康与不健康的习惯。如:
I eat few vegetables and love drinking cola. This is unhealthy.
但缺乏进一步的反思。 |
对生活习惯的简单描述或清单罗列,完全没有反思其是否健康。 |
你在短文的第一段是否针对自己的生活习惯给出了总体评价? |
有明确的观点:第一段直接、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总体上是健康、不健康,还是混合型。 |
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片面观点,只关注健康的习惯或是只关注不健康的习惯,如:Some of my habits are healthy. |
完全没有总体评价,直接开始描写某个具体的习惯细节。 |
你在短文中是否分段描写了自己不同方面生活习惯的健康程度? |
能清晰地从至少两个及以上方面进行分段描写。如:饮食、
运动、睡眠,分段进行描写,
结构一目了然。 |
能分段描写,但段落内容混杂。如:把“饮食”和“睡眠”写在了一段,或只写了一个方面。 |
没有分段,或所有内容混在一起,无法区分不同方面。 |
你在短文各段中是否提供了重要和充足的细节支撑点? |
几乎每个主要方面都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细节。如:I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friends for an hour every Saturday afternoon, but I hardly exercise on weekdays. |
在部分段落中提供了1~2个简单细节。如:I sometimes eat fruit. I usually run. |
只有概括性描述,几乎没有具体细节。如:只I eat very healthily. I don’t exercise much. |
你在短文的最后一段是否写明了自己将如何
改进生活习惯,使生活更健康? |
提出了具体且可执行的计划。如:I plan to run for 15 minutes after school every day. |
有改进计划,但不够具体。如:
I will do more exercise.
I will eat less snacks. |
没有写改进计划,或计划非常空洞。如:I want to be healthier. |
你的短文是否使用了
恰当的句型和丰富的
词语? |
正确且自然地使用了至少3种及以上学过的句型和词语。如:I often do…/once a month/twice a day/because/but… |
尝试使用了1-2种句型和词语。如:I usually do…/
because/although… |
几乎只使用基础的
简单句。如:
I like…/I have…/
I am… |
你的短文在拼写、语法和标点方面是否都
正确? |
几乎没有任何错误,语言准确、流畅。 |
存在一些错误,但不影响整体理解。 |
错误非常多,严重影响理解。 |
7. 结语
读写结合是一种将输入和输出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语言习得,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读促写、读中悟写、以写带读,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本案例的读写结合课高度契合了学习活动观,符合新课标新要求,是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典型实施课堂。对该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广大教师明确,在读写结合的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同时涵盖阅读与写作两类目标,而非仅关注写作本身;此外,案例中写作自评表的具体设置方式,也可为教师提供参考,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写作自评与修改。笔者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着眼于更多模式的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收集更多的读写结合课堂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学生接受度更高,科学性更强,推广性更高的教学模式。